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后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hēng hū hòu yǐ瞠乎后矣 | 瞠:瞪眼。在別人后面干瞪眼,追趕不上。 | 清·江藩《漢學(xué)師承記·錢大昕》:“即賈逵、服虔亦瞠乎后矣,況不及賈服者哉。” |
qián fù hòu jiè前覆后戒 | 比喻先前的失敗,可以做為以后的教訓(xùn)。 | 漢 劉向《說苑 善說》:“前車覆,后車戒。” |
hòu huì kě qī后會(huì)可期 | 會(huì):相見,見面;期:時(shí)期。以后還有見面的日子或機(jī)會(huì)。 | |
liǎn hòu shū qián斂后疏前 | 語本《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zhàn)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dá)”。謂列陣周密則牢固,前鋒隊(duì)形疏朗則利于戰(zhàn)斗。后世將我國(guó)古代這一陸戰(zhàn)列陣原則概括成“斂后疏前”四字。 | 語出《司馬法·定爵》:“凡陳,行惟疏,戰(zhàn)則密。”《尉繚子·兵令上》:“陳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dá)”。 |
sī qián xiǎng hòu思前想后 | 前:原因。思思前頭;想想后頭。反復(fù)考慮事情的原因和結(jié)果。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2回:“且聞太師見后無襲兵,領(lǐng)人馬徐徐而行;又見折了余慶,辛環(huán)帶傷,太師十分不樂,一路上思前想后。” |
xiān zhǎn hòu wén先斬后聞 | 原指臣子先把人處決了,然后再報(bào)告帝王。現(xiàn)比喻未經(jīng)請(qǐng)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實(shí),然后再向上級(jí)報(bào)告。 | 元·無名氏《十探子》第三折:“今奉圣人的命,敕賜勢(shì)劍金牌,教小官便宜行事,先斬后聞。” |
ér jīn ér hòu而今而后 | 而:語助詞。從今以后。 | 《呂氏春秋 恃君覽 長(zhǎng)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舊唐書 盧藏用傳》:“而今而后,焚蓍龜,毀律歷,廢六合,斥五行,浩然清慮,則將奚若?” |
guāng qián qǐ hòu光前啟后 | 猶“光前裕后”。 | 明·王九思《繡停針·壽康對(duì)山太史》套曲:“名已就,子亦有。鳳毛麟角,光前啟后。” |
bǎi nián zhī hòu百年之后 | 人的壽命少有超過百歲的;故以百歲為死的代稱。死的諱稱。 | 元 武漢臣《老生兒》第三折:“俺女兒百年之后,可往俺劉家墳里埋也,去他張家墳里埋?” |
jī kǒu niú hòu雞口牛后 | 寧愿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門。比喻寧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 《戰(zhàn)國(guó)策·韓策》:“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jiàn qián bì hòu鑒前毖后 | 謂把過去的錯(cuò)誤引為借鑒,以后謹(jǐn)慎行事,避免重犯。 | 清·嚴(yán)如熤《三省邊防備覽·藝文·老林說》:“鑒前毖后,通三省而籌之,為曲突徙薪之計(jì),建久安長(zhǎng)治之謀。” |
yǒu suǒ bù wéi,ér hòu kě yǐ yǒu wéi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 | 為:做,干。有些事情不做,把它放棄掉,然后才能在另外的事情上有所作為。指要獲得成功,必須有所舍棄,有所選擇。 | 戰(zhàn)國(guó)·鄒·孟軻《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
bèi qián miàn hòu背前面后 | 指或當(dāng)面或背后。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五回:“若是一頓鈀打退妖精,你看他得勝而回,爭(zhēng)嚷功果;若戰(zhàn)他不過,被他拿去,卻是我的晦氣,背前面后,不知罵了多少弼馬溫哩!悟凈,你休言語,等我去看看。” |
qián chē yǐ fù,hòu chē dāng jiè前車已覆,后車當(dāng)戒 | 鑒:教訓(xùn)。比喻從前人的失敗中得到的教訓(xùn)。 | 明·周楫《西湖二集·邢君瑞二載幽期》:“前車已覆,后車當(dāng)戒,仁兄不可……墮其術(shù)中,迷而不悟。” |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國(guó)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討伐。一個(gè)國(guó)家必定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然后別人才來攻伐。比喻事情變化要從內(nèi)部找原因。 | 戰(zhàn)國(guó)·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guó)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jiǔ yú chá hòu酒馀茶后 | 指隨意消遣的空閑時(shí)間。 | |
