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子·歸隱”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時而用《楚辭》的體式放筆作歌,時而取來杜甫的詩作一首首步和,空閑時又把王羲之的書法細細臨摹。在白云堆的深處,蓋上幾間草屋,無心去城市里居住。別看那些豪門貴府聲勢烜赫,蓄養著門客,排列著姬妾歌舞,他們早上剛得到君王的恩寵,晚上就遭到君王的殺戮。我要像商山四皓那樣采芝調補,像嚴光那樣垂釣自娛,再不把功名留顧。
注釋
楚詞:即楚辭,以屈原為代表的騷賦體文學。
羲之:王羲之,東晉大書法家,尤擅行、草,有“書圣”之稱。
珠履三千:《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踢珠履。”
金釵十二:白居易因牛僧孺相府中歌舞之妓甚多,在《答思黯(牛僧孺字)》詩中有“金釵十二行”之句。
商山紫芝:商山在今陜西商縣。秦朝有東園公等四名商山隱士服食紫芝,須眉皓白而得長壽,漢高祖召之不出,人稱“商山四皓”。
桐江釣絲:東漢高士嚴光拒絕光武帝的禮聘,隱居于富春江畔,垂釣自得。桐江,富春江嚴州至桐廬區段的別稱。
“朝天子·歸隱”鑒賞
賞析
汪元亨的《朝天子·歸隱》共二十首,就體段來說,前人或名為“重頭”,或稱為“聯章”。這里所抄錄的是其第二首。
前三句寫其歸隱的生活:不為衣食操心,不為名利勞神,有時“歌詠楚詞”,有時“賡和杜詩”,有時“臨寫羲之字”。悠閑,風雅,用作者在這一組詩的第四首中的話來說,是“無半點塵俗悶”。“楚詞”即“楚辭”,指以屈原《離騷》為代表的“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的詩歌。為了欣賞楚辭的韻味,吟時必須節奏舒緩,因此特于“歌詠”之前恰 切地置一“長”字,強調其聲調的曼長,表現其陶醉的神情。“杜詩”,指詩圣杜甫的詩歌。“賡和”是接在后面模仿別人詩歌的題材或體裁而寫作。杜甫曾說他“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晚節漸于詩律細”。為了要踵武詩圣,握筆時必須十分認真,因此特于“賡和”之前以恰切地置一“細”字,強調其字斟句酌的細心,表現其推敲的神態。“羲之”,即被人尊為書圣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臨寫”之前的“閑”字,是安靜的意思,是用以表現臨摹王羲之書法時,聚精會神,沒有絲毫雜念之心境的。作者在這一組詩的第四首中說“長歌楚些吊湘魂,誰待看匡時論。”可以與這三句相互發明。
接下來的第四、五句,寫其歸隱的處所,兼表相關的主觀意向。就處所來說,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其地理位置在遠離“朝市”的“亂去堆里”的高山深處;二是其房舍的質量為簡陋的“茅茨”。曲的語言,“不貴熟爛而貴新生”,作者在這里不用現成的“白云深處”,而鑄造出“亂云堆里”,便是有意識地避熟就生,并增加語言形象的視覺感。“茨”,用蘆葦、茅草蓋的情屋頂。《詩·小雅·甫田》:“如茨如染。”鄭玄箋:“茨,屋蓋也。”“朝市”,猶言都會,指繁華的鬧市。相關的主觀意向,是對“朝市”的厭惡,“無意居”,對“亂云堆”里的“茅茨”的喜愛,有意“結”。為什么厭“朝市”而喜“亂云堆里結茅茨”呢?作者在這一組詩的第一首中說的“遠紅塵俗事冗”,正好可以移來做為注腳。
第六、七、八句,寫其歸隱的原因。這原因來自作者對歷史人物命運的總結,是他在這一組詩中經常使用的音符。“珠履三千”,用戰國春申君事。《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這里是借以泛指承君主恩寵的勢家豪門的奢華。“金釵十二行”用唐代牛僧孺(思黯)事。《山堂肆考·角集》二十三:“白樂天嘗方言牛思黯自夸前后服鐘乳三千兩,而歌舞之妓甚多,故答思黯詩云鐘乳三千兩,金釵十二行。”這里是指以泛指承君主恩寵的勢家豪門的姬妾眾多。這兩句,對偶成文,詞藻華麗,觸筆無多,但其富貴、煊赫的氣象,已經躍然紙上了。緊接著的“朝承恩暮賜死”一句,陡然一轉,說明“福兮禍之所伏”,富貴榮華難以久長。早晨剛剛得寵,晚上便會被殺。這真是當頭棒喝,足以令人驚心動魄,冷汗淋漓,不勝恐懼之至。
最后的三句,寫歸隱的志向:要像商山四皓的采此芝于商山和嚴子陵的理釣絲于桐江,徹底與功名事決裂,以漁樵生活終老。“采商山紫芝”,用商山四皓事,意謂隱于山林。秦末,東園公、甪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為避亂而隱居商山。四人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高邦建漢為皇帝后,想要把他們羅致到朝廷來輔政,結果沒有辦到。“商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林壑深邃,形勢優勝。“紫芝”一句靈芝,是一種菌類植物。“理桐江釣絲”,用嚴子陵事。意謂隱于水濱。嚴子陵,本姓莊。少年時與東漢的開國之君劉秀同游學,劉秀即帝位后,他變姓句而隱居不見。后來劉秀找到了他,任為諫議大夫,他不肯就職,歸隱于富春山,垂釣于桐縣南之江濱。“畢罷了功名事”這一末句,肯切堅決,字聲合譜。作者這一組詩的第七首中的“功名事莫求”,第十七首中的“斷絕了功名念”,都與這一句意同。“畢罷”,元時俗語,意為了結,撇下。
用事較多是這首小令的特點之一,亦是其缺點。不論其“珠履三千,金釵十二”,還是其“采商山紫芝,理桐江釣絲”,都做到了如王驥德《曲律》所說的,“引得的確,用得恰好”,“明事暗使”,用在句中,令人不覺,如禪家所謂撮鹽水中,飲水乃知咸味。
汪元亨簡介
元代·汪元亨的簡介

汪元亨(生卒不詳),元代文學家。字協貞,號云林,別號臨川佚老,饒州(今江西鄱陽)人元至正間出仕浙江省掾,后遷居常熟官至尚書。所作雜劇有三種,今皆不傳。《錄鬼簿續篇》說他有《歸田錄》一百篇行世,見重于人。現存小令恰一百首,中題名「警世」者二十首,題作《歸田》者八十首。他生當元末明初亂世,從今存散曲內容看,多警世嘆時之作,吟詠歸田隱逸生活。在藝術上,其散曲風格豪放,語言質樸,善用排比,一氣貫注:有些則瀟灑典雅,情味濃郁,互文比喻,耐人尋味。
...〔? 汪元亨的詩(2篇)〕猜你喜歡
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
坐止高蔭下,步止蓽門里。
好味止園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營衛止不理。
徒知止不樂,未知止利己。
始覺止為善,今朝真止矣。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招隱二首
杖策招隱士,荒涂橫古今。
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白云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糧,幽蘭間重襟。
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
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
弱葉棲霜雪,飛榮流余津。
爵服無常玩,好惡有屈伸。
結綬生纏牽,彈冠去埃塵。
惠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
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