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義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ì fū jié fù義夫節婦 | 義夫:指對妻子忠義的丈夫;節婦:指堅守節操,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的婦女。指遵守禮教的男女。 | 《周書·宣帝紀》:“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表其門閭,才堪任用者,即宜申薦。” |
xī kè hǎo yì惜客好義 | 謂好客仗義。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五回:“我只道你們弟兄心志不堅,原來真個惜客好義。” |
yì fāng zhī xùn義方之訓 | 義方:比喻為人應遵守的道理。教人遵守做人之道的訓言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 |
rén yì zhī shī仁義之師 | 師:軍隊。伸張仁愛正義討伐邪惡的軍隊。亦作“仁義之兵”。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吾欲興仁義之師,伐無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義之師,吊民伐罪,四海引領而望,孰不歸心?” |
ēn shān yì hǎi恩山義海 | 恩愛像高山一樣重,情義像大海一樣深。形容恩惠深,情義重。 | 宋·晁端海《卜算子》:“恩義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黃金北斗高,這一分,何由買?” |
shēn wén dà yì深文大義 | 深奧的大道理。 | 葉圣陶《四三集·招魂》:“談話不敷衍,不散慢,即使并沒有什么深文大義談出來,但靈魂與靈魂對面,總覺有古人詩句‘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樂趣。” |
yì xíng yú sè義形于色 | 義:正義;伸張正義;形:表現;見之于形;色:臉色。伸張正義的神態流露在臉面上。 | 《公羊傳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敢過而致難于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
wàng ēn fù yì忘恩負義 |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反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恩:恩惠;負:違背;義:情義。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里扶起他來那。” |
fù qì zhàng yì負氣仗義 | 憑借正氣,主持正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十九卷:“小娥雖小,身體健壯如男子形。父親把他許了歷陽一個俠士,姓段名居貞,那人負氣仗義,交游豪俊,卻也在江湖上做大賈。” |
háo xiá shàng yì豪俠尚義 | 尚:崇尚。為人豪爽勇敢,崇尚義氣。 | 孫中山《心理建設》第八章:“于同學中物識鄭士良號弼臣者,其為人豪俠尚義。” |
jū rén yóu yì居仁由義 | 內心存仁,行事循義。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
fǎn jīng hé yì反經合義 | 雖違背常道,但仍合于義理。 | 《北史·爾朱榮傳》:“榮女先為明帝嬪,欲上立為后,帝疑未決。給事黃門侍郎祖瑩曰:‘昔文公在秦,懷嬴入侍。事有反經合義,陛下獨何疑焉?” |
kāng kǎi fù yì慷慨赴義 | 慷慨:意氣激昂,情緒激動。赴義:為正義而死。指大義凜然地為正義獻身。 | 明·朱鼎《玉鏡臺記·王敦反》:“大丈夫當慷慨赴義,何用悲為!” |
méi rén méi yì沒仁沒義 | 沒有一點仁義。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二卷:“似你這般沒仁沒義的,死了一個,又討一個,出了一個,又納了一個。” |
yì dǎn zhōng gān義膽忠肝 | 指為人正直忠貞。 | 《水滸傳》第七二回:“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 |
wàng wén shēng yì望文生義 | 不了解某一詞句的確切涵義;光從字面上去牽強附會;做出不確切的解釋。文:文字;語句;義:意義。 | 清 張之洞《輶軒轉語 語學》:“不然,空談臆說,望文生義,即或有理,亦所謂郢書燕說耳。” |
yì zhèng cí yuē義正辭約 | 道理嚴正公允,措詞簡煉。亦作“辭順理正”。 | |
dào yì zhī jiāo道義之交 | 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38回:“道義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為介介。” |
