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骨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jiān gāo chuī gǔ煎膏炊骨 | 煎:一種烹飪方法;膏:油脂;炊:燒火做飯。煎油脂,燒骨頭。比喻殘酷壓榨。 | 明·無名氏《鳴鳳記·鄢趙爭寵》:“監司昨日興常例,煎膏炊骨民無計。” |
tòng xīn qiè gǔ痛心切骨 | 傷痛透到骨頭里。形容悲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極深。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 白萍》:“子負心太甚,即王魁、李益,有不逮焉……思之痛心切骨,街非一朝一夕矣。” |
jī chán mó gǔ積讒磨骨 | 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同“積毀銷骨”。 | 《文選 江淹〈詣建平王上書〉》:“下官聞積毀銷金,積讒磨骨,遠則直生取疑于盜金,近則伯魚被名于不義。”呂向注:“言毀讒之深,能銷磨金石之堅。”《梁書 江淹傳》引作“積讒糜骨”。 |
gǔ ròu xiāng qīn骨肉相親 | 骨肉:骨和肉,比喻至親;親:親愛。比喻父母、兄弟、子女之間相親相愛的關系。 | 春秋·齊·管仲《管子·輕重》:“兄弟相戚,骨肉相親。” |
hè gǔ shuāng rán鶴骨霜髯 | 瘦骨白須。形容年老。 | 宋·蘇軾《贈嶺老人》詩:“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 |
chuí gǔ lì suǐ槌骨瀝髓 | 槌:同“捶”,敲打;瀝:滴;髓:骨髓。敲碎骨頭來吸骨髓。比喻剝削壓迫極其殘酷。 | 宋·陸九淵《與宋漕》:“貪吏并緣,侵欲無藝,槌骨瀝髓,民不聊生。” |
tòng rù gǔ suǐ痛入骨髓 | 痛到骨頭里。比喻痛恨或悲傷之極。 | 《戰國策·燕策三》:“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 |
shén qīng gǔ xiù神清骨秀 | 形容人長得神態清朗,氣質秀美。 | 明·陸采《明珠記·買藥》:“我見你神清骨秀飄蕭,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
róu xīn ruò gǔ柔心弱骨 | 形容性情柔和。 | 《列子·湯問》:“人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弱骨,不驕不忌。” |
gǔ ruǎn jīn sū骨軟筋酥 | 形容全身乏力,肢體癱軟的樣子。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1回:“這些家人聽了這話,越發嚇得骨軟筋酥,連跑也跑不動了。” |
fěn shēn huī gǔ粉身灰骨 | 身體粉碎而死。比喻為了某種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險而喪失生命。同“粉身碎骨”。 | 唐 張鷟《游仙窟》:“玉饌珍奇,非常厚重,粉身灰骨,不能酬謝。” |
tuō gǔ huàn tāi脫骨換胎 | 道教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脫凡胎為圣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 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盛蘊真:你卻是脫骨換胎。” |
suì shēn fěn gǔ碎身粉骨 | 身體粉碎。指死亡。多指為某種目的而獻身。 | 《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暫愿不為(違)于說者,碎身粉骨效驅馳。” |
shòu gǔ lín lín瘦骨嶙嶙 | 形容人或動物消瘦露骨。 |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題敘:“兩只瘦骨嶙嶙的長手,親昵昵地撫摸著站在她身前寸步不離娘的寶娃的頭。” |
hè gǔ jī fū鶴骨雞膚 | 伶仃瘦骨,多皺的皮膚。形容年老。 | 宋·王炎《病中書懷》詩:“鶴骨雞膚不耐寒,那堪癬疥更斑爛。” |
wán pí lài gǔ頑皮賴骨 | ①謂品行不端、無賴狡詐。②指品行不端、無賴狡詐的人。 |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你這等頑皮賴骨,不打如何肯招?” |
yǔn shēn mí gǔ隕身糜骨 | 猶言粉身碎骨。 | 宋·司馬光《乞罷條例司常平使疏》:“德澤汪洋,天隆地厚,非臣隕身糜骨所能報稱。” |
ǒu xīn lòu gǔ嘔心鏤骨 | 嘔:吐。形容費盡心血,歷盡艱辛。 | 清·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李義山《詠柳》云‘堤遠意相隨’之句,皆是嘔心鏤骨而成。” |
chè xīn chè gǔ徹心徹骨 | 徹:通透,徹底。通心透骨。形容疼痛到了極點。 |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那兵士手腳被吊得徹心徹骨的痛,大聲哀叫。” |
fěn shēn suì gǔ粉身碎骨 | 全身粉碎。多指為了某種目的而不惜犧牲生命。也比喻徹底遭到失敗或遭遇極大的磨難。 | 唐 蔣防《霍小玉傳》:“平生志愿,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