qián wú gǔ rén,hòu wú lái zh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 指空前絕后。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并非我要自負(fù),實(shí)系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dú)步。” |
chuí yù hòu kūn垂裕后昆 | 裕:富足。后昆:子孫,后代,后嗣。為后世子孫留下功業(yè)或財(cái)產(chǎn)。 | 《書·仲虺之誥》:“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昆。” |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shí)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chéng qián bì hòu懲前毖后 | 懲:警戒:毖:謹(jǐn)慎;小心。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xùn);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錯(cuò)誤。 | 《詩經(jīng) 周訟 小毖》:“予其懲而毖后患。” |
gù hòu zhān qián顧后瞻前 | 同“瞻前顧后”。 |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著兵刃命隨傾;顧后瞻前,錯(cuò)了心神身不保。” |
shēn hòu shí fāng gān身后識(shí)方干 | 比喻一個(gè)人才,生前無人賞識(shí),死后才被重視。 | 清·袁枚《隨園詩話》:“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憐識(shí)后識(shí)方干。” |
qián hū hòu yōng前呼后擁 | 前面的人喝道;后面的人簇?fù)碇P稳輽?quán)貴們的氣勢(shì)。 | 宋 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zhǎng)編》:“士之學(xué)古入官,遭時(shí)得位,紆金拖紫,躍馬食肉,前呼后擁,延賞宗族,此足以為榮矣。” |
huáng què zài hòu黃雀在后 | (螳螂準(zhǔn)備捕蟬)黃雀在后面準(zhǔn)備啄螳螂。比喻伺機(jī)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 | 漢 劉向《說苑 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
jìng shì hòu shí敬事后食 | 語本《論語·衛(wèi)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邢昺疏:“言當(dāng)先盡力敬其職事,必有勛績(jī)而后食祿也”。謂凡事應(yīng)當(dāng)先盡力去做,待有功績(jī)后才能享受俸祿。 |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邢昺疏:“言當(dāng)先盡力敬其職事,必有勛績(jī)而后食祿也”。 |
qián jù hòu bēi前倨后卑 | 倨:傲慢。卑:謙卑,恭順。先傲慢后恭順。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guó)策·秦策一》:“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
tuō hòu tuǐ拖后腿 | 比喻牽制、阻撓別人或事物使不得前進(jìn)。 |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二部第16章:“咱們官渠岸的風(fēng)水不好,兩家富戶拖后腿,互助合作走不到人家頭前。” |
qián hé hòu yǎng前合后仰 | 前合:身體向前彎曲。后仰:身體往后仰。指身體前后晃動(dòng)。形容身體站立不穩(wěn)。亦作“前仰后合”。 | 元·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可惜玉山頹,盡教恁金波漾,拼了個(gè)前合后仰。” |
qián wēi hòu zé前危后則 | 前人的危亡,后人應(yīng)引以為戒。猶言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shí),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guó),由此言之,前危后則。” |
mù hòu zhǐ diǎn幕后指點(diǎn) | 暗中提醒或背后指點(diǎn)。 | |
