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來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uò cóng tiān shàng lái禍從天上來 | 禍:禍害,災難。比喻意外的災禍突然到來。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0卷:“正是: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陳氏見丈夫拿去,哭死在地。” |
yáo bǐ jí lái搖筆即來 | 不用多思索,一動筆就寫出來了。形容寫文章快。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論人言可畏》:“然而中國的習慣,這些句子是搖筆即來,不假思索的。” |
yī zhōu yī fàn,dāng sī lái chù bù yì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 一口粥,一口飯,都應當想到來得不容易。勸告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 |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qí lái yǒu zì其來有自 | 自:來由。事情的出現有原因,并非偶然。 | 宋·歐陽修《瀧岡阡表》:“俾知夫小子修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
lè wǎng āi lái樂往哀來 | 歡樂逝去,悲哀到來。 | 漢·張衡《思玄賦》:“惟盤逸之無瞋兮,懼樂往而哀來。” |
shǔ wǎng zhī lái數往知來 | 數:計算;往:過去;來:未來。明了過去,可以推知未來。 | 《周易 說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
sī lái xiàn qù絲來線去 | 比喻糾纏連掛。 | 《朱子全書·論語》:“但顏子得圣人說一句,直是傾腸倒肚是了,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
kǔ jìn gān lái苦盡甘來 | 盡:終結;甘:甜;美好。比喻艱苦的日子已經過去;美好的時光已經到來。 | 元 關漢卿《蝴蝶夢》第四折:“受徹了牢獄災,今日個苦盡甘來。” |
méi tóu yī zòng,jì shàng xīn lái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 形容一下子想出了一個計策。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王四只管叫苦,尋思道:‘銀子不打緊,這封回書卻怎生好!正不知被甚人拿去了?’眉頭一縱,計上心來。” |
zì bá lái guī自拔來歸 | 拔:擺脫,離開。自覺離開惡劣環境,歸向光明。指敵方人員投奔過來。 | 《新唐書 李勣傳》:“三年,自拔來歸,從秦王伐東都,戰有功。” |
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biàn bǎ lìng lái xíng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bá lái fù wǎng跋來報往 | 匆匆地跑來跑去。跋,通“拔”。 | 語出《禮記 少儀》:“毋拔來,毋報往。”鄭玄注:“報讀為赴疾之赴,撥、赴皆疾也。” |
fàn lái zhāng kǒu飯來張口 | 指吃現成飯而不勞動。 | 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學漁父,飯來開口似神鴉。” |
guān wǎng zhī lái觀往知來 | 認真研究過去,就能推測未來。 | 《列子 說符》:“是故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而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
tà lái zhǒng zhì沓來踵至 | 指紛紛到來。亦作“踏來麕至”。 | 清林則徐《札南澳鎮飭嚴辦東路販煙外國船只》:“倘敢抗違不遵,即照前札或用炮轟擊,或用火燒,務使創巨痛深,始免沓來踵至。” |
lè jìn bēi lái樂盡悲來 | 猶言樂極生悲。 | 唐·陳鴻《長恨歌傳》:“自南宮遷于西內,時移事去,樂盡悲來。” |
dà lái xiǎo wǎng大來小往 | 指陰暗面逐漸消失,光明面逐漸增長。也借喻商人以小本牟取暴利。 | |
fèng huáng lái yí鳳皇來儀 | 見“鳳凰來儀”。 | 《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 |
liǎng guó xiāng zhàn,bù zhǎn lái shǐ兩國相戰,不斬來使 | 指作戰雙方不能殺來往的使者。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9回:“自古‘兩國相戰,不斬來使’。于禮不當。” |
lǎo lái qiào老來俏 | 衣著打扮如青年人的中老年人。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9回:“這個老狐貍頭上并無一根黑發,還鬧這些花樣,倒是一個‘老來俏’。” |
huò lái shén mèi禍來神昧 | 昧:昏昧。禍患來了,神志昏亂不清。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語有之:福至心靈,禍來神昧。” |
