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石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rú shǔ tóu shí如水投石 | 象水潑向石頭,絲毫不入。比喻聽而不聞或言無效果。 | 宋·楊時《龜山語錄》:“時謝顯道亦在。謝為人誠實,但聰悟不及先生。故明道每言楊君聰明,謝君如水投石,然亦未嘗不稱其善。” |
jīn shí jiāo qíng金石交情 | 見“金石之交”。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葛衣記·到既渝盟》:“絲蘿契合原非強,為其把金石交情一旦忘。” |
ān rú pán shí安如盤石 | 安:安穩;盤石:大石頭。像盤石一樣安穩不動。形容非常穩固,不可動搖。 | 荀況《荀子 富國》:“為名者否,為利者否,為忿者否,則國安于盤石,壽于旗翼。 |
diàn guāng shí huǒ電光石火 | 像閃電的光;燧石的火那樣一閃即過。比喻事物很快消失。也形容速度極快。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雪峰存禪師法嗣 保福從展禪師》:“此事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構得構不得,未免喪身失命。” |
fèi shí fēng qīng肺石風清 | 百姓可以站在上面控訴地方官。比喻法庭裁判公正。 | 《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而罪其長。” |
yù shí jù cuī玉石俱摧 | 猶玉石俱焚。 | 《晉書·索綝傳》:“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又《慕容德載記》:“脫履機不發,必玉石俱摧。” |
xīn jiān shí chuān心堅石穿 | 意志堅決,能將石頭穿透。比喻只要意志堅定,事情就能成功。 | 宋 陸九淵《語錄》:“俗諺云:‘心堅石穿’。即是一個人,如何不打疊教靈利。” |
jiāo áo tóu shí焦熬投石 | 拿非常脆的東西去碰石頭。比喻事情一定失敗。 | 荀況《荀子 議兵》:“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之仁義,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
fěi shí fěi xí匪石匪席 | 不是石,不是席。意為石可轉而心不可轉,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堅定,永不變心。 | 《詩經·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xuán tuó jiù shí懸駝就石 | 比喻用力多,得益少。 | 《法苑珠林》卷六六記載:有人得到一匹死駱駝,剝皮嫌刀鈍。樓上有塊磨刀石,于是上樓磨刀,下樓剝皮,上下往返,十分費事。 |
yì shí èr niǎo一石二鳥 | 一塊石頭投出去;打中兩只鳥;比喻一舉兩得。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這是個一石二鳥的好辦法。” |
jīn shí zhī yán金石之言 | 比喻非常寶貴的教導或勸告。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1回:“兄長金石之言,小弟當銘刻肺腑。” |
jiāo jīn shuò shí焦金爍石 | 使金石熔化枯焦。形容天氣酷熱。 | 北齊 劉晝《劉子新論 大質》:“大熱煊赫,焦金爍石。” |
liú jīn shuò shí流金鑠石 | 形容天氣酷熱,好象金石都快要熔化。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鑠石些。” |
xián yù jiǎ shí銜玉賈石 | 給人看的是玉,賣給人的卻是石頭,義同“掛羊頭,賣狗肉” | |
bān qǐ shí tóu dǎ zì jǐ de jiǎo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 搬:移動。比喻本來想害別人,結果害了自己。自食其果。 |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曾經說過:‘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 |
shān zǒu shí qì山走石泣 | 泣:哭泣。山在移動,石頭也哭泣。比喻暴政將要滅亡。 |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桀時泰山,山走石泣。” |
shǐ shí zhī jiān矢石之間 | 矢石:箭與礧石。比喻戰場。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 |
