首頁 > 詩文 > 陶淵明的詩 > 詠荊軻

      詠荊軻

      [魏晉]: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猛氣沖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馀情。


      “詠荊軻”譯文及注釋

      譯文

      燕國太子喜歡收養門客,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

      他到處招集有本領的人,這一年年底募得了荊卿。

      君子重義氣為知己而死,荊軻仗劍就要辭別燕京。

      白色駿馬在大路上鳴叫,眾人意氣激昂為他送行。

      個個同仇敵愾怒發沖冠,勇猛之氣似要沖斷帽纓。

      易水邊擺下盛大的別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漸離擊筑筑聲慷慨悲壯,宋意唱歌歌聲響遏行云。

      座席中吹過蕭蕭的哀風,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紋。

      唱到商音聽者無不流淚,奏到羽音荊軻格外驚心。

      他明知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將萬古長存。

      登車而去何曾有所眷顧,飛車直馳那秦國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過萬里,曲折行進所經何止千城。

      翻完地圖忽地現出匕首,秦王一見不由膽顫心驚。

      可惜呀!只可惜劍術欠佳,奇功偉績終于未能完成。

      荊軻其人雖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遠激勵后人。

      注釋

      荊軻:戰國時衛國人,為燕太子丹報仇,以送地圖為名,藏匕首刺秦王,不成被殺。

      燕丹:戰國時燕王喜的太子,名丹。

      強嬴:秦國。

      荊卿:指荊軻。

      漸離:高漸離,戰國時燕國人,與荊軻友善,善擊筑(古時的一種樂器)。

      宋意:燕國的勇士。

      商音、羽奏:商聲和羽聲。商聲凄涼,羽聲較激昂。

      “詠荊軻”鑒賞

      鑒賞

      關于荊軻之事,《戰國策·燕策》與《史記·刺客列傳》都有記載,其基本情節是相似的。陶淵明的這首詩顯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簡單地用詩的形式復述這一歷史故事。

      詩的頭四句,從燕太子丹養士報秦(報,報復、報仇之意),引出荊軻。不僅概括了荊軻入燕,燕丹謀于太傅鞫武,鞫武薦田光,田光薦荊軻,燕丹得識荊軻,奉為“上卿”等等經過,而且,一開始便將人物(荊軻)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為這個人物是最出眾、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負之重任,大體都已亮出,所以說這四句是“已將后事全攝”。正因為如此,矛盾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等等懸念,也就同時緊緊地系在讀者的心上。下面接著就寫荊軻出燕,在臨行前,史書中有荊軻等待與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遲之,疑其改悔”,引起荊軻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帶著并不中用的秦舞陽同行的記載。詩人略去這一重要情節,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顯然是回護了燕丹的過失,但這樣寫卻與首句的“善養士”相呼應。既使得內容和諧統一,一氣貫注,也使得筆墨集中,結構渾成。易水餞行,《戰國策》與《史記》是這么寫的:“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緩而漸趨激昂。詩人則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素驥,白馬。馬猶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詩的情緒一下子就激發起來了。因而“雄發”二句的刻畫——頭發直豎,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氣,沖動了系冠的絲繩——雖不無夸張,但卻由于情真意足而顯得極其自然。易水餞別,也正是在這種氣氛中醞釀和展開的激昂悲壯的一幕。高漸離、宋意……一時燕國的豪杰,都列坐在餞席之上。寒水哀風,擊筑高歌,聲色俱現,情景相生,送者、行者,無不熱血沸騰,慷慨流涕。“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又一筆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決心,寫出了行者的氣概,而這也就是這幕戲的意圖與效果之所在。“登車”六句寫荊軻義無反顧,飛車入秦。使上述的決死之心與一往無前的氣概,從行動上再加以具體的表現。其中“凌厲”二句亦屬詩人的想像,它好似一連串快速閃過的鏡頭,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節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詩中以大量筆墨寫出燕入秦,鋪敘得排蕩淋漓,而寫到行刺失敗的正面,卻是惜墨如金,只用了兩句話——“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前一句洗練地交代了荊軻與燕丹在地圖中藏著利刃以要劫、刺殺秦王的計謀,同時也宣布了高潮的到來,后一句只寫秦王慌張驚恐,從對面突出荊軻的果敢與威懾,而對荊軻被秦王左右擊殺等等,則只字不提,其傾向之鮮明,愛憎之強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現了雄姿勃勃的荊軻形象,也表現了作者剪裁的功夫與創造的才能。詩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評述,詩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猶在,在惋惜和贊嘆之中,使這個勇于犧牲、不畏強暴的形象,獲得了不滅的光輝、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詩人是以飽蘸感情的筆觸,寫下了這個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結尾。正如張玉谷說的:“既惜之,復慕之,結得摶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詩賞析》)。

