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西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ōng fāng bù liàng xī fāng liàng東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這里行不通,別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td> |
nán běi dōng xī南北東西 | 指四方、到處、各地或方向;也指到處飄泊,行蹤不定。 | 宋·呂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td> |
shuō dōng tán xī說東談西 | 見“說東道西”。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然后蹭到角門前。只見幾個挺胸疊肚指手畫腳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說東談西呢?!?/td> |
sòng fó sòng dào xī送佛送到西 | 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td> |
dōng tǎo xī zhēng東討西征 | 同“東征西討”。 | 唐·楊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學劍,卯歲論兵,以身許國,東討西征?!?/td> |
jià hè xī yóu駕鶴西游 | 死的婉稱。 | 鄧友梅《那五》:“過老太太言而有信,這事辦完不久就駕鶴西游了,紫云正式把家管了起來?!?/td> |
dōng tǎo xī fá東討西伐 | 同“東征西討”。 |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馳北走,東討西伐,運之無旁,按之無下?!?/td> |
chāi dōng qiáng bǔ xī qiáng拆東墻補西墻 | 拆倒東邊的墻,以修補西邊的墻。比喻臨時勉強應付。亦比喻臨時救急,不是根本辦法。 | 《中國民歌資料 納布鞋》:“拆東墻,補西墻,先要顧前方?!?/td> |
dōng lái xī qù東來西去 | 謂行人來來往往。 | 唐·李商隱《關門柳》詩:“永定河邊一行柳,依依長發故年春。東來西去人情薄,不為清陰減路塵。” |
táng tū xī zǐ唐突西子 | 唐突:冒犯;西子:即西施,春秋時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抬高了丑的,貶低了美的。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何乃刻畫無鹽,以唐突西子也。” |
táng tū xī shī唐突西施 | 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時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為了突出丑的,而貶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 梁啟超《詩話》:“更會串一戲,曰《易水餞荊卿》,其第一幕‘餞別’內,有歌四章,以《史記》所記原歌作尾聲,近于唐突西施,點竄《堯典》。” |
yí dōng bǔ xī移東補西 | 用之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 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 |
dōng yáo xī bǎi東搖西擺 | 形容走路不穩。比喻容易動搖、不堅定。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8回:“只見那邊妖婦妖尼,笑吟吟的將拂子東搖西擺。” |
dōng líng xī sàn東零西散 | 形容零落分散。 | 明·袁宏道《致蕭允升庶子》:“曾未幾何,而東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繼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會合,何可常也!” |
dōng chōng xī zhuàng東沖西撞 | 謂無把握地四處奔走尋找。 | 楊朔《鐵騎兵》:“他帶著一班人巧妙地摔開了追擊的敵人,東沖西撞,想再追上大隊。” |
dōng tú xī mǒ東涂西抹 | 涂、抹:原喻從事文辭。比喻用筆隨便寫寫畫畫。 |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少年時,也曾東涂西抹來?!?/td> |
dōng líng xī suì東零西碎 | 指零碎,分散,不集中。 | 郭沫若《文藝論集 自然與藝術》:“他們把他們父親的財產東零西碎地鋪滿了一堂,沒有絲毫處理的手腕。” |
dōng xián xī là東挦西撦 | 謂到處張羅。 | |
dōng chě hú lú xī chě piáo東扯葫蘆西扯瓢 | 說話東扯西拉。 | 柯藍《瀏河十八彎》:“你少東扯葫蘆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發癲,想起去查賬了?!?/td> |
