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山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òng xǔ shān dòng眾喣山動 | 眾人吹氣,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眾喣漂山”。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td> |
shān jī bō wěi山積波委 | 謂堆積如山高,如波濤重迭。形容數量極多。 | 宋·文瑩《玉壺清話》第三卷:“后邀鉅貨于樓,山積波委,歲入萬計?!?/td> |
jī shān zhī fēng箕山之風 | 指隱士的風范。 | 清 王晫《今世說 雅量》:“[丁藥園]謫居五載,略無遷謫狀,躬耕自樂,灑然有箕山之風?!?/td> |
diào hǔ lí shān調虎離山 | 設計讓老虎離開原來的山頭。比喻用計謀引誘對方離開原來有利的地勢。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3回:“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td> |
shān cháng shuǐ kuò山長水闊 | 見“山長水遠”。 | 宋·晏殊《蝶戀花》詞:“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cuī shān jiǎo hǎi摧山攪海 | 摧:毀壞;攪:攪動。能摧毀高山攪動大海。形容威力和聲勢很大。 | 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二折:“到來日戰鼓連天,喊聲振地,猛烈神摧山攪海,連珠炮有似轟雷?!?/td> |
chǐ shān cùn shuǐ尺山寸水 | 每一小塊山水。 | 清·張問陶《青神舟中飲酒排悶》詩:“丹稜彭君古豪杰,對予常笑峨嵋劣;曾向華嚴頂上來,尺山寸水皆能說?!?/td> |
jì jì shān lín寄跡山林 | 隱居山林間,不過問世事。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四回:“雖欲寄跡林泉,不但不敢,亦且不忍。” |
mǎn shān mǎn gǔ滿山滿谷 | 到處都是。形容非常多。 | 元·鄭光祖《蟾宮曲》:“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 |
shuǐ sòng shān yíng水送山迎 | 欣賞風景,寄情山水。指旅途遙遠。 | 唐·吳兢《富春》詩:“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畫晚晴新。” |
dāo shān xuè hǎi刀山血海 | 比喻極其危險和艱難的地方。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7卷:“有等惡人,受罪如刀山血海,拔舌油鍋……諸般罪孽?!?/td> |
hē yě pēn shān欱野歕山 | 欱:吮吸;歕:同“噴”,吹氣。吮吸原野,吹動山岳。比喻氣勢盛大。 | 漢·班固《東都賦》:“吐焰生風,欱野歕山?!?/td> |
mí shān biàn yě彌山遍野 | 彌:滿;遍:遍及。山上和田野里到處都是。形容數量很多、范圍很廣、聲勢很大。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八卷:“忽然山谷之中,金鼓之聲四起,蠻兵彌山遍野而來?!?/td> |
fú rú dōng hǎi,shòu bǐ nán shān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 南山:終南山。比喻人福氣像東海的水一樣浩大,壽命如終南山一樣長久。 | 明·柯丹邱《荊釵記·慶誕》:“齊祝贊,愿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
tiě tǒng jiāng shān鐵桶江山 | 比喻牢固的政權或地位。 | 趙樹理《小二黑結婚》:“村里的干部雖然調換了幾個,而他兩個卻好像鐵桶江山。” |
shòu shān fú hǎi壽山福海 | 壽象山那樣久,福象海那樣大。舊時用于祝人長壽多福。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2回:“屏門上,掛一軸‘壽山福海’的橫披畫?!?/td> |
pī fà rù shān被發入山 | 被:通“披”;被發:披散頭發。指歸隱山林。 | 晉·袁曄《獻帝春秋》:“汝欲取蜀,吾當被發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
bǎo shān kōng huí寶山空回 | 寶山:蘊藏、聚積寶物的山。進入寶山卻空著手歸來。比喻置身學府卻一無所獲。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離世間品》:“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td> |
shēn shān qióng gǔ深山窮谷 | 與山外距離遠、人跡罕至的山嶺、山谷。 | 《左傳·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窮谷,固陰冱寒,于是乎取之?!?/td> |
zhòng ruò qiū shān重若丘山 | 丘:通“巨”,大;丘山:大山。重得像大山。比喻極其嚴重。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四》:“是以國權輕于鴻毛,而積禍重若丘山。” |
shè hǎi dēng shān涉海登山 | 渡過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艱苦,也形容行程連綿不斷。亦作“涉水登山”。 | 唐·張說《賀示歷書表》:“奉宣圣旨,內出新撰歷書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竊窺深奧,仰觀英華,涉海登山,罔知攸際?!?/td> |
shān yáo dì dòng山搖地動 | 山和地都在動搖。形容聲勢或力量的巨大。 | 《宋書 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聲自河北來,魯郡山搖地動?!?/td> |
shān yǔ yù lái山雨欲來 | “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省略,指預示有事情發生 | 郁達夫《大風圈外》:“這一種不平,怨憤,與被壓迫的悲啼,以及人心躍躍山雨欲來的空氣,實在還不只是一個教會學校里的輿情?!?/td> |
shēn shān cháng gǔ深山長谷 | 見“深山窮谷”。 | 宋·曾鞏《南軒記》:“此吾之所以于內者,得其時則行,守深山長谷而不出者,非也?!?/td> |