jìn gǔ fēng jī勁骨豐肌 | 勁:強有力;豐:豐滿美好。形容書法筆勢有力而豐潤。 | 唐·張懷雚《書斷》:“然張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 |
sǐ nǎo guā gǔ死腦瓜骨 | 不開通。 | 錦云等《草莓三爺》:“你呀,就是死腦瓜骨!” |
shòu gǔ lín xún瘦骨嶙峋 | 形容人或動物消瘦露骨。 | 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十八章:“秀葦看見一個光著上身、瘦骨嶙峋的童工,提著一簸箕的泥灰,在一條懸空吊著的跳板上,吃力的走著。” |
gǔ ròu tuán luán骨肉團圞 | 骨肉:比喻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指親人離而復聚。 | 明·謝讜《四喜記·瓊英入宮》:“骨肉團圞樂正濃,一封丹詔實相從,恩承淑女榮非愿,割愛雙親恨怎窮。” |
nián pí dài gǔ黏皮帶骨 | 比喻拖沓,不灑脫。 | 宋·黃庭堅《鐘離跋尾》:“此來更自知所作韻俗,下筆不瀏離,如禪家黏皮帶骨語。” |
cì gǔ xuán liáng刺骨懸梁 | 懸梁:以繩子系頭掛在屋梁上。形容刻苦學習。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可憐刺骨懸梁志,險作離鄉背井魂。” |
zhān pí zhù gǔ粘皮著骨 | 粘:粘貼,膠合。形容言行辦事不干脆爽利,執著刻板。 | 宋·朱熹《朱子全書》第18卷:“其深淺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說。” |
gǔ ròu lí sàn骨肉離散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 《詩經 唐風 杕杜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并爾。” |
gǔ shòu rú chái骨瘦如豺 | 見“骨瘦如柴”。 | 《埤雅·釋獸》:“又曰:瘦如豺。豺,柴也。豺體細瘦,故謂之豺。” |
pí sōng gǔ yǎng皮松骨癢 | 形容表面輕松自如而內心急切盼望。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7卷:“用金花彩幣為納聘之儀,選了吉期,皮松骨癢,整備做轉運使的女婿。” |
jī dàn lǐ zhǎo gǔ tóu雞蛋里找骨頭 | 比喻故意挑剔。 | 老舍《老舍自傳》第一章第三節:“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里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 |
yán pí chī gǔ妍皮癡骨 | 妍:美麗;癡:癡呆。美好的皮,癡呆的骨頭。比喻外表好看,內心不有聰明。 | 《晉書·慕容超載記》:“召見與語,超深自晦匿,興大鄙之,謂紹曰:諺云‘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 |
tòng qiè xīn gǔ痛切心骨 | 傷痛入骨髓。形容傷心到了極點。 | 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義士仁人,痛切心骨。豈以陛下之圣明智勇而能忍之乎!” |
jī huǐ xiāo gǔ積毀消骨 | 指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同“積毀銷骨”。 | 漢 劉向《新序 雜事三》:“昔魯聽季孫之說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計逐墨翟,以孔墨之辯而不能自免,何則?眾口鑠金,積毀消骨。” |
shēn rù gǔ suǐ深入骨髓 | 形容達到極深極重的程度。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回:“高太尉著令醫人治療,見丘岳重傷,恨梁山泊深入骨髓。” |
xiāo huǐ gǔ lì銷毀骨立 | 銷:久病枯瘦。形容身體枯瘦如柴。 | 《梁書·武帝紀》:“高祖形容本壯,及還京都,銷毀骨立。” |
shòu gǔ léng léng瘦骨棱棱 | 瘦得連骨頭都露出來,形容十分消瘦。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他屋里的,瘦骨棱棱的,一天愁到黑,愁米,愁柴又愁鹽。” |
tiě gǔ zhēng zhēng鐵骨錚錚 | 指人有骨氣,剛正堅貞。 |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15章:“夕陽照紅了鐵骨錚錚的老人。”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富貴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門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fēng gǔ qiào jùn風骨峭峻 | 峭峻:山又高又陡。形容人很有骨氣,剛直不阿。也比喻詩文書畫雄健有力的風格。 | 唐·韓愈《感春》詩:“孔丞別我適臨汝,風骨峭峻遺塵埃。” |
