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疑惟輕的成語故事
拼音zuì yí wéi qīng
基本解釋疑:不能確定;惟:同“唯”,只有。罪行輕重有可疑之處,只應從輕判處。
出處《尚書·大禹謨》:“罪疑惟輕,功疑惟重。”
暫未找到成語罪疑惟輕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罪疑惟輕)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輕歌曼舞 | 《群音類選 玉如意記 賞月登仙》:“助人間才子佳人興,輕歌慢舞,任星移斗橫。” |
遲疑不決 | 《隋書 段文振傳》:“遲疑不決,非上策也。” |
奉命惟謹 | 明 李東陽《先考贈少傅府君誥命碑陰記》:“東陽皆奉命惟謹。” |
輕而易舉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
居重馭輕 | 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故自三代、秦、漢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親歷行陣,習知武事,知居重馭輕之勢。” |
疑鄰盜斧 | 戰國·鄭·列御寇《列子·說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
舉重若輕 | 清 趙翼《甌北詩話》:“坡詩不尚雄杰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
掉以輕心 | 唐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 |
材輕德薄 | 宋 朱熹《論臧否所部守臣狀》:“熹委是材輕德薄,不足取信,豈復更敢臧否人物。” |
罪上加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見今縣里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 |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吳強《紅日》第15章:“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氣,吃一點!” |
將功折罪 | 元 無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權饒你將功折罪,點起人馬,隨我追趕出來。” |
輕重緩急 | 先秦 管仲《管子 國蓄》:“歲有兇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 |
駕輕就熟 | 唐 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 |
舉足輕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
罪魁禍首 | 明 鄭若庸《玉玦記 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棄重取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2回:“中原乃海內之地,兩都皆大漢創業之方,陛下不取而但爭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 |
疑人疑鬼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無奈各房的人都是疑人疑鬼的不安靜,也添了人坐更,于是更加了好些食用。” |
罪有攸歸 | 明·陳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賜爾姬昌等節鉞,便宜行事,往懲其忤,毋得寬縱,罪有攸歸。” |
罪不容死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聽微決疑 | 《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 |
千古罪人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三回:“不獨老楊禽獸,作千古罪人,即弟輩以小人之心推測君子,亦應抱愧。” |
將信將疑 | 唐 李華《吊古戰場文》:“其存其沒,家莫聞之;人或有言,將信將疑。” |
明德惟馨 | 《尚書 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
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昵比匪人,惟以婦言是用,此牝雞司晨,惟家之索。” |
疑團莫釋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團莫釋!” |
毫不遲疑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他們毫不遲疑地向土豪劣紳營壘進攻。” |
輕手輕腳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吳衙內鄰舟赴約》:“忽聽得賀司戶船中剪刀聲響,遂悄悄的輕手軟腳,開了窗兒,跨將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