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詩文 > 姚鼐的詩 > 登泰山記

      登泰山記

      [清代]:姚鼐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撸澜灾^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撸圆患巴?/p>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登泰山記”譯文及注釋

      譯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濟水向東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濟水。處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最高的日觀峰,在古長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年)十二月從京城里出發(fā),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墻,到達泰安。這月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那些臺階共有七千多級。泰山正南面有三條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環(huán)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huán)水。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去。(沿著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巔頂。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水道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xiàn)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彌漫、冰凍溜滑,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腰處的云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日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云霧彌漫,依稀可見云中幾十個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峰。天邊的云彩形成一條線(呈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色的。太陽升上來了,紅的像朱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蕩著托著它。有人說,這是東海。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沒照到,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像彎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日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岳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岳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里,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日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記述。

      注釋

      選自《惜寶軒詩文集》(《四部叢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陽:山的南面。

      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fā)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濟水:發(fā)源于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后來下游被黃河沖沒。

      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xiàn)在通稱山澗。

      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筑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為界。

      日觀峰: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以:在。

      乾隆三十九年:即年。

      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限:門檻,這里指像一道門檻的城墻。

      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為泰安府治所。

      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蹬(dèng):石級。

      級:石級。

      環(huán)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循以入:順著(中谷)進去。

      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fā)源于此。

      天門:泰山峰名。《山東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余,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余里。”

      崖限當?shù)勒撸簱踉诼飞系南耖T檻一樣的山崖。

      云:語氣助詞。

      幾:幾乎。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居:停留。

      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峰上。

      漫:迷漫。

      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游戲,這里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峰。

      極天:天邊。

      采:通“彩”。

      丹:朱砂。

      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里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照著。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峰西面諸峰都比日觀峰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岱祠:東岳大帝廟。

      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

      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里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僻不當?shù)勒撸浩В辉诘缆犯浇摹?/p>

      圜:通“圓”。

      瀑水:瀑布。

      “登泰山記”鑒賞

      賞析

      東岳泰山,巍巍峨峨,猶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勢,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齊魯大地。其實,泰山險不過華山,雄不過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僅排第三位。學者王克煜認為,它之所以被尊為五岳之首,與它的地理位置分不開。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泰山之尊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此外,泰山之所以被視為五岳之尊,與它在歷史上曾具有的濃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開。司馬遷《史記》援引《管子·封禪篇》說,上古之時,封禪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后來,歷代帝王幾乎無不封禪泰山。泰山別名“天孫”,意為天地之孫,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長短,這大概是歷代帝王鐘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從這個意義上說,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濃厚的文化山。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風光優(yōu)美的山。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長,風卷云舒,歷來就吸引著許多文人墨客為它長嘯短吟,為它潑墨揮毫,為它錦上添花。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寫過多篇有關泰山的詩文:《登泰山記》、《游靈巖記》、《歲除日與子穎登日觀觀日出歌》(詩)、《泰山道里記·序》等。《登泰山記》是歷代泰山游記中的佼佼者。讀這篇游記,我們被作者濃厚的游興所感染。文人登泰山,多選春秋良時,姚鼐卻選擇了一條特殊的路線和一個特殊的日子。“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一般人不會穿泰山西北谷抵達泰安,也不可能借機去考察齊長城。姚鼐這位主張“義理、考據(jù)、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長城之限”,實地考察古長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作者登山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觀日出時正值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年三十。冬天登山已不多見,選擇歲除之日觀日出則更加少見。你想,在萬家團聚共度良時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巔皚皚白雪之中翹首迎接新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是不是表現(xiàn)了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男兒自負喬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頂,豈復猶如世上人?”

