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非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nì gǔ fēi jīn泥古非今 | 拘守古代的而否定當(dāng)今的。形容崇尚陳規(guī)舊法,貶低新鮮事物。 | 宋 劉恕《自訟》:“泥古非今,不達(dá)時變,疑滯少斷,勞而無功。” |
zhāo shì rě fēi招事惹非 | 見“招是惹非”。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三十五回:“少年驕惰放肆……將來招事惹非,敗壞家門。” |
fēi xī shì jīn非昔是今 | 昔:過去。今:現(xiàn)在。認(rèn)為過去是錯誤的,現(xiàn)在是正確的。 | 《宣和書譜·隸書敘論》:“秦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欲愚黔首,自我作古,往往非昔是今。” |
bù dào cháng chéng fēi hǎo hàn不到長城非好漢 | 比喻不能克服困難,達(dá)到目的,就不是英雄豪杰。 | 吳茂盛《駐京辦》第11章:“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于我而言,沒成為好漢就不到長城。” |
nǐ fēi qí lún擬非其倫 | 指比擬不當(dāng)。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下》:“擬人必于其倫。” |
zhāo shì shēng fēi招是生非 | 見“招是惹非”。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并關(guān)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他也有不平,有反抗,有戰(zhàn)斗,而往往不過是將敗落家族的婦姑勃谿,叔嫂斗法的手段,移到文壇上。嘁嘁嚓嚓,招是生非,搬弄口舌,決不在大處著眼。” |
zuò dǎi wéi fēi作歹為非 | 做各種壞事。 | 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折:“詳察這生分女作歹為非,更和這忤逆男隨波逐浪。” |
qí dà fēi ǒu齊大非耦 | 舊時凡因不是門當(dāng)戶對而辭婚的,常用此話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 《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
fēi wǒ mò shǔ非我莫屬 | 莫:沒有;屬:隸屬。除我以外不能屬于任何人。 |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以為非我莫屬也。” |
qiān jīn zhī qiú,fēi yī hú zhī yè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價值千金的皮衣,決非一只狐貍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積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 《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太史公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代之智也。’” |
fù fēi xīn bàng腹非心謗 | 心懷不滿,暗中發(fā)泄。 | |
hú zuò fēi wéi胡作非為 | 指毫無顧忌或不考慮后果地肆意行動。非為;干壞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或誣好吃懶做,或誣胡作非為。” |
niǔ shì wéi fēi扭是為非 | 扭:拗弄。指顛倒是非。硬將對的說成錯的。 | 元·無名氏《活拿蕭天佑》第一折:“誰不知諂佞人是你一個王樞密,你如今扭是為非。” |
fēi tóng xiǎo kě非同小可 | 小可:尋常;一般。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況嚴(yán)重;不可忽視。也指人的學(xué)問、本領(lǐng)不同尋常。 | 元 關(guān)漢卿《魔合羅》第三折:“人命事關(guān)天關(guān)地,非同小可!” |
xún shì shēng fēi尋事生非 | 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制造糾紛。 | 艾蕪《烏鴉之歌》:“現(xiàn)在他也只有忍了,人家往往要來尋事生非,正愁找不著漏洞哩。” |
tǎo shì xún fēi討是尋非 | 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 明·無名氏《白兔記·訴獵》:“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討是尋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瞞心,料想蒼天不負(fù)虧。” |
zhōng fēi liǎo jú終非了局 | 局:結(jié)局,定局,指長久之計。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16回:“想我在此奉侍,終非了局。” |
fēi yú zé wū非愚則誣 | 誣:誣蔑。不是生性愚蠢的話,就是故意污蔑。 | 《莊子·秋水》:“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呼?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