lái qù wú zōng來去無蹤 | 蹤: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八十一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 |
kǔ jìn tián lái苦盡甜來 | 艱難的日子過完,美好的日子來到了。 | 元 武漢臣《玉壺春》第三折:“你休煩惱,少不的先憂后喜,苦盡甜來。” |
mù qù zhāo lái暮去朝來 | 黃昏過去,清晨又到來。謂歲月流逝。 | 唐·白居易《琵琶行》:“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
nán lái běi wǎng南來北往 | 有的從南往北,有的從北往南。也泛指來來往往。 | 宋 葉適《修路疏》:“南來北往,何憂帶水拖泥;朝去暮來,不到撞頭磕腦。” |
míng lái àn wǎng明來暗往 | 公開或暗地里來往。形容關系密切,往來頻繁。 | 浩然《艷陽天》第120章:“馬小辮跟馬之悅明來暗往,大伙兒嘴上不說,心里都有數目字兒。” |
fēi lái hèng huò飛來橫禍 | 意外的災禍。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5卷:“誰想遭此一場飛來橫禍,若非提控出力,性命難保。” |
shí lái yùn xuán時來運旋 | 本來處境不利,遇到機會,命運開始好轉。同“時來運轉”。 | 明 王玉峰《焚香記 相決》:“問何年是你的運來時旋?” |
shān yǔ yù lái山雨欲來 | “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省略,指預示有事情發生 | 郁達夫《大風圈外》:“這一種不平,怨憤,與被壓迫的悲啼,以及人心躍躍山雨欲來的空氣,實在還不只是一個教會學校里的輿情。” |
diān lái dǎo qù顛來倒去 | 翻過來倒過去,來回重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64卷:“圣人做出許多文章制度禮樂,顛來倒去,都只是這一個道理做出來。” |
huì rán kěn lái惠然肯來 | 惠:賜,敬辭。用作歡迎客人來臨的客氣話。 | 《詩經 邶風 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
yī lái èr qù一來二去 | 指一回又一回,經過一段時間。表示逐漸的意思。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88回:“一來二去,眼大心肥,那里還能夠有長進呢?” |
mù míng ér lái慕名而來 | 指仰慕名聲而來。 | 《人民日報》1982.3.14:“不少中外旅游者紛紛慕名而來,西安更成了世人矚目的地方。” |
hán wǎng shǔ lái寒往暑來 | 寒冬已過,盛夏將至。指四季的輪回。泛指時光流逝 | 南朝·宋·鮑照《傷逝賦》:“寒往暑來而不窮,哀極樂反而有終。” |
yàn qù yú lái雁去魚來 | 書信往來。雁、魚均喻書信。 | 元·湯式《湘妃引·有所贈》曲:“鶯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魚來傳恨詞。” |
qián wú gǔ rén,hòu wú lái zhě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 指空前絕后。亦用作諷刺。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們所行之令,并非我要自負,實系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竟可算得千古獨步。” |
jìn yuè yuǎn lái近悅遠來 | 近:指境內;遠:指境外。使鄰近的人高興;使遠方的人來歸附。后用以形容鄰近的人因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也都聞風前來歸附。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悅),遠者來。’” |
qī rì lái fù七日來復 | 《周易》復卦,主十一月。復卦六爻,第一爻為陽,其他五爻為陰,表示陰氣剝盡陽氣復生,稱為“來復”。現常指一星期。 | 《易·復》:“反復其道,七日來復。” |
sòng wǎng yíng lái送往迎來 | 走的歡送,來的歡迎。形容忙于交際應酬。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他。” |
xī lái rǎng wǎng熙來攘往 | 熙、攘:喧鬧、紛亂的樣子。人來人往;喧鬧紛雜。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只見這弄堂里面,熙來攘往,轂擊肩摩;那出進的轎子,更覺絡繹不絕。” |
rén lái kè qù人來客去 | 指禮節性的應酬往來。也指來往客人很多。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零回:“媽媽睡罷,一天到晚人來客去的也乏了,歇歇罷。” |
zhāo lái mù qù朝來暮去 | 朝:早晨;暮:傍晚。黃昏過去清晨來臨。形容時光流逝 | 元·馬致遠《青衫淚》楔子:“妾身裴興奴,自從與白侍郎相伴,朝來暮去,又早半年光景。” |
yī lái yī wǎng一來一往 | 形容動作的反復或交替。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七回:“行者暗笑道:‘好是耳聾口啞!不要走!看棍!’那怪更不怕,亂舞槍遮攔。在那半空中,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斗到三更時分,未見勝敗。” |
