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耳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rú léi guàn ěr如雷灌耳 | 亦作“如雷貫耳”。①形容聲音大(多指語音)。②形容人的名聲很大。 | 《三國志平話》卷中:“‘吾乃燕人張翼德,誰敢共吾決死?’叫聲如雷灌耳,橋梁皆斷。” |
ěr rè yǎn huā耳熱眼花 | 眼睛發(fā)花,耳朵發(fā)熱。形容飲酒微有醉意,精神興奮的感覺。 | 南朝 梁 簡文帝《箏賦》:“耳熱眼花之娛,千金萬年之壽。” |
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 | 指避免走漏消息。 | |
miàn hóng ěr chì面紅耳赤 | 臉和耳朵都紅了。形容因羞愧、窘迫、激動或發(fā)怒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29卷:“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
dùn zú liè ěr頓足捩耳 | 形容束手無策的困態(tài)。 | 宋·王銍《默記》卷上:“晉公候于閣門,見其甚久。則頓足捩耳云:‘無及矣。’” |
fāng miàn dà ěr方面大耳 | 方臉盤,大耳朵。舊指富貴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見城里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面大耳。” |
ěr wén yǎn jiàn耳聞眼見 |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 唐 元稹《連昌宮詞》:“翁言野父何分別,耳聞眼見為君說。” |
gé chuāng yǒu ěr隔窗有耳 | 隔著窗有人偷聽。指墻外有人偷聽,秘密泄漏。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胭脂》:“蝴蝶過墻,隔窗有耳,蓮花瓣卸,墮地?zé)o蹤。” |
ěr rú mù jī耳濡目擊 | 濡:沾濕。耳朵經(jīng)常聽到,眼睛經(jīng)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明 李東陽《劉公神道碑銘》:“古者重世臣將家,蓋其韜略技藝,耳濡目擊,有不習(xí)而能者。” |
zài rén ěr mù在人耳目 | 表示為人們所聽到看到,都已熟知。 | 明·張岱《奇字問·序》:”近取《左(傳)》、《國(語)》、《史記》……諸書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釋之。” |
dōng fēng shè mǎ ěr東風(fēng)射馬耳 | 射:射出。比喻把別人的話當(dāng)作耳邊風(fēng),充耳不聞,無動于衷。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fēng)射馬耳。” |
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 | 耳目:指偵探消息的人。指輔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與親信。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如是我聞》:“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
zhuā ěr náo sāi抓耳撓腮 | 又抓耳朵又搔腮幫子。形容高興焦急等的樣子。(撓、抓:搔)。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大郎聽罷,氣得抓耳撓腮沒有是處。” |
ěr biān fēng耳邊風(fēng) | 在耳邊吹過的風(fēng)。比喻聽了不放在心上的話。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我說的乃是金玉之言,外交秘訣,你老哥千萬不要當(dāng)做耳邊風(fēng)” |
shé bì ěr lóng舌敝耳聾 | 講的人舌頭破了,聽的人耳朵聾了。形容議論多而雜,別人不予理睬。 | 《戰(zhàn)國策·秦策一》:“舌敝耳聾,不見成功。” |
yán yóu zài ěr言猶在耳 | 話音還在耳邊回響。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
zhē rén ěr mù遮人耳目 | 玩弄手法,掩蓋真相。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73回:“又何嘗有什么丑處!可見裝點造作總難遮人耳目。” |
zài rén kǒu ěr在人口耳 | 指被人們所稱道、傳頌 | 清·汪琬《答王進士書》:“相距幾千百年,猶昭灼在人口耳。” |
ěr tīng xīn shòu耳聽心受 | 用耳朵聽,并記在心里。 | |
bù kān rù ěr不堪入耳 | 堪:忍受;入耳:聽進耳里。難以聽下去。形容聲音或語言非常難聽;令人聽著不舒服或起反感。 | 明 李開先《市井艷詞序》:“嘩于市井,雖兒女子初學(xué)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艷褻狎,不堪入耳。” |
wén méng guò ěr蚊虻過耳 | 蚊虻:吸血的昆蟲。比喻倏然已過,不足掛懷 | 宋·張孝祥《醉蓬萊·為老人壽》詞:“世故紛紜,但蚊虻過耳。” |