tuō tāi huàn gǔ脫胎換骨 | 原為道教用語。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脫凡胎為圣胎;換凡骨為仙骨。現比喻通過教育;思想得到徹底改造。 | 宋 葛長庚《沁園春 贈胡葆元》:“常溫養,使脫胎換骨,身在云端。” |
huī shēn fěn gǔ灰身粉骨 | 猶言粉身碎骨。 | 唐·王勃《上百里昌言書》:“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復何面目以談天下之事哉!” |
gōng chéng gǔ kū功成骨枯 | 語本唐曹松《己亥歲》詩之一:“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后以“功成骨枯”喻為了一己私利,讓其它許多人為之付出巨大的犧牲。 | 語出唐·曹松《己亥歲》詩之一:“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
xǐ xīn huàn gǔ洗心換骨 | 道家語,指洗去塵心,換掉凡骨,即可超離凡塵而入圣。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03卷:“為吾洗心復換骨,背凡入圣奔長生。” |
jùn gǔ qiān yán駿骨牽鹽 | 指才華遭到抑制。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楚策四》:“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大行,蹄申膝折。” |
máo gǔ sǒng rán毛骨悚然 | 毛:頭發和汗毛;骨:指脊背;悚然:害怕的樣子。毛發豎起;脊骨透寒。形容非常恐懼驚駭。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yán gǔ liǔ jīn顏骨柳筋 | 見“顏筋柳骨”。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此書顏骨柳筋,無一筆不合法。” |
qiè gǔ zhī chóu切骨之仇 | 形容仇恨極深。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經眼,即便認得。” |
chī rén bù tǔ gǔ tóu吃人不吐骨頭 | 比喻又殘暴,又貪婪。 |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壞水兒,吃人不吐骨頭,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只能拉攏,不能得罪。” |
lián pí dài gǔ連皮帶骨 | 連皮膚及骨頭一起。比喻全部。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我只愿這會子立刻我死了,把心迸出來你們瞧見了,然后連皮帶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 |
huà hǔ huà pí nán huà gǔ畫虎畫皮難畫骨 | 比喻認識一個人容易,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卻難。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
yán pí bù guǒ chī gǔ妍皮不裹癡骨 | 妍:美麗;癡:癡呆。美好的皮不包癡呆的骨頭。比喻美好的外表定會有聰明的內心。 | 《晉書·慕容超載記》:“召見與語,超深自晦匿,興大鄙之,謂紹曰:諺云‘妍皮不裹癡骨’,妄語耳。” |
shì pí lùn gǔ舐皮論骨 | 舐:舔。比喻只看到一點表面現象就妄加評論。 | 魯迅《華蓋集續編的續編·海上通信》:“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論骨。” |
yán jīn liǔ gǔ顏筋柳骨 | 顏: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柳: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指顏柳兩家書法挺勁有力,但風格有所不同。也泛稱書法極佳。 | 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筋柳骨。” |
chuī gǔ lì suǐ捶骨瀝髓 | 同“敲骨吸髓”。喻殘酷搜括民財。 | 唐·陸贄《論長吏以增戶加稅辟田為課績》:“今或重困疲羸,力求附益,捶骨瀝髓,隳家取財,茍媚聚斂之司,以為仕進之路。” |
guā gǔ qù dú刮骨去毒 | 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徹底醫治。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矢鏃有毒,毒入于骨,當破肩作創,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
qiāo gǔ zhà suǐ敲骨榨髓 | 猶敲骨吸髓。 | 柯巖《天涯何處無芳草》:“一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敲骨榨髓,受盡欺凌的阿琦婆。” |
chái huǐ gǔ lì柴毀骨立 | 形容因居父母喪過度哀痛,身體受到摧殘,消瘦憔悴的樣子。 | 《北史·陳孝意傳》:“在郡菜食齋居,朝夕哀臨,每一發聲,未嘗不絕倒,柴毀骨立,見者哀之。” |