hòu wǎng báo lái厚往薄來 | 在交往中施予豐厚而納受微薄。 | 《禮記·中庸》:“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孔穎達疏:“厚往,謂諸侯還國,王者以其材賄厚重往報之。薄來,謂諸侯貢獻使輕薄而來。如此,則諸侯歸服。” |
jiù de bù qù xīn de bù lái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 舊的沒有了,只好被迫去買新的,壞事變成了好事。 | 洪放《秘書長·二》:“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總要發展的啊。” |
jí lái bào fó jiǎo急來抱佛腳 | 急:緊急,危急。比喻事到臨頭才慌忙準備。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19卷:“王荊公初執政,對客悵然曰:‘投老欲依僧耳!’客曰:‘急則抱佛腳。’” |
rì wǎng yuè lái日往月來 | 形容歲月流逝。 | 《周易 系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 比喻不管對方使用什么手段,總有相應的對付方法。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48回:“西門慶道:‘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的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
xīn lái zhà dào新來乍到 | 剛來到一個新的地方不久。多形容人事關系或風土人情等不熟悉。乍:初、剛。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好大膽丫頭!新來乍到,就恁少條失教的,大刺刺對著主子坐著。” |
lái zōng qù jì來蹤去跡 | 蹤、跡:腳印。來去的蹤跡;指人、物的來歷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6卷:“陸婆向來也曉得兒子些來蹤去跡,今番殺人一事,定有干涉,只是不敢問他,卻也懷著鬼胎。” |
tū rú qí lái突如其來 | 突然發生或到來。突如:出乎意料;突然來臨。 | 《周易 離》:“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地。’” |
fān lái fù qù番來覆去 | ①指不斷翻身。②指反復多次。參見“翻來覆去”。 | 明湯顯祖《紫簫記 勝游》:“自成了人后,夜里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來覆去,那里睡來?” |
hǎo lái hǎo qù好來好去 | 善始善終。 | |
lǐ shàng wǎng lái禮尚往來 | 尚:注重。在禮節上要注重有來有往。后也指你對我怎么樣;我對你就怎么樣。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xián shí bù shāo xiāng,jí lái bào fó jiǎo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抱佛腳:拜佛。比喻平時不往來,遇有急難才去懇求。指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正是‘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各各暗笑,落得受了買東西吃。” |
chūn qù dōng lái春去冬來 | 春天過去,冬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不然,厲兵秣馬,春去冬來,使賊兵疲于奔命,俟其勢衰,收之未晚。” |
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gu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 興:興致,興趣。趁著興致來到,結果很掃興的回去。 | 《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必見安道邪?’” |
bīng lái jiàng dí,shuǐ lái tǔ yàn兵來將敵,水來土堰 | 敵:對抗;堰:攔河壩。敵人來了派將軍抵擋,大水來了用土去掩蓋。比喻針鋒相對,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對付辦法。 | 元 無名氏《云臺門》第一折:“兵來將敵,水來土堰,兄弟也,你領兵就隨著我來,不可延遲也。” |
lái chù bù yì來處不易 | 表示事情的成功或財物的取得,經過了艱苦努力。 | 明·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lè jí bēi lái樂極悲來 | 同“樂極則悲”。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八十三:“夫有死必有生,有生必形虧。虧盈盛衰,物之常理日中則移,月滿則虧。樂極悲來,物盛則衰。有生死是天地人之常數也。” |
xìn shǒu niān lái信手拈來 | 隨手拿來。多形容說話寫文章時詞匯或材料例證豐富;選用時顯得輕松自如;不必費心尋找。信手:隨手;拈:用指頭夾取東西。 | 宋 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 |