      作者的語言十分洗練。“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寥寥三十余字,將泰山的地理位置、河流走向及南北分界,交代得一清二楚。句式整飭,朗朗上口。接下來,作者連用“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寫出自己的行進路線,語句清晰如水,又起伏跌宕,宛如一條游動的長龍。作者寫景的語言也是非常簡練的。“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幾句寫了泰山雪景、夕陽、云霧,如詩如畫,令人遐想不已,但又是何等的惜墨如金。作者寫日出盛景,用墨極少,卻能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起來,再次收到以少勝多的藝術效果。“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是正面描寫。“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間接描寫。文末描寫也是精彩之筆。“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用最少的語言傳達最豐富的信息,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桐城派主張義理、考據(jù)、文章缺一不可。在這篇文章中,這點體現(xiàn)得是很好的。單說考據(jù),文中處處可見。“古長城”、“三谷”、“環(huán)水”、“東谷”、“石刻”、“天門”等都是作者考證的內容。也許有的讀者會說,作者對自己的內心感情壓抑得太過分了,以至于全篇無一句抒情語。我們不好臆測作者當時的心境,但從他寫的詩句來看,能夠感覺出他是有很多感慨的。但他遠不像范仲淹《岳陽樓記》那樣盡情抒發(fā)。如果不進行一番“考據(jù)”,僅從桐城派文章風格上解釋這一現(xiàn)象,恐難講通。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穎)同上泰山。泰山氣勢雄偉,風景壯麗,歷代文人騷客多在春秋佳日,聯(lián)袂登山,吟哦題詠,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篇章,姚鼐的《登泰山記》把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象和日出的壯觀場面真實動人地描繪出來。且記述的是冬日的游歷,有別于徐志摩、李健吾、楊朔、馮驥才等諸公的文字,因而顯得不落窠臼,更具特色。

      作者從地理環(huán)境著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作者巧妙地利用介紹山谷而引出齊國修筑的古長城,從古長城又引出“最高日觀峰”的所在位置。為下文描寫登山所見,做好了必要的準備。作者胸有成竹,把山、水和長城置于廣闊的天地之中。從大處著眼,高屋建瓴。接著,作者寫自己由京師至泰安的沿途經歷,交代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動身起程那天,“乘風雪”出發(fā),氣候十分惡劣,這似乎是一巧合,其實這正是作者的匠心獨運之處。他悄悄地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以便為描寫登山的艱難、游覽的豪興而創(chuàng)造出有利條件。接著他記敘丁未(二十八日)那天,由南面山腳處登山,誰知那山竟高達四十五里,石階竟有七千余級,這用數(shù)字來顯示峰巒險峻的手法實在高明。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顛”。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馈保暗乐忻造F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登上山巔,廣闊的視野中,山、水、城郭盡收眼底,座座青峰身披皚皚白雪,照亮南天,鳥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照中;環(huán)繞山間的云霧,就像輕柔的腰帶。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夕照圖,真可謂尺幅千里,呼之欲出。

      作者于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與子穎至日觀峰之日觀亭,坐候日出。他不惜濃筆潑墨,分三個步驟:一曰日將出,“云一線異色”;二曰日正出,“須臾成五彩”;三曰日已出,“日上,正赤如丹”。日出之景,變幻莫測,形諸文字,有些棘手,他卻能窮形盡相地正面描摹旭日升騰時燦爛的光彩和跳躍的歡態(tài),而且還把長天、云彩、大海作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日出的壯觀。寥寥數(shù)語,氣勢磅礴的日出就宛然在目。詩仙李白也在此看過日出,“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雖有特色,卻稍有遜色。杜甫途經泰山,賦有《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千古絕唱。這和姚鼐的“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之后,作者又欣然回視西峰,見雪后初晴,日光照射,顏色相雜。這一筆,似乎可削,但它卻表現(xiàn)了日出的效果和影響,是絕不可缺少的。

      山頂?shù)慕ㄖ降乐械氖蹋洈⑹辗抛匀唬斅杂行颉_@都與登山活動的對象的主次、個人感受的深淺息息相關。最后綜述泰山冬景的特點:石峰峻峭,青松蒼勁,冰雪覆蓋,眾鳥飛絕。用凝練的語言把自己的游覽所見歸結為“三多”、“三少”、“三無”。結句照應冰雪,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桐城派古文以簡潔著稱。姚鼐的《登泰山記》是其代表作之一。登泰山,可記可寫的東西很多,要是信馬由韁,洋洋幾千字亦不為多。以本文而論,登泰山路見何物,路遇何人,與子穎有何談論,泰山有何傳說,有何感慨,可挑可揀。但作者卻只寫了“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和“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兩句,算是路途所見。他把重點放在登山路徑和山頂景物上。他覺得路徑復雜而艱難,為后來者著想,需詳細交代。山頂奇觀,乃眾人向往,不可不細細描摹。名勝古跡,土石動植冰雪,自有特色,作“記”自然不可忽略。

