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文登營”譯文及注釋
譯文
船只沿著海邊慢慢前行,早晨的煙氣籠罩著鄉野人家的房屋。
是誰給破敗的城墻送來春色;海風徐徐,號角聲響徹長天。
浪頭低落,猶見秦皇記功的石刻;海潮涌來,不見漢代木筏浮泛。
那遙遠迷茫的海外列強虎視耽耽,我怎敢忘記自己肩負的衛國重擔。
注釋
文登營:明代設置在文登山(在今山東文登市東)的營衛。相傳秦始皇東巡,召集文士登此山歌功頌德,故名。
“冉冉”句:是說乘船慢慢前進,渡海至此。
冉冉:慢慢前行的樣子。“冉冉雙幡”指巡航威儀。
幡:直著掛的長條形旗子。海涯:海邊。作者這次巡視是從即墨(今山東即墨)出海,沿海岸前往山東半島東部海防備營地,所以說“度海涯”。“渡海涯”指海軍生涯。
曉煙:早晨的煙氣。
低護:猶言籠罩著。
野人家:鄉野老百姓的住處。
將:攜帶。堞(dié):城墻上的齒形矮墻。
殘堞:形容文登營壘年久失修。
笳:指軍號。
短笳:短促的號聲,喻指有軍情。
天風:風。風行天空,故稱。
秦代石:指秦始皇東巡至文登山所立紀功之石。
槎(chá):木筏。漢時槎:傳說天河與海通,住在海邊的人,年年八月見有浮槎去來,不失期。漢時曾有人乘浮槎到一城,遙見官中有許多婦女織布,一男子牽牛在河邊飲水,以為到了天河(見《博物志》)。
百國:許多國家。
微茫外:指在遙遠的海外。
未敢:不敢。
忘危:忘掉危險。
歲華:年華,時光,年歲。
“過文登營”鑒賞
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寫過文登營所見邊防形勢,后四句吊古感事,描繪了文登營防區一帶風光和秦漢歷史遺跡。該詩主要運用了反襯、情景交融等表現手法,表現了作者忠心報國的憂患情懷、雄心壯志和放眼世界的國防意識。
這首詩的一二句緊扣詩題,敘事寫景,寫作者乘船出海巡視海防及所見沿岸村落曉景,“冉冉雙幡”顯示了戚繼光的將帥風采和戚家軍的精神風貌。“曉煙低護野人家”,指巡航所見,描寫出一幅和諧寧靜的民眾生活。此聯敘事寫景,把雄壯的軍隊和和諧寧靜的生活置于同一畫面,形成強烈反差,為抒發作者保家衛國的豪情作好了情景鋪墊。
三四句緊承首聯,寫經過文登營防區所見殘堞及似聞笳聲,暗指海防由于朝廷不關心,以致營壘殘破,年久失修,防務廢弛,令人憂慮,描寫春色掩映的城墻,天風吹送的軍號。“誰將”詰問句,寫出作者見到文登春色的驚喜心情。此聯既寫出了軍中特色,又把文登春色描寫得悲壯遼闊、悠然閑適,抒發了作者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時對抗擊倭寇、保家衛國充滿著樂觀向上的精神。
五六句借景抒情寫潮落可見秦代刻石、潮來難見漢代船只的景象,慨嘆秦漢時的國力強盛、海疆安寧以反襯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時,今不如昔,也寄托著作者對國勢強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作者由實景而引發的聯想和感慨。潮起潮落,掩映千古。初秦的強盛,“代石”猶存;漢代的旺達,國富民強、百夷賓服,但“槎”筏卻不見了。這里,作者追溯千古,聯想到國勢衰頹的現實,寄寓了深沉的憂思。
最后兩句乘情而出,抒發感慨,點破主題:我知道遙遠的海外還有許多國家,其中有些國家例如倭國對我國并不友好,多年來一直縱容倭寇掠擾我沿海地區,祖國被,侵略、人民遭蹂躪的危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我決不敢忘記這些危險,決不敢虛度自己的年華。這是作者登營遠眺所升華出的報國之情。
中國古代優秀軍事家的一貫思想便是“安不忘危,忘安必危”。鑒于具體的歷史原因,中國古代軍事家的防患對象主要針對北方和西北方的陸上敵人。“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值得注意的是,戚繼光站在捍衛祖國和人民安寧的歷史潮頭,適時提出了加強海防、防止敵人從海上入侵的思想,這就為中國軍事思想寶庫增添了新的內涵。正因為戚繼光具有軍事上的卓越見識,并率領中國浙、閩等地沿海軍民浴血奮戰,嚴懲來犯倭寇,保一方平安,所以他才能成為炎黃子孫人人景仰的一代抗倭名將。
創作背景
這首七律是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春,作者在山東沿海負責防御海上倭寇的時候所寫的。當時作者任登州衛指揮僉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衛所。
戚繼光簡介
明代·戚繼光的簡介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萬歷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登州人,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 戚繼光的詩(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