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聞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qiān wén bù rú yī jiàn千聞不如一見 | 指聽得再多還不如親見更為可靠。 | 《陳書 蕭摩訶傳》:“安都謂摩訶曰:‘卿驍勇有名,千聞不如一見。’” |
fāng wén zhī shì方聞之士 | 方聞:有道而博聞。有道而博聞的人。 | 東漢·班固《漢書·武帝紀》:“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 |
yí wén yì shì遺聞軼事 | 散失;遺傳的事跡。多指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 | 宋 周密《武林舊事》:“此十卷之本,乃從毛氏汲古閣之版傳抄。首尾完其,其間遺聞軼事,皆可備考稽。” |
bù wén bù wèn不聞不問 | 聞:聽。不聽也不問。形容對有關的事情不關心;不過問。也作“不問不聞”。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首回:“(唐明皇)除了選色征歌之外,一概付之不聞不問。” |
xiān xíng hòu wén先行后聞 | 猶先斬后奏。 | 《后漢書·酷吏列傳》:“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后聞。” |
chōng ěr bù wén充耳不聞 | 充:塞住;聞:聽。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 清 李漁《奈何天 鬧封》:“邊陲告急,司轉運者,充耳不聞。” |
kuàng gǔ wèi wén曠古未聞 | 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王嬌鸞百年長恨》:“吳江闕大尹接到南陽衛文書,拆開看時,深以為奇。此事曠古未聞。” |
ěr wén mù lǎn耳聞目覽 |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 唐 孫揆《靈應傳》:“寶及晡方寤,耳聞目覽,恍然如在。” |
ān yú gù sú,nì yú jiù wén安于故俗,溺于舊聞 | 俗:習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習慣,局限于舊見聞。形容因循守舊,安于現狀。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 |
ěr wén mù jī耳聞目擊 | 擊:接觸。親自聽說,親眼看見。 | 宋·劉克莊《后村全集·回劉汀州書》:“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驥尾,以詔不朽,豈非幸歟!” |
bó wù qià wén博物洽聞 | 廣知事物,學識豐富。 | 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遷傳贊》:“烏呼!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 |
chuán wén yì cí傳聞異辭 | 傳聞:原指久遠的事,后指聽來的傳說;異辭:原指措詞有所不同,后指說法不一致。指傳說不一致。 | 《公羊傳·隱公元年》:“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 |
xiān zhǎn hòu wén先斬后聞 | 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后再報告帝王。現比喻未經請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然后再向上級報告。 | 元·無名氏《十探子》第三折:“今奉圣人的命,敕賜勢劍金牌,教小官便宜行事,先斬后聞。” |
ěr wén mù dǔ耳聞目睹 |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見親眼看到。 | 魯迅《吶喊 一件小事》:“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
dù ěr è wén杜耳惡聞 | 塞住耳朵不愿聽。 |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謁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 |
kuǎn xué guǎ wén款學寡聞 | 形容學問淺、見識少。 | 莊周《莊子 達生》:“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 |
bù xiāng wèn wén不相問聞 | 指沒有聯系或斷絕往來。 | |
jìn huì wén wā晉惠聞蛙 | 比喻愚昧寡聞。 | 語出《晉書 惠帝記》:晉惠帝昏庸愚昧,嘗在華林園聽到蛙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及天下大荒亂,百姓餓死,曰:“何不食肉糜?” |
qiáng jì bó wén強記博聞 | 謂記憶力強,見聞廣博。 | 宋·陸游《賀皇太子受冊箋》:“英姿達識,事洞照于幾先;強記博聞,言必稽于古訓。” |
wén fēng yuǎn dùn聞風遠遁 | 聽到風聲就逃之夭夭。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夸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 |
wén fēng ér táo聞風而逃 | 風:風聲。聽到風聲,立即逃跑。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2回:“只要望見土匪的影子,早已聞風而逃。” |
xiān duàn hòu wén先斷后聞 | 謂先處理后奏聞。 | 《北史·宇文護傳》:“護第屯兵禁衛,盛于宮闕,事無巨細,皆先斷后聞。” |
xiá ěr zhe wén遐邇著聞 | 遠近聞名。形容名聲很大。 | |
guǎng jiàn qià wén廣見洽聞 | 洽:廣博。看的廣,聽的多。形容見識廣博。 | 唐·楊炯《百泉縣令李楚才神道碑》:“雄才壯思,首九奏而和八音;廣見洽聞,披五年車而誦三篋。” |