xuàn yù gǔ shí衒玉賈石 | 叫賣璧玉,實際上賣的卻是石頭。比喻言不副實。 | 漢·揚雄《法言·問道》:“衒玉而賈石者,其狙詐乎!” |
yàn shí wàng zhēn燕石妄珍 | 妄視無用之物為珍寶。 | 唐·劉知幾《史通·人物》:“若愚智畢載,妍媸靡擇,此則燕石妄珍,齊竽混吹者矣!” |
tiān shàng shí lín天上石麟 | 舊時稱人有文采的兒子。 | 《南史·徐陵傳》:“年數歲,家人攜以候沙門釋寶志,寶志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 |
tiě shí xīn cháng鐵石心腸 | 心腸硬得像鐵石頭一樣。形容心腸很硬;不為感情所動。 | 唐 皮日休《桃花賦序》:“疑其鐵腸石心,不解吐婉媚辭。” |
pán shí zhī ān磐石之安 | 形容極穩固。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為名者否,為利者否,為忿者否,則國安于磐石,壽于旗翼。” |
shù shí zhěn liú漱石枕流 | 舊時指隱居生活。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
yī dǒu mǐ yǎng gè ēn rén,yī dàn mǐ yǎng gè chóu rén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 | 送一斗米救人,人會懷感恩。送一石米給人會使人貪得無厭而反目成仇。指對人幫助要看時機與對象。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郭先生,自古‘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這是我們養他的不是了!” |
liè shí liú yún裂石流云 | 流:往來無定或轉運不停。裂開山石,震動云霄。形容聲音高昂響亮。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3回:“唱出一句來,端的有落塵繞梁之聲,裂石流云之響。” |
shì jīn shí試金石 | 一種黑色堅硬的石塊,用黃金在上面畫一條紋,就可以看出黃金的成色。比喻精確可靠的檢驗方法。 | 元·馬致遠《薦福碑》第四折:“這里,端的,現放著試金石。” |
yù shí hùn xiáo玉石混淆 | 比喻好壞混雜。 | 晉·葛洪《抱樸子·百家》:“真偽顛倒,玉石混淆。” |
shí shì jīn kuì石室金匱 | 亦作“石室金鐀”。古代國家收藏重要文獻的地方。 | 《史記·太史公自序》:“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司馬貞索隱:“石室、金匱皆國家藏書之處。” |
zhù shí zhī jiān柱石之堅 | 像柱石一樣堅硬。比喻大臣堅強可靠,能擔負國家重任。 | |
zhù shí zhī chén柱石之臣 | 柱石: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擔負國家重任的大臣。 | 東漢·班固《漢書·元后傳》:“位歷將相,國家柱石臣也。” |
jīn shí zhī jiān金石之堅 | 象金屬和石頭那樣堅硬。形容極為堅硬或強固。 | 漢 枚乘《七發》:“雖有金石之堅,猶將銷鑠而挺解也。” |
yào shí wú xiào藥石無效 | 藥石:藥和治病的石針。藥和石針都不見效。形容病情嚴重。 | 漢·枚乘《七發》:“今太子之病,可無藥石針刺灸療而已。” |
shí chì bù duó石赤不奪 | 石質堅硬,丹砂色鮮紅,均不可改變。比喻意志堅定不移。 | 漢·楊雄《太玄·度》:“石赤不奪,節士之必。測曰:石赤不奪,可與有要也。” |
jiā wú dàn shí家無儋石 | 十斗為一石,兩石為一儋。形容家里沒有存糧。比喻家境困難。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狂生》:“濟寧有狂生某,善飲;家無儋石,而得錢輒沽,殊不以窮厄為意。” |
jiān rú pán shí堅如磐石 | 堅:牢固;磐石:大石頭。牢固得像大石頭一樣。形容非常堅固;不可動搖。 | 《玉臺新詠 古詩為焦仲卿作》:“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
shān tóng shí làn山童石爛 | 謂山無草木,石頭腐爛。喻不可能有的現象。 | 宋·劉昌詩《蘆浦筆記·歡會誓》:“山童石爛,言則可誕;山崇石堅,此言不愆。” |
luǎn yǔ shí dòu卵與石斗 | 雞蛋碰石頭。比喻自不量力,一定失敗。 | 漢 焦贛《易林 艮之損》:“卵與石斗,麋碎無疑。” |
tóu shí wèn lù投石問路 |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借以探測情況。后用以比喻進行試探。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 |