bǎi suì zhī hòu百歲之后 | 死的諱稱。 | 《詩 唐風(fēng) 葛生》:“百歲之后,歸于其居。”《史記 李不韋列傳》:“夫百歲之后,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shì)。”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腸狠毒。 | 宋 蘇舜欽《答韓持國(guó)書》:“被廢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chēng hū qí hòu瞠呼其后 | 在別人后面干瞪眼趕不上。形容遠(yuǎn)遠(yuǎn)落在后面。 | 《莊子 田子方》:“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 |
ěr hòu shēng fēng耳后生風(fēng) | 像耳后刮風(fēng)一樣。形容激烈、迅速運(yùn)動(dòng)時(shí)耳后根產(chǎn)生的感覺。 | 《梁書·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日在鄉(xiāng)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shù)十騎,……覺耳后生風(fēng),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 |
hòu jì yǒu rén后繼有人 | 繼:繼承。指后面有繼承的人。 | 艾蕪《鞍鋼呵,我回來了》:“這是后繼有人,令人喜悅不止。” |
qián pà lóng,hòu pà hǔ前怕龍,后怕虎 |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 | 明 馮惟敏《朝天子 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設(shè)謀,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
xiān yōu hòu lè先憂后樂 | 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zé bèi hòu shì澤被后世 | 澤:恩澤,恩惠。被:覆蓋。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 陶鑄《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為了解決當(dāng)時(shí)成都平原的水利問題,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難,終于修成了澤被后世的都江堰。” |
zhù gěng zài qián,zhù yē zài hòu祝哽在前,祝噎在后 | 祝:祝禱;哽、噎:食物塞住喉嚨。古代帝王接養(yǎng)三老、五更,以示仁惠。當(dāng)三老、五更進(jìn)餐時(shí),派人在前后祝禱他們不要哽噎。 | 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然而養(yǎng)三老于太學(xué),親執(zhí)醬而傀,執(zhí)爵而酳,祝噎在前,祝鯁在后,公卿奉杖,大夫進(jìn)履,舉賢以自輔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諫。” |
hòu qǐ zhī xiù后起之秀 | 秀:特異;優(yōu)秀。指從后輩中成長(zhǎng)起來優(yōu)秀人物。 | 清 余懷《板橋雜記 麗品》:“崔科,后起之秀,目未見前輩典型,然有一種韶令之致。” |
jué hòu guāng qián絕后光前 | 絕:斷絕;光:光大,擴(kuò)充。擴(kuò)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后人難以做到的事。形容功業(yè)偉大或成就卓著。 | 宋 洪邁《容齋四筆 藍(lán)田丞壁記》:“而堤文友拔超峻,光前絕后,以柳視之,殆猶碔砄之美玉也。” |
qián fǔ hòu hé前俯后合 | ||
bù rén hòu chén步人后塵 | 步:踏;踩;后塵:走路時(shí)后面揚(yáng)起的塵土。踩著人家腳印走。比喻追隨;沿襲別人。 | 清 梁章鉅《歸田瑣記 北東園日記詩》:“某當(dāng)竭盡綿力,以步諸君子后塵,斷不肯置身事外也。”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fú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 難:災(zāi)禍。遇到巨大的災(zāi)難而沒有死掉,將來必定有幸福。 | 宗璞《南渡記》第六章:“豈不聞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李姐姐身體會(huì)好起來。” |
bù gù qián hòu不顧前后 | 比喻毫無顧忌。《紅樓夢(mèng)》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當(dāng)初東府里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 | 《紅樓夢(mèng)》一二○回:“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當(dāng)初東府里太爺,倒是修煉了十幾年,也沒有成仙。這佛是更難成。” |
qián jīn hòu jū前襟后裾 | 形容年幼時(shí)兄弟間關(guān)系密切。 | |
qiān qiū zhī hòu千秋之后 | 人死后的婉稱。 | 西漢·司馬遷《史記》:“千秋之后,傳梁王。” |
