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地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ì chǒu lì dí地丑力敵 | 謂土地相似,力量相當。 | 章炳麟《封建考》:“故文武可以王,而桓文終于伯;由周兵革繕完,欲兼并之固難也。地丑力敵,不日尋干戈不已。” |
gài dì ér lái蓋地而來 | 蓋:遮蓋,掩蓋。指人馬或暴風雪及飛砂走石等鋪天蓋地。形容來勢迅猛浩大。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漢軍大敗,后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 |
fàng xià tú dāo,lì dì chéng f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30卷:“只不遷不貳,是甚力量,便見工夫,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td> |
chù dì hào tiān觸地號天 | 呼天搶地。形容悲痛之極。 | 明·張敬修等《文忠公行實》:“既出,遂觸地號天,幾不可生。” |
pì dì kāi tiān辟地開天 | 開:開拓;辟:開辟。古代神話盤古氏開辟天地,創(chuàng)立世界。后比喻有史以來。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2回:“杏黃幡下千千條古怪的金霞,內藏著天上無,地上少,辟地開天無價寶。” |
tiān cháng dì yuǎn天長地遠 | 跟天和地存在的久遠。形容時間悠久。 | 宋·蘇轍《息壤》:“天長地遠莽無極,雖有缺壤誰能皗。” |
tiān jīng dì yì天經地義 | 經:道;原則;義:正理。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比喻理所當然;不可置疑。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td> |
yī kuài shí tou luò le dì一塊石頭落了地 | 比喻放下了心。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寶玉去了,他兩個又是那個光景兒,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發(fā)一塊石頭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無別意了?!?/td> |
tiān píng dì chéng天平地成 | 指萬事安排妥當,天下太平。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四年》:“《夏書》曰‘地平天成’,稱也?!?/td> |
yǐ zhuī cì dì以錐刺地 | 用錐子刺地來測量地的深淺。比喻見識淺陋,所知甚少。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是直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 |
fū cùn zhī dì膚寸之地 | 膚寸:古代長度單位,1膚=4寸。指面積狹小的土地。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td> |
jí dì jú tiān蹐地跼天 | 形容戒慎小心。 | 《詩經 小雅 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
tiān qí dì guài天奇地怪 | 怪:奇異。指天地間非常奇怪的事情。 | 宋·周密《齊東野語·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數,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 |
bì yóu zhī dì必由之地 | 必:一定;由:經過。必定要經過的道路、地方。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1回:“此人聞得青州有三千銀子上京,兗州乃必由之地,意欲探取。” |
dòng tiān fú dì洞天福地 | 道家指神道居處。現喻指名山勝地或非常幽美的環(huán)境。 | 宋 陳亮《重建紫霄觀記》:“道家有所謂洞天福地者,其說不知所從起,往往所在而有。” |
yīng xióng wú yòng wǔ zhī dì英雄無用武之地 | 比喻有才能卻沒地方或機會施展。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
tiān dì bù róng天地不容 | 天地:天地之間,人世間。容:寬容。天地所不能容納。指大逆不道、罪孽深重的人與事。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若有茍且,天地不容?!?/td> |
zuān tiān rù dì鉆天入地 | 形容神通廣大,很有辦法。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二回:“他是個鉆天入地,斧砍火燒,下油鍋都不怕的好漢?!?/td> |