xuán dàn chéng shū懸石程書 | 形容勤于政事。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shí jiān jīn kuì石緘金匱 | 同“石室金匱”。 | |
jī shí dàn sī擊石彈絲 | 謂奏樂。 | 宋·秦觀《代賀興龍節表》:“加籩折俎,初償露酎之醇;擊石彈絲,始奏《鈞天》之妙。” |
shí chóng dòu shē石崇斗奢 | 石崇:晉朝人名。石崇與王愷比賽奢侈。形容奢侈浪費。 | |
jiā wú dàn shí家無擔石 | 十斗為一石,兩石為一擔。形容家里沒有存糧。比喻家境困難。 | 宋朝蘇軾《乞賻贈劉季孫狀》:“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無儋(擔)石。” |
shuǐ luò shí chū水落石出 |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經過澄清以后徹底暴露;真相大白。 | 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
nù ní mèi shí,kě jì bēn quán怒猊抉石,渴驥奔泉 | 猊:狻猊,即獅子;抉:踢開;驥:駿馬。如憤怒的獅子踢開石頭,口渴的駿馬奔向泉水。形容書法遒勁奔放。 | 《唐書·徐浩傳》:“嘗書四十三幅屏,八體皆備,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 |
xīn rú jīn shí心如金石 | 猶心如鐵石。 | 《后漢書·王常傳》:“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 |
lín wēi xià shí臨危下石 | 在人家處于危急時向他扔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談經濟者,少甚么看風使舵、臨危下石之人。” |
tóu shí xià jǐng投石下井 | 見“投阱下石”。 | 魯迅《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他日復來,仍舊先咬老實人開手,‘投石下井’,無所不為。” |
shí tóu dà hǎi石投大海 | 石投海中迅速沒入,比喻毫無反響或杳無音信。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0回:“呂岳聞楊瑨之言,如石投大海,半晌無言。” |
bān qǐ shí tóu zá zì jǐ de jiǎo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卻害了自己。 | 古華《芙蓉鎮》第三章:“活該!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xià jǐng tóu shí下井投石 | 見人掉進井里,不但不搭救,反而向井里仍石頭。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他一見憲眷比從前差了許多,曉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說他的壞話。” |
shù liú zhěn shí漱流枕石 | 猶言漱石枕流。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
yī kuài shí tóu luò dì一塊石頭落地 | 比喻放了心,再沒有顧慮。 | |
yī kuài shí tou luò le dì一塊石頭落了地 | 比喻放下了心。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寶玉去了,他兩個又是那個光景兒,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發一塊石頭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無別意了。” |
hǎi hé shí làn海涸石爛 | 猶海枯石爛。 | 清·秋瑾《精衛石》第二回:“海涸石爛情無改,正欲歸坐續言詞。” |
yù shí jiē suì玉石皆碎 | 猶玉石俱焚。 | 三國·魏·鍾會《移蜀檄》:“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玉石皆碎,雖欲悔之,亦無及已。” |
shí làn hǎi kū石爛海枯 | 直到石頭變土,海水干涸。比喻永久。 | 清·王維城《新樂府》之二:“報施適當非為過,虎頭蛇尾事可恥,石爛海枯團體固。” |
shí huǒ fēng dēng石火風燈 | 見“石火風燭”。 | 《萬善同歸集》卷五:“無常迅速,念念遷移,石火風燈,逝波殘照,露華電影,不足為喻。” |
yù shí jù fén玉石俱焚 | 俱:全部;都;焚:燒。寶玉和石頭一起燒毀。比喻好的壞的、貴的賤的一起毀滅。也作“玉石同焚”。 | 《尚書 胤征》:“火焱昆岡,玉石俱焚。” |
fēi shā zǒu shí飛砂走石 | 砂土飛揚,小石翻滾。形容風力迅猛。 | 唐 韓鄂《歲華紀麗 風》:“飛砂走石,風則從箕,月離于畢。” |