bì ér hòu yǐ斃而后已 | 斃:倒下,死亡。指努力工作或?yàn)槟骋荒康膴^斗終生,至死才罷休。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
xiǎo zǐ hòu shēng小子后生 | 泛指少年后輩。 | 唐 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yè)焉。” |
yǐ jué hòu huàn以絕后患 | 消除禍根,來杜絕以后可能產(chǎn)生的禍患。 | 元 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如今朦朧奏過圣人,將他兩個(gè)押赴市曹殺壞了,以絕后患。” |
xiǎng qián gù hòu想前顧后 | 顧:看,視。想著前面,又顧慮后面。形容猶豫不決、矛盾重重的狀態(tài) | 巴金《春》:“覺民氣得沒有辦法,他不再想前顧后地思索了。” |
méi tóu yǎn hòu眉頭眼后 | 指眉眼間的神色。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9卷:“是日那里還有心想看春會(huì)?只個(gè)個(gè)攛哄趙娘子,看他眉頭眼后罷了。” |
yì qián bǐ hòu意前筆后 | 謂先構(gòu)思成熟,然后下筆,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現(xiàn)。 | 晉·衛(wèi)鑠《筆陣圖》:“若執(zhí)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后筆前者敗;若執(zhí)筆遠(yuǎn)而急,意前筆后者勝。” |
tōng qián chè hòu通前徹后 | 從開頭到結(jié)尾。全部,整個(gè)。 |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經(jīng)四》:“大凡讀書須要通前徹后看,故得圣人之意。” |
zhān qián sī hòu瞻前思后 | 思前想后,反復(fù)思考。 | 清·無名氏《玉嬌梨》第14回:“又緣道途修阻,不能趨侍膝前,仰承教訓(xùn),遂致孤身流落,有墮家聲。瞻前思后,慚愧何堪!” |
wáng hòu lú qián王后盧前 | 《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nèi)稱為王、楊、盧、駱,亦號(hào)為‘四杰’。烱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dāng)時(shí)議者,亦以為然。”后以“王后盧前”指詩文齊名。 | 《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nèi)稱為王、楊、盧、駱,亦號(hào)為‘四杰’。烱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dāng)時(shí)議者,亦以為然。” |
liú fāng hòu shì流芳后世 | 見“流芳百世”。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桓溫]既而撫枕起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復(fù)遺臭萬載邪!” |
qián zhān hòu gù前瞻后顧 | 同“瞻前顧后”。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時(shí)形容顧慮過多,猶豫不決。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yuǎn),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fù qián jiè hòu覆前戒后 | 覆:傾覆;戒:防備。指前面事情的失敗可以為后面事情的借鑒。 | 《舊唐書·王方慶傳》:“覽古人成敗之所由,鑒既往存亡之異軌,覆前戒后,居安思危。” |
jiǔ hòu chá yú酒后茶馀 | 見“酒馀茶后”。 | |
hòu bù jiàn xiān后不僭先 | 僭:超過本分。指后來的人不超越先來的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20回:“你這么明白的人,難道連‘親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 |
qián wǎn hòu tuī前挽后推 | 形容前后都有人幫助。 | 《左傳·襄公十四年》:“衛(wèi)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 |
bù gǎn hòu rén不敢后人 | 后:落后。不甘心落在別人后面。 | 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凡遇黨政當(dāng)局對(duì)抗戰(zhàn)建國(guó)積極方面有所號(hào)召,亦無不竭誠(chéng)響應(yīng),不敢后人。” |
zǐ sūn hòu dài子孫后代 | 一個(gè)祖先的直到最遠(yuǎn)一代的后裔。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2章:“樹活皮,人活臉,他金家的子孫后代都成了眾人唾罵的對(duì)象!” |
zhì hòu bá qián疐后跋前 | 疐:同“躓”,顛躓;跋:踏,踩。比喻進(jìn)退兩難。 | 梁?jiǎn)⒊吨袊?guó)國(guó)債史》:“兩造交哄,勢(shì)極洶洶,我政府疐后跋前,莫知所適。” |