yòu yú jiàn wén囿于見聞 | 拘泥于所見所聞。 |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但是至少需要三人,不然會囿于見聞,不符合真實情況。” |
huì dé zhāng wén穢德彰聞 | 穢:穢惡;穢德:丑惡的行為;彰:明顯。丑惡的行為已經為人所共知。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這等的穢德彰聞,焉得不人皆掩鼻!” |
dān jiàn qià wén殫見洽聞 | 殫:盡,完全;洽:廣博。該見的都見過了,該聽的都聽過了。形容見多識廣,知識淵博。 | 漢 班固《西都賦》:“元元本本,殫見洽聞,啟發篇章,校理秘文。” |
ěr wén yǎn dǔ耳聞眼睹 |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 元 秦簡夫《東堂老》楔子:“老夫耳聞眼睹,非止一端,因而憂悶成疾。” |
wàng wén wèn qiē望聞問切 | 中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 | 《古今醫統》:“望聞問切四字,誠為醫之綱領。” |
hài rén wén tīng駭人聞聽 | 見“駭人聽聞”。 | 《豆棚閑話·小乞兒真心孝義》:“[吳賢]忽一日仰天而嘆,說出一句駭人聞聽之言,道人生天地間,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兒,若做個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無之人,有何用處?” |
dào lù chuán wén道路傳聞 | 傳聞:非親身經歷出自他人之口的消息。指社會上互相傳告的消息。 | 鄒韜奮《抗戰以來·“來賓”種種》:“道路傳聞,尚有假借取締與指導名義,摧殘合法組織,箝制正當言論,拘捕熱血青年。” |
wén fēng ér dòng聞風而動 | 一聽到消息就立即行動起來。風:消息。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
xǐ wén lè jiàn喜聞樂見 | 聞:聽。喜歡聽;樂意看。形容適合人們興趣;很受歡迎。 | 明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仆誠喜聞而樂道,自顧何德以承之。” |
qià wén qiáng jì洽聞強記 | 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 《孔叢子 嘉言》:“[孔仲尼]躬履謙讓,洽聞強記。” |
wén suǒ wèi wén聞所未聞 | 聞:聽到;未:沒有。聽到的是以前從來沒有聽過的。形容傳說的事物或消息新鮮、奇特。 | 《史記 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未聞。” |
wén fēng ér xīng聞風而興 | 見“聞風而起”。 | 明·李贄《讀史匯·儲瓘》:“后泰州有心齋先生,其聞風而興者歟。” |
jǔ shì wén míng舉世聞名 | 舉:全。全世界都聽到名聲。形容知名度很高。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卷七 雜藝》:“王逸少風流才士,蕭散名人。舉世但知其書,翻以能自蔽也。” |
wén fēng pò dǎn聞風破膽 | 聽到一點風聲就嚇破了膽。形容對某種力量的極度惶恐。 | 唐·李德裕《授張仲武東面招撫回鶻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深致虜之術;豈止聞風破膽,益堅慕義之心。” |
hài rén tīng wén駭人聽聞 | 駭:驚嚇;震驚。指使人聽了非常吃驚。 |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答詹師書》:“浙中近年怪論百出,駭人聽聞,壞人心術。” |
yī wú suǒ wén一無所聞 | 一點也沒有聽說,絲毫也不知道。 | |
wén yī zhī èr聞一知二 |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
wén fēng yuǎn yáng聞風遠揚 | 一聽到風聲,就逃到遠方去。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木綿庵鄭虎臣報冤》:“賈似道打聽得蒙古有事北歸,鄂州圍解,遂將議和稱臣納幣之事瞞過不提,上表夸張己功。只說蒙古俱己威名,聞風遠遁。” |
wén shēng xiāng sī聞聲相思 | 聲:名聲。指思慕、欽仰有聲望的人。 | 《鬼谷子·內揵》:“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鮑魚:咸魚;肆:店鋪。如同進入咸魚店,時間一長就聞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環境對人的熏染和影響。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
bó wén duō shí博聞多識 | 博:廣博;聞:見聞;識:學識。知識豐富,見聞廣博。 | 《魏書 李業興傳》:“博聞多識,萬門千戶,所宜訪詢。” |
jiǔ wén dà míng久聞大名 | 聞:聽到。早就聽到對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見面時的客套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1回:“朱仝道:‘久聞大名。’連忙下拜。” |
qiǎn wén xiǎo jiàn淺聞小見 | 聞:見識。學問淺薄,見解不高。 | 明·王守仁《尊經閣記》:“習訓詁,傳記誦,沒溺于淺聞小見,以涂天下之耳目。” |
zhí liàng duō wén直諒多聞 | 直:正直;諒:信實;多聞:學識淵博。為人正直信實,學識廣博。 | 《論語·季氏》:“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 |
shēng wén guò shí聲聞過實 | 聲聞:名譽。名聲超過實際。 |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正所謂聲聞過實,君子恥之。” |
yuàn wén xiǎn jù,yǐ hé lǐ shí愿聞顯據,以核理實 | 愿意聽到明顯的證據,以核實事理與客觀實際。 | 南朝·宋·祖沖之《辯戴法興難新歷》:“夫為合必有不合,愿聞顯據,以核理實。” |
