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過趙叟家宴”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居住在塵世,但是把門關上就成為了隱者。
過的是莊子一樣安貧樂道的生活,說話行事都符合儒家的道德規范。
深巷里的夕陽斜照,透過高高的、稀疏的柳枝,灑在小巷里。
每天侍弄侍弄田地,整理整理書籍。
客人在欣賞主人的書法作品,指指點點,主人則在廚房里準備新鮮的菜蔬。
朋友們都只管在客廳里暢快痛飲,直到日暮時才離開鄉野里門。
注釋
濟州:《舊唐書·地理志》:“盧縣,隋置濟北郡。武德四年改濟州,天寶元年改為濟陽郡。十三載廢濟州。”按:故州治在今山東茌平縣西南,已被黃河湮沒。趙叟:其人生平未詳。叟,是對老人的敬稱。
人境:塵世,人居住的地方。
道言:道教的學說、經典。莊叟:莊子。
儒行:指合乎儒教的言行。魯人余:魯國人的余風,即孔子遺風。
斜暉:亦作“斜輝”。指傍晚西斜的陽光。
閑門:指進出往來的人不多,顯得門庭清閑。
散帙(zhì):打開書帙。帙,《說文》:“帙,書衣也。”段玉裁注:“謂用裹書者,今人曰函。”曝:曬。農書:關于農業的書籍。
上客:上賓,尊貴的客人。芳翰(hàn):對他人翰墨的敬稱。
中廚:內廚房。饋:進獻,進食于人。野蔬:野菜,指自種的各種菜蔬。
夫君:友人,此處指主人趙翁。第:只管。高飲:痛飲,一直喝酒。
景:指日光,《說文》:“景,日光也”。晏:《小爾雅·廣言》:“晏,晚也”。出:離去。林閭(lǘ):鄉野里門。林,野外謂之林。
“濟州過趙叟家宴”鑒賞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這樣一幅場景:一位久居城里的官員,得空到鄉間去放風游覽,吃的是農家菜,住的是農家院,于是由衷地羨慕起田園生活來。
前四句寫“趙叟”的生活環境,以及其高潔的品行與美好的生活情趣;中間四名描寫趙叟日常生活,極富田園情趣;最后寫此次宴飲的場面,呈現出一幅和諧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畫面。全詩寫得自然流暢,詩人在字里行間表現出的,都是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和對主人生活情趣的贊美。
首句“雖與人境接”,說明這位趙姓老人的家離城市并不遠,可能就在郊區。雖然住的地方不是很偏遠,但是“閉門成隱居”,過的就是閑靜的田園生活。這兩句詩頗有點“心遠地自偏”的味道。接下來的二句,詩人對趙叟進行了贊美,謂趙叟能談玄,有儒行。詩人先把主人比成莊子,又拿孔子來比喻,皆是稱贊主人既有高潔的品行,又有美好的生活情趣。
“深巷斜暉靜,閑門高柳疏”,寫趙叟每日所見,深巷里的夕陽斜照之情景,營造出了靜美的氛圍。“荷鋤修藥圃,散帙曝農書”,寫的是趙叟日常所為,侍弄田地,整理書籍,既有體力勞動,又有腦力勞動,悠閑而舒適,極富田園情趣。
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最后四句回到宴飲來,寫此次宴飲的場面。“上客搖芳翰”,寫“上客”的活動,體現了欽佩之情;“中廚饋野蔬”寫主人的在準備飲食。最后兩句則是一個長鏡頭,先是主人與朋友們在客廳里痛飲,然后鏡頭拉遠,柴門出現了,柴門外的景色出現了,人物活動在優美的自然景色之中,呈現出一幅和諧閑適的田園生活的畫面。
創作背景
這首詩有版本注:“公左降濟州司倉參軍時作。”此注類后人所加,今據宋蜀本、元本、《全唐詩》等刪。按此注,此詩當作于開元十年(722年)至開元十三年(725年)間,時王維在濟州任司倉參軍。詩人赴趙叟家宴,很欣賞主人的隱居生活,故成此詩。
王維簡介
唐代·王維的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 王維的詩(36篇)〕猜你喜歡
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六一居士傳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客曰:“其樂如何?”居士曰:“吾之樂可勝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然常患不得極吾樂于其間者,世事之為吾累者眾也。其大者有二焉,軒裳珪組勞吾形于外,憂患思慮勞吾心于內,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雖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惻然哀之,賜其骸骨,使得與此五物偕返于田廬,庶幾償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復笑曰:“子知軒裳珪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勞矣,又多憂;累于此者既佚矣,幸無患。吾其何擇哉?”于是與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區區不足較也。”
已而嘆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蓋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嘗用于時矣,而訖無稱焉,宜去二也。壯猶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難強之筋骸,貪過分之榮祿,是將違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負三宜去,雖無五物,其去宜矣,復何道哉!”
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傳。
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聲閑且哀。
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
偶題三首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