yù shí nán fēn玉石難分 | 對美玉和石頭不加區分或難以區分。比喻好壞不分。 | 唐·陸贄《招諭淮西將吏詔》:“兵戈既接,玉石難分。” |
méi shí yǐn yǔ沒石飲羽 | 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 | 漢李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隱沒不見。事見《史記·李將軍列傳》。 |
shí pò tiān jīng石破天驚 | 山崩石裂;有驚天動地之勢。原形容箜篌的樂聲忽然高亢;震動了整個天界。現多指突發的大事或文章、議論的驚人。 | 唐 李賀《歌詩集 李憑箜篌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
yù shí jù jìn玉石俱燼 | 美玉和石頭一樣被燒毀。比喻好壞不分,同歸于盡。 | 北齊·邢子才《廣平王碑文》:“群心在辰,橫流具及,山崩川斗,星筼日銷,昆岳既毀,玉石俱燼。” |
jiāo jīn shuò shí燋金爍石 | 使金石銷熔,形容天很酷熱。 | 北齊 劉晝《新論 大質》:“大熱煊赫,燋金爍石。” |
qīn mào shǐ shí親冒矢石 | 見“親當矢石”。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2回:“尚親冒矢石,沖突掩殺。” |
bō yún jué shí拏云攫石 | 形容古樹干高聳云霄、根盤曲石隙之雄姿。 |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草河錄》:“廳前多古樹,有拏云攫石之勢。” |
yǐ shí tóu luǎn以石投卵 | 見“以碫投卵”。 | 《孫子·勢篇》:“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虛實是也。《晉書·溫嶠傳》:“今之進討,若以石投卵耳。” |
yù shí tóng chén玉石同沉 | 比喻善惡一齊受害。 | 南朝·梁元帝《馳檄告四方》:“孟諸焚燎,芝艾俱盡;宣房河決,玉石同沉。” |
luǎn shí bù dí卵石不敵 | 比喻雙方力量相差極大。 | 漢 焦延壽《易林》卷十三:“卵與石斗,麋碎無疑;動而有悔,出不得時。” |
yǐ luǎn jī shí以卵擊石 | 拿蛋去碰石頭。比喻不估計自己的力量,自取滅亡。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 |
jīn shí zhī jiāo金石之交 | 交:交情。像金石般堅固的交情。比喻友情堅貞不渝。 | 東漢 班固《漢書 韓信傳》:“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禽矣。” |
bù fēn yù shí不分玉石 | 指無有區別,同歸于盡。參見“玉石俱焚”。 | 清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向非君侯來,合郡士民當不分玉石矣。” |
diǎn shí chéng jīn點石成金 | 比喻修改文章時稍稍改動原來的文字,就使它變得很出色。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 孟浩然》:“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 |
kǔ kǒu è shí苦口惡石 | 石:古代石針。比喻逆耳而有益的規勸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美疢不如惡石:夫石猶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 |
wěn rú pán shí穩如磐石 | 形容像磐石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五回:“周智道:‘忒穩,穩如磐石。’” |
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別的山。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的外力。 | 元·許名奎《忍經》:“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ān rú pán shí安如磐石 | 安;安穩;磐石:厚而重的大石頭。像磐石一樣安穩不動。形容穩固;不可動搖。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為名者否,為利者否,為忿者否,則國安于磐石,壽于旗翼。” |
fēi shā zǒu shí飛沙走石 | 飛:使飛揚;走:使滾動。沙土飛揚;石子滾動。形容風力極大。 | 唐 谷神子《博異志 呂鄉筠》:“若人間吹之,飛沙走石,翔鳥墜地,走獸腦裂。” |
jīn shí kě kāi金石可開 | 見“金石為開”。 | 沙汀《范老老師》:“他更是從容不迫,把所有足以證明內戰之會停止的種種論據羅列出來,融會在一種金石可開的信心里面。” |
