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虎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āng hǔ chī shí幫虎吃食 | 比喻幫助惡人做壞事。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4回:“先著了幾個賴皮幫虎吃食的生員,在文廟行香的時節,出力講了一講。” |
dǎ sǐ lǎo hǔ打死老虎 | 比喻抨擊已失威勢的人。 | 魯迅《墳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我以為‘打死老虎’者,裝怯作勇,頗含滑稽,雖然不免有卑怯之嫌,卻怯得令人可愛。” |
hǔ tǐ yuán bān虎體元斑 | 虎體:像老虎勇猛的身體;斑:雜色花紋或斑點。比喻朝廷大官。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折楔子:“花根本艷公卿子,虎體元斑將相孫。” |
hǔ fù wú quǎn zǐ虎父無犬子 | 勇猛的父親不會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獎別人的子輩。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最后的貴族》:“以十九歲之妙齡弱質,凌數千里之莽濤瘴霧,亦可謂虎父無犬子也。” |
shēn jì hǔ wěn身寄虎吻 | 謂把身子置于老虎嘴邊。比喻處境極其危險。 | 晉·桓彝《薦譙無彥表》:“兇命屢招,奸威乃逼,身寄虎吻,危同朝露。” |
lóng pán hǔ jù龍盤虎踞 | 盤:曲、繞;踞:蹲或坐。像龍盤繞;像虎蹲坐。形容地勢險要雄偉。 | 漢 劉勝《文本賦》:“條枝摧折,既剝且刊,見其文章,或如龍盤虎踞,復似鸞集鳳翔。” |
dà xián hǔ biàn大賢虎變 | 虎變:如虎身花紋的變化。比喻居上位者出處行動變化莫測。 | 《周易·革》:“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
lóng pán hǔ fú龍蟠虎伏 | 雄踞貌。 | 郭小川《夜進塔里木》詩:“看吧看,那一群龐然大物——黑壓壓,龍蟠虎伏。” |
lóng tán hǔ kū龍潭虎窟 | 窟:洞穴。潭:深水池。龍居住的深水潭,虎棲身的巢穴。比喻極其兇險的地方。 | 元·王實甫《麗春堂》第三折:“閑對著綠樹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 |
qián mén j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 比喻趕走了一個敵人,又來了一個敵人。 | 明 李贄《史綱評要 周紀 顯王》:“前門拒虎,后門進狼,未知是禍是福。” |
tóu zhù shì hǔ投杼市虎 | 投杼:拋下織布的梭子。比喻毫無根據的謠言,說的人多了,讓人信以為真 | 南朝·宋·臧質《舉兵上表》:“蔽于流議,投杼市虎,成于十夫。” |
lóng fān hǔ dào龍幡虎纛 | 將帥之旗。 | 明·陳子龍《少將行》:“五營畫戟青茫茫,龍幡虎纛云霞墻。” |
zòng hǔ chū xiá縱虎出匣 | 放虎出籠。比喻放走強有力的敵人,貽患無窮。同“縱虎出柙”。 | 明 唐順之《咨總督都御史胡牌》:“若乘月黑潮滿之夜,駕船沖出港門,及扛船隨處下海……是縱虎出匣,禍豈勝言。” |
hǔ láng zhī guó虎狼之國 | 像虎和狼一樣兇猛的國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國家。 |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
yǐn láng jù hǔ引狼拒虎 | 見“引虎拒狼”。 | 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而引狼拒虎之禍,勢又緣茲以起,且至不可收拾。” |
láng gù hǔ shì狼顧虎視 | 如狼虎視物。形容威嚴而兇狠。 | 《三國志·蜀志·楊戲傳》“亮南征,留邵為治中從事,是歲卒”裴松之注引晉·常璩《華陽國志》:“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 |
hǔ biàn lóng zhēng虎變龍蒸 | 指乘時變化而飛黃騰達。 | 明 湯顯祖《紫釵記 節鎮還朝》:“君侯膺歸袞之期,賤子附遷鶯著役。風期未遠,存問非遙。虎變龍蒸,風云自愛。” |
jiǎ hǔ zhāng wēi假虎張威 | 猶言狐假虎威。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忠孝記·欲進諫章>》:“費盡他機智,只是要貪名固位,假虎張威。” |
è hǔ pū yáng餓虎撲羊 | 象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一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么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猶)如餓虎吞羊。” |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gǒu畫虎不成反類狗 | 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馬援轉》:“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 |