shí bā céng dì yù十八層地獄 | 層:重。地獄: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靈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認為人在生時為非作惡,死后進入十八層地獄,不得翻身。比喻悲慘的報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我賴了你的,我墮十八層地獄。”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層地獄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td> |
rén jié dì líng人杰地靈 | 人有英杰;地有靈秀之氣;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過的地方;就會成為名勝地區(qū)。后多指杰出人物生于靈秀之地。 | 唐 王勃《滕王閣詩序》:“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
jiǎo bù zhān dì腳不沾地 | 見“腳不點地”。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那李嬤嬤腳不沾地,跟著鳳姐兒走了?!?/td> |
yǐn tiān zhèn dì殷天震地 | 殷:震動。震天動地,形容聲音很大。 | 《明史·王家屏傳》:“今驕陽爍石,小民愁苦之聲殷天震地,而獨未徹九閽。” |
zhì zhī sǐ dì置之死地 | 有意使人處于無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 《孫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td> |
chì dì qiān lǐ赤地千里 | 赤:空無所有。寸草不生的地面有千里之廣。形容因天災人禍而造成廣大農田沒有收成的慘狀。 | 《新五代史 唐莊宗紀上》:“克用兵大掠晉絳,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
xiān tiān jiē dì掀天揭地 | 可以撼動天地。形容聲勢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徹底的變化。 | 宋 辛斆《<寇忠愍詩集>后序》:“萊公兩朝大臣,勛業(yè)之盛,掀天揭地。”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書廚 | 比喻人讀書多,學識淵博。 | 《宋史 吳時傳》:“時敏于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目之曰‘立地書廚’?!?/td> |
mù tiān xí dì幕天席地 | 幕:帳幕。把藍天當作帳幕;把大地當作“鋪席”。形容胸襟曠達開闊;也形容野外的生活情景。 | 晉 劉伶《酒德頌》:“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td> |
hǎi hán dì fù海涵地負 | 如海之能包容,地之能負載。比喻才能特異。 | 宋·陳亮《笏記》:“皇帝陛下,日照天臨,海涵地負。”清·王韜《重刻〈曾文正公文集〉敘》:“公具海涵地負之才,出其余力為詞章,已足以弁冕群賢,推倒一世?!?/td> |
bù tiān gài dì布天蓋地 | 形容數量極多,散布面極廣。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八:“雪越下越緊,布天蓋地,一片茫茫。”又第二部二六:“勝仗是不小,俘虜布天蓋地,擱火車拉呀?!?/td> |
jīng tiān dì,qì guǐ shén驚天地,泣鬼神 | 使天地為之震驚,使鬼神為之哭泣。 | 清 汪琬《烈婦周氏墓表》:“然則匹婦雖微,及其精誠所激,往往動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wú dì zì róng無地自容 | 容:容納;容身。沒有地方可以讓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 《敦煌變文集 降魔變文》:“外道無地自容,四眾一時唱快處。” |
gū gū duò dì呱呱墮地 | 見“呱呱墜地”。 | 鄒韜奮《經歷》:“到六月七日那一天,七八年夢寐縈懷的《生活日報》居然呱呱墮地了?!?/td> |
mán tiān yuàn dì埋天怨地 | 抱怨天,埋怨地。形容對什么都抱怨。 | 元 鄭廷玉《看錢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廟里,埋天怨地?!?/td> |
dà dì huí chūn大地回春 | 指冬去春來,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現一片生機景象。有時亦用比喻形勢好轉。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2回:“陰歷初三立春,當時有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之義?!?/td> |
láng huán fú dì瑯嬛福地 | 傳說中仙人所居多書的洞府。 | 元 伊世珍《瑯嬛記》卷上:“其人笑曰:\'君癡矣。此豈可賃地耶?\'即命小童送出。華問地名。曰:\'瑯嬛福地也。\'” |
cuò yán wú dì措顏無地 | 措:安放;顏:臉,面子。臉沒地方擱。形容極為慚愧羞愧。 | 明·陳汝元《金蓮記·釋憤》:“逐臣吹毛洗垢,自知積罪如山;學士排難解紛,反使措顏無地。” |
lián tiān zā dì連天匝地 | 形容規(guī)模大,數量多。 | 明·屠隆《彩毫記·歸隱山泉》:“那管他翻云覆雨把冤家構,連天匝地兵戈斗,真?zhèn)€是一往冥鴻不可求?!?/td> |
