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清淚閣,忍便花飄泊。”譯文及注釋
譯文
為了留住將逝的春天憔悴不已,黃昏,雨來催歸黃昏的時候,深巷中賣著的櫻桃,在雨后顯得更加嬌艷。
含著眼淚,獨自看著那落花飄飄。忽聞一聲清脆鶯啼自東風中傳來,思緒又觸摸到三月所留在心底的那一枚溫暖的印記。
注釋
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雙調(diào),四十四字,屬小令,以五七言組成。下片后二句與上片后二句字數(shù)格式相同。上下片各四句,均為兩仄韻,兩平韻。
雨余(yú):雨后。
閣:含著。
消(xiāo)得:禁受得。
三月情:此處或謂暮春之傷情,或別有隱情,所指未詳。
“黃昏清淚閣,忍便花飄泊。”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傷懷之作。
該詞上闋,詞人描寫眼前所見之景,意境凄涼。通過對面前的景物如雨后的櫻桃、東風中的鶯啼等的描寫,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詞人內(nèi)心的傷感以及對故人的懷念與深情。詞首句起勢不凡,為全篇定下了留春不住而輾轉憔悴的情感基調(diào)。起首二句營造了一種與歐陽修《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相類似的氛圍和心境:同樣的雨橫風狂,催送著殘春。
下闋,詞人由憐惜轉為傷懷。 “黃昏清淚閣,忍便花飄泊”是倒裝句。詞人實在不忍香到春天的花瓣都飄零凋落了,夕陽黃昏之中,他只得淚眼盈盈。而就在這時候,他聽見一聲黃鶯的啼叫順著東風飄忽而至,喚起了詞人對二月陽春的深情。末句, “消得一聲鶯.東風三月情”。“消得”本來是經(jīng)受得住,這里謂無法經(jīng)受,因為這一聲鶯啼。喚出了“東風三月情”:此處“三月情”應指惜春之情,但此詞似含有一段隱情,表面上是欲留春住,其實是想留人,想留而不能留,或才是詩人的心痛處。
全詞表達了詞人傷春感懷之情,該詞延續(xù)了詞人一貫的悲愁之風,這種不事雕琢的凄涼愁苦之情最能觸動人心。
創(chuàng)作背景
康熙年間,詞人所寫詩詞普遍為宣揚愛情,愛情在詞人的詩詞中占了很大比重。這首《菩薩蠻》也是詞人在春天時候為了懷念愛人而作的。 ?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lián)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jīng)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猜你喜歡
- 黃昏清淚閣,忍便花飄泊。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菩薩蠻·為春憔悴留春住》
-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
- 春云春水帶輕霞。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臨江仙·長記碧紗窗外語》
- 桃根桃葉終相守,伴殷勤、雙宿鴛鴦。
- 蓮花漏轉,楊枝露滴,想鑒微誠。
- 長記碧紗窗外語,秋風吹送歸鴉。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臨江仙·長記碧紗窗外語》
-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南鄉(xiāng)子·秋暮村居》
- 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蝶戀花·眼底風光留不住》
- 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南鄉(xiāng)子·為亡婦題照》
- 一片零鐘碎梵,飄出舊禪關。
出自 清代 陳澧: 《甘州·漸斜陽淡淡下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