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金門三首·其三”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君王呵,想歸歸不得。雖然林間的烏鴉頭羽,已經一夜變白。伴隨關山落月的,是何處哀怨的長笛?連嘶鳴的征馬,也朝向關山以北。
江南的書信斷絕,可能是上蒼知道我不忍心聽到君王落魄的消息。但是我的心里卻恨不能生出奮飛的雙翼。紛亂的愁云,宛如復蓋大地的巨冪。
注釋
林烏頭白:喻事情難以實現。《史記·荊軻傳贊》注引《索隱》:“燕太子丹曰:‘丹求歸,秦王曰:烏頭白,馬生角,乃許耳。’丹乃仰天嘆,烏頭盡白,馬亦生角。”唐李商隱《人欲》:“秦中已久烏頭白,卻是君王未備知。”
“落月”句:杜甫《洗兵馬》:“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又《關山月》是漢樂府橫吹曲名,多寫邊塞士卒久戍不歸及家人傷別思遠之情。
魚雁:代指書信。魚、雁均可傳書。沉沉:謂音信不通。
“謁金門三首·其三”鑒賞
創作背景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十一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開始推行變法,引起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忌恨。九月二十日,維新派被袁世凱出賣。二十一日凌晨,慈禧發動政變,幽禁光緒帝于瀛臺,捕殺譚嗣同等“帝派”。“百日維新”遂因“戊戌政變”而宣告失敗。鄭文焯不滿于政局的腐敗,于1900年前后,寫下這三首《謁金門》詞。本首詞是其第三首。
賞析
這首詞順承了前兩首詞已有的氣氛,并創造新的意境加以進一步的渲染,把作者所要表達的切膚之痛推上了無以復加的境地。
“一夜林烏頭白”,乍看起來悖情拗理,“林烏” 頭白,事實上,這一句不是以視覺去描寫實景,而是以聽覺去構筑想象。那野林之中夜宿的鳥兒哀囀地啼個不停,亦是因于無家可歸的怨愁,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深深理解鳥兒的言語。但懷疑鳥兒是否一夜之間也如自己一樣愁白了頭發,“一夜”正是作者輾轉反側,難以成眠的寫照。月亮漸漸向天邊落去,忽然傳來了嗚咽咽的笛聲、如泣如訴,那一定是遠處關山之下戍邊將士思歸的心曲,嘯嘯的馬嘶似乎也來自那個方向,戰馬懷念故土的感情非常深沉。
暗夜之中,作者目送著天空的落月,耳邊時時聽到這樣一些聲響,心里的衰傷和悲寂愈演愈烈。對比前兩首詞上片的寫法,這首變換的手法更奇巧。黑夜遮擋了人的視線,聽覺上升為感受外界事物的首位。一種聲音引發一種想象的畫面。所以,這首詞的意境與前兩首有所不同,縹緲、清虛,流溢著一種奇幻的美。
下片還是轉入對主題的闡發上。 “魚雁沉沉江國”是說兩地遙遙相離,音訊難以相通。不要說難見“君”的“顏色”,難知“君”的“蹤跡”,就是“君”的消息都難以得到。作者怎能不頓生感慨:“恨不奮飛生六翼?”可見,從第一首到第三首,作者思“君”的感情在逐步加深。“亂云愁似冪”是作者深重如云的哀愁形象的描述。就象那鋪天蓋地,悠悠不盡的濃云。真所謂“痛徹骨髓”“沉哀入骨”。
鄭文焯簡介
清代·鄭文焯的簡介

鄭文焯(1856~1918)晚清官員、詞人。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晚號鶴、鶴公、鶴翁、鶴道人,別署冷紅詞客,嘗夢游石芝崦,見素鶴翔于云間,因自號石芝崦主及大鶴山人,奉天鐵嶺(今屬遼寧)人,隸正黃旗漢軍籍,而托為鄭康成裔,自稱高密鄭氏。光緒舉人,曾任內閣中書,后旅居蘇州。工詩詞,通音律,擅書畫,懂醫道,長于金石古器之鑒,而以詞人著稱于世,其詞多表現對清王朝覆滅的悲痛,所著有《大鶴山房全集》。
...〔? 鄭文焯的詩(4篇)〕猜你喜歡
金明池·瓊苑金池
瓊苑金池,青門紫陌,似雪楊花滿路。云日淡、天低晝永,過三點兩點細雨。好花枝、半出墻頭,似悵望、芳草王孫何處。更水繞人家,橋當門巷,燕燕鶯鶯飛舞。
怎得東君長為主,把綠鬢朱顏,一時留住?佳人唱、《金衣》莫惜,才子倒、玉山休訴。況春來、倍覺傷心,念故國情多,新年愁苦。縱寶馬嘶風,紅塵拂面,也則尋芳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