      歷來的大家都講究起承轉合,講究扣題,文章高手總是為突出題“目”而或收或放。作者從始至終緊扣“登”這個“目”,本文開始介紹泰山的山水形勢,為“登”字作鋪墊,寥寥幾十字收筆。作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是其共同特點,。但用這個標準來衡量本文卻發(fā)現(xiàn),本文的“形散”是有限度的,無非在取材上較為自由罷了。而本文所取材料一沒有離開泰山,二沒有離開“登”山,故取材上的散是有限度的。在表現(xiàn)方法上,也以記敘為主,兼有描寫,沒有議論。故本文取材和表現(xiàn)方法上的聚和凝,是桐城派簡潔的文風“言有物”的有力注腳。

      用語準確,不事渲染,更無鋪陳。以記登山經過而言,“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乘、歷、穿、越、至”五個動詞,把從京師去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并能讓人悟出作者當時冒風雪,過縣城,穿山越嶺的艱辛。以描寫山頂景色而言,七句話描繪了七個畫面:

      ①“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②“大風揚積雪擊面”;

      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④“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

      ⑤“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⑥“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⑦“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可見作者用語何等準確。如寫山頂?shù)娘L,作者不用烘托或渲染的方法,只用“大風揚積雪擊面”七個字,便可使人想見。不但寫出了“風揚積雪”的視覺,而且寫出了“擊面”的觸覺。“揚”、“擊”二字把風力描繪得十分突出,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體會。日觀亭以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寫云霧之大。云中山“白若摴蒱”,抓住了形狀的特點。“極天云”細如一線是其特點。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抓住了它瞬間的變化。而且靜動有序,有張有弛。堪稱“有物有序、清新簡潔”的典范。

      寫作特點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寫景物很少直接寫出,而是采用側面烘托的辦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和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作側面烘托,給人以想像,又生動有趣。

      語言簡潔、生動。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xiàn)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比如從京師到泰安,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簡潔生動地點出了季節(jié)、路程,并照應了第一段的古長城。又如寫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不僅簡潔,而且生動形象。最后一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最能體現(xiàn)這個特點,寥寥幾句,就把它的多石、多松、冰雪覆蓋的景色描寫出來了。

      文章特點

      1.“陽”和“陰”

      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初中學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

      2.“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

      這一句用了“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墻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于變化,筆墨傳神。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仿佛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仆仆、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擬人的運用

      本文有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賦予靜態(tài)的青山以人的動態(tài),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tài)的物寫成靜態(tài),使人感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態(tài)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動。

      內容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紹泰山及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第二段):寫登泰山的經過。這部分先敘述從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著寫登山過程,再寫到達山頂時所見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三段):寫觀日出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紹泰山的古跡(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見泰山的冬季景色。。

      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文章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人們對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同時穿插對泰山特點的記述和對所見景觀的描繪。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線”再到“點”的寫法:先寫汶水和濟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兩水的分界線——古長城,是“線”;然后以古長城作為參照物,點明泰山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是“點”。這個“點”,為下文敘述登山路線和觀日出作好了鋪墊。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這是本文敘寫的重點之一。先寫由京師到泰安,點明游覽的時間和節(jié)令;再寫由山麓到山頂,詳細記述路程的遠近、山路的石級、經由的路線、古人登山的情況以及相關的一些地理知識;最后寫到達山頂后所見的景象,由遠及近、由上而下地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渾和壯闊。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個描寫重點。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先以日觀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所見道中石刻,表現(xiàn)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束,給讀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文章層次

      公元1774年冬,姚鼐游泰山后寫了《登泰山記》,這是他最著名的一篇文章,也是中國文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游記佳作。經作者精心剪裁,全文不足五百字,卻包含了很大容量。介紹了泰山,敘說了登山經過,描寫了泰山夕照和日出佳景,綜述了名勝古跡。文章既再現(xiàn)了隆冬時節(jié)泰山的壯麗景色,又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贊頌之情。

      全文共四部分。開頭即寫泰山,這第一部分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筆概括卻頗耐玩味。作者開章寫道:“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這一筆把山和水聯(lián)系起來了。你看:泰山卓立不群,直逼云端,山南一條汶水向西流去,山北一條濟水向東流去。這水繞山流,山水相映是泰山的特點。“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的兩個“皆”字,頓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橫亙在陽谷與陰谷分界處的古長城給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高高聳立的日觀峰突出了山勢的高峻挺拔,又為下面觀日出的主要活動埋下伏筆。作者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等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簡略的輪廓勾勒,線條清楚,給讀者留下了大量聯(lián)想、想象的余地。