wén fēng sàng dǎn聞風喪膽 | 聽到一些風聲就嚇破了膽。形容極度恐懼。喪膽:嚇破膽。 | 唐 李德裕《授張仲武東面招撫回鶻使制》:“故能望影揣情,已探致虜之術;豈止聞風破膽,益堅慕義之心。” |
wén jī qǐ wǔ聞雞起舞 | 一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形容有志報國之士奮發圖強;也比喻抓緊時間不懈努力。雞:雞鳴報曉。 | 《晉書 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
wén suǒ bù wén聞所不聞 | 聽到從未聽到過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 |
guǎ wén shǎo jiàn寡聞少見 | 聽的少,見的少。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 | 東漢 班固《漢書 匡衡傳》:“蓋聰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聞少見者戒于雍蔽。” |
le rán wú wén了然無聞 | 了然;完全。完全沒有聽見。 | |
wén yē fèi shí聞噎廢食 | 聽到有人吃飯噎了一下,自己就連飯也不吃了。比喻因為怕出問題,索性不干。 | 明·袁宏道《袛園寺碑文》:“戚戚舍身,沾沾利益,遂欲絕口性命,塞路蔥嶺,此何異聞噎廢食,見蹶停驂者哉?” |
gèn gǔ xīn wén亙古新聞 | 亙古:從古代到現代。從古到今很少的事情。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從來稀有,亙古新聞。” |
gèn gǔ qī wén亙古奇聞 | 亙古:從古代到現代;奇:稀有不常見的。從古到今很少聽到或見到的事情。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從來稀有,亙古奇聞。” |
xiá ěr zhù wén遐邇著聞 | 遠近聞名。形容名聲很大。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尼波羅國》:“近代有王,號鴦輸代摩,自制《聲明論》,重學敬德,遐邇著聞。” |
qián gǔ wèi wén前古未聞 | 從來沒有聽說過。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贊》:“西域風土之載,前古未聞也。” |
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聽而無聞,視而無見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鹖冠子·度萬八》:“知無道,上亂天文,下滅地理,中絕人和,治漸終始,故聽而無聞,視而無見,白晝而暗,有義而失謚。” |
sǒng rén tīng wén聳人聽聞 | 聳:引起注意;使人吃驚。指故意夸大事實或作過于激動的表情;使人聽到或看了感到震驚。 | 清 惲敬《雜記》:“豫章大鎮,或書有不可達者,故托辭為此;抑為州將者,以此聳人聽聞,豫絕系援,皆未可知。”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現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bù xiāng wén wèn不相聞問 | 聞問:通消息,通音訊。指沒有聯系或斷絕往來。 | 東漢 班固《漢書 嚴助傳》:“于是拜為會稽太守。數年,不聞問。 |
bù qiú wén dá不求聞達 | 聞:有名望;達:顯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 |
méi shì wú wén沒世無聞 | 謂終身不為人知。 | 西漢·司馬遷《感士不遇賦》:“沒世無聞,古人唯恥。” |
xiá ěr wén míng遐邇聞名 | 邇:近;遐:遠。形容名聲很大;遠近都知道。 | 唐 玄奘《大唐西域記》:“重學敬德,遐爾著聞。” |
míng wén tiān xià名聞天下 | 形容名聲極大。 | 《北齊書·魏收傳》:“功業顯著,名聞天下。” |
lǎn wén biàn jiàn覽聞辯見 | 指見識多,能說會道。 | 漢 袁康《越絕書 外傳紀策考》:“為人覽聞辯見,目達耳通,諸事無所不知。” |
guǎ jiàn xiǎn wén寡見鮮聞 | 形容學識淺薄,見聞不廣,知識貧乏。 | 漢 王褒《四子講德論》:“俚人不知,寡見鮮聞。” |
duō wén qiáng jì多聞強記 | 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臺韶國師法嗣》:“杭州九曲觀音院慶祥禪師,余杭人也,辯才冠眾,多聞強記,時天臺人推為杰出。” |
qiǎn jiàn guǎ wén淺見寡聞 | 淺見:膚淺的見解;寡聞:聽到的很少。形容見聞不廣,所知不多。 | 《史記·五帝本紀贊》:“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
mù dǔ ěr wén目睹耳聞 | 睹:看見;聞:聽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 《資治通鑒 唐紀睿宗景云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
yì wén suǒ shì逸聞瑣事 |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興趣的傳聞和故事。 | 語出《四庫全書總目 地理三 武林舊事》:“此十卷本,乃從毛氏汲古閣元版傳鈔,首尾完具,其間逸聞軼事,皆可以備考稽。” |
wén míng xiá ěr聞名遐邇 | 遐:遠;邇:近。形容名聲很大,遠近都知道。 | 《南齊書 高帝紀上》:“上流聲議,遐邇所聞。” |
rú shì wǒ wén如是我聞 | 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于佛。佛教傳說,后為佛經開卷語。 | 《佛地經論》一:“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 |
wén yī zhī shí聞一知十 | 聽到一點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類推。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
zūn wén xíng zhī尊聞行知 | 尊:尊重。重視聽到的意見,實行已懂的道理。 | 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矣;行其所知,則光大矣。’” |