láng cān hǔ shí狼餐虎食 |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5回:“阮家三兄弟讓吳用吃了幾塊,便吃不得了;那三個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
cáng lóng wò hǔ藏龍臥虎 | 龍、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隱藏著的龍;睡臥著的虎。比喻潛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或英雄。 | 北周 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臥龍。” |
xī lǐ mǎ hǔ稀里馬虎 | 不認真,馬馬虎虎。 | |
hǔ shì yīng lín虎視鷹瞵 | 瞵:注視。像老虎和老鷹撲食那樣貪婪、兇殘地盯著 | 清·洪楝園《后南柯·伐檀》:“虎視鷹瞵萃列強,競稱兵要犯封疆。” |
qín lóng zhuō hǔ擒龍捉虎 | 擒住老虎捉拿蛟龍。比喻降伏強敵,本領高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直教打翻拽象拖牛漢,攧倒擒龍捉虎人。” |
cì hǔ chí yù刺虎持鷸 | 喻待機行事,一舉兩得。 | 《戰國策·秦策二》及《史記·張儀列傳》載:刺虎,戰國時,陳畛說秦惠王,引卞莊子刺虎為喻,先待齊楚交戰,乘其兩敗俱傷時進兵。持鷸,用“鷸蚌相持”之典。 |
hǔ lüè lóng tāo虎略龍韜 | 略:指傳說中黃石公所撰的《三略》。韜:指《六韜》。《三略》、《六韜》是古代兵書。泛指兵書、兵法,也指兵家權謀。 | 明·劉基《悲杭城》詩:“一朝奔迸各西東,玉斝金杯散蓬蓽。清都太微天聽高,虎略龍韜緘石室。” |
fàng hǔ yí huàn放虎遺患 | 謂放掉老虎,必留后患。 | 唐·陳子昂《上西蕃邊州安危事》之一:“夫蕃戎之性,人面獸心,親之則順,疑之則亂……今阻其善,逆其歡心,古人所謂放虎遺患,不可不察。” |
yǐ ròu sì hǔ以肉餧虎 | 比喻白白地送死。 | 漢·荀悅《漢紀·文帝紀》:“今赴秦軍,如以肉餧虎,當何益也。” |
fú hǔ xiáng lóng伏虎降龍 |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惡龍屈服。形容力量強大,能戰勝一切敵人和困難。 |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學師父伏虎降龍,跨鸞乘鳳。” |
yáng luò hǔ kǒu羊落虎口 | 羊已被老虎吃到嘴里。比喻落入險境,很難幸免。亦作“羊入虎口”。 | 元·朱凱《昊天塔》第一折:“俺家姓楊,被番兵陷在虎口交牙峪里。這個叫做羊落虎口,正犯了兵家所忌。” |
mǎ mǎ hǔ hǔ馬馬虎虎 | 形容做事不認真;不仔細。 | 茅盾《子夜》十二:“單辦那八個廠,四十多萬也就馬馬虎虎混得過。” |
bù rù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進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擔風險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
yáng hǔ wéi kuāng楊虎圍匡 | 《史記·孔子世家》:“捍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楊,通“陽”。后因以“楊虎圍匡”指因貌似而產生誤會。 | 《史記·孔子世家》:“捍孔子呴將適陳,過匡……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 |
rǔ dú bù pà hǔ乳犢不怕虎 | 比喻年輕人沒有畏懼,敢做敢為。 | 魯迅《<集外集>序言》:“我慚愧我的少年之作,卻并不后悔,甚而至于還有些愛,這真好像是‘乳犢不怕虎’。” |
zhǐ lǎo hǔ紙老虎 | 指表面強大而無實際本事的東西。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94回:“猶之世俗所稱紙老虎,望之若真,未嘗不可欺人于一時,決不能持于久遠。” |
rén zhōng lóng hǔ人中龍虎 | 比喻人中豪杰。 | 《晉書 宋纖傳》:“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龍也。” |
hǔ dàng yáng qún虎蕩羊群 | 老虎沖進羊群中。比喻以強凌弱,為所欲為。同“虎入羊群”。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九十二回:“那知小俠指東打西,竄南躍北,猶如虎蕩羊群,不大的工夫,打了個落花流水。” |
hǔ kū láng wō虎窟狼窩 | 窟:洞穴。比喻極其危險的地方。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7回:“不是宋江來和這人廝見,有分教,江州城里,翻為虎窟狼窩。” |
fēng hǔ yún lóng風虎云龍 | 虎嘯生風,龍起生云。指同類事物相互感應。舊時也比喻圣主得賢臣,賢臣遇明君。 | 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詞:“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袛在笑談中。” |
bù rù hǔ xué,yān dé hǔ z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親歷險境就不能獲得成功。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