chǐ jū wáng hòu恥居王后 | 指在文名上恥于處在不及己者之后。 | 《新唐書 文藝傳上 王勃》:“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hào)‘四杰’。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
qián pū hòu qǐ前仆后起 | 仆:向前跌倒。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緊跟上去。形容斗爭(zhēng)的英勇壯烈。 | 清·黃遵憲《近世愛國(guó)志士歌》:“黨獄橫興,株連甚眾,而有志之士,前仆后起。” |
yù hòu guāng qián裕后光前 | 裕:富饒。為后人造福,給前輩增光。 | 宋·陳摶《心相編》:“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
zhēng xiān kǒng hòu爭(zhēng)先恐后 | 爭(zhēng)著向前;唯恐落后。 | 明 屠勛《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匪公帑而樂施者爭(zhēng)先恐后。” |
zhān qián hū hòu瞻前忽后 | 瞻:視,望。形容難以捉摸。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jié hòu yú shēng劫后余生 | 劫:災(zāi)難。經(jīng)歷災(zāi)難之后幸存下來的人。 | 清 丘逢甲《嶺云海日樓詩鈔》:“歸飛越鳥戀南枝,劫后余生嘆數(shù)奇。” |
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hòu xià shǒu zāo yāng先下手為強(qiáng),后下手遭殃 | 指先于別人行動(dòng),可以取得優(yōu)勢(shì),遲于別人就會(huì)遭遇禍殃。 | 張恨水《啼笑姻緣》第13回:“得,就是這樣辦,這叫先下手為強(qiáng),后下手遭殃。” |
hòu gù zhī yú后顧之虞 | 顧:回視;后顧:回過頭照顧;虞:臆度,料想。指來自后方或家里的憂患。 | 《清史稿·常青傳》:“大營(yíng)距府城未遠(yuǎn),勢(shì)相犄角,無后顧之虞。” |
bù hòu chén步后塵 | 后塵:走路時(shí)揚(yáng)起的塵土。指跟在別人后面追隨模仿。 | 明·屠隆《曇花記·討賊立功》:“副帥好當(dāng)前隊(duì),老夫愿步后塵。” |
sān sī ér hòu xíng三思而后行 |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jīng)過反復(fù)考慮,然后再去做。 |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
qián mén q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前門去虎,后門進(jìn)狼 | 比喻趕走了一個(gè)敵人,又來了一個(gè)敵人。同“前門拒虎,后門進(jìn)狼”。 |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樣多的草莽英雄又闖進(jìn)了成都城,這不正是‘前門去虎,后門進(jìn)狼’?” |
zhān gù qián hòu瞻顧前后 | 瞻:向前望;顧:回頭看。兼顧前后。形容做事之前考慮周密慎重。 |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故其平生,如狂濤,如厲風(fēng),舉一切偽飾陋習(xí),悉與蕩滌,瞻顧前后,素所不知。” |
bá qián jié hòu跋前踕后 | 同“跋胡疐尾”。比喻進(jìn)退兩難。 | 元 辛文房《唐才子傳 羅鄴》:“而跋前踕后,絕域無聊,獨(dú)奈其命薄何?”一本作“跋前疐后”。 |
dāng miàn shì rén bèi hòu shì guǐ當(dāng)面是人背后是鬼 | 兩面派。 | 海濤《硝煙》:“人世間是有這樣一種角色——當(dāng)面是人,背后是鬼。” |
jiǔ hòu shī yán酒后失言 | 酒喝多了以后,不能自持,說了不該說的話。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6回:“是我一時(shí)愚蠢,不是了,酒后失言,反被那婆娘瞞過了,怪兄弟相鬧不得。” |
xiān lái hòu dào先來后到 | 指按照來到的先后早晚而確定次序;受到優(yōu)惠。 | 宋 梅堯臣《宛陵文集》:“何作嗟遲疾,從來有后先,所期皆一到,我到爾應(yīng)還。” |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比喻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后。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guó)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
xiān xiǎo rén hòu jūn zǐ先小人后君子 | 先不講客氣,說明條件,按章辦事,然后再講禮貌。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49回:“凡事先小人后君子好,先君子后小人就不好了。” |
