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譯文及注釋
譯文
曾子穿著破舊的衣裳在地里耕種。魯國的國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贈他一座城鎮(zhèn)。說:“請用這座城鎮(zhèn)的收入,修飾一下你的服裝。”曾子沒有接受,派來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來了,可曾子仍然沒有接受。派來的人說:“先生不是有求于國君,完全是國君自己封贈給你的,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說:“我聽說過,接受了人家贈送的東西,就怕得罪人家;給人家東西的人免不了會驕橫。縱然魯君贈送我采邑,沒有對我表現(xiàn)出驕橫,我能不怕他嗎?”最后,還是沒有接受。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曾參的話足以保全他的氣節(jié)。”
注釋
①曾子,即曾參。
②邑,城鎮(zhèn)。致邑,封贈一座城鎮(zhèn)。古代諸侯封給卿大夫的土地,稱做采邑。魯國國君送給曾子一座城鎮(zhèn),不同一般饋贈,應視為封賜。
③修:修飾。
④奚:何,為什么。
⑤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 ? 即使國君對我有了賞賜以后,不傲視我,但我能不畏懼嗎?
⑥使:命令,派遣。
⑦于: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舊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鑒賞
寓意
無功不受祿,這是理所當然。曾子對魯國,沒有什么貢獻,而魯國國君,要給他一座城鎮(zhèn),僅僅是為了幫助他修飾儀表。雖然這是國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對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豐厚的饋贈,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魯君派來的人所說的一段話,并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卻是反映了出于尋常的饋贈,正直的人們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種負疚的心理狀態(tài)和思慮。親友間的相互贈送,系于情誼,不必過于拒讓,因為彼此沒有什么報答不報答。但是,如魯君以采邑相贈,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話來考慮考慮,是否應該接受。
劉向簡介
兩漢·劉向的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屬江蘇徐州)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zhàn)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 劉向的詩(22篇)〕猜你喜歡
- 鴛鴦小字,猶記手生疏。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臨江仙·點滴芭蕉心欲碎》
- 多情情寄阿誰邊。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
- 東風回首盡成非,不道興亡命也,豈人為。
- 眼底風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蝶戀花·眼底風光留不住》
- 鄉(xiāng)路迢迢。
- 遇酒須傾,莫問千秋萬歲名。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采桑子·那能寂寞芳菲節(jié)》
- 臨風因甚泣。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摸魚兒·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 英雄輩,事業(yè)東西南北。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摸魚兒·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 晝長吟罷風流子,忽聽楸枰響碧紗。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于中好·小構園林寂不嘩》
- 贏得誤他生。
出自 清代 納蘭性德: 《荷葉杯·知己一人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