dōng yāng xī měi東央西浼 | 謂到處懇求請托。 | 《歧路燈》第八四回:“王象藎承主母之命,遵依程公條例,東央西浼,托產行尋售主。” |
dōng zǔn xī jié東撙西節 | 謂從各方面節省。 | 郭沫若《塔·萬引》:“他在這樣躊躕時,他的家計卻一天一天地逼迫攏來了,虧他的夫人挖肉補瘡,東撙西節地還能勉強維持著?!?/td> |
tóng shān xī bēng,luò zhōng dōng yìng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響。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銅山西崩,靈鐘應應?!?/td> |
xué guàn zhōng xī學貫中西 | 形容中文、外語都十分好。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6回:“博了個熟識時務,學貫中西的名氣?!?/td> |
fú dōng dǎo xī扶東倒西 | 扶:扶持,攙扶。比喻隨他人的意志轉移,自己沒主見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31卷:“張魏公才極短,雖大義極分明而不全曉事,扶得東邊,倒了西邊;知得這里,忘了那里。” |
dōng niǔ xī wāi東扭西歪 | 嘴唇不停地做怪樣而實際并未說話 | 柯崗《逐鹿中原》第四章:“只因年深日久水分充足,也就東扭西歪枝椏交錯地長了起來?!?/td> |
dōng pīn xī còu東拼西湊 | 東一點;西一點零零碎碎地拼湊起來。也形容經濟小為應急需到處挪借。 | 清 曹雪芹《紅樓夢》:“因是兒子的終身大事所關,說不得東拼西湊,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兩贄見禮?!?/td> |
dōng yáng xī dàng東揚西蕩 | 謂飄泊無定。 | 《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見憐,怎樣著落妹子死后魂靈,不至東揚西蕩?!?/td> |
dōng kǎn xī zhuó東砍西斫 | 謂四面激戰。 | |
xī xué dōng jiàn西學東漸 | 漸:流入。西方的各種學說向東方流傳。 | 《尚書·禹貢》:“東漸于海?!?/td> |
xī jiān dōng dié西鶼東鰈 | 鶼:比翼鳥;鰈:比目魚。泛指四海珍異之物。 | 南朝·宋·劉勰《文心雕龍·封禪》:“然則西鶼東鰈,南茅北黍,空談非征,勛德而已?!?/td> |
zhǐ dōng huà xī指東畫西 | 指說話時的手勢動作。比喻說話避開主題,東拉西扯。 | 宋 釋悟明《聯燈會要 道閑禪師》:“到處插語,指東劃西,舉古舉今?!?/td> |
dōng nù xī yuàn東怒西怨 | 比喻遷怒于人。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厲色揚聲,東怒西怨?!?/td> |
xī fēng cán zhào西風殘照 | 秋天的風,落日的光。比喻衰敗沒落的景象。多用來襯托國家的殘破和心境的凄涼?!?/td> | 唐·李白《憶秦娥》詞:“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
dōng wàng xī guān東望西觀 | 同“東張西望”。 | 《再生緣》第十一回:“這邊受專心等,東望西觀只候臨。” |
dōng zhāng xī zhāng東張西張 | 同“東張西望”。 |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三人擠在一個艙角里,看他們的眼睛,偷偷地東張西張的神氣?!?/td> |
dōng chōng xī tū東沖西突 | 謂四處沖鋒突擊。 |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曹操見云東沖西突,所向無前……奮然大怒,自領左右將士來趕趙云?!?/td> |
rì luò xī shān日落西山 | 太陽迫近西山;快要落下。也比喻人到老年將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 《上唐書 音樂志》:“\'棲鳥夜飛\',沉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敗前,思歸京師,故歌和云:\'日落西山還去來。\'” |
dōng xī nán shuò東西南朔 | 指居處無定之人。同“東西南北”。 | |
zhǐ dōng huá xī指東劃西 | 亦作“指東畫西”。①謂說話東拉西扯。②比喻說話時以手勢比畫動作。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四:“說青道黃,指東劃西?!?/td> |
dōng kē xī zhuàng東磕西撞 | 猶言東奔西撞。 | 《醒世姻緣傳》第三五回:“你道這幾件事豈是容易做的?這都是要腳奔波,足不沾地的勾當,豈是教書人所為?[汪為露]失了魂的一般東磕西撞?!?/td> |
zhāo dōng mù xī朝東暮西 | 朝:早晨。早晨在東,晚上在西。指行蹤不定。比喻變來變去,不專一 | 明·徐霖《繡襦記·聞信增悲》:“如今他在那里,朝東暮西,那有蹤跡?!?/td> |
