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所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máng wú suǒ zhī茫無所知 | 一點也不知道。 | 魯迅《書信集 致姚克》:“關于秦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無所知。” |
yòng qí suǒ cháng用其所長 | 使用人的專長。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六一居士》:“凡人材性不一,各有長短,用其所長,事無不舉;強其所短,政必不逮。” |
wàng qí suǒ yǐ忘其所以 | 指因過分興奮或得意而忘了應有的舉止。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一來看見大郎殷勤,道是敬他人才,安然托大,忘其所以。” |
shí wàng suǒ guī時望所歸 | 聲望很高,為世人所敬仰。 | 《晉書 阮籍傳》:“卿時望所歸,今欲屈卿同受顧托。” |
wú suǒ bù zài無所不在 | 到處都存在,到處都有。 | 巴金《家》四:“電燈光死去時發出的凄慘的叫聲還在空中蕩漾,雖然聲音很低,卻是無所不在。” |
wú suǒ bù néng無所不能 | 沒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樣樣能做。 |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一:“近歲迎紫姑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詩,有極工者,予屢見之,多自稱蓬萊謫仙,醫卜無所不能,棋與國手為敵。” |
yī wú suǒ qiú一無所求 | 指沒有什么要求或需要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6回:“要我給她遮掩個門戶;此外一無所求。” |
suǒ xiàng wú dí所向無敵 | 沒有能敵得住的對手。指誰也抵擋不住。多形容軍威極壯;銳不可當。 | 三國 蜀 諸葛亮《心書》:“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
mù suǒ wèi dǔ目所未睹 | 睹:看。從來沒有看見過。 | 宋·洪邁《夷堅乙志·楊戩二怪》:“小童入報有女子往來室中,妻遽出視之,韶顏麗態,目所未睹。” |
bù zhī suǒ cuò不知所厝 | 同“不知所措”。 | 晉·庚亮《讓中書令表》:“憂惶屏營,不知所厝。” |
suǒ xiàng pī mí所向披靡 | 風所吹到的地方;草木全被吹倒。比喻力量所達到的地方;一切障礙全被掃除。所向:指風吹到的地方;靡:音米;披靡:草木被吹倒。 | 《梁書 蕭確傳》:“鐘山之役,確苦戰,所向披靡,群虜憚之。” |
jì wú suǒ zhī計無所之 | 猶言計無所出。 | 《梁書·王僧辯傳》:“子仙等困蹙,計無所之,乞輸郢城,身還就景。”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jí ér sǐ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 指:指責。被眾人所指責將沒什么好下場。 | 《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5月5日電》:“語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愿諸公深思熟慮之。” |
wú suǒ shī qí jì無所施其技 | 沒有辦法施展其伎倆手段。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奴仆》:“雖狡獪,與李成寸步不離,他亦無所施其技。” |
wú suǒ róng xīn無所容心 | 不在意,不留意。 | 魯迅《吶喊·兔和貓》:“然而我向來無所容心于其間。” |
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huò fú wú mén,wéi rén suǒ zhào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 門:門徑;召:招致,導致。災禍與幸福沒什么定數,全由人自身招引。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
wú suǒ yòng xīn無所用心 | 用心:動腦筋。指不動腦筋;什么事情都不關心。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
liú luò shī suǒ流落失所 | 流轉淪落,沒有安身的地方。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單符郎全州佳偶》:“吾至親骨肉流落失所,理當收拾,此乃萬不得已之事。” |
mò zhī suǒ cuò莫知所措 | 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119卷:“忽因晝寢,夢坐煙霞之境,四顧而望,熊羆虎豹,圍繞周匝,莫知所措。” |
cùn yǒu suǒ cháng寸有所長 | 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處即顯其長。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會有他的長處。 | 戰國 楚 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
bù chū suǒ liào不出所料 | 出:超出;料:推測;料想。指沒有出乎預料。即在意料之中。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十回:“我從昨夜與密斯談天之后,一直防著你,剛剛走到你那邊,見你不在,我就猜著到這里來了,所以一直趕來,果然不出所料。” |
shì cái shì suǒ適材適所 | 謂辦事能力與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場所相當。 | 郭沫若《北伐途次》:“本來是在面坊里住慣了的老馬又落到面坊里,也算得是適材適所。” |