xiāng lì bèi yì鄉利倍義 | 趨向私利,違背正義。鄉,通“向”。倍,通“背”。 |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鄉利倍義乎!” |
cí yán yì mì詞嚴義密 | 措詞嚴謹,道理周密。 | 《剪燈馀話·幔亭遇仙錄》:“宋朝諸儒所述,皆明白正大,詞嚴義密,無馀蘊。” |
qīng shēn xùn yì輕身殉義 | 謂輕視生命而為正義事業犧牲。 | 晉·杜預《女記》:“當時聞之,人無勇怯,莫不強膽增氣,輕身殉義,攮袂高談稱羨。” |
wéi ēn fù yì違恩負義 | 違逆自己的恩人,有負其往日情義,使之受到傷害。 | 《南齊書·扶南國傳》:“永不恭從,違恩負義,叛主之愆,天不容載。” |
xù yǐ dà yì勖以大義 | 勖:勉勵。以大義相勉勵。 | 孫中山《孫文學說·心理建設》第八章:“予乃招集當地華僑同志會議,勖以大義,一夕之間,則醵資八千有奇。” |
shǒu chàng yì jǔ首倡義舉 | 倡:帶頭;義舉:正義的舉動。首先發動正義的行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70回:“公首倡義舉,奈何以王位讓人耶?” |
shā shēn chéng yì殺身成義 | 猶言殺身成仁。 | 《晉書·閻欑傳》:“假令如今,呂后必謂昌已反,夷其三族,則誰敢復為殺身成義者哉。” |
gū wén zhī yì孤文只義 |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 清·龔自珍《〈春秋決事比〉自序》:“斯時通古今者起,以世運如是其殊科,王與霸如是其殊統;考之孤文只義之僅存,而得之乎出沒隱顯之間;……竹帛爛,師友斷,疑信半;為立德、適道、達權之君子,若此其難也。” |
mù rén yù yì沐仁浴義 | 謂受仁義的熏陶。 | 清·吳定《示諸生書》:“自《宋史》創立道學之徒,以尊濂、洛、關、閩諸賢,一時從其游者,罔非沐仁浴義,暗然為心性之謀,何其盛也。” |
bèi xìn fù yì背信負義 | 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 郭沫若《笑早者,禍哉》:“我根本就沒有料到,希特勒竟發狂到這樣的地步,在一年以前就背信負義,開始去侵犯蘇聯。” |
yì bù fǎn gù義不反顧 | 反顧:回頭看。①義:通“議”,考慮,打主意,選擇。決策時連回頭看的功夫都沒有。形容毫不猶豫,極為迅速地作出某項決定。亦作“計不反顧”。②為了正義只能奮勇向前,不猶豫回顧。亦作“義無反顧”。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
zhàng jié sǐ yì仗節死義 | 謂堅守節操,為正義而死。 | 宋·蘇軾《上皇帝書》:“前山陽亡徒蘇令,縱橫史士,臨難莫肯仗節死義者,以守相威權素奪故也。” |
shū cái zhòng yì疏財重義 | 見“疏財仗義”。 |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結棚避暑》:“而好接待四方之士,疏財重義,有難必救。” |
jū lì sī yì居利思義 | 指臨財不茍得。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八年》:“居利思義,在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 |
yì hǎi ēn shān義海恩山 |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義深厚。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 |
dà yì miè qīn大義滅親 | 為了維護正義;對犯了罪的親屬不包庇;使之受到應得的懲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
shě shēng cún yì舍生存義 | 舍:放棄;存:保存。舍棄自己的生命去維護正義的事業。 | 《北齊書·孫搴等傳贊》:“贊曰:彥舉驅馳,萬高行波,元康忠勇,舍生存義。” |
wén dú zhǔ yì文牘主義 | 一種官僚主義作風。不下基層搞調查而在辦公室簽發文件,想以此來解決實際問題。 | |
sān jiàn zhī yì三諫之義 | 《公羊傳 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后以“三諫之義”指事君之正道。 | 《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君請勿自敵也。’曹伯曰:‘不可。’三諫不從,遂去之,故君子以為得君臣之義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此之謂也。” |
guān liáo zhǔ yì官僚主義 | 指只發號施令而不考虛實際問題的工作作風,即當官作老爺的工作作風和領導作風。 | 毛澤東《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第二,動員群眾的方式,不應該是官僚主義的。” |
