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珪
王庭珪(1079~1171)字民瞻,自號瀘溪老人、瀘溪真逸,吉州安福(今屬江西)人。性伉厲,為詩雄渾。乾道八年(1172)病逝,終年92歲,去世后葬于安福縣山莊鄉下沙村長甫村后山腰,胡銓撰寫墓志銘碑。王庭珪是兩宋之交的重要詩人。他個性剛直,辭官歸隱,曾因詩送胡銓而被貶辰州。靖康之變而后他表現出對國家憂患和民生疾苦的極大關注,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感,詩文詞創作都取得了較高成就。
魏野
(960—1020)陜州陜縣人,字仲先,號草堂居士。不求仕進,自筑草堂,彈琴賦詩其中。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帝祀汾陰,與表兄李瀆同被舉薦,上表以病辭,詔州縣常加存撫。與王旦、寇準友善,常往來酬唱。為詩精苦,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有《東觀集》、《草堂集》。
石延年
石延年(994~1041)北宋官員、文學家、書法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原籍幽州(今北京市一帶)人,后晉把幽州割讓給契丹,其祖舉族南遷,定居于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南)。屢試不中,真宗年間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遷大理寺丞,官至秘閣校理、太子中允。北宋文學家石介以石延年之詩,歐陽修之文,杜默之歌稱為“三豪”。
黃公度
黃公度(1109~1156)字師憲,號知稼翁,莆田(今屬福建)人。紹興八年進士第一,簽書平海軍節度判官。后被秦檜誣陷,罷歸。除秘書省正字,罷為主管臺州崇道觀。十九年,差通判肇慶府,攝知南恩州。檜死復起,仕至尚書考功員外郎兼金部員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詞》一卷。
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宋太祖。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祖籍河北涿州。年輕時曾經在少林寺學習武術。948年,投后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后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死后葬于鄭州鞏義宋陵之永昌陵。
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