jǐ suǒ bù yù,wù jiā zhū rén己所不欲,勿加諸人 | 欲:想要,希望;加:給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 戰國·魯·尸佼《尸子》上卷:“恕者,以身為度者也。己所不欲,勿加諸人。” |
yǒu suǒ zuò wéi有所作為 | 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較大的成績。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
jìn tuì wú suǒ進退無所 | 前進后退均無容身之處。比喻處境困難。 | 明·孔邇《云蕉館紀談》:“婦懷孕十月已足,適至萬山之門首而產,時將夜半矣,進退無所,不得已就于門下,以手扳門環生一女子。” |
yī wú suǒ dé一無所得 | 什么東西也沒有得到。 | 漢 焦贛《易林》:“步走逐鹿,空無所得。” |
shàng zhī suǒ hào,xià bì cóng zhī上之所好,下必從之 | 好:喜愛。在上的人喜歡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會跟著做。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
bù zhī sǐ suǒ不知死所 | 所:處所。不知道死在那里。 | 宋·孔平仲《續世說·尤悔》:“莊宗迫之出站,德威謂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父子俱戰沒。” |
yī wú suǒ yǒu一無所有 | 什么都沒有(一:一概;完全)。 | 《敦煌變文集 廬山遠公話》:“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風,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
lǐ suǒ bì rán理所必然 | 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 《弘明集 神不滅論》:“若有始也,則不能為終,唯無始也然后始終無窮,此自是理所必然。” |
yī wú suǒ chéng一無所成 | 一點沒有成就。 | 清 黃遵楷《<人境廬詩草>跋》:“讀先兄病篤之書,謂平生懷抱,一無所成,惟近古體詩能自立耳。” |
lì suǒ néng jí力所能及 | 及:達到。自己的力量能達到。 | 唐 裴铏《傳奇 韋自東》:“殿于宏壯,林泉甚佳,蓋唐開元中萬回師弟子之所建也;似驅役鬼工,非人力所能及。” |
bù zhī suǒ yún不知所云 | 云:說。不知道說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動;語無倫次。也指說話顛三倒四。 | 三國 蜀 諸葛亮《前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
wú suǒ wèi jù無所畏懼 | 畏懼:害怕。沒有什么可害怕的。形容什么也不怕。 | 《魏書 董紹傳》:“此是紹之壯辭,云巴人勁勇,見敵無所畏懼,非實瞎也。” |
mò zhī suǒ wèi莫知所謂 | 莫:不。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 《宣室記》:“士真愈不悅,瞪顧攘腕,無向時之歡矣。太守懼,莫知所謂。” |
gè yǐ suǒ cháng,xiāng qīng suǒ duǎn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 輕:輕視。各人以自己的長處去輕視別人的不足。 |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夫人善于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
cóng wú suǒ hào從吾所好 | 從:聽從,順從;吾:我。遵從我的愛好行事。 | 春秋·魯·孔丘《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gè yǒu suǒ duǎn各有所短 | 短:不足。各有各的不足。 |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
wú suǒ bù tōng無所不通 | 通:知道。沒有什么不知道的。 | 《孝經 感應》:“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
jiàn suǒ wèi jiàn見所未見 | 見到從來未見到的。形容所見者頗為新奇。 | 漢 揚雄《法言 淵騫》:“七十子之于仲尼也,日聞所不聞,見所不見,文章亦不足為矣。” |
dá fēi suǒ wèn答非所問 | 回答的并不是人家所問的事情。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老爺正覺得他答非所問,程相公那里就打聽說:‘什么叫作稀罕兒?’” |
qián suǒ wèi yǒu前所未有 | 以前從未有過的。表示某種新出現的事物。 | 宋 徐度《卻掃編》下卷:“而鄧樞密洵武以少保領院而不兼節鉞,前所未有也。” |
dà shì suǒ qū大勢所趨 | 大勢:總體局勢;趨:向、往。整個局勢發展的趨向。 | 宋 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天下大勢之所趨,非人力之所能移也。” |
suǒ xiàng fēng mǐ所向風靡 | 風靡:草木隨風倒伏的樣子。比喻畏懼強敵,聞風潰敗。 | 《晉書·王浚傳》:“臣自達巴丘,所向風靡。” |
shǐ liào suǒ jí使料所及 | 料:料想,估計;及:到。當初已經料想到的。 | 《中國的西北角 成蘭紀行一》:“人事的變化,往往非使料所及。”。 |
ān qí suǒ xí安其所習 | 安:習慣于。習慣于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指習慣對人的制約。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安其所習,毀所不見。” |
gè dé qí suǒ各得其所 |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 《周易 系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wú suǒ jì dàn無所忌憚 | 憚:怕。毫無顧忌,任意妄為。 | 《南史·齊本紀下》:“自江祏、始安王遙光等誅后,無所忌憚,日夜于后堂戲馬,鼓噪為樂。” |