yì yì shēn cháng意義深長 | 意思含畜深遠,耐人尋味。同“意味深長”。 | 巴金《旅途隨筆·別》:“這些簡單而意義深長的話我還能夠了解。” |
yǐ yì duàn ēn以義斷恩 | 用大義割斷私恩。謂秉公行事,不徇私情。 | 《晉書·劉毅傳》:“凡所以立品設狀者,求人才以理物也,非虛飾名譽,相為好丑。雖孝悌之行,不施朝廷,故門外之事,以義斷恩。” |
shě shēn qǔ yì舍身取義 | 舍:舍棄;身: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
gū ēn bèi yì辜恩背義 | 辜:辜負;背:違反,違背。辜負別人的恩德,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情。 | 宋·樂史《綠珠傳》:“今為此傳,非徒述美麗,窒禍源,且欲懲戒辜恩背義之類也。” |
qīng shēn zhòng yì輕身重義 | 謂輕視生命而重視正義事業。 | 晉·葛洪《抱樸子·明本》:“攻守進趣之術,輕身重義之節。” |
rén dào zhǔ yì人道主義 | 道:道義。關心人類幸福。 | 老舍《代語堂先生擬赴美宣傳大綱》:“真要是把老漁夫或船娘都喂了海魚,未免有悖于人道主義。” |
yì qì xiāng tóu義氣相投 | 彼此志趣、性格相投合。 | 明·崔時佩《西廂記·金蘭判袂》:“同袍兄弟勝同袍,義氣相投漆和膠。” |
yì bù zhǔ cái,cí bù zhǔ bīng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主:掌管。遵從道義就不能掌管錢財,心懷仁慈就不能掌管軍隊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義不主財,慈不主兵。” |
wàng qíng fù yì忘情負義 |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情義,做出對不起他的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13回:“后來寶玉明白了,舊病復發,常時哭想,并非忘情負義之徒。” |
guǎ qíng shǎo yì寡情少義 | 寡:少。形容人冷酷無情,刻薄自私 | 清·錢泳《履園叢話·臆論·神仙》:“豈寡情少義忍心害理者,方能為神仙耶?” |
jiàn lì sī yì見利思義 | 見到有利可圖的事就想到道義。形容人無貪欲;廉潔自守。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ēn duàn yì jué思斷義絕 | 感情破裂。多指夫妻離異。 |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三折:“咱兩個思斷義絕,花殘月缺,再誰戀錦帳羅幃。” |
xiū rén xíng yì修仁行義 | 修:實行。施行仁愛正義。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湯武之王,乃由契、后稷修仁行義十余世,不期而會孟津八百諸侯。” |
yǐ yì gē ēn以義割恩 | 義:道義。用大義割斷私恩。指秉公辦事,不殉私情。 | 《漢書·孝成趙皇后傳》:“夫小不忍亂大謀,恩之所不能已者義之所割也。” |
xùn yì wàng shēng殉義忘生 | 殉:獻出生命。為追求正義而獻身。 | 唐·陳子昂《為蘇宏暉謝表》:“臣等殉義忘生,報恩惟死,不任感激慶戴之至。” |
lǐ yì lián chǐ禮義廉恥 | 有禮節;講道義;尚廉潔;知羞恥。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規范。 | 管仲《管子 牧民》:“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
zhàng yì xíng rén仗義行仁 | 注重義氣,施行仁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5回:“素知將軍仗義行仁,扶危濟困,不想果然如此義氣!倘蒙存微命,當以捐軀保奏。” |
bèi xìn qì yì背信棄義 | 背:違背。信:信用;棄:丟棄;義:道義。不講信用。不講道義也作“棄信忘義”。 | 《北史 周紀下 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
zhàng yì zhí yán仗義執言 | 仗義:主持正義;執言:說公道話。主持正義;說公道話。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4回:“若以文、武、宣、平之靈,仗義執言,國悔罪,王室之福。” |
ēn shēn yì zhòng恩深義重 | 恩惠、情義極為深重。 | 唐·呂頌《代郭令公謝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榮加望外,恩深義厚,何以克堪;糜軀粉骨,不知所報。” |
yán jiǎn yì fēng言簡義豐 | 語言簡練,含意豐富。 | 元·德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夫《壇經》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 |