bù bài zhī dì不敗之地 | 具有優(yōu)勢;不會遭到失敗的境地。 | 先秦 孫武《孫子 形篇》:“故善者,立于不敗之地。” |
tán tiān shuō dì譚天說地 | 指所談的內容極為廣泛。形容談論者知識廣博。 | 《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錢青見那先生學問平常,故意譚天說地,講論古今,驚得先生一字俱無?!?/td> |
wú zhì zhuī dì無置錐地 | 見“無立錐之地”。 | 唐·韋應物《答故人見諭》詩:“況本濩落人,歸無置錐地?!?/td> |
huí xuán yú dì回旋余地 | 指做事或說話給自己留有足夠進退的空間。 | 曾樸《孽海花》第33回:“無如他被全臺的公憤,逼迫得沒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孤注一擲了?!?/td> |
xūn tiān hè dì薰天赫地 | 薰天:氣勢極盛的樣子;赫:顯明,盛大。形容氣焰熾盛。 | 唐·張九齡《南陽道中》詩:“茲邦稱貴近,與世嘗薰赫?!?/td> |
míng yù sǎo dì名譽掃地 | 指徹底失去聲譽。 | 王朔《過把癮就死》:“我也在一邊坐下,喘出一口氣,感到名譽掃地,威信掃地。” |
dì chè tiān bēng地坼天崩 | 坼:開裂;崩:倒塌。地裂開,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變故。 | 《戰(zhàn)國策·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后漢書·翟酺傳》:“自去年以來,災遣頻數,地坼天崩,高岸為谷。” |
shàng bù zháo tiān,xià bù zháo dì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 比喻兩頭沒有著落。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解老》:“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td> |
tiān cuī dì tā天摧地塌 | 摧:毀壞,猶如天塌地陷。比喻重大事變。 | 元·關漢卿《拜月亭》楔子:“你直待白骨中原如臥麻。雖是這戰(zhàn)伐,負著個天摧地塌,是必想著俺子母每早來家。” |
hàn tiān zhèn dì撼天震地 | 撼:搖動;震:震動。震動了天地。形容聲音或聲勢極大。 | 《三國志 魏志 文帝紀》裴松之注:“惟黃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嗚呼哀哉!于時天震地駭?!端涀?河水》:“濤涌波襄,雷奔電泄,震天動地。” |
tiān bēng dì tā天崩地塌 |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災難、重大的事變或強烈的聲響。 |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薄际纠胶雎牭棉Z的一聲,猶如天崩地塌一般。 ★清 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五回 |
jú tiān shuò dì焮天鑠地 | 形容火勢熾盛。 | 唐·王維《京兆尹張公德政碑》:“火燎將至,焮天鑠地?!?/td> |
pín wú lì zhuī zhī dì貧無立錐之地 | 窮得連可以插下錐子那樣小的地方都沒有。形容窮困之極。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四:“十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爭名,則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薄稘h書·食貨志》:“富者田連仟佰,貧者亡(無)立錐之地?!?/td> |
qī tiān kuāng dì欺天誑地 | 欺騙天地神明。形容極其欺詐之能事。 | 元·無名氏《看錢奴》第一折:“這等窮兒乍富,瞞心昧己,欺天誑地,只要損別人,安自己?!?/td> |
zhē tiān yā dì遮天壓地 | 形容數量多。形容來勢兇猛,彌漫充滿于天地之間。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只見前頭的全副執(zhí)事擺開……車轎人馬,浩浩蕩蕩,一片錦繡香煙,遮天壓地而來。” |
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別有天地非人間 | 別:另外;天地:風格或境界。另有一番新的境界,不是人間所有的。 | 唐·李白詩《答山中人》詩:“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td> |
bì shí dì jiè俛拾地芥 | 比喻極易獲得。 | |
lǘ yán pū dì閭閻撲地 | 里巷遍地。形容房屋眾多,市集繁華。 | |
dì zhǔ zhī yì地主之誼 | 即招待外地來的客人;當地主人應盡的義務。地主:當地的主人。誼:情誼。 | 左丘明《左傳 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謂子貢曰:‘夫諸侯之會,事既畢矣,侯伯致禮,地主歸餼,以相辭也?!?/td> |
dì zhǔ zhī yí地主之儀 | 見“地主之誼”。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三仙》:“未修地主之儀,忽叨盛饌,于理不當?!?/td> |
