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烽歌
一炮一旗山海路,一炮二旗石門沖。一炮三旗臺頭警,一炮四旗燕河攻。
二炮一旗太平路,二炮二旗是喜峰。二炮三旗松棚路,二炮四旗馬蘭中。
三炮一旗墻子嶺,三炮二旗曹家烽。三炮三旗古北口,三炮四旗石塘沖。
千賊以上是大舉,百里以外即傳烽。賊近墻加黑號帶,夜晚添個大燈籠。
若是夜間旗不見,火池照數(shù)代旗紅。賊若潰墻進(jìn)口里,仍依百里號相同。
九百以下是零賊,止傳本協(xié)各成功。單用炮聲分四路,不用旗火混匆匆。
山海大墻皆一炮,石門喜曹二炮從。臺頭松古三炮定,四炮燕馬石塘烽。
零賊東西一時犯,兩頭炮到一墩重。該墩停炮分頭說,東接西來西接?xùn)|。
但凡接炮聽上首,炮后梆響接如風(fēng)。炮數(shù)梆聲聽的確,日旗夜火辨分明。
“傳烽歌”譯文及注釋
暫無譯文及注釋提交譯文
“傳烽歌”鑒賞
戚繼光簡介
明代·戚繼光的簡介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萬歷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登州人,祖籍安徽定遠(yuǎn),生于山東濟(jì)寧。明代著名抗倭將領(lǐng)、軍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 戚繼光的詩(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