dōng yī xià xī yī xià東一下西一下 | 指做事無計劃。比喻行動漂忽無定。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使木板子東一下,西一下,攛這一二百下子?!?/td> |
dōng xiàng ér wàng,bù jiàn xī qiáng東向而望,不見西墻 | 比喻主觀片面,顧此失彼。 | 《呂氏春秋 去尤》:“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
dōng dǎo xī wāi東倒西歪 | 歪歪倒倒的。形容站立不穩;或位置不正;傾斜欲倒的樣子。也形容雜亂無章。 | 元 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他兩個把盞兒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東倒西歪?!?/td> |
dōng zhī xī wú東支西吾 | 謂說話辦事含糊敷衍。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妙觀]下第三局時,頻頻以目送情。小道人會意,仍舊東支西吾,讓他過去?!?/td> |
dōng yuàn xī nù東怨西怒 | 謂任意指責別人。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協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shuō dōng wàng xī說東忘西 | 說了這樣忘了那樣。形容記憶力差。 | 柳青《狠透鐵》:“再加上社員們負責的思想狀況,勞神勞得他顛三倒四,說東忘西?!?/td> |
tōu dōng mō xī偷東摸西 | 指小偷小摸。 | 元 無名氏《村樂堂》第二折:“那個弟子孩,不似好人,偷東摸西,打發他去了吧?!?/td> |
xī zǐ pěng xīn西子捧心 |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形容女子的病態美。比喻名家的詩文、字畫等,其本身存在的某種疵病不足以掩蓋其固有的優點,有時反而增色。 |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td> |
chāi xī bǔ dōng拆西補東 | 見“拆東補西”。 | 唐·寒山《詩》:“雖乃得如斯,有為多患累,與道殊懸運,拆西補東爾?!?/td> |
chāi dōng bǔ xī拆東補西 | 拆倒東邊的墻,以修補西邊的墻。比喻為了應急而犧牲這個彌補那個。 | 宋 陳師道《次韻蘇公西湖徙魚》:“小家厚斂四壁立,拆東補西裳作帶。” |
xī fēng xié yáng西風斜陽 | 西風:秋風;斜陽:夕陽。形容衰敗的景象。比喻腐朽沒落的趨勢。 | 元·無名氏《千里獨行》第三折:“則你那途路迢遙,趁西風斜陽古道。” |
dōng wāi xī dǎo東歪西倒 | 形容身不由己,傾斜不穩。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9回:“日暮挑燈閑徙倚,郎不歸來留戀誰家里?及至歸來沉醉矣,東歪西倒扶難起?!?/td> |
dōng jiā xī shě東家西舍 | 猶言左鄰右舍。 | 唐·李白《江夏行》:“東家西舍同時發,北去南來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個音書能斷絕?!?/td> |
dōng duǒ xī cáng東躲西藏 | 指到處躲避藏匿。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 |
xī chuāng jiǎn zhú西窗剪燭 | 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后泛指親友聚談。 | 唐 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td> |
dōng qiáo xī wàng東瞧西望 | 指到處亂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劉老老只聽見咯當咯當的響聲,很似打鑼篩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td> |
dōng nuó xī còu東挪西輳 | 挪:挪借;輳:通“湊”,聚合。指各處挪借,湊集款項。 | 明·沈受先《三元記·歸妹》:“我命運乖,糧運折,家私都準折,東挪西輳猶還缺,一女多嬌,將他來拋撇?!?/td> |
dōng chōng xī jué東沖西決 | 形容洪水四處沖決泛濫。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胡渭》:“近日治河,乃遏之使不得北,而南入于淮,以便運耳。南行非河之本性,東沖西決,率無寧歲?!?/td> |
dōng piāo xī dàng東飄西蕩 | 指不固定,沒有著落。也指無定向地漂浮。 | 明 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去汴梁買馬,不想東飄西蕩,將本錢盡行折了。” |
dōng héng xī dǎo東橫西倒 | 形容雜亂。 | 劉復《曉》詩:“回看車中,大家東橫西倒,鼾聲呼呼。” |