mǔ lǎo hǔ母老虎 | 雌性虎。借指潑婦或刁婦。 | 老舍《柳屯的》:“我曾經作過一個噩夢,夢見一個母老虎,臉上擦著鉛粉。” |
qián pà láng,hòu pà hǔ前怕狼,后怕虎 |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 明 馮惟敏《清江引 風情省悟》曲:“明知煙花路兒上苦,有去路無來路。惡狠狠虎爬心,餓刺刺狼掏肚。俺如今前怕狼后怕虎。” |
liǎng hǔ xiāng dòu兩虎相斗 | 比喻力量強大的雙方相搏斗。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秦策二》:“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 |
jiàng mén hǔ zǐ將門虎子 | 將門:世代為將的人家。比喻父輩有才能,子孫也身手不凡。也指后生子弟不辱門庭。 | 三月夫《吳三貴·異象少年》:“將門虎子!這孩子面相極佳,將來說不定會是國之棟梁啊!” |
yǎng hǔ yí huàn養虎貽患 | 同“養虎自遺患”。 |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計處黃把二虜》:“此所謂引賊入家,養虎貽患,是何等計策乎?” |
hǔ hǔ yǒu shēng qì虎虎有生氣 | 虎虎:勇猛威武的樣子。形容氣勢威猛,有旺盛的生命力。 | 郭沫若《賈長沙痛哭》:“他那篇有名的萬言書《陳政事書》,在兩千年后的今日雖然都還虎虎有生氣,但在當時的權貴者卻字字都是眼中釘。” |
hǔ tóu hǔ nǎo虎頭虎腦 | 形容長得壯健憨厚的樣子。 | 老舍《趙子曰》:“是個年壯力足虎頭虎腦的英雄。” |
rú hǔ tiān yì如虎添翼 | 如同老虎長了翅膀。比喻強大的更加強大了。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63回:“那尤氏亦因沒了薛教授的禁持,信口的把個女兒教道,教得個女兒如虎添翼一般,那里聽薛夫人的解勸。” |
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兩人不能相容。 | 歐陽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點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這是他太狂妄。” |
chūn bīng hǔ wěi春冰虎尾 | 踩著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將解凍的冰上。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 《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
lóng pán hǔ yào龍盤虎拏 | 虬曲蒼勁貌。 | 明·何景明《古松歌》:“龍盤虎拏終有神,白骨蒼鱗半枯死。” |
hǔ shēng sān zì,bì yǒu yī biāo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 比喻眾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個超群出眾的人。 | 《癸辛雜識》:“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
wèi hǔ zuò chāng為虎作倀 | 被老虎咬死的人變成鬼;又去引誘別人來讓老虎吃;這種鬼叫作“倀”。比喻充當惡人的幫兇。 | 孫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黨發生,為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 |
wěi ròu hǔ xī委肉虎蹊 | 委:拋棄;蹊:小路。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比喻處境危險,災禍即將到來。 | 《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
jīng tūn hǔ jù鯨吞虎據 | 鯨吞:像鯨一樣吞食;據:盤踞。像鯨魚和老虎一樣窮兇極惡地吞食與占據獵物。比喻吞并土地和財物。 | 《舊唐書·蕭銑等傳論》:“自隋朝維絕,宇縣瓜分,小則鼠竊狗偷,大則鯨吞虎據。” |
yǔ hǔ tiān yì與虎添翼 | 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 《逸周書·寤敬篇》:“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淮南子·兵略訓》:“今乘萬民之力而反為殘賊,是為虎傅翼,曷為弗除。” |
xióng yāo hǔ bèi熊腰虎背 | 腰粗壯如熊,背寬厚如虎。形容人身體魁梧健壯。 | 元 無名氏《飛刀對箭》:“這廝倒是一條好漢,狗背驢腰的,哦,是虎背熊腰。” |
huà hǔ bù chéng fǎn lèi quǎn畫虎不成反類犬 | 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同“畫虎不成反類狗”。 | 唐 劉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
lóng zhàn hǔ zhēng龍戰虎爭 | 同“龍爭虎斗”。 | 漢·班固《答賓戲》:“分裂諸夏,龍戰虎爭。” |
chī mù hǔ wěn鴟目虎吻 | 鴟:鷂鷹,一種猛禽;吻:嘴唇邊。形容人相貌陰險兇惡。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中》:“莽所謂鴟目虎吻豺狼之聲者也,故能食人,亦當為人所食。” |