tān cái jiàn yì貪財賤義 | 賤:輕視;義:道義。貪圖錢財,輕視道義。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元帝永光二年》:“今天下俗,貪財賤義,好聲色,上侈靡。” |
yì bù qǔ róng義不取容 | 取容:討好。為追求正義而不取悅于人。指人剛直不阿。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行不茍合,義不取容。” |
yì wú fǎn gù義無反顧 | 義:宜;應該做的事;反顧:回頭看。做正當合理的事;只有上前的事;絕不回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 |
qīng cái zhòng yì輕財重義 | 指輕視財利而看重道義。 | 漢 元王皇后《賜公孫弘子孫當為后者爵詔》:“股肱宰臣,身行儉約,輕財重義,較然著明。” |
qì yì xiāng tóu氣義相投 | 謂志趣、情誼互相投合。 | 金·王若虛《林下四友贊》:“吾四人者,臭味相似而氣義相投也,故不結而合,既合而歡。” |
qīng shēng zhòng yì輕生重義 | 見“輕身重義”。 | 《晉書·周訪傳》:“朝聞夕改,輕生重義,徇國之軀,可謂志節之士也。” |
bù rén bù yì不仁不義 | 仁:仁愛;義:道義。不講仁德,不講道義。形容品性卑劣、刻薄殘忍。 | 宋 朱熹《朱子語類 大學三》:“害人與穿窬,因為不仁不義。” |
bèi yù fù xìn背義負信 | 指背棄道義,不守信用。 | 見“背信棄義”。 |
cóng róng jiù yì從容就義 | 從容:不慌不忙;鎮定自若;就義:為正義事業而犧牲。非常鎮靜;毫不畏懼地為正義事業而犧牲。 | 宋 朱熹《近思錄》:“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
nǐ bù rén,wǒ bù yì你不仁,我不義 | 你不講仁義道德,我也就不道義了。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他無仁,我無義。公子必欲免禍,非行大事不可。” |
háo wú yí yì毫無疑義 | 疑義:可疑的道理。絲毫沒有使人懷疑的地方。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16回:“怎么他毫無疑義,就照五百兩一條命算呢?” |
zhòng yì qīng cái重義輕財 | 謂看重仁義而輕視錢財。 | 明·沈受先《三元記·博世》:“重義輕財大丈夫,蕭然子嗣待如何。” |
xíng zé sī yì行則思義 | 行:行動;義:公正。行動時要考慮是否合乎正義。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 |
xiǎo yǐ dà yì曉以大義 | 曉:使人明白。把道理對人講清楚。 |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憶》第十四篇:“林時爽誤信其中頗有黨人,合欲曉以大義。” |
zūn dào bǐng yì遵道秉義 | 猶言遵守道義。 | 唐·柳宗元《清河張府君墓志銘》:“逮夫弱冠,遵道秉義。” |
gū ēn fù yì辜恩負義 | 忘恩負義。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覓真》:“畜生反面目,太心毒;辜恩負義難容恕,真堪惡。” |
guǎ ēn shǎo yì寡恩少義 | 寡:少。形容人冷酷無情,刻薄自私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82回:“這劉敏雖生在這寡恩少義的老子手內,有一個知疼著熱的親娘母子,二人相偎相靠,你惜我憐,還好過得日子。” |
gè rén zhǔ yì個人主義 | 個人本身的利益應該高于一切的道德學說或原則,道德的自私自利。 | 毛澤東《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這是小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表現。” |
qì xìn wéi yì棄信違義 | 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 清·陳確《分三秦論》:“棄信違義,而背叛天下之所共主,以自行其智,雖得天下,其亡益違。” |
yǒu qíng yǒu yì有情有義 | 對人有深厚感情和情義。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2回:“后來細細訪問,方知果然不是拐子,倒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好人。” |
shì shēng qǔ yì釋生取義 | 猶言舍生取義。 | \"\"\"《三國志 魏志 齊王芳傳達室》:“[郭修]于廣坐之中手刃擊袆,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 |