xī lín zé yán西鄰責言 | 西鄰:西部的鄰國;責言:問罪的話。原指秦國(在西)向晉國(在東)問罪。后泛指別人的責備。 | 《左傳·僖公十五年》:“西鄰責言,不可償也?!?/td> |
xī wāi dōng dǎo西歪東倒 | 歪:偏斜。指身不由己,傾斜不穩。也形容物體傾斜不牢固。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劉郎中<粉蝶兒一套>》:“柱肚撐腸酒力催,西歪東倒腳高低?!?/td> |
dōng yóu xī guàng東游西逛 | 同“東游西蕩”。 | 《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四人幫’橫行時,有些學生基本上不上課,東游西逛,學得‘油腔滑調’。” |
dōng yóu xī dàng東游西蕩 | 指到處游蕩,不務正業。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回:“他因沒事干管理,東游西蕩。” |
dōng xi nán běi kè東西南北客 | 指居處無定之人。 | 參見“東西南北人”。 |
dōng chuǎng xī zǒu東闖西走 | 指沒有目的和方向地四處闖蕩。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回:“都是你這老不賢,養這禍根,終日縱他性子,任他東闖西走,惹禍招非,如今弄出事來了?!?/td> |
dōng kuáng xī piàn東誑西騙 | 誑:欺騙,迷惑。形容到處說謊欺騙。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8回:“應二哥,銀子便與他,只不叫他打著我的旗兒,在外邊東誑西騙?!?/td> |
dōng dàng xī chí東蕩西馳 | 猶言東征西討。 | 《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漢王乘那項王火咸陽,弒義帝,降子嬰,東蕩西馳的時候,早暗地里間道入關,進位稱王。” |
zhǐ dōng shuō xī指東說西 | ①見“指東話西”。②猶言指桑罵槐。 | 曹禺《雷雨》第三幕:“你要罵我就罵我,別指東說西,欺負媽媽好說話。” |
zhǐ dōng huà xī指東話西 | 猶言東拉西扯。謂說話文不對題或空言不實。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七回:“三荷包再問問他,他便指東話西,一味支吾。又說:“臨時我自來照料?!庇终f:“連我也不懂得甚么?!比砂鼰o可奈何,只得辭了出來,又與丁師爺商量。” |
dōng dàng xī yóu東蕩西游 | 蕩:放浪,游蕩;游:行走。指到處游蕩,不務正業。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三卷:“焦贊不肯歇息,邀軍校乘著月色,東蕩西游?!?/td> |
dōng chě xī lā東扯西拉 | 形容說話離題,沒有中心。 | 《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制臺問了幾句話,虧他東扯西拉,居然沒有露出馬腳?!?/td> |
dōng dàng xī chú東蕩西除 | 指四處征伐。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東蕩西除,南征北討,非容易得此天下?!?/td> |
rì bó xī shān日薄西山 | ?。浩冉?;西山:泛指西邊的高山。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 東漢 班固《漢書 揚雄傳》:“臨汨羅而自損兮,恐日薄于西山?!?/td> |
dōng zhāng xī qù東張西覷 | 同“東張西望”。 | 《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只見前面一個人搖擺將來,見張貢生帶了一伙家人東張西覷,料他是個要嫖的勤兒沒個幫的人,所以遲疑?!?/td> |
dōng tù xī wū東兔西烏 | 兔、烏: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月亮里有玉兔,太陽里有三足金烏,所以用烏、兔代表日月。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 | 宋 吳潛《瑞鶴仙》:“愁高悵遠。身世事,但難準。況禁他,東兔西烏相逐,古古今今不問?!?/td> |
dōng piāo xī bó東飄西泊 | 謂四處漂泊,行蹤無定。 | 《蕩寇志》第一一二回:“車夫道:‘只有一人想該斗得他過。’徐槐聽了,忙問是何人?車夫道:‘這人姓顏,名叫樹德……向來東飄西泊,不知住處。” |
xī jìn nán chēn西贐南琛 | 謂四方皆來朝貢為“西贐南琛”。贐,貢物。琛,珍寶。 | 北周 庾信《哀江南賦》:“西贐浮玉,南琛沒羽。吳歈越吟, 荊艷楚舞。” |
tòng bào xī hé痛抱西河 | 比喻喪子之痛。 | 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 |
dōng fēng yā dǎo xī fēng東風壓倒西風 | 原指封建大家庭里對立的兩方,一方壓倒另一方?,F比喻革命力量對于反動勢力占壓倒的優勢。 | 清 曹雪琴《紅樓夢》第82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td> |