shéng xiān qǐ hòu繩先啟后 | 繩:繼承,繼續(xù);啟:開創(chuàng),引出。繼承前人的,開創(chuàng)今后的。 | 宋·岳飛《題許虎侯像》:“至德顯忠,繩先啟后。” |
shēn hòu xiāo tiáo身后蕭條 | 形容死后家境冷落、貧困。 | 曾樸《孽海花》第13回:“后來長(zhǎng)卿死了,不但身后蕭條,還有一筆大虧空,這報(bào)銷就是直蜚替他辦的。” |
sī qián suàn hòu思前算后 | 思:思考;算:計(jì)劃,籌謀。思想前面,盤算將來。 | 宋·朱熹《答呂子約》:“如此下手,更莫思前算后,計(jì)較商量。” |
qián bù bā cūn,hòu bù zháo diàn前不巴村,后不著店 | 巴:靠近。著:挨著。前面沒有村子,后面沒有旅店。形容走遠(yuǎn)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腳住宿的地方。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三個(gè)商量道:‘沒來由看使槍棒,惡了這廝!如今閃得前不巴村,后不著店,卻是投那里去宿是好?’” |
xiān nán hòu huò先難后獲 | 難:艱難,勞苦;獲:收獲。先付出勞動(dòng)然后再取得收獲。比喻不坐享其成。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
hòu huì nán qī后會(huì)難期 | 會(huì):會(huì)見,見面;期:約定的時(shí)間。以后相會(huì)沒有一定的日期。指以后很難見面了。 | 北朝·魏·楊衒之《洛陽伽藍(lán)記·大統(tǒng)寺》:“老翁送元寶出,云:‘后會(huì)難期。’” |
dù jué hòu huàn杜絕后患 | 杜絕:堵塞、斷絕;患:禍害、禍患。指徹底消除以后可能產(chǎn)生的禍患。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四十回:“那安放白玉爐的山峰崩將下來,恰好堵了洞門。霧幙白玉爐仍收回天上,從此白云洞再無人到。此是玉帝杜絕后患之意。” |
bá qián zhì hòu跋前疐后 | 同“跋胡疐尾”。比喻進(jìn)退兩難。 | 宋 陳亮《謝羅尚書啟》:“直情徑行,視毀譽(yù)如風(fēng)而不恤;跋前疐后,方進(jìn)退惟谷以堪驚。”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置之死地而后生 | 原指作戰(zhàn)把軍隊(duì)布置在無法退卻、只有戰(zhàn)死的境地,兵士就會(huì)奮勇前進(jìn),殺敵取勝。后比喻事先斷絕退路,就能下決心,取得成功。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xiān xíng hòu wén先行后聞 | 猶先斬后奏。 | 《后漢書·酷吏列傳》:“故臨民之職,專事威斷,族滅奸軌,先行后聞。” |
jué hòu kōng qián絕后空前 | 從前沒有過,今后也不會(huì)再有。形容獨(dú)一無二的成就或不平常的盛況。 |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第三卷:“蓋偏至之詣,至于絕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卻步,其年亦人杰矣哉!” |
qián mù hòu fán前目后凡 | 目:細(xì)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種筆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復(fù)出現(xiàn),對(duì)前者詳加說明,后者概略敘述。 | 《公羊傳·僖公五年》:“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戴。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見者,前目而后凡也。” |
hòu huàn wú qióng后患無窮 | 患:災(zāi)難、憂患;窮:盡。指今后的憂患是沒有窮盡的。 | 晉 陳壽《三國(guó)志 魏志 武帝紀(jì)》:“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 |
xiān hé hòu hǎi先河后海 | 謂分清源流。 | 《禮記·學(xué)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wù)本。” |
ān qián mǎ hòu鞍前馬后 | 馬前馬后。指追隨左右。 | 王樹元《杜鵑山》第五場(chǎng):“鞍前馬后跟你跑,出生入死為你干。” |
sǐ ér hòu yǐ死而后已 | 已:停止;完畢。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奮斗;一直到死為止。奉獻(xiàn)了一切。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
qián fǔ hòu yǎng前俯后仰 | 身體前后晃動(dòng)。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樣子。 | 姜樹茂《漁島怒潮》第一章:“手臂一推一拉,腰肢前俯后仰,尖削的船頭就切著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