kāng kǎi jiù yì慷慨就義 | 慷慨:意氣昂揚。勇敢地為正義事業而犧牲。 | 明 朱鼎《玉鏡臺記 王敦反》:“大丈夫當慷慨赴義,何用悲為!” |
dūn xìn míng yì惇信明義 | 惇:重視;信:誠實。遵守信用,深明道義。 | 《尚書·武成》:“惇信明義,崇德報功。” |
jiàn yì yǒng wéi見義勇為 | 義:正義;勇:勇敢;為;做。見到正義的事情勇于去做。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
zhǔ guān zhǔ yì主觀主義 | 由腦子或感官感覺內部的條件而引起而不去根據客觀情況加以分析的處事方法。 |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第一種:主觀主義的態度。” |
wéi xīn zhǔ yì唯心主義 | 物質世界是意識、精神的產物,意識、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哲學觀點。 |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禁止人們跟謬誤、丑惡、敵對的東西見面,跟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東西見面。” |
yì duàn ēn jué義斷恩絕 | 義:情誼。恩:恩情。情義、恩情一概斷絕。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想人生最苦是離別,可憐是千里關山,獨自跋涉。似這般割肚牽腸,倒不如義斷恩絕。” |
qīng shēn xùn yì輕身徇義 | 徇:通“殉”,為正義而獻身。不顧生命,為正義而獻身。 | 漢·申屠蟠《為猴氏女玉奏記外黃令》:“當時聞之,人無勇怯,莫不強膽增氣,輕身徇義,攮袂高談稱羨。” |
bèi yù wàng ēn背義忘恩 | 指背棄道義,忘卻恩德。同“背恩忘義”。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不想他背義忘恩,更待干罷。” |
xiàn shí zhǔ yì現實主義 | 注重事實或現實,反對一切不切實際或空想的性格 | 毛澤東《論持久戰》:“雖可能有張伯倫一類的遷就所謂‘既成事實’的‘現實主義’的調頭出現,但主要的國際勢力將變到進一步地援助中國。” |
yì bù róng cí義不容辭 | 義:道義;容:允許。辭:推辭。道義上不允許推辭。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誼,小婿義不容辭。” |
wéi wù zhǔ yì唯物主義 | 認為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沒有同這些反面的東西作過斗爭,你那個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不鞏固的。” |
rén yì dào dé仁義道德 | 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范。 | 唐·韓愈《原道》:“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
tiān jīng dì yì天經地義 | 經:道;原則;義:正理。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比喻理所當然;不可置疑。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jí yì féi cí瘠義肥辭 | 內容貧乏而辭句堆砌冗長。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風骨》:“捶子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征也。” |
qīng cái zhàng yì輕財仗義 | 猶輕財重義。 | 清·姜振名《永慶升平前傳》第三回:“父母雙亡,輕財仗義,頗有孟嘗君好友之名。” |
hán rén huái yì含仁懷義 | 謂有仁義之德。 | 漢·劉向《說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圓頂一角,含仁懷義。” |
zhōng xiào jié yì忠孝節義 | 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為。” |
jiǎ rén jiǎ yì假人假義 | 偽裝仁慈善良。 | |
qì xìn wàng yì棄信忘義 | 棄:丟棄;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 《北史·周紀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鄰,棄信忘義。” |
bì xián shǒu yì避嫌守義 | 嫌:嫌疑;守義:保守道義。避開嫌疑,保守道義。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3回:“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