jìn qí suǒ néng盡其所能 | 能:能力。把所有本事都用上。 | |
gè jìn suǒ néng,àn láo fēn pèi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 ||
chǐ yǒu suǒ duǎn尺有所短 | 比喻事物有其短處,并非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是合適的。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下卷:“元長士章,并有盛才,詞美英凈,至于五言之作,幾乎尺有所短。” |
zhòng suǒ zhǔ mù眾所矚目 | 矚目:注視。為大家所注視。 | 克非《春潮急》:“最近在這塊小天地里,雖然又成了眾所矚目的人物,但到底還沒經歷過大場面,主持過像今天這樣上百人的會議。” |
ruò yǒu suǒ wáng若有所亡 | 若:好象。好象丟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樣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虛。同“若有所喪”。 | 《淮南子 原道訓》:“解車休馬,罷酒徹樂,而心忽然若有所喪,悵然若有所亡也。” |
lóu táng guǎn suǒ樓堂館所 | 樓:高樓大廈;堂:殿堂;館:賓館;所:處所。泛指一切高檔建筑物。 | 鄧小平《軍隊整頓的任務》:“有的部隊請客送禮,修建樓堂館所。” |
qián suǒ wèi wén前所未聞 | 從來沒有聽說過。 | 宋 周密《齊東野語 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徼,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wú suǒ yòng zhī無所用之 | 沒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一年》:“得志于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 |
ruò yǒu suǒ sī若有所思 | 好像在想什么似的。形容靜坐沉思的樣子。 | 唐 陳鴻《長恨歌傳》:“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 |
wú suǒ bù kě無所不可 | 沒有什么不可的。 | 東漢 班固《漢書 灌夫傳》:“蚡事魏其無所不可。” |
zhòng wàng suǒ yī眾望所依 | 望:期望。眾人所期望和敬仰的。形容在群眾中威望很高。 | |
duó rén suǒ hào奪人所好 | 強奪別人所喜歡的人或物。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恁須不奪人所好。” |
zhòng suǒ zhān wàng眾所瞻望 | 瞻望:仰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為大家所敬仰。 | 宋·蔡襄《答趙內翰書》:“足下語論,眾所瞻望。” |
gè yǒu suǒ hào各有所好 | 好:愛好。各人有各人的愛好。指人的愛好出自人的本性,只應聽其自然。 | 唐·蕭穎士《仰答韋司業垂訪五首》:“緬懷云巖路,欲往無由緣;物各有所好,違之傷自然。” |
sǐ dé qí suǒ死得其所 | 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所:地方。 | 《魏書 張普惠傳》:“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復何恨。” |
gè shū suǒ jiàn各抒所見 | 見“各抒己見”。 | 鄭觀應《盛世危言·議院》:“中國歷代帝王繼統,分有常尊,然而明良喜起,吁咈庚歌,往往略分言情,各抒所見。” |
zài suǒ bù cí在所不辭 | 辭:推辭。表示全部接受;決不推辭。 | 鄒韜奮《經歷》:“只須能盡我的微薄的力量,推進或促成這個主張的實現,任何個人的艱險,是在所不辭的。” |
gè jìn suǒ néng,àn xū fēn pèi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 ||
rén xīn suǒ xiàng人心所向 | 指人民群眾所擁護的;向往的。 | 《舊唐書 隱太子建成傳》:“而秦王勛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 |
ān yú suǒ xí安于所習 | 安:習慣于。習慣于自己所熟悉的東西。指習慣對人的制約。 | 明 袁宏道《敘梅子馬王程稿》:“人情安于所習,故雖至美,亦以至惡掩也。” |
fěi yí suǒ sī匪夷所思 |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規;引申為尋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據常理所想象出來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談、技藝、事情等離奇;超出尋常。 | 《周易 渙》:“渙有丘,匪夷所思。” |
yī wú suǒ néng一無所能 | 一點沒有能耐(能:能力;本領)。 | 清 錢泳《履園叢話》:“又蘇州葉某者,性迂拙,一無所能,其父死,既無產業,且有逋負。” |
mí zhī suǒ cuò靡知所措 | 靡:無、不。措:處理。不知該如何辦才好。 | 晉·元帝《改元赦令》:“京都傾覆,宗廟為墟,孤悼心失圖,靡知所措。” |
guǒ rú suǒ liào果如所料 | 果:果真。事實果真和所預料到的一樣。形容料事如神。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梅圣俞》:“始,上怒未已,兩府竊以曰:‘必重貶介,則彥博不安;彥博去,即吾屬遞遷矣。’既而,果如所料。” |
rén suǒ gòng zhī人所共知 | 人人都知道。 | 宋 朱熹《封建》:“百于古今之變,利害之實,人所共知而易見者,亦復乖戾如此。” |
sī suǒ zhú zhī思所逐之 | 盤算著如何驅趕他們。 | |