      第二段為第二部分,寫登山的路線和山巔觀晚照。分三層。從“余以乾隆”到“至于泰安”是第一層,寫作者來泰山的時間和路線。這層和主題關系不大,但必須交代,所以,作者作了簡括介紹。寫自己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從京城動身,冒著風雪,經過齊河、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過長城,來到泰安。這次旅游路途遙遠,行程并非一日,作者卻用了不足30字作交代。他選用了精確的詞語,用承前省略主語“余”的短小句子,突出了動作和地點,把旅程路線一氣貫下,簡練傳神。幾個動詞用得很好——“乘風雪”的“乘”字,從人身不由己,只能隨風雪而行的動作里,渲染了風狂雪緊的隆冬景象和風雪的巨大威力。“自”、“歷”、“穿”、“越”、“至”幾個動詞蟬聯(lián)而下,既吻合描寫對象,又充分表現(xiàn)了旅途的艱苦,活畫出了作者風塵仆仆的神態(tài),寫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濃厚游興,真是一字一圖,字精意工。

      從“是月丁未”到“磴幾不可登”是第二層,寫登臨泰山的路線。頭兩句干凈利索地交待了登山時間——十二月二十八日,同游者——知府朱孝純;出發(fā)地點——南面的山腳。關于登山過程,先總寫后分敘。“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三句,從四十五里的山道,七千余階石砌臺階,總寫了登山過程。而山勢高拔,道路漫長,登山難險,興致勃勃諸多內容盡寓于此中了。從“泰山正南面有三谷”開始,由三谷引出登山路線。“中谷繞泰安城下”的“谷”為谷水。姚鼐、朱孝純開始沿著中間山谷進山,走了一小半,越過中嶺,再沿著西邊的山谷走,他們就到了山巔。作者清楚地敘述了自己登山的具體路線,接著又敘說了古時的登山路線是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去,他走的不是這條路線,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線有異。在寫古今不同登山路線上,作者注意了避平板,講變化。寫自己登山,純寫路線,“始循”、“越”、“復循”、“遂至”等詞,十分明確,敘說很清楚。寫古時路線時,把重點放在介紹有關的地理知識上;東邊山谷的路上有個天門,東邊山谷的水(“東谷者”)古時候叫天門溪水,今天所經過的中嶺以及到了山頂上凡是有高高山崖橫在路上的地方,大家都稱為天門。這些知識隨手帶出,非常自然,給讀者增加了地理知識,有確鑿可靠之長,無考據(jù)繁冗之感。最后兩句“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從云霧障目和冰滑難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艱險,把風雪中登山的特點進一步明朗了。這兩句所見所感應貫串于整個登山過程中,作者在段末總提—句。姚鼐乘風雪來泰安,乘風雪登泰山,真是樂而不知其苦。

      這段余下的部分是第三層,寫姚鼐等到了泰山之巔,看到青山上馱著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著南方的天空。他們極目遠眺,只見夕陽照著城郭,汶水、徂徠山,景色美如畫,而山間停留著的云霧像帶子一樣。作者用最經濟的筆墨描繪的泰山夕照圖,景色逼真,意境開闊,有風雪初霽的光輝,有晚日照城郭山水的美景,還有那“半山居霧若帶然”。這一句是神來之筆,它使這幅雪山晚晴圖神采頓現(xiàn),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韻,這一筆給整個畫面以無限的生機和情趣。作者寫景攝取了大自然的靈魂,達到神真,不愧為寫景的高手。這夕照圖是第二部分的重點。

      第三段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寫在日觀亭所見的日出前后的景象。在日觀亭觀日出,是作者此行的主要活動,所以單列一段,著力描寫。

      “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時分,姚鼐與子穎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這時,大風刮起山上積雪撲打在臉上,亭子以東從山腳下起都是云霧彌漫著。”作者寫日出,先造聲勢,用五更時分的風雪交加、云霧彌漫來襯托日出景象的瑰麗引入,接著寫日出。日出景色在有限的時間里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變化,極難狀寫。作者能捕捉到急速變幻中的景色特點,依次寫出日出景象的絢麗多彩。