xiá hǔ fán xióng柙虎樊熊 | 柙中的虎,樊內的熊。比喻被囚的惡人。 | |
chái láng hǔ bào豺狼虎豹 |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種猛獸。也比喻兇殘的惡人。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八回:“實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來個把,我們就壞了。 |
bù tàn hǔ xué,bù dé hǔ zǐ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探:探測。不進老虎窩,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東觀漢記·班超傳》:“超悉會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激怒曰:‘不探虎穴,不得虎子。’” |
lóng téng hǔ yuè龍騰虎躍 | 騰、躍:跳起;跳躍。像龍那樣飛騰;像虎那樣跳躍。形容非常活躍的姿態。也作“龍跳虎躍。” | 唐 嚴從《擬三國名臣贊序》:“圣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流云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
rú hǔ fù yì如虎傅翼 | 好象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強者愈強,惡者愈惡。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17卷:“得習吉之才筆,如虎之傅翼也。” |
yī hǔ nán dí zhòng quǎn一虎難敵眾犬 | 一只老虎打不過一群狗。比喻一個人的本事雖高,但打不過對方人多。 | |
hú jiǎ hǔ wēi狐假虎威 | 假:假借;憑借。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去嚇唬其他野獸。比喻憑借別人的威勢來欺壓人。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一》:“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引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3回:“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
bù tàn hǔ xué,ān dé hǔ zǐ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探:探測;安:怎么。不進老虎窩,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險進入險境就不能取得成果。 | 晉·陳壽《三國志·呂蒙傳》:“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
yáng rù hǔ kǒu羊入虎口 | 羊落到了虎口里。比喻落入險境,有死無生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6回:“猶如驅羊入虎口耳。” |
gōng lín jīn hǔ宮鄰金虎 |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貪婪如金之堅,兇惡如虎之猛。 | 漢 應劭《漢官儀》:“不制之臣,相與比周,比周者宮鄰金虎。宮鄰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進,與君為鄰。” |
láng tūn hǔ yàn狼吞虎咽 | 像狼虎一樣吞咽東西。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的樣子。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 |
hǔ tóu shé wěi虎頭蛇尾 | 頭大像老虎一樣;尾巴像蛇一樣細。比喻做事有始無終;起初聲勢很大;后來勁頭很小。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
qí hǔ nán xià騎虎難下 |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于形勢;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進退兩難。 |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
jī yīng è hǔ饑鷹餓虎 | 比喻兇殘貪婪。 | 《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人號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 |
yún lóng fēng hǔ云龍風虎 | 虎嘯生風,龍起生云。指同類的事物相感應。 | 《周易 乾》:“云從龍,風從虎。” |
hǔ dú bù shí ér虎毒不食兒 | 老虎再歹毒也不會吃掉自己的孩子。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3回:“自古虎毒不食兒,如今朝廷失政,大變倫常,各處荒亂,刀兵四起,天將不祥,禍亂已現。” |