bō nòng shì fēi播弄是非 | 挑撥是非。是非:糾紛,口舌。 | 《兩晉演義》八回:“疑她播弄是非,所以處心積慮,徐圖報復(fù)。” |
yù huò fēi bǎo獄貨非寶 | 指法官斷獄受賄賂,也難逃法網(wǎng)。 | 《書·呂刑》:“獄貨非寶,惟府事功,報以庶尤。” |
yòng fēi qí rén用非其人 | 任用了不適當(dāng)?shù)娜瞬拧V赣萌瞬划?dāng)。 | 《魏略》:“三公具贍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quán)笑之。” |
xián fēi xián shì閑非閑是 | 見“閑是閑非”。 | 元·高明《琵琶記·五娘勸解公婆爭吵》:“空爭著閑非閑是,只落得雙垂淚。” |
tòng huǐ qián fēi痛悔前非 | 徹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錯誤。 | 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位青年做了多年的苦工,受了無限的虐待,已經(jīng)弄得來三分不像人,四分不像鬼了,自己深深的在痛悔前非。” |
chāo jué fēi fán超絕非凡 | 智力或精神道德狀況或力量超群或超過常人。 | |
fēi yì rén rèn非異人任 | 異人:別人;任:承擔(dān)。不是別人的責(zé)任。表示某事應(yīng)由自己負(fù)責(zé)。 |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年》:“楚君以鄭故,親集矢于其目,非異人任,寡人也。” |
zào yáo shēng fēi造謠生非 | 見“造謠生事”。 | 黃南丁氏《楊乃武與小白菜》第八回:“而且如今你的年紀(jì),已是二十多了,住在這里,若再不同小大圓房,外間造謠生非的人多……說不定同我有了一手,豈不是你我二人的名譽,又將掃地。” |
wú kě fēi yì無可非議 | 非議:批評指責(zé)。沒有什么可以指責(zé)的。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何晏注引孔安國曰:“無所非議也。” |
fēi wǒ zú lèi,qí xīn bì yì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 族類:同族人;異:不同。不是我們同族的人,跟我們不是一條心。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楚雖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
zhōng fēi chí zhōng wù終非池中物 | 池中物:比喻蟄處一隅、腳無大志的人。比喻總有出頭的一天。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guān)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
shì fēi yǎn chǒu飾非掩丑 | 飾:掩飾;丑:丑惡。掩飾錯誤和丑惡的行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多少輕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為解,又以‘情而不淫’作要,此皆飾非掩丑之語耳!” |
gōng shì gōng fēi公是公非 | 公認(rèn)的是非。 | 唐·劉禹錫《天論上》:“人能勝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則是為公是,非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賞,違之必罰。” |
hùn xiáo shì fēi混淆是非 |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比喻故意制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 清 陶曾佑《論文學(xué)之勢力及其關(guān)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
miàn cóng fù fēi面從腹非 | 從:聽從,順從。表面順從,心里反對。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3回:“世兄果不嫌家伯語重,何難回頭是岸,萬不可面從腹非。” |
bān nòng shì fēi搬弄是非 | 搬弄:挑撥;是非:指口舌紛爭。把別人的話搬來弄去;有意從中挑撥是非出來。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回:“惱的是那狐朋狗友,搬弄是非,調(diào)三窩四。” |
xí fēi chéng shì習(xí)非成是 | 對某些錯誤事情習(xí)慣了,反以為本來就是對的。 | 西漢 揚雄《法言 學(xué)行》:“習(xí)乎習(xí),以習(xí)非之勝是,況習(xí)是之勝非乎?” |
zhāo shì bān fēi招是搬非 | 搬弄是非,引起爭端。 | 魯迅《墳·論雷峰塔的倒掉》:“和尚本應(yīng)該只管自己念經(jīng)……他偏要放下經(jīng)卷,橫來招是搬非,大約是懷著嫉妒罷。” |
qíng fēi dé yǐ情非得已 | 情況出于不得已。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62回:“適才躲避桌下,自知失儀露丑,實系情非得已,諸位姐姐莫要發(fā)笑。” |