shān yǔ yù lái fēng mǎn lóu山雨欲來風滿樓 | 比喻重大事件發生前的緊張情勢。 |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lái lóng qù mài來龍去脈 | 來龍:龍頭之所在。過去看風水的人把山脈比作一條龍;認為從頭到尾都像血脈似的連貫著;可以看出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比喻事情前后關聯的線索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 明 吾丘瑞《運壁記 牛眠指穴》:“此間前岡有好地,來龍去脈,靠嶺朝山,處處合格。” |
jiào fù chū lái,jiào ér yīng hái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 指對一個人施加教育應該及時及早。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教子》:“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有緣千里來相會 | 人與人之間只要有緣分,即使相離很遠也會相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4回:“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fān lái fù qù番來復去 | 番:通“翻”。形容多次重復。也形容不斷地翻動身體。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4卷:“卻說皮氏這一夜等趙昂不來,小段名回后,老公又睡了。番來復去,一夜不曾合眼。” |
xīn xuè lái cháo心血來潮 | 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個念頭。來潮:潮水上漲。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4回:“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閑坐碧游床,正運元神,忽心血來潮。” |
lái hóng qù yàn來鴻去燕 | 比喻行蹤漂泊不定的人。 | 清 黃景仁《稚存從新安歸作此寄之》詩:“來鴻去燕江干路,露宿風飛各朝暮。” |
yǒu yuán qiān lǐ lái xiāng huì,wú yuán duì miàn bù xiāng féng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緣:緣分。有緣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會相聚在一起。沒有緣分的人即使面對面走過,也聚不到一塊。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wàn guó lái cháo萬國來朝 | 萬:概數,多;朝:朝貢,朝拜。很多國家來朝拜。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太平年萬國來朝,雍熙世八仙慶壽。” |
fēn zhì tà lái紛至沓來 | 紛:多;雜亂;沓:重復;多。形容接連不斷地到來。 | 宋 樓鑰《<洪文安公小隱集>序》:“禪位之詔,登極之赦,尊號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紛至沓來,從容應之,動合體制。” |
wǎng gǔ lái jīn往古來今 | 指自古至今。 | 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
wú jìng ér lái無脛而來 | 見“無脛而至”。 |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珠玉》:“珠雄于此,玉峙于彼,無脛而來,以寵愛人寰之中。” |
lù wǎng shuāng lái露往霜來 | 喻歲月遷移,時光流逝。 | 晉·左思《吳都賦》:“露往霜來,日月其除。” |
gǔ wǎng jīn lái古往今來 | 從古代到現在。泛指很長一段時間。 | 晉 潘岳《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 |
xiān lái hòu dào先來后到 | 指按照來到的先后早晚而確定次序;受到優惠。 | 宋 梅堯臣《宛陵文集》:“何作嗟遲疾,從來有后先,所期皆一到,我到爾應還。” |
fān lái fù qù翻來覆去 | 翻:翻轉;覆:轉回。躺在床上來回翻轉身體。形容睡不著覺;也形容事情多次反復。 | 宋 朱熹《朱子全書》:“橫說也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覆去,說都如此。” |
jīn lái gǔ wǎng今來古往 | 猶古往今來。 | 唐·崔玨《道林寺》詩:“今來古往人滿地,勞生未了歸丘墟。” |
shí zhì yùn lái時至運來 | 時機來了,運氣也有了轉機。指由逆境轉為順境。 | 南朝 宋 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來,當在三五。” |
wǎng jiǎn lái lián往蹇來連 | 謂往來皆難;進退皆難。 | 《周易·蹇》:“六四:往蹇來連。” |
zhào zhī jí lái召之即來 | 召:同“招”。一經召喚立即就來。形容唯命是從。 | 宋·辛棄疾《沁園春》:“麾之即去,招亦須來。” |
yuè jìn lái yuǎn悅近來遠 | 使近者悅服,遠者來歸。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近者悅,遠者來。” |
