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樂·西山夕照”譯文及注釋
譯文
晚云漸收,夕陽斜掛,秋霜染紅了漫山楓葉,兩岸是雪白的蘆花。鷗鷺在蘆花中棲息,牛羊從楓林中走來。萬頃波光有如一幅天然的畫圖,紅霞映入水中給江面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淡淡的暮藹籠罩著山川,夕陽的余暉移動著老樹的身影,鴉背馱著夕陽向遠方飛去。
注釋
中呂: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
普天樂:曲牌名。又名“黃梅雨”。北曲屬中呂宮。
天圖畫:天然的圖畫。
“水晶”句:此處是看到晚霞倒映在水中引起的聯想。
背影:此處指烏鴉背上帶著太陽的余暉。
“普天樂·西山夕照”鑒賞
賞析
這是徐再思《吳江八景》組曲中的最后一支小令,描繪的是一幅寧靜的山水,點綴的是楓葉、蘆花、鷗鷺、牛羊、老樹、昏鴉。這一切,都因為夕陽晚霞,被罩上了一層濃艷的色彩。萬頃波光是冷浸紅霞,夕陽的光輝在老樹上流轉,樹上的昏鴉,背帶著落日余暉,此時此景,確實是令人陶醉的。在描繪西山夕照的圖景時,作者揮灑自如,既有酣暢淋漓的潑墨,又有精巧細致的點綴刻畫。整支曲人在畫外,處處寫景,但由于描摹得生動傳神,總能使讀者不由自主地走入作者所構建的美麗山水之中。
這支小令宛如一幅恬淡的風情畫,寫得空靈平淡,仿佛不帶任何主觀色彩。曲的前四句一聯三字句,一聯為四字句,每字一景,從天上寫到地下,層次分明。暮云漸收,殘陽斜掛。余暉與楓葉相映,火紅中透出碧紫;水邊的蘆花在晚風中輕搖,似仙鶴起舞。晚霞如火,殘陽似血;楓葉與蘆花相映,紅白分明。這四句,取物之顏色紅白相映,對比強烈,用意甚為深遠。
接下來第五、六兩句寫了白色的鷗鷺與黃色的牛、白色的羊。這兩句中一個“棲”字,一個“下”字寫出了鳥雀之還巢,牛羊之歸牧,天地間在描繪中逐漸歸于平靜。夜色將臨,萬籟漸寂,山村在晚霞中顯得格外富于色彩。一幅山村風俗畫粗略出現。
第七、八兩句寫眼前是一幅天然的圖畫,霞光映入水中如浸入龍宮般奇妙仙幻。這兩句巧妙對畫面做了總體化的色調處理,增強了其迷離撲朔的意境。前面的“兩岸蘆花”已經寫了水邊,現在放眼湖面,寫色彩變幻的粼粼波光,宛如一幅天然的畫圖。“水晶宮”這一意象的引入更添許多朦朧的美感。五光十色,變換飄搖的奇妙霞光,或許會透過水面,灑進龍宮中去。若是那樣,水晶宮也會因了霞光而變得更加輝煌,更溫暖。想象自然貼切,生動形象。“冷”字猶巧,因傳說中的水晶宮是寒冷的;“浸”字更妙,寫出了霞光射進水晶宮的動勢。
結尾三句“鼎足對”可以說是完成畫作的細部刻畫。“凝煙暮景”,畫出了淡淡的、飄忽的暮靄,化用王勃《滕王閣序》“煙光凝而暮山紫”句意而更加凝練;“轉暉老樹”,畫出了夕陽的光影在樹間移動,使老樹逆光處色彩也隨著變幻;“背影昏鴉”,點綴出老鴉背著夕陽,強烈的晚霞為它勾勒出明晰的輪廓,甚至在兩翅間鍍上明亮的金色。總之,這三句是作者用大手筆的細心點綴,淡淡的暮靄,老樹的光影,背負夕陽的昏鴉,光與影的結合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獨運。
縱觀全曲,既注意大筆寫意又側重細部描繪,力求神貌兼備;色彩運用大膽,強烈,自如,奪人眼目;雖不著感情色彩卻使人悟出熱烈與向往之情,賦予客觀景物以新意。曲中流露出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此處的“老樹”“烏鴉”是詩化后的意象,它們與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不同,不是孤寂、遲暮的象征,沒有凄涼蕭瑟之感,而是讓整個畫面顯得更加溫暖、和諧。
創作背景
徐再思作為“嘉興人”,一生輾轉于江浙、蘇杭一帶。他大量抒情寫意、寄情山水的作品描寫的都是江南。他南游于江浙一帶,飄泊十年之久,《普天樂·西山夕照》就是他客旅吳江(今屬江蘇)時的作品。
徐再思簡介
元代·徐再思的簡介

徐再思引(1320年前后在世),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曾任嘉興路吏。因喜食甘飴,故號甜齋。浙江嘉興人。生卒年不詳,與貫云石為同時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約100首。作品與當時自號酸齋的貫云石齊名,稱為“酸甜樂府”。后人任訥又將二人散曲合為一編,世稱《酸甜樂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 徐再思的詩(12篇)〕猜你喜歡
河墅記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連亙數州,其奇偉秀麗絕特之區,皆在吾縣。縣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園林池沼之勝。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間,群山逶邐,溪水瀠洄,其中有徑焉,樵者之所往來。數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奧,巖石之間,茂樹之下,有屋數楹,是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臺峙其左,古木環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疇蒼莽,遠山回合,風含松間,響起水上。噫!此羈窮之人,遁世遠舉之士,所以優游而自樂者也,而吾師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滿天下三十年,亦嘗與諸生屢試于有司。有司者,好惡與人殊,往往幾得而復失。一旦棄去,專精覃思,盡究百家之書,為文章詩歌以傳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間者求賢之令屢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猶然山澤之癯,混跡于田夫野老,方且樂而終身,此豈徒然也哉?
小子懷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過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為記之。
過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云,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云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