      太陽出來前是,“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shù)十立者,山也。”作者從山巔向下俯視,眾山如骰子,這是從對面落筆寫出日觀亭位于最高處。“白”字寫出了白雪覆蓋群山的概貌。“稍見”呼應了“五鼓”,說明天色尚暗,一切景象還不清晰,只是朦朧可辨。這太陽未出的昏暗景象對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

      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xiàn)出奇異的顏色.霎時間成為五彩繽紛。這時夜色已退,晨曦初現(xiàn),太陽的形體未現(xiàn),光芒已可見。很快這一線異色不斷擴張、變幻,成五彩紛呈。天宇散綺鋪錦,一派燦爛奪目。這滿天霞光的背景為噴薄欲出的太陽蓄足了勢。

      太陽出來時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這幾句描寫了太陽正出來,赤紅赤紅的像丹砂一樣,下面有晃動著的紅光承托著。有人說,這就是東海。作者沒有寫紅云幻成半圓形,以極快速度躍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紅的色彩,寫出朝陽的無限生氣和令天地一變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輝映,一片紅艷艷,海浪翻滾,紅波搖動,猶如承托著太陽一般。這富有想象力的描寫,把太陽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xiàn)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作者精筆細繪了太陽的形象后,就從日觀峰以西的群山景象著筆,描寫日出后的景色,“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是說群山中有的山得到陽光照射,呈紅色,有的得不到陽光照射,現(xiàn)白色。這兩種顏色錯雜相間。所有的山峰都像彎著腰一樣。作者用群山的外圍形象進一步開拓太陽這個中心形象,紅白雜間的山景渲染了日上后的遼闊境界,表現(xiàn)了太陽的效果。群山“皆若僂”的想象里,帶有作者的主觀感受成分,這些山也和作者一樣,被日出的壯景所陶醉折服了。

      這一部分描寫,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動靜俱觀,把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xù)畫面描繪出來了,再現(xiàn)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晚照固然媚麗動人,但日出更壯美,更有氣勢,更激發(fā)人向上。這是自然景物本身在對比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豐富含義,也是作者所以要長途跋涉、頂風冒雪登臨泰山一睹日出的原因吧。

      文章的第四、五段是第四部分,寫泰山的名勝古跡和景色特點。前一段寫名勝古跡,泰山上的名勝古跡很多,為中國名山之首,作者只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寫時,以日觀亭為中心,把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的方位記敘得清清楚楚,構成了以日觀峰為中心的一組風景圖。這些古跡的簡介,突出了日觀峰自古以來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覽勝地,游人甚眾,周圍的古跡也隨之而起。關于石刻記得較多,作者說這一天(即觀日出的十二月二十九日)看見路上的各種石刻,都是從唐顯慶以來的,那些更古的碑石都模糊不清了。另外一些比較偏僻不在路上的石碑,都來不及看。在石碑部分的描寫中作者是以有限的露景寫出無限的藏景。“漫失”概說了石碑的磨滅缺損,包含了種種不同情況和無盡的具體內容。“僻不當?shù)勒摺卑褵o數(shù)石刻于不言中表達出來。這些記敘言簡意豐,體現(xiàn)了桐城派的風格特點。第四部分的后一段從作者游蹤所及,綜合敘述泰山景色的特點。說泰山上多石頭,少泥土。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的,圓的少。山上雜樹少,松樹多,生長在石縫里,都是平頂松。到處是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痕跡。靠近日觀亭幾里內沒有樹,而雪深得與人的膝蓋相齊。這段文字,前幾句扣住“多”和“少”這組反義詞,寫出泰山的三多三少:多石,石多平方狀,多松樹,少土,石少圓狀,樹少雜樹。在三多三少的醒目排列中,著重寫了山石的蒼黑顏色和平方形狀,著重寫了松樹生于石縫之中和平頂?shù)臓蠲病_@樣,用短句寫出了鮮明形象,突出泰山蒼勁峻峭的面貌。后幾句,以“無”字組成的短句,突出了泰山無瀑布,無鳥獸蹤跡與聲音,數(shù)里內無樹,只有冰封雪飄的深冬景象。這一部分,以概述和歸納的寫法,寫出泰山的一些古跡和景色特點,這是對泰山全貌的必要補充。作者工于結局,結句“雪與人膝齊”,把作者在深雪中邁步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形象融為一體,煞住全篇,收得似盡而不盡,給人留下的印象既是完整的又是大有回味的余地,讀者盡可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補充體味此中境界,作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