shuō lái huà cháng說來話長 | 表示事情很復雜,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多指不大愉快的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6回:“說來話長。五年前我們老娘家里做生日,媽和我們到那里與老娘拜壽。” |
yuǎn lái dé hé shàng huì niàn jīng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 ||
tà pò tiě xié wú mì chù,dé lái quán bù fèi gōng f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
yǒu shēng yǐ lái有生以來 | 從出生到現在。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14回:“題目是‘藤文公為世子四章’,我有生以來,從沒有做過這樣長的題目。” |
lái qíng qù yì來情去意 | 事情的內容和原因。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當下戴院長與宋公明說罷了來情去意,戴宗、宋江俱各大喜。” |
zhāng wǎng kǎo lái彰往考來 | 謂彰明往事,考察未來。語本《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孔穎達疏:“往事必載,是彰往也;來事豫占,是察來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來,觀察來事也。” | 語本《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孔穎達疏:“往事必載,是彰往也;來事豫占,是察來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來,觀察來事也。” |
kāi lái jì wǎng開來繼往 | 繼承前人的事業,并為將來開辟道路。 | 《詩刊》1978年第4期:“誰都說,開來繼往,軍民喜悅。” |
zhāng wǎng chá lái彰往察來 | 彰:明顯、顯著。指記載往事不使埋沒,好據以考察未來。 | 《周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
fú bù chóng zhì,huò bì chóng lái福不重至,禍必重來 | 福不會接連而來,禍災卻會接踵而至。 | 漢·劉向《說苑·權謀》:“往年秦拔宜陽,明年大旱,民饑。不以此時恤民之急也,而顧反益奢。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也。” |
lái zōng qù lù來蹤去路 | 見“來蹤去跡”。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筆,把我的來蹤去路,實打實有一句說一句,給我說這么一篇。” |
lái zhě wù jù來者勿拒 | 見“來者不拒”。 | 《公羊傳·隱公二年》:“公令戎于潛。”漢·何休注:“來者勿拒,去者勿追。” |
bīn lái rú guī賓來如歸 | 賓客來此如歸其家。形容招待客人熱情周到。 | 宋 范仲淹《戶部侍郎贈兵部尚書蔡公墓志銘》:“娶楚國太夫人張氏而生公,教之親仁,賓來如歸。” |
jī bù kě shī,shī bù zài lái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 失:錯過。指時機難得,必需抓緊。 | 《史記·淮陰侯列傳》:“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
pǐ jí tài lái否極泰來 | 否:壞;泰:好;順利。壞到極點;好的就來了。指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向對立面轉化。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
lái wú yǐng,qù wú zōng來無影,去無蹤 | 蹤:腳印。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81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 |
chūn lái qiū qù春來秋去 | 秋天過去,春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山坡羊》:“春來秋去泉東瀉,芳顏不似前瀟灑。” |
shuǐ lái tǔ yǎn水來土掩 | 比喻針對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辦法。 | 元 高文秀《澠池會》:“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兵前來,俺這里領兵與他交鋒。” |
lái shì shì fēi rén,qù shì shì fēi zhě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 猶言解鈴還是系鈴人。指誰惹起的是非,還得由誰來了結。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來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把那淫婦教他領了去,變賣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