pán shí quǎn yá盤石犬牙 | 盤石:巨石。指分封宗室以鞏固其統治。 | 《晉書·武十三王等傳論》:“文昭武穆,方駕于魯、衛、應、韓;盤石犬牙,連衡于吳、楚、齊、代。” |
diǎn shí wéi jīn點石為金 | 同“點鐵成金”。 | 《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四愿得呂純陽祖師點石為金這個手指頭。” |
jiān rú pán shí堅如盤石 | 堅:牢固;盤石:大石頭。像大石頭一樣堅固。比喻不可動搖。 | 《玉臺新詠 古詩為焦仲卿作》:“君當作盤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盤石無轉移。” |
héng shí liàng shū衡石量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古時文書用竹簡木札,以衡石來計算文書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國政。亦作“衡石程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jīng chéng suǒ zhì,jīn shí wéi kāi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比喻只要專心誠意去做,什么疑難問題都能解決。 | 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yù shí jù suì玉石俱碎 | 猶玉石俱焚。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雖欲救之,亦無及已。” |
jiāo shā shí làn焦沙爛石 | 將沙燒焦,石燒爛。形容天氣非常酷熱。 |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循天之道》:“為寒則疑冰裂地,為熱則焦沙爛石。” |
rú huò shí tián如獲石田 | 石田:指有石頭的田地,借指沒用的東西。指得到不可耕種的田地。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一年》:“大王如獲石田。” |
shuò shí liú jīn爍石流金 | 謂溫度極高,能將金石熔化。形容酷熱。爍,通“鑠”。 | 唐·康駢《劇談錄·狄惟謙請雨》:“是時炎旱累月,爍石流金,晴空萬里。” |
shí làn jiāng kū石爛江枯 | 直到石頭變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 《明史·云南土司傳二·麓川》:“[王驥]乃與思祿約,許土目得部勒諸蠻,居孟養如故,立石金沙江為界,誓曰:‘石爛江枯,爾乃得渡。’” |
yáng shā zǒu shí揚砂走石 | 砂土飛揚,小石翻滾。形容風力迅猛。 | 《春秋緯》:“風從箕星,揚砂走石。” |
jīn shí zhī gōng金石之功 | 金:指鐘鼎類。石:指碑碣類。刻在鐘鼎碑碣之上,永不磨滅的功勛。 | |
mù shí lù shǐ木石鹿豕 | 豕:豬。如同木頭、石頭、鹿和豬一樣。形容愚笨無知。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珊瑚》:“冤哉!謂我木石鹿豕耶!具有口鼻,豈有觸香臭而不知者?” |
fù shí fù hé負石赴河 | 河:這里指黃河。背著石頭跳進黃河。比喻人以死明志。亦作“負石赴淵”。 | 戰國·宋·莊周《莊子·盜跖》:“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 |
dī shuǐ chuān shí滴水穿石 | 滴水可把石頭打穿。比喻雖然力量小;但只要堅持不懈;就能把艱難的事情辦成。也作“水滴石穿”。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 一錢斬吏》:“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yù shí tóng suì玉石同碎 | 猶玉石俱焚。 | 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滄海橫流,玉石同碎。” |
zǒu shí fēi shā走石飛沙 | 沙土飛揚,石塊滾動。形容風勢狂暴。 | 《三國志 吳志 陸凱傳》:“蒼梧、南海,歲有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沙轉石,氣則霧郁,飛鳥不經。” |
yù shí tóng fén玉石同焚 | 焚:燒。美玉和石頭一樣燒壞。比喻好壞不分,同歸于盡。 | 《梁書·武帝紀》:“時運艱難,宗社危殆,昆同已燎,玉石同焚。” |
tā shān zhī shí他山之石 | 別的山上的石頭。比喻能幫助自己提高見識改正缺點、錯誤的外力。 | 《詩經 小雅 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