lǎo hǔ tóu shàng pū cāng yíng老虎頭上撲蒼蠅 | 比喻自己找死。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老虎頭上撲蒼蠅,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
jù hǔ pán lóng踞虎盤龍 | 形容地勢雄偉壯麗。 | 元 湯式《哨遍 新建構欄教坊求贊》:“三尺臺包藏著屯鶯聚燕閑人窟,十字街控帶著踞虎盤龍舊帝基。” |
yú lǔ dì hǔ魚魯帝虎 | 謂將魚誤寫作魯,帝誤寫作虎。泛指文字錯訛。 | 清·金桌《〈南海百詠〉跋》:“余家向有鈔本,承訛踵謬,不無魚魯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訂正之。” |
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wèi hǔ初生之犢不畏虎 |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干,無所畏懼。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剛吃過早飯,人馬全都匯齊,有些人震于闖王和李過的威名,不免驚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犢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廝殺。” |
yǎng hǔ yí huàn養虎遺患 | 遺;留下;患:禍患。養著老虎;留下禍患。比喻縱容壞人;給自己留下后患。也作“養虎留患。”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
tán hǔ sè biàn談虎色變 | 色:臉色;神色。原指被老虎咬過的人一談起老虎;嚇得臉色都變了。后比喻一提起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 | 宋 《二程遺書》第二卷上:“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于眾。” |
wèi hǔ fù yì為虎傅翼 | 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 | 《逸周書 寤敬》:“無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 |
lóng fēi hǔ tiào龍飛虎跳 | 喻筆勢遒勁奔放。 | 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龍飛虎跳之喻,尚未足云,洵書中集大成手也。” |
hǔ ér guàn虎而冠 | 冠:把帽子戴在頭上。比喻生性殘虐的人。 | 《史記 酷吏列傳》:“其爪牙吏,虎而冠。” |
hǔ tǐ yuán bān虎體原斑 | 虎體:像老虎勇猛的身體;斑:雜色花紋或斑點。比喻朝廷大官。 | 元·無名氏《雁門關》第二折:“花根本艷,虎體原斑。” |
lóng téng hǔ cù龍騰虎蹴 | 喻勇猛沖擊,勢不可當。 | 清·魏源《圣武記》第一卷:“與一弟三侍衛棄軍先進,渡河沖陣,龍騰虎蹴,以四人敗敵八百。” |
hǔ kǒu táo shēng虎口逃生 | 從老虎嘴里逃脫出來。比喻從險境中逃出來。也作“虎口余生”。 | 元 無名氏《朱砂擔滴水浮漚記》第一折:“我如今在虎口逃生,急騰騰再不消停。” |
hǔ chāo lóng xiāng虎超龍驤 | 比喻群雄奮起,互相角逐。 | 三國 魏 曹植《漢二祖優劣論》:“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鴟視狼顧,虎超龍驤。” |
hǔ láng zhī shì虎狼之勢 | 形容極兇猛的聲勢。 | 《淮南子 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 |
lóng téng hǔ jù龍騰虎踞 | 勢力強盛,雄據一方。 | 晉·葛洪《抱樸子·欽士》:“彼雖降高抑滿,以貴下賤,終亦并目以遠其明,假耳以廣其聰,龍騰虎踞,宜其然也。” |
lóng hǔ fēng yún龍虎風云 | ①《易·干》:“云從龍,風從虎。”后以“龍虎風云”喻英雄豪杰際遇得時。②指君臣遇合。 | 《易·干》:“云從龍,風從虎。” |
tán hǔ sè biàn譚虎色變 | 譚:同“談”;色:臉色。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 | 明·歸有光《論三區賦役水利書》:“有光生長窮鄉,譚虎色變,安能默然而已。” |
lóng tiào hǔ wò龍跳虎臥 | 比喻文筆、書法縱逸雄勁。 | 南朝 梁 袁昂《古今書評》:“蕭思話書走墨連綿,字勢屈強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 |
lóng yuè hǔ jù龍躍虎踞 | 喻超逸雄奇。 | 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至若涇陽先生,以龍躍虎踞之才,左宜右有,隨手合轍,意至而詞隨,更不勞其揀擇。” |
jù láng jìn hǔ拒狼進虎 | 見“拒虎進狼”。 | 呂志伊《讀史感賦》:“拒狼進虎豈良謀,亡國圖存夫。” |
láng qián hǔ hòu狼前虎后 | 前門趕走狼,后門來了虎。比喻壞人接踵而來。 | 清·感惺《斷頭臺·黨爭》:“早知道狼前虎后,一樣憤難消。” |
huà hǔ lèi quǎn畫虎類犬 | 畫虎畫得像只狗。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 | 唐 劉知幾《史通 六家》:“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