      最后一段“桐城姚鼐記”,交代作者,這是游記常見的格式。

      《登泰山記》敘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生動地表現(xiàn)了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抒發(fā)了作者贊美祖國河山的情懷。文中泰山那雄偉多姿的景色,美不勝言,使人心曠神怡,作者不顧條件惡劣,克服種種困難,登山一覽的高昂情緒也很感人。在姚鼐筆下,隆冬時節(jié)風雪彌漫的泰山優(yōu)美絢麗,毫無冷落蕭條之感,游覽者頂風冒雪,豪情滿紙,胸襟開闊,既無孤芳自賞的清高寄托,也沒有“獨釣寒江雪”的凄楚孤寂情懷。文章的基調積極、樂觀、豪邁,使人讀了不僅能欣賞到自然的美,也多少能領略一些人生的真諦。古代游記散文能收到這樣的效果,是很可貴的。

      創(chuàng)作背景

      姚鼐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養(yǎng)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頂,第二天即除夕(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至日觀峰的日觀亭后,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

      姚鼐簡介

      清代·姚鼐的簡介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四庫全書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辭官南歸,先后主講于揚州梅花、江南紫陽、南京鐘山等地書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全集》等,曾編選《古文辭類纂》。

      ...〔? 姚鼐的詩(9篇)

      猜你喜歡

      河瀆神·風緊雁行高

      清代納蘭性德

      風緊雁行高,無邊落木蕭蕭。楚天魂夢與香消,青山暮暮朝朝。

      斷續(xù)涼云來一縷,飄墮幾絲靈雨。今夜冷紅浦溆,鴛鴦棲向何處?


      三月

      唐代韓偓

      辛夷才謝小桃發(fā),蹋青過后寒食前,

      四時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吳國地遙江接海,漢陵魂斷草連天。

      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


      浣溪沙·從石樓石壁往來鄧尉山中

      清代鄭文焯

      一半黃梅雜雨晴,虛嵐浮翠帶湖明,閑云高鳥共身輕。

      山果打頭休論價,野花盈手不知名,煙巒直是畫中行。


      臨江仙·客睡厭聽深夜雨

      清代吳翌鳳

      客睡厭聽深夜雨,瀟瀟徹夜偏聞。晨紅太早鳥喧群。霽痕才著樹,山意未離云。

      梅粉堆階慵不掃,等閑過卻初春。謝橋新漲碧粼粼。茜衫氈笠子,已有聽泉人。


      即事

      清代王士禎

      十里田田荷芰風,漁舠如葉出花中。

      鵝兒湖北煙初暝,背指明霞幾縷紅。


      從登香爐峯詩

      南北朝鮑照

      辭宗盛荊夢,登歌美鳧繹。

      徒收杞梓饒,曾非羽人宅。

      羅景藹云扃,沾光扈龍策。

      御風親列涂,乘山窮禹跡。

      含嘯對霧岑,延蘿倚峰壁。

      青冥搖煙樹,穹跨負天石。

      霜崖滅土膏,金澗測泉脈。

      旋淵抱星漢,乳竇通海碧。

      谷館駕鴻人,巖棲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隱仙籍。

      高世伏音華,綿古遁精魄。

      蕭瑟生哀聽,參差遠驚覿。

      慚無獻賦才,洗污奉毫帛。


      行香子·舟宿蘭灣

      宋代蔣捷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送春歸、客尚蓬飄。昨宵谷水,今夜蘭皋。奈云溶溶,風淡淡,雨瀟瀟。

      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料芳悰、乍整還凋。待將春恨,都付春潮。過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橋。


      潼關

      清代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朝中措·襄陽古道灞陵橋

      宋代完顏璹

      襄陽古道灞陵橋,詩興與秋高。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飛隴首,風落江皋。夢到鳳凰臺上,山圍故國周遭。


      憶江南·歌起處

      明代王世貞

      歌起處,斜日半江紅。柔綠篙添梅子雨,淡黃衫耐藕絲風。家在五湖東。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 亚洲youwu永久无码精品| 色久悠悠婷婷综合在线亚洲| 亚洲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唯爱网|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夜夜亚洲天天久久| 亚洲国产人成网站在线电影动漫| 春暖花开亚洲性无区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精品|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无码亚洲成av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AV无码专区| 亚洲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爆乳少妇无|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 亚洲AV香蕉一区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亚洲线视频观看|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亚洲砖码砖专无区2023|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大片 |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牲色|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