shān fū shuǐ huàn山膚水豢 | 《樂府詩集 燕射歌辭三 隋元會大饗歌》:“道高物備食多方,山膚既善水豢良?!北局干缴纤谐霎a的美味食物。后泛稱美味。 | 《樂府詩集·燕射歌辭三·隋元會大饗歌》:“道高物備食多方,山膚既善水豢良。” |
lú shān miàn mù廬山面目 | 廬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來面目。 | 清 段雪亭《<聊齋志異>遺稿例言》:“茍非自作聰明,即欲省其鉛槧,致令廬山面目,漸失其真?!?/td> |
qīng shān bù lǎo,lǜ shuǐ cháng cún青山不老,綠水長存 | 指經過的時間長久,比喻永存。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青山不老,綠水長存。他日事成,必當厚報?!?/td> |
shān gāo hǎi shēn山高海深 | 比喻恩情深厚。 | |
shān liù chuān shí山溜穿石 | 山里的滴水可以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有決心有毅力,事情就可以成功。 |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泰山之溜穿石?!?/td> |
guàn shān dài lì冠山戴粒 | 冠山:把山當帽子,比喻大。戴粒:用頭頂粒,比喻小。形容大小雖異,但各適其適。 | 《文藝類聚》卷九七引《苻子》:“彼之冠山,何異乎我之戴粒也?!?/td> |
huí shān zhuǎn hǎi回山轉海 | 轉動山海。比喻力量巨大。 | 唐·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回山轉海不作難,傾情倒意無所惜。” |
xuè hǎi shī shān血海尸山 | 血海:形容殺人很多。血流成海,尸積如山。形容傷亡十分慘重。 | 明·無名氏《王馬破曹》第二折:“殺的他血海尸山人馬亡,似敗葉,狂風蕩?!?/td> |
dōng shān fù qǐ東山復起 | 同“東山再起”。 | 明·張煌言《祭建國公鄭羽長鴻逵文》:“懸擬壯猷,東山復起。夫何訃聞,遽騎箕尾?” |
zhòng xǔ piāo shān眾喣漂山 | 喣:吹氣。許多人吹氣,能使山漂走。比喻說壞話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損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 《漢書 中山靖王勝傳》:“夫眾喣漂山,聚蚊成雷。” |
kāi shān bí zǔ開山鼻祖 | 比喻一個學術流派、技藝的開創者。 | 孫犁《關于中篇小說》:“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中國中篇小說的開山鼻祖?!?/td> |
zhěn shān qī gǔ枕山棲谷 | 比喻過隱居生活。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黃瓊傳》:“誠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 |
zhǔ hù kàn shān拄笏看山 | 拄:支撐;笏:古代大臣上朝時拿著的手版。舊時比喻在官有高致。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王子猷作桓車騎參軍,桓謂王曰:‘卿在府久,比當相料理?!醪淮?,直高視,以手版拄頰云:‘西山朝來,致有爽氣。’” |
shān qīng shuǐ xiù山清水秀 | 清:純凈;秀:秀麗。形容風景優美。 | 宋 黃庭堅《驀山溪 贈衡陽陳湘》:“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便好了?!?/td> |
qióng shān pì rǎng窮山僻壤 | 比喻荒遠偏僻貧窮之地。亦作“窮鄉僻壤”、“窮村僻壤”、“窮陬僻壤”。 | 宋·朱熹《條奏經界狀·貼黃》:“故州城縣郭所在之鄉,其產不甚重,與窮山僻壤至有相倍蓗者,此逐鄉產錢租額,所以本來已有輕重之所由也。” |
rén shān rén hǎi人山人海 |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樣;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別多。 | 《西胡老人繁勝錄》:“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td> |
zhàn shān háng hǎi棧山航海 | 指跋山涉水,逾越險阻。 | 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棧山航海,逾沙軼漠之貢,府無虛月。” |
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 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 《晉書 苻堅載記下》:“(苻)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
gōng ruò qiū shān功若丘山 | 功:功績。若:像,如同。功績像山一樣。比喻功績非常大。 | |
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廬山真面目 | 廬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廬山的真實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來面目。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tài shān běi dòu太山北斗 | 太山為五岳之首,北斗為眾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眾所崇仰的人。 |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上卷:“歐公在天下如太山北斗,伯修自揣何如,僅更作其序,何不識輕重也?!?/td> |
pá shān shè shuǐ爬山涉水 | 形容路途艱辛。 | 范金標《懷念敬愛的周總理》:“在作戰頻繁的長征路上,一年多的時間里周副主席白天和我們一樣爬山涉水,櫛風沐雨?!?/td> |
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放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td> |
