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堂會宿二首”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逍遙堂后千丈高的幽森古木,半夜里遠方送來蕭蕭的風雨聲。
誤以為實現了對床共聽夜雨的盟約而高興,暫時忘懷了眼前不過是漂泊在彭城。
秋天官舍里夜涼似水,我離去后你將像山公爛醉如泥。
困臥在北窗喊也喊不醒,只聽得窗外風吹松竹寒雨凄凄。
注釋
“夜雨”句:此句見蘇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余杭:此指杭州。
膠西:今山東膠縣,宋代屬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此指密州。
淮陽:即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濟南:即齊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南。
澶:澶州,今河南濮陽。濮:濮州,今山東鄄城北。
千尋:原本作“千章”,據別本改。一尋為八尺,千尋形容樹木高大。
中宵:夜晚。
對床:兩人對床而臥。
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東閣:一作“官閣”。
客去:一作“別后”。客,作者自指。山公醉似泥:化用山簡事,《晉書·山簡傳》載,山簡為襄陽太守時,“每出嬉游,多之(習家)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陽池。時有兒童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山公,指蘇軾。
北窗:一作“紙窗”。
凄凄:寒冷貌。
“逍遙堂會宿二首”鑒賞
賞析
第一首是觸景傷情,前兩句是寫景,后兩句是抒情。前兩句所寫之景雖是徐州逍遙堂之景,卻與十七年前他們在京師懷遠驛所見之景酷似。蘇軾《感舊詩》敘說:“嘉祐中予與子由同舉制策,寓居懷遠驛,時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風起,雨作,中夜翛然(急速貌),始有感慨離合之意。”蘇轍所說的共讀韋蘇州(韋應物)詩,“相約早退”,即在此時。《感舊詩》中又說:“自爾宦游四方,不相見者十嘗七八。每夏秋之交,風雨作,木落草衰,輒凄然有此感。”這次逍遙堂的風雨聲引起蘇轍兄弟的“追感前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次而已。秋風秋雨,一般給人以“凄然”之感,但這次給他們的卻是“喜”,因為他們在“不見者七年”之后,總算“會宿逍遙堂”了。但這種“喜”又是“誤喜”,是空歡喜,因為他們原來是“相約早退”,去過自由自在的閑居生活。而此時二人皆在做官,行動并不自由。雖對床夜語,仿佛“舊約”真的實現了;但不久就要“孤帆水驛”,再次離別:“賤仕迫程期,遷延防譴怒。”(《雨中陪子瞻同顏復長官送梁燾學士舟行汶上》)“不知”二字也用得妙,既是因“誤喜”而暫忘“漂泊”,更是詩人對“誤喜”的自嘲。暫時漂泊彭城,其實是沒有什么可喜的。
第二首是詩人想象自己離開徐州后蘇軾的心情。首句“涼如水”既是寫秋涼,也暗示了他離去后蘇軾將很感孤獨、清冷。次句化用“山公”山簡事。山簡官至尚書左仆射。他鎮襄陽時,優游閑適,但是嗜好喝酒,一喝就喝到醉。(見《晉書·山簡傳》)蘇軾常以山簡自況,如“誰記山公醉夕陽”(《新葺小園》),蘇轍這里也以山簡比蘇軾,說他離去后,兄長定很苦悶,只好以酒澆愁。第三句進一步補寫蘇軾的醉態,最后仍以凄風苦雨作結。全詩所寫的秋涼如水,爛醉似泥,困臥不起,風雨凄凄,既造成了清冷的氣氛,又突出了蘇軾的苦悶,比第一首具有更濃厚的感傷色彩。
張耒評蘇軾蘇轍兩人的詩風:“長公(蘇軾)波濤萬頃海,少公(蘇轍)峭拔千尋麓。”(《贈李德載》)蘇軾詩如大海怒濤,洶涌澎湃;蘇轍詩如高山茂林,幽深峭峻。這兩首詩也頗能代表蘇轍的詩風,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清幽冷峻,有一唱三嘆之致。
創作背景
逍遙堂在徐州(今屬江蘇),即詩中所說的彭城。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八月十六日蘇轍離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簽判任。這兩首詩作于當年七月。 ?
蘇轍簡介
宋代·蘇轍的簡介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 蘇轍的詩(7篇)〕猜你喜歡
過陰山和人韻
陰山千里橫東西,秋聲浩浩鳴秋溪。
猿猱鴻鵠不能過,天兵百萬馳霜蹄。
萬傾松風落松子,郁郁蒼蒼映流水。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臺羅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巒突兀何雄雄。
古來天險阻西域,人煙不與中原通。
細路縈紆斜復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風蕭蕭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橋橫雁行,勝游奇觀真非常。
臨高俯視千萬仞,令人凜凜生恐惶。
百里鏡湖山頂上,旦暮云煙浮氣象。
山南山北多幽絕,幾派飛泉練千丈。
大河西注波無窮,千溪萬壑皆會同。
君成綺語壯奇誕,造物縮手神無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遙思山外屯邊兵,西風冷徹征衣鐵。
絕句漫興九首
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
謂誰朝來不作意,狂風挽斷最長條。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墻低還似家。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污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幾回。
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
腸斷江春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
顛狂柳絮隨風去(舞),輕薄桃花逐水流。
懶慢無堪不出村,呼兒日在掩柴門。
蒼苔濁酒林中靜,碧水春風野外昏。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舍西柔桑葉可拈,江畔細麥復纖纖。
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