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家”譯文及注釋
譯文
策馬踏溪,攪亂了映在水中的霞影,我揮灑著衣袖,迎面吹來的微風還夾雜著飄落的花瓣。
看到已經站在溪旁的孩童,甚使人驚奇,原來是他聽到鵲聲而早早出門迎接了。
注釋
山家:居住在山區的隱士之家。
醉袖:醉人的衣袖。
怪見:很奇怪地看到。
溪童:站在溪旁的孩童。
鵲聲:喜鵲的鳴叫聲。
“山家”鑒賞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描寫趕路情形,反映了山間的優美景致和詩人的瀟灑神態;后兩句表現了詩人的心理活動,渲染出到達“山家”時的歡樂氣氛。這首小詩純用白描,靈動有致,清新雋永。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是寫途中所見。騎馬過溪,踏亂了映在水中的霞影,點明了溪水的明澈,霞影的明麗。迎風向前,落花墮于衣袖之上,可見春花滿山。“落花”亦點明季節。“醉袖”中之“醉”,有為春光所陶醉之意。馬匹、溪水、明霞、落花,構成一幅美妙的“暮春山行圖”。詩人來此并非為賞風景,而是訪問山家。然而筆觸所至,風景自現。
“怪見溪童出門望,鵲聲先我到山家。”詩人來到山居人家門口,見兒童早已出門探望,甚使詩人驚奇。“怪”字為末句伏筆。原來是因為“鵲聲先我到山家”。這兩句先“果”后“因”,巧作安排,末句點明溪童出望的原因,則見“怪”不怪了。重點突出了末句的鵲聲。“喜鵲叫,客人到”。故而山家的兒童聞鵲聲而早已出門迎接了。山鵲報喜,幼童迎望,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劉因簡介
元代·劉因的簡介

劉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學家、詩人。字夢吉,號靜修。初名骃,字夢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縣)人。3 歲識字,6歲能詩,10歲能文,落筆驚人。年剛20,才華出眾,性不茍合。家貧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愛諸葛亮“靜以修身”之語,題所居為“靜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應召入朝,為承德郎、右贊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辭官歸。母死后居喪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劉因為官,他以疾辭。死后追贈翰林學士、資政大夫、上護軍、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明朝,縣官鄉紳為劉因建祠堂。
...〔? 劉因的詩(8篇)〕猜你喜歡
招隱二首
杖策招隱士,荒涂橫古今。
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
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
弱葉棲霜雪,飛榮流余津。
爵服無常玩,好惡有屈伸。
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
惠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
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
飲酒
今夕少愉樂,起坐開清尊。
舉觴酹先酒,為我驅憂煩。
須臾心自殊,頓覺天地暄。
連山變幽晦,綠水函晏溫。
藹藹南郭門,樹木一何繁。
清陰可自庇,竟夕聞佳言。
盡醉無復辭,偃臥有芳蓀。
彼哉晉楚富,此道未必存。
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
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
好味止園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
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
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宿田家
落日下遙峰,荒村倦行履。
停車息茅店,安寢正鼾睡。
忽聞扣門急,云是下鄉隸。
公文捧花柙,鷹隼駕聲勢。
良民懼官府,聽之肝膽碎。
阿母出搪塞,老腳走顛躓。
小心事延款,屋余糧復匱。
東鄰借種雞,西舍覓芳醑。
再飯不厭飽,一飲直呼醉。
明朝怯見官,苦苦燈前跪。
使我不成眠,為渠滴清淚。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
空懷伊尹心,何補堯舜治?
四塊玉·閑適
適意行,安心坐,渴時飲,饑時餐,醉時歌,困來時就向莎茵臥。日月長,天地闊,閑快活!
舊酒投,新醅潑,老瓦盆邊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閑吟和。他出一對雞,我出一個鵝,閑快活!
意馬收,心猿鎖,跳出紅塵惡風波,槐陰午夢誰驚破?離了利名場,鉆入安樂窩,閑快活!
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甚么?
善哉行·其一
上山采薇,薄暮苦饑。
溪谷多風,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還望故鄉,郁何壘壘!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憂來無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憂何為?
今我不樂,歲月如馳。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
隨波轉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馬,被我輕裘。
載馳載驅,聊以忘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