cháng mù fēi ěr長目飛耳 | 看得遠,聽得遠。比喻消息靈通,知道的事情多。 | 管仲《管子 九守》:“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 |
ěr hòu shēng fēng耳后生風(fēng) | 像耳后刮風(fēng)一樣。形容激烈、迅速運動時耳后根產(chǎn)生的感覺。 | 《梁書·曹景宗傳》:“景宗謂所親曰:‘我昔日在鄉(xiāng)里,騎快馬如龍,與年少輩數(shù)十騎,……覺耳后生風(fēng),鼻頭出火,此樂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將至。” |
zhuā ěr róu sāi撾耳揉腮 | 撾:敲擊;揉:來回擦或搓。抓抓耳朵,搓搓臉頰。形容窘迫的樣子。 | 元·無名氏《女姑姑》第二折:“撾耳揉腮,羞答答的半晌怎把頭抬。” |
nì ěr liáng yán逆耳良言 | 雖然使人聽起來感到刺耳,但卻是有益的好話。逆:抵觸,不順從。 | 《史記 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
ěr mǎn bí mǎn耳滿鼻滿 | 滿耳朵滿鼻子都是。形容聽得爛熟。 | 元·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三折:“你在南京時,人說你周舍名字,說的我耳滿鼻滿的,則是不曾見你。” |
miàn hóng guò ěr面紅過耳 | 形容因激動、窘迫、發(fā)怒或羞漸而臉色漲紅的樣子。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紅過耳,眼觀鼻、鼻觀心的答應(yīng)了一聲。” |
kǒu ěr xiāng chéng口耳相承 | 謂接受傳聞。 | 明·方孝孺《答王仲縉書》:“數(shù)年來士大夫不察其實,口耳相承,猥有所稱引。” |
yóu xīn hài ěr游心駭耳 | 發(fā)人遐想,動人聽聞。 |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可以覽觀揚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讀之,以游心駭耳,以附益上方太史公之三章。” |
mù dǔ ěr wén目睹耳聞 | 睹:看見;聞:聽見。親耳聽到,親眼看見。 | 《資治通鑒 唐紀睿宗景云二年》:“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 |
yǎn xiā ěr lóng眼瞎耳聾 | 看不見也聽不到。比喻對周圍情況完全不了解。 | 京劇《平原作戰(zhàn)》第八場:“日本鬼子眼瞎耳聾,就靠漢奸給他當(dāng)拐棍。” |
lài yǒu cǐ ěr賴有此耳 | 賴:依賴、倚靠。幸虧有一著(才得解救)。 | 《晉書·石勒載記》:“嘗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后,大驚曰:‘此法當(dāng)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 |
ěr wén mù rǎn耳聞目染 | 染:沾染。耳朵經(jīng)常聽到,眼睛經(jīng)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叢維熙《北國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時候在巴黎耳聞目染的結(jié)果,愛情比同齡的年輕人要早醒得多。” |
liù ěr bù tóng móu六耳不同謀 | 原意是三個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輕信傳聞的話沒有益處。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 |
ěr wén shì xū,yǎn guān wéi shí耳聞是虛,眼觀為實 | 親自聽到的還不足為信,只有親眼看到的才是真實可靠的。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九回:“‘耳聞是虛,眼觀為實’,叔叔此時,且不要過于取笑侄女,請再去一訪,……那時再來取笑侄女,卻也未遲。” |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耳聞不如面見 | 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jīng)驗的重要。 | 漢朝劉向《說苑 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
mù rǎn ěr rú目染耳濡 | 見“目擩耳染”。 | 《太平天國·欽定士階條例》:“至于誦習(xí)書史,博覽篇章,目染耳濡,課學(xué)即求心之道。” |
xiǎng dāng rán ěr想當(dāng)然耳 | 耳:而已,罷了。憑主觀推斷,應(yīng)該是這樣。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dāng)然耳。” |
guò ěr zhī yán過耳之言 | 聽來的傳言不值得認真對待。 過:走過;經(jīng)過。 耳:耳朵。 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lǐng)屬的關(guān)系,相當(dāng)于“的”。 言:言語;言論。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九回:常言道:過耳之言,不可聽信。 |