sāo qíng fù gǔ騷情賦骨 | 指文人的情調與風骨。 | 清·徐士俊《絡冰絲》:“小生沈約字休文……天生就騷情賦骨,隨他半幅紙、半點墨,當值千金。” |
chōu tāi huàn gǔ抽胎換骨 | 見“脫胎換骨”。 | 元·劉君錫《來生債》第四折:“今日呵可便稱了我平生愿。端的是抽胎換骨,火內生蓮。” |
kū gǔ zhī yú枯骨之馀 | 謂將死之人。 | |
gǔ gěng zài hóu骨鯁在喉 | 鯁:魚骨。魚骨等小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里有話;不說出來就非常難受。 | 清 袁枚《與金匱令書》:“仆明知成事不說,既往不咎,而無如聞不慊心事,如骨鯁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
hèn zhī qiē gǔ恨之切骨 | 之:代詞,指所恨對象。形容痛恨到極點。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屢遭虜騎蹂躪,莫不義憤填膺,恨之切骨,只要朝廷稍加激動,十萬之眾不難指日集合。” |
kū gǔ zhī yú枯骨之余 | 枯骨:白骨,引申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四卷:“華存卑賤,枯骨之余。自處塵垢,久染濁穢。” |
cì xīn qiē gǔ刺心切骨 | 見“刺心刻骨”。 | 明·于晃《乞恩疏》:“古今人臣于忠,未有如臣父之慘烈也。臣之痛憤,刺心切骨,何時可已!” |
zhān pí dài gǔ粘皮帶骨 | 形容言行不干脆,不爽快。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蘇知縣羅衫再合》:“我是一刀兩斷的性子,不學那粘皮帶骨。” |
gǔ ròu zhī ēn骨肉之恩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關系;恩:親愛。比喻至親之間的深厚感情。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8回:“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馬之重乎?” |
gǔ chàn ròu jīng骨顫肉驚 | 顫:發抖。形容驚恐萬狀。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7回:“卻說王甫在麥城中,骨顫肉驚。” |
shén zhàn gǔ hán神湛骨寒 | 形容危懼。 |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記·閩游日記后》:“門在山坳間,不甚軒豁,而森碧上交,清流出其下,不覺神湛骨寒!” |
xuán liáng cì gǔ懸梁刺骨 | 形容刻苦學習。 |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后為當世大儒。” |
tòng xīn rù gǔ痛心入骨 | 形容傷心到了極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譚傳》:“是以智達之士,莫不痛心入骨,傷時人不能相忍也。” |
gǔ ròu zhī qíng骨肉之情 |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關系。比喻至親之間的深厚感情。 |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介甫每言及骨肉之情,酸惻嗚咽。” |
kè gǔ míng xīn刻骨銘心 | 刻:刻劃;銘:在金屬上刻寫。刻在骨頭上;銘刻在心靈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 唐 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深荷王公之德,銘刻心骨。” |
bìng rù gǔ suǐ病入骨髓 | 病到骨頭里。形容病勢嚴重,無法醫治。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 | 《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鍼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
xī gǔ ér chuī析骨而炊 | 同“析骸以爨”。指被圍日久,糧盡柴絕的困境。亦以形容戰亂或災荒時期百姓的悲慘生活。 | 《史記 宋微子世家》:“王問:‘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
fù gǔ zhī jū附骨之疽 | 附:靠近;疽:毒瘡。緊貼骨頭的毒瘡。比喻侵入內部而又難以除掉的敵對勢力。 | 清·譚嗣同《上歐陽中鵠書》歐陽中鵠批跋:“陰棄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
gǔ ròu xiāng lián骨肉相連 | 像骨頭和肉一樣互相連接著。比喻關系密切;不可分割。 | 《北齊書 楊愔傳》:“常山玉以磚叩頭,進而言曰:‘臣與陛下骨肉相連。’” |
qiè gǔ zhī hán切骨之寒 | 切骨:徹骨,滲透到骨頭里。形容冷得刺骨。 | 南朝·梁·蕭統《黃鐘十一月啟》:“酌醇酒而據切骨之寒。” |