ěr wén yǎn jiàn耳聞眼見 |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 唐 元稹《連昌宮詞》:“翁言野父何分別,耳聞眼見為君說。” |
ěr wén shì xū,yǎn guān wéi shí耳聞是虛,眼觀為實 | 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為信,只有親眼看到的才是真實可靠的。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耳聞是虛,眼觀為實’,叔叔此時,且不要過于取笑侄女,請再去一訪,……那時再來取笑侄女,卻也未遲。” |
lù lù wú wén碌碌無聞 | 碌碌:平庸的樣子。形容人平平庸庸,沒有名望。 | 宋 秦觀《李狀元墓銘》:“君以諸生崛興,名動海內,其視碌碌無聞而歿者,亦可以無憾。” |
ěr wén mù jiàn耳聞目見 |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歸心》:“夫信謗之征,有如影響;耳聞目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或報耳。” |
wén fēng xiǎng yīng聞風響應 | 聽到風聲就起而贊同支持。 |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鄒廣文效忠圖》:“隨有鄉勇章雙桂等三千余人,聞風響應。” |
yí wén yì shì遺聞逸事 | 指前代或前人遺留下來而少為人知的傳聞,多指不見于正式記載的。 | 魯迅《南腔北調集·題記》:“然而只有這一本,雖然淺薄,卻還借此存留一點遺聞逸事。” |
kuǎn qǐ guǎ wén款啟寡聞 | 款啟:見識狹小。形容學問淺、見聞寡陋。 | 戰國·宋·莊周《莊子·達生》:“今休,款啟寡聞之民也。” |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百聞不如一見 | 聞:聽。聽到一百次;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指多聽不如親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 東漢 班固《漢書 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逾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
zhāo wén xī gǎi朝聞夕改 | 早晨聞過,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錯誤之迅速。 | 《晉書 周處傳》:“古人貴朝聞夕改。君前涂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憂名之不彰?” |
shì ér fú jiàn,tīng ér fú wén視而弗見,聽而弗聞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咸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 |
wén chǒng ruò jīng聞寵若驚 | 猶言受寵若驚。 | 南朝·梁·殷蕓《小說》第二卷:“恐泊泥以濁白水,飄塵以亂清風,是以承命傾筐,聞寵若驚。” |
yǎo bù kě wén杳不可聞 | 再也聽不到。形容聲音斷絕。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50回:“誰知秦敬宇在家,這孫蘭姬別要說見他的影響,你就再要聽他聲咳嗽也杳不可聞。” |
dān jiàn qiǎn wén單見淺聞 | 見識短淺。 |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二四:“其末年所以為天下后世慮者,未易為單見淺聞者道也。” |
zhì ruò wǎng wén置若罔聞 | 置:放;若:好像;罔:沒有;聞:聽見。放在一邊;好像沒有聽見一樣;形容聽見了而不加理睬。 | 明 朱國禎《涌幢小品》:“當中書言時,沈宜厲聲力折,只因心中惱他,置若罔聞。” |
qiáng shí bó wén強識博聞 | 同“強記博聞”。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壽序》:“生平無他嗜好,以著述為性命,強識博聞,達于國家掌故。” |
bīng wén zhuō sù兵聞拙速 | 指用兵打仗當求速勝而不計戰法的巧拙。 | 《孫子 作戰》:“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
mò mò wú wén沒沒無聞 | 無聲無息,沒人知道。指沒有什么名聲。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3回:“你我要是見的到此,雖不能和大帥一般威震四海,也不致沒沒無聞了。” |
yán zhī zhě wú zuì,wén zhī zhě zú yǐ jiè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言者:說話的人;聞者:聽話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詩經·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yī wén qiān wù一聞千悟 | 形容悟性極高。謂略一指點,即完全了悟。 | 《景德傳燈錄·汾州大達無業國師》:“得大總持,一聞千悟。” |
rú rù zhī lán zhī shì,jiǔ ér bù wén qí xiāng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 芝:通“芷”,香草;蘭:香草。好像進入滿是香草的房間,聞久了就不能聞出香味。比喻在某種環境里呆久了,習以為常。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 《詩經 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wén fēng ér qǐ聞風而起 | 聞:聽到;風:風聲,消息。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