sāo tóu zhuā ěr搔頭抓耳 | 抓抓頭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態(tài)。 | 清 彭養(yǎng)鷗《黑籍冤魂》第12回:“兩個搔頭摸耳,沒有法想。” |
ěr shí zhī yán耳食之言 | 耳食:耳朵吃飯。比喻耳雜吃進去的不知滋味。不加分辨的;指沒有確鑿的根據(jù);未經(jīng)思考分析的傳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六國年表序》:“不察其始終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
ěr shùn zhī nián耳順之年 | 六十歲時聽別人言語便可判斷是非真假。指60歲的代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shì shí耳聽是虛,眼見是實 | 虛:虛假。聽到的不足信,親眼看到的才真實可靠。 | 京劇《串龍珠》第十場:“有道是耳聽是虛,眼見是實。千歲莫要屈賴好人。” |
ěr míng mù xuàn耳鳴目眩 | 眩:眩暈。兩耳作響,兩眼眩暈。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78回:“忽覺耳鳴目眩,支持不住。” |
féi tóu dà ěr肥頭大耳 | 肥肥的頭;碩大的耳。形容生活優(yōu)裕;保養(yǎng)得好。舊時也指人長得福相。今多用于貶義。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看上去有七八歲光景,倒生的肥頭大耳。” |
ěr shú néng xiáng耳熟能詳 | 聽得多了;就可以說得詳盡細致。耳熟:聽熟了;詳:細說。 | 宋 歐陽修《瀧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詳也。” |
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 為了公事而忘記私事,為了國事而忘記家事。形容一心為公為國。 | 東漢·班固《漢書·賈誼傳》:“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生。” |
ěr xūn mù rǎn耳熏目染 | 指見聞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覺受影響。 | |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lǐng),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
ěr xí mù rǎn耳習(xí)目染 | 染:沾染。耳朵經(jīng)常聽到,眼睛經(jīng)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長在北平,耳習(xí)目染的和旗籍人學(xué)了許多規(guī)矩禮路。” |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疾雷不及塞耳 |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 《淮南子 兵略訓(xùn)》:“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gōng ěr wàng sī公耳忘私 | 見“公爾忘私”。 | 漢·賈誼《治安策》:“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上之化也。” |
ěr lóng yǎn huā耳聾眼花 | 指年老體衰者聽覺、視覺衰退。形容人對事物的知覺極為遲鈍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0回:“晁夫人又不頭疼腦熱,又不耳聾眼花……喜喜笑笑,那像一個將要不好的人。” |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疾雷不暇掩耳 |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 晉 傅玄《傅子 闕題》:“我欲戰(zhàn)而彼不欲戰(zhàn)者,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當(dāng)其沖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御之。” |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疾雷不及掩耳 | 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 《六韜 軍勢》:“善者從而不擇,巧者一決而不猶豫,故疾雷不及掩耳,卒電不及瞬目。” |
mǐ ěr fǔ fú弭耳俯伏 | 弭耳:溫馴的樣子。俯首帖耳的樣子。 | 《六韜·武韜·發(fā)啟》:“猛獸將搏,弭耳俯伏;圣人將動,必有愚色。” |
ěr mù zhāo zhāng耳目昭彰 | 昭彰:十分明顯,人所共見。眾人已聽到和看到,十分明顯。形容被眾人了解得清清楚楚,無法藏匿。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十七回:“卻說刑部審問過,見耳目昭彰,料難隱瞞,十分為過學(xué)士不安,只得會同禮臣復(fù)奏一本。” |
yǎn ěr cù è掩耳蹙頞 | 蹙:皺起;頞:鼻梁。捂著耳朵,皺著鼻子。形容極其厭惡。 | 唐·柳宗元《河間婦傳》:“自是雖戚里為邪行者,聞河間之名,則掩耳蹙頞,皆不欲道之。” |