jīn shì zuó fēi今是昨非 | 現(xiàn)在是對的;過去錯了。 | 晉 陶潛《歸去來兮辭》:“實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 |
shì fēi diān dǎo是非顛倒 |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 唐 韓愈《施先生墓銘》:“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
fēi lǘ fēi mǎ非驢非馬 | 不是驢;也不是馬。形容走了樣;什么也不像;不倫不類。 | 東漢 班固《漢書 西域傳下 渠犁》:“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
shì fēi wén guò飾非文過 | 粉飾掩蓋過失、錯誤。 | 東漢·班固《漢書·賈捐之傳》:“順非而澤,不聽而誅。”唐·顏師古注:“謂人有堅為辯言,不以誠質(zhì),學(xué)于非道,雖博無用,飾非文過,辭語順澤,不聽教命……” |
cháng ào shì fēi長傲飾非 | 滋長驕傲、掩飾過錯。 | 清·陳確《答張考夫書》:“怙惡不悛,長傲飾非者,古下愚不肖之流。” |
rě shì shēng fēi惹是生非 |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爭事端。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
qí dà fēi ǒu齊大非偶 | 指辭婚者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
zhī zhī fēi nán,xíng zhī bù yì知之非難,行之不易 | 知道它并不難,去做它就難了。 | 唐·徐賢妃《諫太宗息兵罷役疏》:“唯恐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志驕于業(yè)泰,體逸于時安。” |
rě shì zhāo fēi惹事招非 | 引起麻煩之事。同“惹是招非”。 | 元 無名氏《東平府》第一折:“哎,徐寧緊緊相隨,生怕俺不遵依,向城中惹事招非。” |
xiǎng rù fēi fēi想入非非 | 非:出于佛經(jīng);指虛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虛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脫離現(xiàn)實地胡思亂想。 | 《楞嚴(yán)經(jīng)》第九卷:“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
diān dǎo shì fēi顛倒是非 | 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指善惡不明或故意歪曲事實。 | 唐 韓愈《唐太學(xué)博士施先生墓志銘》:“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
miàn yù bèi fēi面譽背非 | 見“面譽背毀”。 | 《宋史·范杲傳》:“杲性虛誕,與人交,好面譽背非。” |
bié yǒu tiān dì fēi rén jiān別有天地非人間 | 別:另外;天地:風(fēng)格或境界。另有一番新的境界,不是人間所有的。 | 唐·李白詩《答山中人》詩:“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
lüè shì bān fēi掠是搬非 | 搬弄是非。 | 明·無名氏《四賢記·挑斗》:“你如今掠是搬非,干討得鬼哭神愁。” |
shēn fēi mù shí身非木石 | 謂自身并不是毫無感情的人。 |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
fēi tóng děng xián非同等閑 | 非:不;等閑:尋常,一般。指情況嚴(yán)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視。 | 《追求》:“除非他自承怯弱,拋棄了這憧憬,不然,他不得不做一個非同等閑的人。” |
shuō shì nòng fēi說是弄非 | 見“說是談非”。 | 《解放日報》1943.1.23:“從‘老好人’薛××的眼里,以為大家又在說是弄非了。” |
jiàn guài fēi guài見怪非怪 | 見“見怪不怪”。 | 明·無名氏《白兔記·牧牛》:“見怪非怪,其怪自害。” |
shuō shì tán fēi說是談非 | ①評說是非。②指搬弄口舌。 | 元·無名氏《點絳唇·贈妓》:“不問生熟辦酒食,他便要異盞傳杯,說是談非,斜眼相窺。” |
shuō shì dào fēi說是道非 | 見“說是談非”。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8卷:“我的父母沒眼睛,把我嫁在這里,沒來由教他來望,卻教別人說是道非。” |
xí fēi chéng sú習(xí)非成俗 | 指習(xí)慣于不好的東西而成風(fēng)尚。 | 晉·葛洪《抱樸子·疾謬》:“杯觴路酌,弦歌行奏,轉(zhuǎn)相高尚,習(xí)非成俗。” |
sǐ yú fēi mìng死于非命 | 非命:橫死。在意外的災(zāi)禍中死亡。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一卷:“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 |
wéi fēi zuò è為非作惡 | 見“為非作歹”。 |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七回:“今天倚仗你那些為非作惡之人,前來擾亂我的公事,對也不對?” |