shuǐ shèng shān cán水剩山殘 | 唐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五:“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后以“水剩山殘”多指亡國或經過變亂后國土分裂、山河殘破的景象。 | 唐·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五:“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 |
sǐ zhòng tài shān死重泰山 | 比喻死得光榮。 | 語出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td> |
pái shān yā luǎn排山壓卵 | 比喻事情極容易成功,毫不費力。 | 《晉書 列女傳 杜有道妻嚴氏》:“何鄧執政,必為玄害,亦由排山壓卵,以湯沃雪耳,奈何與之為親?” |
yì hǎi ēn shān義海恩山 |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義深厚。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td> |
bá shè shān chuān跋涉山川 | 形容遠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 《左傳 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
yù shān jiāng bēng玉山將崩 |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體搖搖欲墜的樣子。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td> |
bá shān chāo hǎi拔山超海 |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極大。 | 北齊 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顧指則風云總至,回眸而山岳削平,雖復旗鼓所臨,有征無戰。” |
dēng shān zhì lǐng登山陟嶺 | 陟:蹈、踏。即翻山越嶺。形容旅途艱辛勞累。 | |
mù mèi shān guǐ木魅山鬼 | 魅:物老成精。指山林的鬼怪。 | 南朝·宋·鮑照《蕪城賦》:“木魅山鬼,野鼠城狐?!?/td> |
shān tuí mù huài山頹木壞 | 冊:泰山;頹: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斷。比喻眾所仰望的人物逝世。 | 《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
gāo shān dà yě高山大野 | 高峻的山巒,廣闊的原野。 | 宋·蘇轍《上樞密韓大尉書》:“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td> |
hú guāng shān sè湖光山色 | 湖水風光;山巒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 宋 吳自牧《夢梁錄》:“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鐘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為天下冠?!?/td> |
mí shān gèn yě彌山亙野 | 滿山遍野。 | 宋·洪邁《容齋隨筆·王蕊杜鵑》:“二花在江東彌山亙野,殆與榛莽相似?!?/td> |
qì zhuàng shān hé氣壯山河 | 氣:氣概;壯:雄壯;宏偉。形容氣勢之大;比山河還要雄壯。 | 唐 張說《孔補闕集市》:“族高辰象,氣壯山河,神作銅鉤,天開金印?!?/td> |
kāi shān zǔ shī開山祖師 | 原為佛教用語;指最初創建寺院的和尚。 | 宋 劉克莊《詩話前集》:“歐公詩如昌黎,不當以詩論,本朝詩惟宛陵為開山祖師。” |
tài shān qí tuí泰山其頹 | 舊時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
wén sī fù shān蚊思負山 | 負:擔負。比喻力量雖微卻愿擔負重任。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四卷:“予不自揣,蚊思負山,欲取酈注從而疏之?!?/td> |
zhǐ shān shuō mò指山說磨 | 比喻錯此說彼。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回:“如何遠打周折,指山說磨,拿人家來比。” |
zhěn shān fù hǎi枕山負海 | 見“枕山襟?!?。 | 明·張煌言《山頭重筑海塘碑記》:“臺之緱城,枕山負海?!?/td> |
xún shān wèn shuǐ尋山問水 | 尋:探求。游山玩水。 |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二折:“只待要說古談今,尋山問水,傍柳穿花,那里也修身正己,利民潤物,治國齊家。” |
yuán xué huài shān猿穴壞山 | 比喻小事不注意,就會造成大災禍。 | 漢·孔融《臨終》詩:“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td> |
shān gāo shuǐ cháng山高水長 | 象山一樣高聳,如水一般長流。原比喻人的風范或聲譽象高山一樣永遠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 唐 劉禹錫《望賦》:“龍門不見兮,云霧蒼蒼;喬木何許兮,山高水長?!?/td> |
mǎ rù huá shān馬入華山 | 《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焙笠蛞浴榜R入華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 《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
hé dài shān lì河帶山礪 | 河:黃河;帶:衣帶;山:泰山;礪:磨刀石。黃河像條衣帶,泰山像塊磨刀石。比喻經歷的時間久遠。 | 北周·宇文道《庾信集序》:“河帶山礪,貽厥于后?!?/td> |
shòu bǐ nán shān壽比南山 | 南山:指秦嶺終南山。舊時比喻長壽。 | 《詩經 小雅 天?!罚骸叭缭轮?,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 |
xiào ào hú shān嘯傲湖山 | 嘯傲:隨意長嘯吟詠游樂。在江湖山野中自由自在地吟詠游賞。 | 姚華《曲海一勺》:“折攬勝登臨,亦傳嘯傲湖山之作?!?/td> |