xī shí dōng mián西食東眠 | 在西家吃飯,在東家睡覺。比喻貪利的人企圖兼有兩利。 | 曾樸《孽海花》第31回:“別人知道是性命交關的事,又誰敢多嘴,倒放驥東兼收并蓄,西食東眠,安享一年多的艷福了?!?/td> |
dōng cáng xī duǒ東藏西躲 | 形容為了逃避災禍而到處躲藏。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 |
dōng cuàn xī tiào東竄西跳 | 跳來跳去。 | |
yī mìng guī xī一命歸西 | 見“一命歸陰”。 | 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兒,我不就一命歸西了嗎!” |
nán zhēng běi zhàn,dōng dàng xī shā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 征:征戰;蕩:掃蕩。形容轉戰南北,奮勇殺敵。 | 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 |
dōng niǔ xī niē東扭西捏 | 扭捏作態,不爽快。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及至準算與他,又要減你的價錢,準算過,便有幾兩贏余,要他找絕,他又東扭西捏,朝三暮四,沒有得爽利與你。” |
dōng shǎn xī nuó東閃西挪 | 形容有所畏懼,躲躲閃閃。 |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褚一官平日在泰山跟前還有個東閃西挪,到了他的娘子跟前,卻是從來說一不二?!?/td> |
dōng míng xī yīng東鳴西應 | 謂各方面互有聯系,互相影響。 | 蔡元培《歐美國學會叢刊發刊詞》:“海通以來……自一縷一針之細故,以至政治風俗之大端,無不東鳴西應,速于郵命?!?/td> |
rì dōng yuè xī日東月西 | 比喻遠隔兩地,不能相聚。 | 漢 蔡琰《胡笳十八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td> |
jiǎn zhú xī chuāng剪燭西窗 | 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后泛指親友聚談。 |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dōng láo xī yàn東勞西燕 | 勞:伯勞。比喻情侶、朋友離別。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雜曲歌辭八 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td> |
dōng pǎo xī diān東跑西顛 | 比喻到處奔走。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四:“他和他的那個組,打地,評等級,品好賴,劈青苗,東跑西顛,整整地忙了五天?!?/td> |
sān shí nián hé dōng,sān shí nián hé x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三十年前風水在河的東面,而三十年后卻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變化,盛衰無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優勢,我是親眼看見的?!?/td> |
dōng táo xī cuàn東逃西竄 | 四處逃亡與逃避。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因那年避亂南奔,被官兵沖散了女兒瑤琴,夫妻兩口,凄凄惶惶,東逃西竄,胡亂的過了幾年?!?/td> |
xíng bù yóu xī zhōu lù行不由西州路 | 行:走路;西州:城名,在今南京。指懷念故人,悲悼亡友。 | 《晉書·謝安傳》:“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td> |
zhǐ dōng mà xī指東罵西 | 比喻表面上罵甲,實際上是罵乙。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8回:“這一丈青氣忿忿的走到后邊廚下,指東罵西?!?/td> |
xī zhuāng gé lǚ西裝革履 | 身穿西裝,腳穿皮鞋。形容衣著入時。 | 孫犁《澹定集<善闇室紀年>摘抄》:“這位‘管樂’西服革履,趾高氣揚。后來忽然低頭喪氣起來。” |
dài yuè xī xiāng待月西廂 | 謂情人私相約會。 | 唐 元稹《月明三五夜》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td> |
dào dōng shuō xī道東說西 | 見“道西說東”。 | 《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自入舍做女婿,覷俺咱似兒戲,使著后,道東說西暢憋氣?!?/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