sì fēi ér shì似非而是 | 看來與常識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實上卻可能是正確的。 | |
wú kě fēi nàn無可非難 | 無可指責(zé)。 | |
wén guò suí fēi文過遂非 | 掩飾過失,順隨錯誤。 | 宋·蘇軾《論時政狀》:“而近日之事,乃有文過遂非之風(fēng),此臣之所以憤懣太息而不能已也。” |
fēi xíng bī kǎo非刑逼拷 | 非刑:法律外的殘酷肉刑。指使用殘酷的肉刑進(jìn)行審訊逼供。 | 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假虎威古玩流殃》:“他非刑逼拷,打死平民,納賄詐財。” |
yǎn zuì shì fēi掩罪飾非 | 掩:遮蓋。掩飾錯誤和罪過。 | 《明史·徐學(xué)詩傳》:“蓋嵩權(quán)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詞便給足以掩罪飾非。” |
xiáo luàn shì fēi淆亂是非 | 淆亂:混淆,混亂。故意把正確的說成錯誤的,把錯誤的說成正確的,制造混亂,使是非不清。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該大臣等相顧不發(fā)一策,事事仰勞神算,已屬全無心肝,乃猶徇情掩飾,淆亂是非,致令外議沸騰。” |
bǐ yì yī shì fēi,cǐ yì yī shì fēi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 彼:那。這種情況下與那種情況下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不一。即沒有客觀的是非標(biāo)準(zhǔn)。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齊物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
zhì fēi wén shì質(zhì)非文是 | 徒有華美的外表,而無相應(yīng)的實質(zhì)。 | 漢 揚雄《法言 吾子》:“其文是也,其質(zhì)非也……羊質(zhì)而虎皮,見草而說,見豺而戰(zhàn),忘其皮之虎矣。” |
fèi fēi qí zhǔ吠非其主 | 吠:狗叫。狗朝著外人亂叫。舊比喻各為其主。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六》:“跖之狗吠堯,非貴跖而賤堯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
sòng gǔ fēi jīn頌古非今 | 頌:頌揚;非:非難;反對;今:現(xiàn)代。頌揚古代的;非難和反對現(xiàn)代的。 | 漢 司馬遷《史記 秦始皇本紀(jì)》:“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
ài fēi qí dào愛非其道 | 道:方法。對某人很親愛,方法不對頭。指父母對子女的溺愛。 | 清 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余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然愛之必以其道。” |
fù shì wéi fēi覆是為非 | 覆:顛倒。把是顛倒為非,把非顛倒為是。 | 漢·焦贛《易林·豐之鼎》:“讒言亂國,覆是為非,伯奇乖難,恭子憂哀。” |
yù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54回:“焉知曉欲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rén fēi shèng xián,shú néng wú guò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 舊時指一般人犯錯誤是難免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héng huò fēi zāi橫禍非災(zāi) | 猶言橫殃飛禍。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只為那當(dāng)年認(rèn)了個不良賊,送的俺一家兒橫禍非災(zāi)。” |
yòng fēi suǒ xué用非所學(xué) | 使用中需要的本領(lǐng),與學(xué)習(xí)中得到的東西不一致。 | 《明史·葉伯巨傳》:“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xué)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xué)。” |
pǐn mào fēi fán品貌非凡 | 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尋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四回:“世兄品貌非凡,將來是要一定發(fā)達(dá)的。” |
hào dān fēi sù好丹非素 | 愛好紅色,反對白色。比喻對事物有偏見。 | 南朝 梁 江淹《雜體》詩序:“至于代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則忌辛,好丹則非素。” |
fēi xióng fēi pí非熊非羆 | 羆:熊的一種。不是熊也不是羆。舊指圣主得賢臣的征兆。 | 西漢·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 |