yě sù shān yáo野蔌山肴 | 肴:熟的魚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td>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澨 | 山隅和海邊。泛指荒遠的地方。 | 清·王晫《今世說·德行》:“宦轍所至,山陬海澨,有以讀書能為文者,必枉車騎過之。” |
tài shān yā dǐng泰山壓頂 | 比喻遭遇到極大的壓力和打擊。 | 明 賈鳧西《木皮詞 正傳》:“給了他個泰山壓頂沒有躲閃,把那助紂為虐的殺個凈,直殺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門?!?/td> |
shān zhì yuān zī山峙淵渟 | 山立水聚。比喻端莊凝重的風度。 | 晉·葛洪《抱樸子·審舉》:“逸倫之士,非禮不動,山峙淵渟,知之者希,馳逐之徒,蔽而毀之?!?/td> |
bá dì yáo shān拔地搖山 | 翻動大地,搖撼山岳。形容聲勢極大。 | 明 郭勛《英烈傳》第49回:“烏龍鎮上駐不得赤龍舟,攪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搖山?!?/td> |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有眼不識泰山 | 泰山:我國的名山;在山東省境內。有眼睛;卻不認得地位很高或本領很大的著名人物。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td> |
jiāng shān rú huà江山如畫 | 江山:山河;常指國土。山河美如圖畫。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td> |
yuǎn shān fú róng遠山芙蓉 | 遠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遠山一樣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臉色像芙蓉花一樣美麗。比喻女子貌美。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云翠仙》:“異史氏曰:‘得遠山芙蓉,與共四壁,與以南面王豈易哉?’” |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引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3回:“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td> |
shuǐ yuǎn shān yáo水遠山遙 | 謂路程遙遠。 | 宋·汪元量《憶秦娥》詞之七:“心如焦。彩箋難寄,水遠山遙?!痹りP漢卿《哭存孝》第四折:“我避不得水遠山遙,須有一個日頭走到?!?/td> |
lǜ shuǐ qīng shān綠水青山 | 泛稱美好山河。 | 元 馬致遠《撥不斷》曲:“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綠水青山任自然?!?/td> |
shēn shān dà zé深山大澤 | 澤:湖泊。深邃的山野和廣闊的湖澤。引申為窮鄉僻壤。比喻詩文境界深遠恢弘。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23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td> |
shān yīn yè xuě山陰夜雪 | 猶言山陰乘興。 | 唐·李白《單父東樓秋夜夜送族弟沈之秦》詩:“卷簾見月清興來,疑是山陰夜中雪。” |
jiāng shān bù lǎo江山不老 | 江山:山川,山河;老:衰。高山大河千古長存,永不衰老。比喻人長壽或祝人長壽。 | 宋·林外《洞仙歌》詞:“今來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td> |
cóng shān jùn lǐng叢山峻嶺 | 無數高大險峻的山嶺。 | 吳運鐸《把一切獻給黨 在礦井里》:“煤礦的空中索道,越過了叢山峻嶺。” |
míng luò sūn shān名落孫山 | 名字排在孫山后面。指考試未被錄?。话裆蠠o名。 | 宋 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托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td>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td> |
xuě hǎi bīng shān雪海冰山 | 形容冰雪漫天蓋地,天氣極其寒冷。 | |
zhǐ diǎn jiāng shān指點江山 | 指點:批評;江山:指國家。指批評國家大事。 |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
bá lǚ shān chuān跋履山川 | 形容遠道奔波之苦。參見“跋山涉水”。 | 《左傳 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之侯?!?/td> |
hǎi xiào shān bēng海嘯山崩 | 大海洶涌呼嘯,高山崩裂倒塌。形容來勢兇猛急速。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四回:“楚兵人人耀武,個個揚威,分明似海嘯山崩,天摧地塌。” |
tī shān zhàn gǔ梯山棧谷 | 謂鑿梯、修棧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險阻。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西域傳論》:“梯山棧谷繩行沙度之道,身熱首痛風災鬼難之域,莫不備寫情形,審求根實?!?/td>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td> |
yī shān bàng shuǐ依山傍水 |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嶺和水流。 | 宋·葉適《安集兩淮申省狀》:“奔迸渡江求活者幾二十萬家,而依山傍水相保聚以自固者亦幾二十萬家?!?/td> |
āi shān sè hǎi挨山塞海 | 形容人極多而擁擠不堪。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7卷:“那日觀看的人,何止挨山塞海?!?/td> |
duī jī rú shān堆積如山 | 聚積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極多。 | 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外諸司》:“每遇冬月諸鄉納粟稈草,牛車填塞道路,車尾相銜,數千萬量不絕,場內堆積如山?!?/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