dài mú qīng ěr戴目傾耳 | 戴目:仰視的樣子;傾耳:側(cè)著耳朵細心傾聽。認真聽,抬頭看。形容殷切期盼 | 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耳聽。” |
qīng ěr dài mù傾耳戴目 | 傾耳:側(cè)著耳朵細心傾聽;戴目:仰視。認真聽,抬頭看。形容殷切期盼 | 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耳聽。” |
fǔ shǒu mǐ ěr俯首弭耳 | 見“俯首帖耳”。 | 《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其虎見勤自勵到來,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有聲,似有乞憐之意。” |
qiáng fēng bì ěr墻風(fēng)壁耳 | 墻透風(fēng),壁有耳。比喻秘密容易泄露。 | 清·華偉生《開國奇冤·逮捕》:“你想墻風(fēng)壁耳,萬一傳了出去,說我窩藏徐錫麟的黨羽,叫我如何吃得罪起?” |
liǎng ěr sāi dòu兩耳塞豆 |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
ěr wén mù dǔ耳聞目睹 | 聞;聽見;睹:看見。親耳聽見親眼看到。 | 魯迅《吶喊 一件小事》:“其間耳聞目睹的所謂國家大事,算起來也很不少。” |
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 | 股:大腿;肱:手臂從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輔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輩……事有不安,可極言勿隱。” |
fù ěr mì tán附耳密談 | 附:貼近。貼近別人的耳朵低聲說話。形容和對方密談要事。 | 茅盾《動搖》:“胡國光遠遠地看見王榮昌站在一家小雜貨鋪前和一個人附耳密談。” |
lì lì zài ěr歷歷在耳 | 形容聽到的某種聲音清清楚楚地盤旋在耳邊。 | 宋 陳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暫違,今焉永訣,歷歷在耳,言猶未絕。” |
xiù shǒu chōng ěr袖手充耳 | 袖手:藏手于袖中;充耳:塞住耳朵。指不聞不問,漠然置之。 | 清·夏燮《中西紀事·江上議款》:“既不能誓師討賊,視其力之所能為,則當(dāng)袖手充耳,姑聽命于發(fā)蹤指示之人。” |
ěr lóng yǎn xiā耳聾眼瞎 |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回:“那個昏大官人就像耳聾眼瞎的一般。” |
dù ěr è wén杜耳惡聞 | 塞住耳朵不愿聽。 | 《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中》:“懷忠抱直之人,虛心謁見;便佞詭隨之說,杜耳惡聞。” |
shì mù qīng ěr拭目傾耳 | 拭目:擦了眼睛看;傾耳:側(cè)過耳朵聽。形容仔細看聽。 | 東漢·班固《漢書·張敞傳》:“今天子以盛年初即位,天下莫不拭目傾耳,觀化聽風(fēng)。” |
ěr wén mù lǎn耳聞目覽 | 親自聽見和親眼看見的。 | 唐 孫揆《靈應(yīng)傳》:“寶及晡方寤,耳聞目覽,恍然如在。” |
qīng ěr yuè xīn清耳悅心 | 耳為之清寧,心為之歡喜。形容樂曲美妙動人。 | 宋·張耒《鳴蛙賦》:“春露初靄,朝華始敷,文羽清喙,飛鳴自如,若奏琴箏而和笙竽,清耳悅心,聽者為娛。” |
ěr hóng miàn chì耳紅面赤 | 耳朵和面部都紅了。形容過于用力、情緒激動或羞愧時的臉色。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61回:“忽見禁子走來,輕輕的向倪完耳邊說了幾句。倪完吃了一驚,不覺耳紅面赤。” |
dǐng chēng yǒu ěr鼎鐺有耳 | 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yīng)該聽說、知道。 |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
tuǒ shǒu tiē ěr妥首帖耳 | 猶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馴服恭順。 | |
guì ěr jiàn mù貴耳賤目 | 重視傳來的話,輕視親眼看到的現(xiàn)實。比喻相信傳說,不重視事實。 | 漢 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xué)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
chuāng wài yǒu ěr窗外有耳 | 指秘密言談可能泄密。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39回:“展?fàn)斶B忙擺手說:‘四弟悄言,豈不聞窗外有耳?’” |
yǎn ěr tōu líng掩耳偷鈴 | 同“掩耳盜鐘”。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難道他掩耳偷鈴,則待要見世生苗。” |
yǎn huā ěr rè眼花耳熱 | 兩眼昏眩,雙耳燥熱。形容飲酒微醉時的感覺。 | 唐 李白《俠客行》詩:“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 |
