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穿踵決的成語故事
拼音lǚ chuān zhǒng jué
基本解釋鞋子破了,露出腳后跟。形容很貧苦。
出處《莊子 讓王》:“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p>
暫未找到成語履穿踵決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履穿踵決)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吳語》:“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也。” |
一決勝負 | 宋 司馬光《與王介甫書》:“介甫之意,必欲力戰天下之人,與之一決勝負,不復顧義理之是非,生民之憂樂,國家之安危?!?/td> |
一決雌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愿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
一矢雙穿 | 清·陳天華《獅子吼》楔子:“是英雄自有英雄面,怕什么代越庖俎,還他個一矢雙穿。”按,此指抗洋倒清二者并進,一舉兩得。 |
七穿八洞 | |
七穿八爛 | |
七穿八穴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45卷:“有時十字街頭七穿八穴?!?/td> |
萬箭穿心 | 《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聽到哥子末后一段說話,真如萬箭穿心,竟放聲大哭起來。” |
三千珠履 | 西漢·司馬遷《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td> |
不旋踵 | 柳殘陽《閻王梭》十七:“先是有開門聲,不旋踵間,茅屋門被人拍的‘嘭嘭’響……”。 |
不衫不履 | 前蜀 杜光庭《虬髯客傳》:“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td> |
東沖西決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運耳。南行非河之本性,東沖西決,率無寧歲?!?/td> |
東穿西撞 | 《隋唐演義》第二六回:“次日進城中訪察……亦不曉得那張善士住在何處,東穿西撞,但聞街談巷語,東一堆西一簇,說某家送了幾千兩,某家送了幾百兩?!?/td> |
臨危履冰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0卷:“故圣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常如臨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貧?!?/td> |
臨深履冰 |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誠能事過乎儉,臨深履冰,居安不忘乘奔之戒,處存不廢慮亡之懼?!?/td> |
臨深履尾 | 晉·鮑敬言《元君論》:“王者臨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將何為懼禍及也。” |
臨深履薄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臨渴穿井 |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臨鋒決敵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鄭太傳》:“并無軍旅之才,執銳之干。臨鋒決敵,非公之儔?!?/td> |
舉踵思慕 | 漢·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舉踵思慕,若怙旱之望雨。” |
舉踵思望 | 漢·荀悅《漢紀·武帝紀》:“蓋聞中國至仁,德洋恩普……舉踵思望,如怙旱之望雨。” |
久懸不決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59回:“及乎最近曹錕、吳佩孚加兵于東南,則久懸不決之金佛郎案即決定成立。” |
義無旋踵 | 《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 |
乘高決水 | 宋·司馬光《言為治所先上殿札子》:“陛下誠能行此二者……后日之政,如順風吹毛,乘高決水,可以不勞而成功者。” |
亡不旋踵 | 宋·蘇轍《<元佑會計錄>序》:“晉武帝削平吳蜀,任賢使能,容受直言,有明主之風,然而亡不旋踵?!?/td> |
以冠補履 | 《漢書·賈誼論》:“履雖鮮不如于枕,冠雖敝不以苴履。” |
以疑決疑 |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決疑,決必不當。夫茍不當,安能無過乎!” |
企踵可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符傳》:“則蕭、曹、周、韓之倫,何足不致,吳、鄧、梁、竇之屬,企踵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