shè shēn chǔ dì設身處地 | 設:假設;處: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那種境地。指替別人的處境著想。 | 宋 朱熹《禮記 中庸》注:“體謂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 |
fāng cùn dì方寸地 | 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六卷:“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td> |
tiān yáo dì dòng天搖地動 | 仿佛天快要塌下來;地將要陷下去似的。形容聲勢或威力強大的變化。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43回:“這場大戰(zhàn),真?zhèn)€是天搖地動,日色無光?!?/td> |
pū tiān gài dì撲天蓋地 | 鋪天蓋地。形容聲勢大,來勢猛。 | 西戎《宋老大進城》:“撲天蓋地的煙,把麥地罩得什么也看不見了。” |
jú gāo tiān,jí hòu dì局高天,蹐厚地 | 局:彎曲;蹐:小步走。蜷曲不敢伸展。形容小心謹慎,惶恐不安。 | 《詩經·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td> |
jǐn tiān xiù dì錦天繡地 | 形容房屋或其他環(huán)境布置得十分美觀華麗。 | 宋·范成大《清明日試新火作牡丹會》:“那得青煙穿御柳,且將銀燭照京花……錦天繡地春不散,任教檐雨卷泥沙?!?/td> |
dì yù biàn xiàng地獄變相 | 舊時比喻社會的黑暗殘酷。 |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吳道子畫地獄變相,都人咸觀,懼罪修善?!?/td> |
dì bēng shān cuī地崩山摧 | 土地崩裂,山嶺倒塌。多形容巨大變故。 | 唐 李白《蜀道難》:“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方鉤連。” |
hǒu tiān hǎn dì吼天喊地 | 吼:大聲叫。大聲喊叫,形容極為煩躁痛苦。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3章:“她甚至對吼天喊地的玉亭抱著一種嘲笑的態(tài)度?!?/td> |
chōng tiān sāi dì充天塞地 | 指整個宇宙。 | 明·王守仁《傳習錄》卷下:“‘你看這個天地中間,甚么是天地的心?’對曰:‘嘗聞人是天地的心。’曰:‘人又甚么教做心?’對曰:‘只是一個靈明。’可知充天塞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 |
dì fù tiān fān地覆天翻 | 覆:翻過來。形容變化巨大。也形容鬧得很兇。 | 唐 劉商《胡笳十八拍》六:“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
dì kuò tiān cháng地闊天長 | 闊:寬廣。指天空廣大,大地遼闊。 | 唐·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地闊天長,不知歸路。” |
dé pèi tiān dì德配天地 | 謂道德可與天地匹配。極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 《莊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td> |
jú tiān jí dì局天蹐地 | 局:彎腰;蹐:前腳接后腳地小步走。形容惶恐不安的樣子,也指窘迫無路的樣子。 | 《詩經 小雅 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
hú tiān hú dì胡天胡地 | 見“胡天胡帝”。 | 阿英《西門買書記》:“也有一兩家兼售古書了,但他們不識貨,開價往往是胡天胡地?!?/td> |
zhē dì màn tiān遮地漫天 | 同“遮天蓋地”。 | 《清平山堂話本·羊角哀死戰(zhàn)荊軻》:“團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迷天,變盡青黃赤黑。” |
lì yú bù bài zhī dì立于不敗之地 | 立于:處在;地:地位。指人處在不會失敗的境地上。 | 孫武《孫子 軍形篇》:“故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
tiān cháng dì jiǔ天長地久 | 像天地一樣長久永恒的意思。 | 先秦 李耳《老子》:“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td> |
màn tiān sè dì漫天塞地 | 漫:滿;塞:充滿。從天上到地下到處都是。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8回:“素臣喊叫如雷,跳躍如虎,人人辟易,便直沖而出,卻見漫天塞地,都是民兵?!?/td> |
dì dì dào dào地地道道 | 真正的,夠標準的。 |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29章:“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宦暡豁懀睦锎蛑饕?。” |
yí wéi píng dì夷為平地 | 夷:拉平,鏟平。鏟平使成一塊平地。 | 孫犁《我的綠色書》:“為了方便,把假山、小河,夷為平地,抹上洋灰,使它寸草不生,成了停車場?!?/td> |