ěr rú mù jí耳濡目及 | 濡:沾濕。耳朵經(jīng)常聽到,眼睛經(jīng)常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 | 明 吳承恩《開府介川毛公德政頌》:“凡此諸條,耳濡目及,默化陰孚,匪言可悉。” |
liǎng dòu sāi ěr兩豆塞耳 | 比喻為局部的或暫時的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認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
fēng chuí mǎ ěr風(fēng)吹馬耳 | 比喻對別人的話無動于衷。 | 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繭巴,他都當(dāng)成風(fēng)吹馬耳。” |
guó ěr wàng jiā國耳忘家 | 見“國而忘家”。 | 漢·賈誼《陳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 |
wéi mù hóng ěr嵬目鴻耳 | 見“嵬眼澒耳”。 | 明·瞿佑《剪燈新話》序:“所惜筆路荒蕪,詞源淺狹,無嵬目鴻耳之論以發(fā)揚之耳。” |
zhèn ěr yù lóng震耳欲聾 | 耳朵都要振聾了。形容很大;特別響。 | 沙汀《呼嚎》:“每座茶館里都人聲鼎沸,而超越這個,則是茶堂倌震耳欲聾的吆喝聲。” |
yòu rú chōng ěr裒如充耳 | 衣著華麗,塞耳不聞。指服飾與德行不相稱。 | 清·黃宗羲《子劉子行狀》:“向者累請于公城守,裒如充耳。今欲為于國亡勢去之余,亦已知其難矣。” |
yǎo ěr duǒ咬耳朵 | 指耳語。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11回:“又同管家大爺咬耳朵,說他自己不敢冒昧。” |
ěr bìn sī mó耳鬢斯磨 | 鬢:面頰兩旁近耳的頭發(fā);廝:互相。形容親密相處的情景(多指小兒女)。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9回:“寶玉思及當(dāng)時姊妹一處,耳鬢斯磨,從今一別,縱得相逢,也必不似先前那等親密了。” |
ěr ruǎn xīn huó耳軟心活 | 比喻自己沒有一點主見,就是相信別人的話。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7回:“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實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語言遲慢,耳軟心活,是不能做主的。” |
bài ěr fàn mù稗耳販目 | 比喻見聞淺薄的人。 |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北朝經(jīng)學(xué)》:“此可見諸儒師資有自,非同后世稗耳販目之學(xué)也。” |
chuí tóu sāi ěr垂頭塞耳 | 謂不問不聞,裝聾作啞。 | 《后漢書·殤帝紀》:“刺史垂頭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
ěr wén mù jī耳聞目擊 | 擊:接觸。親自聽說,親眼看見。 | 宋·劉克莊《后村全集·回劉汀州書》:“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聞目擊,一旦因賢嗣顯揚之請,遂得附名驥尾,以詔不朽,豈非幸歟!” |
hōng léi guàn ěr轟雷貫耳 | 打雷的聲音貫滿耳邊。形容人的聲名很大。 | 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一折:“久聞賢士大名,如轟雷貫耳。” |
ěr lóng yǎn hēi耳聾眼黑 | 指因突然遭到強烈刺激而耳朵變聾,眼睛變瞎。 | 清 翟灝《通俗編 身體 耳聾眼黑》:“《傳燈錄》,百丈被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
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 | 欲:欲望。指耳聽眼看,滿足于享樂的欲望。 | 漢 東方朔《非有先生論》:“務(wù)快耳目之欲,以茍容為度。” |
féi tóu pàng ěr肥頭胖耳 | 見“肥頭大耳”。 | 《何典》第八回:“識寶太師的女兒,叫做畔方小姐,生得肥頭胖耳,粗手大腳。” |
qīng ěr shì mù傾耳拭目 | 傾耳:側(cè)著耳朵;拭目:擦眼睛。認真聽,仔細看。表示急切想看到所期待的事物。 | 宋·陸游《上殿札子》:“恭惟陛下龍飛御極之初,天下傾耳拭目之時,所當(dāng)戒者,惟嗜好而已。” |
qīng ěr zhù mù傾耳注目 | 注目:集中視線注意看。原形容權(quán)勢極大,為眾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極其集中。 |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夫能使天下傾耳注目者,當(dāng)權(quán)者是矣,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 |
ěr bù lí sāi耳不離腮 | 兩種關(guān)系十分接近、親密。 | 李文元《婚事》:“別人說他倆是耳不離腮,影不離形,好的活像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