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櫆簡介

劉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今樅陽縣湯溝鎮陳家洲人。劉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縱聲讀古詩文,韻調鏗鏘,喜飲酒,好吟詩。受教于同鄉吳直,才華出眾。雍正七年(1729年)和雍正十年(1732年),兩次參加考試都登副榜。劉大櫆60歲后為黟縣教諭。幾年后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游,以文學教授生徒。大櫆著作有《文集》10卷《詩集》6卷《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論文偶記》1卷,纂修《歙縣志》20卷。逝世后,安葬在今金社鄉向榮村劉家苕箕地,墓為省級文物。
〔? 劉大櫆的詩文(1篇)劉大櫆的名句(0條)〕早年經歷
劉大櫆(kuí)出身于安徽省樅陽縣湯溝耕讀世家,祖、父均為秀才,塾師兼事農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側,薄田十畝余。”幼年,從父讀書,(一說劉大櫆為漢高祖劉邦長子齊王劉肥后裔,陳洲劉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孫,屬先字輩)“桐城派”代表人物。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縱聲讀古詩文,韻調鏗鏘,喜飲酒,好吟詩。受教于同鄉吳直。
雍正四年(1726),劉大櫆初至京師,年富才盛,文動京師。方苞得其文,常與人說:“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劉生,乃國士爾!”(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并贊他是韓愈、歐陽修一樣的人物,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與其結交。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1732),兩次參加貢生考試都只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由方苞薦舉應博學鴻詞科,被大學士張廷玉壓制落選。張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大櫆60歲后為黟縣教諭。幾年后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游,以文學教授生徒,默抑以終。逝世后,葬于今金社鄉向榮村劉家苕箕地,墓為省級保護文物。
文學主張
劉大櫆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清《國史·文苑傳》說:“大櫆雖游學方苞之門,所為文造詣各殊。方苞蓋取義理于經,昕得于文者義法;大櫆并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所著《論文偶記》,既肯定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注重法度、技巧。他繼承歸有光將小說、戲曲描寫手法用于散文寫作的創作手法。強凋字句、音節之妙,風格、意境之美,較之空談“文以載道”是一大進步。方東樹曾說:“學博(劉大櫆)論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論文主義法。”方苞深于經學,對文章提倡義法,用筆嚴謹,簡明確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采《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才氣雄放,波瀾壯闊。形成“日麗春敷,風云變態”的風格。不僅如此,大櫆對“陽湖派”的形成影響也很大。
劉大櫆繼承荀卿、王充、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認為“天道渾然無知”,“人之窮通壽夭”以及家之殃慶均與天無關。他的關于“理欲觀”的議論與戴震近似,主張“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認人的合理欲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復其得于天固有。”他認為君臣只是“共事”關系,指出婚姻要“恩合”。故清末民國初著名文人劉師培說在桐城派作家中,“惟海峰較有思想”。
送姚姬傳南歸序
古之賢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獨全,故生而向學,不待壯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從事,則雖其極日夜之勤劬,亦將徒勞而鮮獲。姚君姬傳,甫弱冠而學已無所不窺,余甚畏之。姬傳,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則南青也。億少時與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傳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禮,余至其家,則太夫人必命酒,飲至夜分乃罷。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歸與姬傳相見,則姬傳之齒已過其尊府與余游之歲矣。明年,余以經學應舉,復至京師。無何,則聞姬傳已舉于鄉而來,猶未娶也。讀其所為詩賦古文,殆欲壓余輩而上之,姬傳之顯名當世,固可前知。獨余之窮如曩時,而學殖將落,對姬傳不能不慨然而嘆也。
昔王文成公童子時,其父攜至京師,諸貴人見之,謂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問何為第一流,諸貴人皆曰:“射策甲科,為顯官。”文成莞爾而笑,“恐第一流當為圣賢。”諸貴人乃皆大慚。今天既賦姬傳以不世之才,而姬傳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為顯官,不足為姬傳道;即其區區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傳。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以堯舜為不足為,謂之悖天,有能為堯舜之資而自謂不能,謂之漫天。若夫擁旄仗鉞,立功青海萬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為,而余以為抑其次也。
姬傳試于禮部,不售而歸,遂書之以為姬傳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