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不斷·嘆寒儒”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可嘆那貧寒的讀書人,白白地讀了那么多的書,讀書必須要題字在橋柱。即便題柱后乘坐上了駟馬車,可乘了車又有誰能像陳皇后那樣重金求買《長門賦》?先到長安看看,就回鄉去吧!
注釋
寒儒:貧窮的讀書人。
謾:徒然,枉自。
須索:應該,必須。
題橋柱:司馬相如未發跡時,從成都云長安,出城北十里,在升仙橋橋柱上題云:“不乘駟馬高車,不過此橋。”
《長門賦》:陳皇后失寵于漢武帝,退居長門宮,聞司馬相如善作賦,以黃金百斤請其作《長門賦》,以悟主上。武帝看后心動,陳皇后復得寵。
參考資料:
1、蔣星煜 等.元曲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1245
“撥不斷·嘆寒儒”鑒賞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有個特點,即用了“頂針續麻”的手法,也就是將前句的結尾,用作后句的開頭。馬致遠是這種巧體的始作俑者,所以在形式上還不十分完整,到了后起的散曲,如無名氏《小桃紅》:“斷腸人寄斷腸詞,詞寫心間事。事到頭來不由自,自尋思……”“頂針”的表現就更為嚴謹了。
這首曲雖未點出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名字,其實卻是以他的遭際生發,來“嘆寒儒,謾讀書”的。司馬相如是元散曲中憑借真才實學而得青云直上的典型。作品將他題橋柱、乘駟馬車、作《長門賦》的發達經歷分為三句,一一作為“寒儒”的比照;后者終究有所不及,只得“且看了長安回去”。言下之意,于今即使有司馬相如一樣的高才,最終也得不到應有的賞識。作者欲擒故縱,一步步假設退讓,最后還是回到了“寒儒”的原點。末句亦無異一聲嘆息,以嘆始,以嘆終;感情色彩是十分鮮明的。
嚴格地說,本曲在邏輯上是不很周密的,比如“讀書須索題橋柱”就不是“謾讀書”的必要條件,乘了駟馬車,碰不上“誰買《長門賦》”,與“看了長安回去”的結局也成不了因果聯系。但我們前面說過,本曲在形式上具有“頂針續麻”的特點。這一特點造成了鄰句之間的緊密接續,從全篇來看,則產生了句意的抑揚進退。文勢起伏,本身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在論點的支持上未能十分縝密,也就不很重要了。
“且看了長安回去”,似乎也有典故的涵義。桓譚《新論》:“人聞長安樂,出門西向而笑。”唐代孟郊中了進士,得意非凡,作詩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曾被人譏為外城士子眼孔小的話柄。“寒儒”們還沒有孟郊中進士的那份幸運,“看了長安”后不得不灰溜溜打道“回去”,“長安樂”對他們來說真成了一面畫餅。這種形似尋常而實則冷峭的語句,是散曲作家最為擅長的。
馬致遠簡介
元代·馬致遠的簡介

馬致遠(1250年-1321年),字千里,號東籬(一說字致遠,晚號“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致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 馬致遠的詩(21篇)〕猜你喜歡
古風·其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專城;
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
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征兵;
渡瀘及五月,將赴云南征。
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
長號別嚴親,日月慘光晶。
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
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
千去不一還,投軀豈全身?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乎!
養魚記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繞蔭映,未嘗植物。因洿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縱鍤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息其上,潛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
乃求漁者之罟,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怪而問之,且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水龍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當年紫禁煙花,相逢恨不知音早。
秋風倦客,一杯情話,為君傾倒。
回首燕山,月明庭樹,兩枝烏繞。
正情馳魏闕,空書怪事,心膽墮,傷殷浩。
禍福無端倚伏,問古今、幾人明了。
滄浪漁父,歸來驚笑,靈均枯槁。
邂逅淇南,歲寒獨在,故人襟抱。
恨黃塵障尺,西山遠目,送斜陽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