      發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實。不過這“現實”亦不宜說得過窄過死(如一些論者所言,這首詩是詩人出于“忠晉報宋”而作),為什么呢?首先,因為陶淵明反復地說過:“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擬古》之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這使我們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著豪放、俠義的色彩。其次,詩人也曾出仕于晉,不過他說這是“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歸田園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見“晉”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國,當然“宋”亦如此。這些都是我們不必將《詠荊軻》的作意膠柱于“忠晉報宋”的理由。詩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惡除暴、舍身濟世之心常在,詩中的荊軻也正是這種精神和理想的藝術折光。說得簡單一點,便是借歷史之舊事,抒自己之愛憎,這樣看是比較接近詩人心跡的吧。是的,這首詩的影響也正在此,此亦有詩為證:“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云》發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龔自珍《己亥雜詩》)(趙其鈞)

      簡析

      此篇大約作于晉宋易代之后。詩人以極大的熱情歌詠荊軻刺秦王的壯舉,在對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將自己對黑暗政治的憤慨之情,赫然托出。寫得筆墨淋漓,慷慨悲壯,在以平淡著稱的陶詩中另具特色。

      詩歌按照事件的經過,描寫了出京、飲餞、登程、搏擊幾個場面,尤其著力于人物動作的刻畫,塑造了一個大義凜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劍出燕京”,寫出了荊軻仗劍行俠的英姿;“雄發指危冠,猛氣充長纓”,更以夸張的筆法寫出荊軻義憤填膺、熱血沸騰的神態。而“登車何時顧”四句,排比而下,一氣貫注,更寫出了荊軻義無反顧、直蹈秦邦的勇猛氣概。詩中雖沒有正面寫刺秦王的場面,但從“豪主正怔營”一句,可以想見荊軻拔刀行刺之時那股令風云變色的虎威。

      這首詩還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來烘托荊軻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飲餞的場景。在蕭殺的秋風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蕩著激越悲壯的樂聲,“悲筑”、“高聲”、“哀風”、“寒波”相互激發,極其強烈地表達出“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主題。朱熹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這是頗具眼力的。

      陶淵明簡介

      魏晉·陶淵明的簡介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 陶淵明的詩(114篇)

      猜你喜歡

      關山月

      南北朝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幼女詞

      明代毛鉉

      下床著新衣,初學小姑拜。

      低頭羞見人,雙手結裙帶。


      詠史

      清代龔自珍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室思

      魏晉徐干

      沉陰結愁憂,愁憂為誰興?

      念與君相別,各在天一方。

      良會未有期,中心摧且傷。

      不聊憂餐食,慊慊常饑空。

      端坐而無為,仿佛君容光。

      峨峨高山首,悠悠萬里道。

      君去日已遠,郁結令人老。

      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

      時不可再得,何為自愁惱?

      每誦昔鴻恩,賤軀焉足保。

      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詞。

      飄搖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人離皆復會,君獨無返期。

      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慘慘時節盡,蘭葉復凋零。

      喟然長嘆息,君期慰我情。

      輾轉不能寐,長夜何綿綿。

      躡履起出戶,仰觀三星連。

      自恨志不遂,泣涕如涌泉。

      思君見巾櫛,以益我勞勤。

      安得鴻鸞羽,覯此心中人。

      誠心亮不遂,搔首立悁悁。

      何言一不見,復會無因緣。

      故如比目魚,今隔如參辰。

      人靡不有初,想君能終之。

      別來歷年歲,舊恩何可期。

      重新而忘故,君子所尤譏。

      寄身雖在遠,豈忘君須臾。

      既厚不為薄,想君時見思。


      獄中贈鄒容

      清代章炳麟

      鄒容吾小弟,被發下瀛州。

      快剪刀除辮,干牛肉作餱。

      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

      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


      即事三首

      明代夏完淳

      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

      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

      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臨城。

      戰苦難酬國,仇深敢憶家?

      一身存漢臘,滿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劍花。

      六軍渾散盡,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誼,三秋故主懷。

      將星沉左輔,卿月隱中臺。

      東閣塵賓幕,西征愧賦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為誰哀。


      遣興

      清代袁枚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就義詩

      明代楊繼盛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馬嵬

      清代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塞上曲送元美

      明代李攀龍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

      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亚洲欧洲日本国产| 亚洲经典千人经典日产|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亚洲色图黄色小说|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蜜桃|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久久久久亚洲爆乳少妇无| 中文字幕亚洲天堂|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无码|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最新|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WWW|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狠狠亚洲狠狠欧洲2019|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久久| 久久水蜜桃亚洲av无码精品麻豆| 亚洲丝袜美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 亚洲国产模特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合集青青草原精品 | 亚洲一级特黄无码片| 国产亚洲情侣一区二区无|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欧美综合四区| 校园亚洲春色另类小说合集|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夜色AV网站| 亚洲精品资源在线|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78| 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