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會昌”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方就將初露曙色,但請不要說你來得早。走遍了青山綠水,但是人依然覺得很有精力,不曾疲憊,這兒的風景最好。
會昌縣城外面的高峻山峰,連綿不斷直接連去東海。戰士們遠望南粵,那邊更為青蔥。
注釋
會昌:縣名,在江西省東南部,東連福建省,南經尋烏縣通廣東省。1929年,毛澤東為開辟贛南根據地,率領紅軍到過會昌,以后又常途經和居住在這里。這首詞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粵贛省委所在地會昌進行調查研究和指導工作時所作。
莫道君行早:舊諺:“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又是郁悶的。這一首《清平樂》,如前面那首《菩薩蠻》一樣,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這邊:指中央革命根據地南線。
會昌城外高峰:指會昌城西北的會昌山,又名嵐山嶺。詩人在60年代曾回憶說:會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顛連:起伏不斷。東溟(míng):指東海。
南粵: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廣東、廣西一帶)。這里指廣東。
“清平樂·會昌”鑒賞
賞析
這首詞,如果說上闋主要是抒情,那么下闋則主要是寫景。具體說,都是寫的紅二十二師在南線作戰勝利的情景。“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這是南方戰線的藍圖,作為歷史的回味。“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這更多的是對未來的展望。毛澤東之詞,之所以不走婉約一派,是因為他的詞也仍然是用來言志的,且一直都是用來表述革命之大志,因此在這里雖僅嘗一臠,亦足以知一鑊之味。這里會昌城外的“高峰”,直接東溟的“顛連”山勢,戰士喜指的“南粵”,所有“郁郁蔥蔥”之處,都莫不是上闋“青山”亦即毛澤東整個游擊戰略的寫照,亦莫不是他開創新局面的“風景”的具體化。在毛澤東胸中,它是整個中國戰場,豈止是“南方戰線”而已。“戰士指看南粵”,具體的我們可以讀作這就是毛澤東已打破敵人第五次“圍剿”的突圍之地。其實作為意象的載體,它比字面上的意義要大得多,它是具有戰略性的、路線性的,而決不只是地域性的。下闋的“指看”與上闋的“好”遙相呼應。如果“好”作為一種戰略的肯定,那么“戰士指看”的欣喜之情,則表達了下層指戰員們的由衷擁護。事實上,在整個中國革命戰爭中,沒有戰士的同心同德,要想取得解放全中國這么巨大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毛澤東寫罷這首詞之后,很快就離開了會昌。他接到來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趕回去。就在他登上會昌山那天,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革軍委已做了重要決定,發布了《給六軍團及湘贛軍區的訓令》,派遣任弼時、蕭克、王震率紅六軍團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圍西征。這預示著,空前絕后、舉世矚目的長征就要開始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這首詞作于1934年7月,毛澤東在會昌登山后所作。這一時期毛澤東在黨內軍內已無發言權,但他并不氣餒,調整心態,堅持自己的觀點。
毛澤東簡介
近現代·毛澤東的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戰略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 毛澤東的詩(48篇)〕猜你喜歡
贈陳商
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辭系肘后。
人生有窮拙,日暮聊飲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須白首?
凄凄陳述圣,披褐鉏俎豆。
學為堯舜文,時人責衰偶。
柴門車轍凍,日下榆影瘦。
黃昏訪我來,苦節青陽皺。
太華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無寸尋,一上戛牛斗。
公卿縱不憐,寧能鎖吾口?
李生師太華,大坐看白晝。
逢霜作樸樕,得氣為春柳。
禮節乃相去,憔悴如芻狗。
風雪直齋壇,墨組貫銅綬。
臣妾氣態間,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時開,古劍庸一吼。
東征賦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明發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酌鞰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諒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陳力而相追。且從眾而就列兮,聽天命之所歸。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歷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既免脫于峻崄兮,歷滎陽而過卷。食原武之息足,宿陽武之桑間。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遂進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邊。入匡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亂之無道兮,乃困畏乎圣人。悵容與而久駐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惕覺寤而顧問兮,想子路之威神。衛人嘉其勇義兮,訖于今而稱云。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唯令德為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
惟經典之所美兮,貴道德與仁賢。吳札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遲而不興。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盡忠恕而與人。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誠通于明神。庶靈祇之鑒照兮,佑貞良而輔信。
亂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修短之運,愚智同兮。靖恭委命,唯吉兇兮。敬慎無怠,思嗛約兮。清靜少欲,師公綽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