bǎi wú suǒ chéng百無所成 | 猶言一事無成。 | 明 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 |
suǒ fèi bù zī所費不資 | 不資:資財無法計算。靡費資財無數。 | 《元史·泰定帝紀一》:“壬申,御史臺臣言:‘廉訪司蒞軍,非世祖舊制,賈胡鬻寶,西僧修佛事,所費不資,於國無益,并宜除罷。” |
tóu zú yì suǒ頭足異所 | 見“頭足異處”。 | 漢·劉向《說苑·雜言》:“欲合人心,恐有頭足異所之患。” |
xīn suǒ wèi wēi心所謂危 | 危:危險。心里覺得有危險。指個人對情況和問題的主觀認識。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其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所謂危,亦以告也。” |
wéi suǒ yù wéi惟所欲為 |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為。 |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書吏》:“猶是一事,有賄者從,無賄者駁,混淆黑白,顛倒是非,惟所欲為,莫之能制。” |
xíng suǒ wú shì行所無事 | 行:行動。行動上好像沒有事情發生似的。形容臨危不懼,態度鎮定。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7回:“‘我不怕!他要告,先拿他們辦了再說……’萬太尊說罷,行所無事。” |
suǒ jiàn lüè tóng所見略同 | 所持的見解大致相同。 | 明·唐順之《與王芳湖中丞書》:“愚意方欲經營,而來敘適反,此豈古謂所見略同者乎!” |
zài suǒ bù xī在所不惜 | 惜:吝惜。決不吝惜。 | 清 金念劬《避兵十日記》:“果能擺城固守,區區民房原在所不惜。” |
suǒ dāng wú dí所當無敵 | 猶言所向無敵。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
wú suǒ bù yǒu無所不有 | 沒有什么沒有的。即應有盡有。 | 唐 李朝威《柳毅傳》:“始見臺閣相向,門戶千萬,奇草珍木,無所不有。” |
jǐ zhī suǒ bù ān,wù shī yú rén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施:加,給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 春秋·齊·管仲《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
wú suǒ bù jìn qí jí無所不盡其極 | 猶言竭盡其所有。 | 老舍《四世同堂》:“趕到她宴請日本人的時候,她也無所不盡其極的把好的東西拿出來,使日本人不住的吸氣。” |
hé suǒ bù zhì何所不至 | ①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至。指沒有達不到的地方。②指什么壞事都干。 | |
yī wú suǒ cháng一無所長 | 沒有一點專長。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9回:“今先生處勝門下三年,勝未有所聞,是先生于文武一無所長也。” |
wàng hū suǒ yǐ忘乎所以 | 形容由于激動而忘了應有的態度;作出不適宜的舉動。乎:古漢語虛詞;無詞匯意義;所以:指原來應有的態度或行為。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夫人傾身陪奉,忘其所以。” |
yī wú suǒ qǔ一無所取 | 原指一點都沒拿。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 | 《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裴松之注:“會前后賜錢帛數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
wú suǒ huí bì無所回避 | 回避:避忌。沒有什么避忌或諱言的。 | 《后漢書·蔡茂傳》:“茂輒糾案,無所回避。” |
wú suǒ gù jì無所顧忌 | 顧忌:因有顧慮而不敢說或做。沒有什么顧慮。 | 《魏書 張彝傳》:“步眄高上,無所顧忌。” |
guǒ chū suǒ liào果出所料 | 果:果真,誠然。指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判斷準確,果真和預料一致。 | |
suǒ shèng wú jǐ所剩無幾 | 剩:余留下來的。剩下的沒有多少了。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好在所剩無幾,待我念完,諸位才女再去慢慢參詳,或者得其梗概,也未可知。” |
wú suǒ shī qí jì無所施其伎 | 沒有辦法施展其伎倆手段。同“無所施其技”。 | 毛澤東《丟掉幻想,準備斗爭》:“爭取了他們,帝國主義就完全孤立了,艾奇遜的一套就無所施其伎了。” |
dà shī suǒ wàng大失所望 | 原來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
jīng chéng suǒ zhì精誠所至 | 人的真誠的意志所到。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九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貞心不寐,死后重諧。” |
wú suǒ bù zhì無所不至 | 至:到。指沒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壞事都做絕了。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
wú suǒ shì shì無所事事 | 無:沒有;事事:從事某種事情。閑著什么事都不干。 | 明 歸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無所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