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二”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寒霜之氣讓御史臺獄的夜晚更加凄楚寒涼,風吹動了檐角上的鈴鐸發出陣陣聲響,月亮漸漸向天邊下落。
夢里向往云山的那顆心像鹿一樣奔跑,可現實里的自己就像將被扔進鍋里煮的雞。
眼前浮現出我的孩子們的面容,身后只有草蓑,我這樣貧窮愧對跟自己受苦多年的妻子了。
我死后埋葬在哪里呢?漢代的朱邑曾在桐鄉為吏,因深受百姓愛戴,被葬在桐鄉,我也希望自己能葬在浙西一帶。
注釋
柏臺:又稱作烏臺,御史臺前種了許多柏樹,烏鴉經常棲息在樹上面,于是老百姓將御史臺叫作烏臺。
瑯擋:鈴鐸。
牛衣:給牛抵御寒冷的草蓑。
神游:人死的諱稱。
“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二”鑒賞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獄中凄慘的生活和對家人懷念的感情。這兩首詩意境妻涼,感情真摯,心理描寫動人。
詩的前兩句描寫御史臺森然陰風陣陣的蕭瑟環境,蘇軾在陰冷孤寂的獄里睡不著,想起面對劊子手的情形,心驚膽戰。
第三、第四句用“命如雞”表達出蘇軾對自我命運任人魚肉的無奈和沉痛。這是一個亮節高格者的悲嘆,不管身處何地何時,蘇軾都始終追求這種自由、自我的堅定人格。
第五句和第六句是蘇軾覺得自己罪無可赦,思念起孩兒們,希望他們的才華和能力都平常就好,能夠平安喜樂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快要死了,還沒讓妻子過上富貴平安的日子,覺得特別愧對共患難過的妻子。這其中不無詩人悟透人生,平常就好的淡泊哲理。
結尾兩句,蘇軾希望葬在為官過的杭州。這表現出蘇軾的忠直秉性,展現出他當官為民的作為和風骨。
在這首詩中,蘇軾寫了對妻子兒女的想念、對自己的感懷,還有自已死了之后尸體埋葬何地的囑托。其哀傷之情濃郁,昔日氣勢全然不見,所以讀此詩又不同于蘇詩其他之作,別有一種情深凄愴之感。
創作背景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由于蘇軾在任職地方官期間,對當時大力推行的新法屢屢表示不滿,并形諸歌詠,發為詩篇,對新法造成的弊政和靠攀附新黨人士而得到高位的新貴進行了辛辣的諷刺,結果引起了當權者的嫉恨,遂指使臺諫累章彈劾他“作為詩文訕謗朝政及中外臣僚,無所畏憚”。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湖州任所被捕解京,八月十八日入御史臺獄。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烏蘇臺詩案”。在獄中期間,負責審訊的官員均奉上意,竭力羅織罪名,必欲置其于死地。這一組詩即作于烏臺獄中。本詩是組詩中的第二首。
蘇軾簡介
宋代·蘇軾的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 蘇軾的詩(156篇)〕猜你喜歡
河北民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依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斗粟數錢無兵戎!
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
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
好味止園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
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
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招隱二首
杖策招隱士,荒涂橫古今。
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
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
弱葉棲霜雪,飛榮流余津。
爵服無常玩,好惡有屈伸。
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
惠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
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