huà dì chéng tú畫地成圖 | 在地上畫出地圖,來說明山川河岳等地理形勢。形容信手拈來,才能出眾。 | 東漢·班固《漢書·張安世傳》:“千秋口對兵事:畫地成圖,無所忘失?!?/td> |
rén jiān dì yù人間地獄 | 人世間的活地獄。比喻黑暗的社會。 | 葉元《林則徐》:“許多煙鬼橫在地上,像蛆蟲似地在那里蠕動,吞云吐霧,活像人間地獄?!?/td> |
bá dì yǐ tiān拔地倚天 | 拔:突出,聳出。倚:倚傍,貼近。從地面突兀而起,貼近天際。比喻高大突出,氣勢雄偉。 | 唐 孫樵《與王霖秀才書》:“譬玉川子《月蝕詩》、楊司城《華山賦》、韓吏部《進學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td> |
zhī dì zhī tiān知地知天 | 地:地形:天:天氣。了解地形,了解氣候。 | 春秋·齊·孫武《孫子·地形》:“知地知天,勝乃可全?!?/td> |
bù mù zhī dì不牧之地 | 牧:放牧牲畜。不能牧養(yǎng)牛馬的地。指荒地。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td> |
jú dì kòu tiān局地扣天 | 見“局天扣地”。 | 宋·李清照《投翰林學士纂熧禮啟》:“局地扣天,敢效談娘之善訴;升堂入室,素非李赤之甘心?!?/td> |
sì zhàn zhī dì四戰(zhàn)之地 | 指四面平坦,無險可守,容易受攻擊的地方。 | 《史記·樂毅列傳》:“趙,四戰(zhàn)之地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后漢書·荀彧傳》:“穎川,四戰(zhàn)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 |
dì dòng shān cuī地動山摧 | 見“地動山搖”。 |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祭了,發(fā)聲大哭,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霧暗,地動山摧。兵行唅啼,人倫凄愴。” |
fǔ shí dì jiè俯拾地芥 | 象低頭拾一根小草那樣。比喻容易得到或容易成功。 | 《漢書·夏侯勝傳》:“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猶俯拾地芥耳?!?/td> |
zhē dì gài tiān遮地蓋天 | 同“遮天蓋地”。 | 李季《五月端陽·打橫山》:“大小據點一掃光,紅軍和赤衛(wèi)軍遮地蓋天。” |
dì tā tiān huāng地塌天荒 | 猶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 明·徐復祚《投俊記·魔見》:“喜時節(jié)和風甘雨,怒時節(jié)地塌天荒?!?/td> |
tiān bù zhuàn dì zhuàn天不轉地轉 | 指以后總有見面的機會。 | |
guǎng kuò tiān dì廣闊天地 | 指可以發(fā)揮作用做出成就的廣大領域 | 毛澤東《<在一個鄉(xiāng)里進行合作化規(guī)劃的經驗>一文按語》:“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
zhì zhuī zhī dì置錐之地 | 置:放。錐:錐子。插錐子的地方。形容極小的地方。亦作“立錐之地”。 | 《莊子·盜跖》:“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 |
tán tiān lùn dì談天論地 | 談論天文地理。形容博學多識。 | 元·無名氏《符金錠》第二折:“俺門中未有三千客出來的談天論地胸卷江淮。” |
fú dì shèng rén伏地圣人 | 指在某一方面略有知識就逞能的人。 | |
tiān zhī dì zhī天知地知 | 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沒有別人知道。 | 元·楊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折:“你須知咱名諱,盡忠心天知地知?!?/td> |
yī shí bā céng dì yù一十八層地獄 | 佛教指極惡眾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湯、寒冰等十八種。比喻災難極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級。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陰山背后一十八層地獄?!?/td> |
hú zhōng tiān dì壺中天地 | 指道家的生活。 | 元 劉秉忠《永遇樂》詞:“壺中天地,目前今古,今日還明日?!?/td> |
huà dì wéi láo畫地為牢 | 牢:牢獄。在地上畫圈;囚人于內;作為牢獄。后喻指僅在一定的小范圍內活動。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td> |
yuàn tiān yuàn dì怨天怨地 | 抱怨天又抱怨地。后指埋怨不休。 | 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緣,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
zhī tiān zhī dì知天知地 | 指知天時,通曉地利。 | 春秋·齊·孫武《孫子·地形》:“知地知天,勝乃可全?!?/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