máo gǔ sēn sǒng毛骨森竦 | 毛:頭發和汗毛;骨:脊背。汗毛豎起,脊梁骨發冷。形容非常恐懼。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想起方才路上光景,不覺毛骨森竦。” |
shuò jīn huǐ gǔ鑠金毀骨 | 比喻毀謗太多,使人無以自存。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gǔ ròu zhì qīn骨肉至親 | 指關系最密切的親屬。 | 《三國志·魏書·鮮卑傳》:“不如還我,我與汝是骨肉至親,豈與仇等。” |
zéi pí zéi gǔ賊皮賊骨 | 指賊人肉體久受責罰,耐受性強。形容作賊已十分老練。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1卷:“李彪終久是衙門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來,先把李旺打一個下馬戚。問道:‘銀子那里去了?’李旺是賊皮賊骨,一任打著,只不開口。” |
tòng zhī rù gǔ痛之入骨 | 傷痛入骨髓。形容傷心到了極點。 | 《全相平話·七國春秋》:“齊為無道,以害先王,寡人統位,痛之入骨。” |
suì gǔ fěn shēn碎骨粉身 | 見“碎身粉骨”。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回:“崇黑虎大怒罵曰:‘好匹夫!蘇護違犯天條,有碎骨粉身之禍;你皆是反賊逆黨,敢如此大膽,妄出狂言。’” |
kān xīn kè gǔ刊心刻骨 | 指印象深刻,令人難忘。 | 聞一多《鄧以蟄<詩與歷史>題記》:“也沒有一篇不刊心刻骨,博大精深。只要你肯埋著頭,咬著牙,在巖石里邊尋求金子。” |
yù gǔ bīng zī玉骨冰姿 | 像冰一樣的肌膚,像玉一樣的骨骼。形容女子潔美的體膚。 | 宋·辛棄疾《鷓鴣天·賦梅》:“若將玉骨冰姿比,李蔡為人在下中。” |
juān gǔ míng xīn鐫骨銘心 | 鐫:雕刻;銘:刻寫。指牢牢記在心上。 |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吾國對日關系之痛史,宜鐫骨銘心,紀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 |
gǔ ròu wèi hán骨肉未寒 | 骨肉尚未冷透。指人剛死不久。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4回:“中年喪妻,大不幸也。骨肉未寒,安忍便議親。” |
qiān lǐ jùn gǔ千里駿骨 | 比喻賢才。 | 明·李贄《復梅客生》:“若計此時有具眼人能破格欲求千里駿骨,難矣!” |
zé jí cī gǔ澤及髊骨 | 澤:恩澤;髊:肉未爛盡的骸骨。恩澤及于死者。形容恩德深厚。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 |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起死人,肉白骨 |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長出肉來。比喻給人極大的恩德。 | 《國語 吳語》:“君王之于越也,醫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
fěn gǔ mí shēn粉骨糜身 | 猶言粉骨碎身。 | 宋 岳飛《奏乞解軍務札子》:“茍非木石,寧不自知?每誓粉骨糜身,以圖報稱。” |
yìng gǔ tóu硬骨頭 | 堅強不屈,毫不讓步的人。 | 李曉明《平原槍聲》:“馬英從他爹那里繼承下來唯一的財產,就是這一身硬骨頭,根本不吃這一套。” |
qiān jīn shì gǔ千金市骨 | 花費千金,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羅致人才的迫切。 | 宋 黃庭堅《詠李伯時摹韓幹三馬次蘇子由韻》:“千金市骨今何有,士或不價五羖皮。” |
míng xīn kè gǔ銘心刻骨 | 銘、刻:在器物上刻出字跡。刻寫在心上骨上。 | 明 李開先《林沖寶劍記》:“恩同海岳,銘心刻骨難忘。” |
tòng xīn kè gǔ痛心刻骨 | 傷痛入骨髓。形容傷心到了極點。 | 《明史·劉健傳》:“臣等遭逢先帝,臨終顧命,惓惓以陛下為托,痛心刻骨,誓以死報。” |
qíng tóng gǔ ròu情同骨肉 | 形容關系密切如一家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7回:“我與公覆,情同骨肉,徑來為獻密書,未知丞相肯容納否?” |
jī gǔ zhī chuáng雞骨支床 |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后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王戎,和嶠同時遭打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 |
chōu jīn bá gǔ抽筋拔骨 | 比喻非常勉強。 | |
qiāo gǔ bāo suǐ敲骨剝髓 | 猶敲骨吸髓。 | 《封神演義》第二九回:“未聞有身為大臣逢君之惡,蠱惑天子,殘虐萬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剝髓,盡民之力肥潤私家,陷君不義,忍心喪節,如令兄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