yán hé shì fēi研核是非 | 核:對照,考核。研究考核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 漢·張衡《東京賦》:“溫故知新,研核是非。” |
wù shì rén fēi物是人非 | 東西還是原來的東西,可是人已不是原來的人了。多用于表達(dá)事過境遷。因而懷念故人。 | 三國 魏 曹丕《與吳質(zhì)書》:“節(jié)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
fēi cǐ jí bǐ非此即彼 | 非:不是;此:這個;即:便是;彼:那個。不是這一個,就是那一個。 | 張平《抉擇》:“非此即彼,別無選擇。” |
míng biàn shì fēi明辨是非 | 分清楚是和非、正確和錯誤。 | 宋 歐陽修《與王懿敏公》:“某竊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茍且,負(fù)抱愧恥,何可勝言。” |
xué fēi suǒ yòng,yòng fēi suǒ xué學(xué)非所用,用非所學(xué) | 所學(xué)的不是實際工作所用的,有用的又沒有學(xué)。指學(xué)和用脫節(jié)背離。 | 《明史·葉伯巨傳》:“比到京師,而除官多以貌選,所學(xué)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學(xué)。” |
shì fēi zhī dì是非之地 | 有麻煩或爭議的地方。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我想第一步只有讓你師父跳出是非之地,哪一方面都不幫。” |
hù guò shì fēi護(hù)過飾非 | 掩護(hù)錯誤、文飾過失。 | 《清史稿 和珅傳》:“和珅率對不以實,詔斥護(hù)過飾非,革職留任。” |
suì fēi wén guò遂非文過 | 飾非文過。掩飾錯誤和過錯。 | 漢荀悅《漢紀(jì) 昭帝紀(jì)》:“遂非文過,知而不改。”《孟子 公孫丑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
ruò yào bù zhī,chú fēi mò wéi若要不知,除非莫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1卷:“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為。’” |
ruò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壞事終究要暴露。 |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
tí xiào jiē fēi啼笑皆非 | 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人的行為既令人感到難堪;又令人覺得可笑。皆非:都不是。 | 唐 孟棨《本事詩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驗作人難。” |
jiàn guài fēi guài,qí guài zì hài見怪非怪,其怪自害 | 怪:奇異的。發(fā)現(xiàn)怪事怪物不要驚慌,它就不會危害了。 | 明·無名氏《白兔記·牧牛》:“見怪非怪,其怪自害。” |
mào shì qíng fēi貌是情非 | 表面做的與心里想的完全兩樣。比喻表里不一。 | 《與僧正教》:“信可謂心與事背,貌是情非。” |
yī jīng fēi xiǎo一驚非小 | 受到的驚恐不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6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 |
rén fēi tǔ mù人非土木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 宋 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第十二出:“謝荷公公!張協(xié)人非土木,必有報謝之期。” |
lùn liè shì fēi論列是非 | 論:評論;列:列舉。羅列事實,評論是非。 | 《漢書 司馬遷傳》:“仍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dāng)世之士邪。” |
wú kě hòu fēi無可厚非 | 厚:重;非:否定。沒有什么可過分指責(zé)或批評的;指事情有一定的道理或原因。 | 《漢書 王莽傳中》:“莽怒,免英官。后頗覺悟,曰:‘英亦未可厚非。’” |
wéi fēi zuò dǎi為非作歹 | 做種種壞事。為:做;歹:指壞事。 | 元 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折:“我且拿起來,只一口將他吞于腹中,看道可還有本事為非作歹哩。” |
shì fēi dé shī是非得失 | 正確與錯誤,得到的與失去的。 | 宋·朱熹《辭免兼實錄院同修撰奏狀》:“不知所言,重念臣愚,素?zé)o史學(xué),然于是非得失之故,實有善善惡惡之心。” |
shì fēi qīng zhòng是非輕重 | 正確和謬誤,事情的重要與不重要 | 鄧小平《第三代領(lǐng)導(dǎo)集體的當(dāng)務(wù)之急》:“當(dāng)然還是要分別是非輕重,要以事實為根據(jù),以法律為準(zhǔn)繩,還是要講坦白從寬抗拒從嚴(yán)的政策。” |
fēi fèn zhī cái非分之財 | 不是自己應(yīng)得的錢財。指本身不應(yīng)該拿的錢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