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燕子未隨春去”譯文及注釋
譯文
燕子沒有隨春天歸去,卻穿過繡花簾幕,飛到屋子里。它呢呢喃喃,語音柔和地說了多時,莫非要和我住在一起?我久久地站立,久久地站立,含笑回答它:“不許!”
注釋
繡簾:繡花簾幕。
軟語:語音柔和之意。
儂:即我。
延佇:久久地站立。
“如夢令·燕子未隨春去”鑒賞
賞析
吳藻是嘉慶年間浙江仁和的一位女詞人。她天資聰慧,才氣過人,自稱“掃眉才子”,與當時的社會名流和名媛淑女交往唱酬,頗負盛譽。所作小詞巧于構思,精于造語; 長調則豪放有丈夫氣,尤善題畫。這首《如夢令》以尋常口語入律,可與《漱玉詞》媲美。
詞人抓住生活中一個細節——燕子飛入簾幕,巧妙地加以生發,用人禽對話的生動形式,抒發其春閨寂寞的心情,讀來別有情趣。
首句“燕子未隨春去”,出語平淡而意蘊深曲。燕子是一種候鳥,春社來,秋社去。在百花爭妍、百鳥和鳴的春天,她伴隨春光一起來到江南,穿簾過戶,棲梁而宿;而當雨狂風斜、眾芳凋零的暮春,她仍留在梁間,給愛春惜春的人以心理上的慰藉。本詞開頭這句略去對繁華春景的鋪寫,也不說春事消歇、春意已盡,單說“燕子未隨春去”,則愛春、惜春之意已明。這種手法詞家稱之“掃處即生法”。次句“飛到繡簾深處”承接上句而補足語意。詞人獨處深閨,忽見一雙燕子穿入繡簾,心中又是驚訝,又是欣喜,又是疑惑。驚的是燕子闖進閨房,可謂不速之客;喜的是燕子未隨春去,說明春意尚留駐人間,何況閨中寂寞,這自天而降的小生物正好作伴; 疑的是小燕子繞梁而飛,口中呢喃不停,它究竟在商量什么呢?詞人不免定下神來注視片刻:“啊! 莫非是想搬來和我同住吧! ”(儂,吳地方言,即我)燕子沒有回答,可是女主人卻遲疑了——“延佇,延佇”兩句重言把人物恍然大悟、驚定還疑的神色活靈活現地刻劃了出來: 有燕子同住,固然可聊解寂寞,但終究排遣不了心頭的怨愁,所以又含笑帶趣加以回絕說:“不許!”
一首短短的小令出現了兩個富有個性的形象: 活潑多情的燕子和孤獨寂寞的女主人。前者是后者的陪襯。自從燕子入簾,女主人的心理活動一下就活躍起來:時驚時喜,似癡似頑,自猜自疑,自問自答,嬉笑打趣的背后隱藏著春閨獨處的郁悶。詞中用語淺近而活潑,對話生動,純以口語入律,“莫是要和儂住”、“含笑回他: ‘不許’ ”這類句子與李清照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和辛棄疾《西江月》“卻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都是詞中口語化、散文化的佳句
吳藻簡介
清代·吳藻的簡介

吳藻,清(一七九九―一八六二)女。字蘋香,自號玉岑子,仁和(今杭州)。人。幼而好學,長則肆力于詞,又精繪事,嘗寫飲酒讀騷圖。著有香南雪北廬集、花簾書屋詩、花簾詞、讀騷圖曲。
...〔? 吳藻的詩(2篇)〕猜你喜歡
留客住·鷓鴣
瘴云苦。遍五溪、沙明水碧,聲聲不斷,只勸行人休去。行人今古如織,正復何事,關卿頻寄語。空祠廢驛,便征衫濕盡,馬蹄難駐。
風更雨。一發中原,杳無望處。萬里炎荒,遮莫摧殘毛羽。記否越王春殿,宮女如花,秪今惟剩汝。子規聲續,想江深月黑,低頭臣甫。
舞鶴賦
散幽經以驗物,偉胎化之仙禽。鐘浮曠之藻質,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壺而翻翰,望昆閬而揚音。澘日域以回騖,窮天步而高尋。踐神區其既遠,積靈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頂凝紫而煙華。引員吭之纖婉,頓修趾之洪姱。疊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臨霞。朝戲于芝田,夕飲乎瑤池。厭江海而游澤,掩云羅而見羈。去帝鄉之岑寂,歸人寰之喧卑。歲崢嶸而愁暮,心惆悵而哀離。
于是窮陰殺節,急景凋年。骫沙振野,箕風動天。嚴嚴苦霧,皎皎悲泉。冰塞長河,雪滿群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漢回,曉月將落。感寒雞之早晨,憐霜雁之違漠。臨驚風之蕭條,對流光之照灼。唳清響于丹墀,舞飛容于金閣。始連軒以鳳蹌,終宛轉而龍躍。躑躅徘徊,振迅騰摧。驚身蓬集,矯翅雪飛。離綱別赴,合緒相依。將興中止,若往而歸。颯沓矜顧,遷延遲暮。逸翮后塵,翱翥先路。指會規翔,臨岐矩步。態有遺妍,貌無停趣。奔機逗節,角睞分形。長揚緩騖,并翼連聲。輕跡凌亂,浮影交橫。眾變繁姿,參差洊密。煙交霧凝,若無毛質。風去雨還,不可談悉。既散魂而蕩目,迷不知其所之。忽星離而云罷,整神容而自持。仰天居之崇絕,更惆悵以驚思。
當是時也,燕姬色沮,巴童心恥。巾拂兩停,丸劍雙止。雖邯鄲其敢倫,豈陽阿之能擬。入衛國而乘軒,出吳都而傾市。守馴養于千齡,結長悲于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