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魚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é jué yú làn河決魚爛 | 比喻事物壞到極點,不可收拾。 | 清·王夫之《讀通監論·晉武帝》:“孰如近在汾晉之間,使我不軌之士民,教猱倀虎,河決魚爛于腹心乎?” |
yóu yú chū tīng游魚出聽 | 水里的魚游到水面上來聽音樂。形容音樂美妙動聽。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游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 |
chí yú zāo yāng池魚遭殃 | 比喻因牽連而遭到的禍害。 | 清·孫雨林《皖江血》上卷:“黨禍起中江,正士寒心,連袂長往,俺事外人也池魚遭殃。” |
sì shuǐ rú yú似水如魚 | 像魚和水一樣不能離開。形容關系密切,不可分離。多指男女情人。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若不是大恩人拔刀相助,怎能勾好夫妻似水如魚。”明 張鳳翼《紅拂記 傳奇大意》:“李靖人豪,張姬女俠,相逢似水如魚。” |
yú mù hùn zhū魚目混珎 | 見“魚目混珠”。 | |
kū yú xián suǒ枯魚銜索 | 穿在繩上的干魚。形容事物存在的日子已經不多。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一卷:“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 |
yú chén yàn yǎo魚沉雁杳 | 比喻書信不通,音信斷絕。 | 唐·戴叔倫《相思曲》:“魚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 |
yú bó hú gōu魚帛狐篝 | 指借助鬼神制造輿論,以便起事。 |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 |
shuǐ qīng wú yú水清無魚 | 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伙伴。比喻過分計較人的小缺點,就不能團結人。 | 漢 班固《白虎通》:“故水清無魚,人察無徒。” |
yú shū yàn tiē魚書雁帖 | 泛指書信。 | 明·高濂《絳都春序·題情》套曲:“空接,魚書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絳都春序·四時閨怨》套曲:“盼征鴻在天外,行列,煩寄卻魚書雁帖。” |
yú mù hùn zhēn魚目混珍 | 見“魚目混珠”。 | 《參同契》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唐·李白《鳴皋歌送岑徵君》:“蝘蜓嘲龍,魚目混珍。” |
niú tí zhōng yú牛蹄中魚 | 牛蹄:是指牛蹄印里的積水。牛蹄印坑里的魚。比喻死期迫近。 | 三國(魏) 應璩《與韋仲將書》:“誠恐將為牛蹄中魚,卒鮑氏之肆矣。” |
yuān yú cóng jué淵魚叢爵 | 《孟子·離婁上》:“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后以“淵魚叢爵”比喻為政不善,結果驅使人民投向敵方。 | 《孟子·離婁上》:“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shǐ yú lì jié史魚歷節 | 史魚:名鲉,字子魚,春秋衛國大夫,以直諫著名;歷:歷盡;節:節操。史魚歷盡節操。形容堅持操守,忠貞不渝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3回:“史魚歷節,殆無以過也。” |
yú yóu fǔ nèi魚游釜內 | 同“魚游釜中”。 | 《魏書·中山王英傳》:“緣江焚毀,靡使所遺。建業窮蹙,魚游釜內。” |
rèn cóng fēng làng qǐ,wěn zuò diào yú chuán任從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比喻隨便遇到什么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同“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休養》:“中國有兩句諺語:‘誰人背后無人說,那個人前不說人?’‘任從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fàng yú rù hǎi放魚入海 | 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 | 《三國演義》第四二回:“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 |
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 北齊 杜弼《為東魏檄蜀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màn yǎn yú lóng曼衍魚龍 | 曼衍:亦作“漫衍”、“曼延”,巨獸名,古代仿照它排演百戲節目。魚龍:古代百戲節目。古代演出的雜戲名。比喻事物的離奇變幻。亦作“魚龍曼衍”。 | |
jī tóu yú cì雞頭魚刺 | 比喻輕微而不被重視的的事物。 | |
yú shuǐ qíng shēn魚水情深 | 像魚和水那樣親密無間的深厚感情。 | |
yàn qù yú lái雁去魚來 | 書信往來。雁、魚均喻書信。 | 元·湯式《湘妃引·有所贈》曲:“鶯煎燕聒惹相思,雁去魚來傳恨詞。” |
mù yàn fǔ yú幕燕釜魚 | 見“幕燕鼎魚”。 | 《時敏報·美人禁工新約平議》:“前程正未可量,又何事依人茍安,為幕燕釜魚之計也乎?” |
luò yàn chén yú落雁沉魚 | 雁見了飛落地面,魚見了潛入水底。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 | 先秦 莊周《莊子 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
lóng niǎo shi yú籠鳥池魚 | 關在籠里的鳥,養在池中的魚。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 | |
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比喻心甘情愿地上當。 | 《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釣來!’” |
dà yú dà ròu大魚大肉 | 指美好豐盛的飲食。形容菜肴豐盛。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1卷:“大魚大肉,熱酒熱飯,只顧搬將出來。” |
tūn zhōu zhī yú吞舟之魚 | 能吞舟的大魚。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 《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史記·酷吏列傳序》:“網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
zhǐ tiān shè yú指天射魚 | 向著天空去射河里的魚。比喻辦事一定落空。 | 漢·劉向《說苑·尊賢》:“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也。” |
yú yóu fǔ dǐ魚游釜底 | 同“魚游釜中”。 | 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夫魚游釜底,燕處焚巢,旦夕偷生,不自知其頻于外殆,我同胞其何以異是耶?” |
yú zhì lóng wén魚質龍文 | 魚的實質,龍的外表。謂虛有其表。 | 晉·葛洪《抱樸子·吳失》:“魚質龍文,似是而非,遭水而喜,見懶即悲。” |
yú mù jiān zhū魚目間珠 | 見“魚目混珠”。 | 《參同契》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宋·司馬光《稷下賦》:“珷玞亂玉,魚目間珠,泥沙漲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蕪。” |
chǎo yóu yú炒魷魚 | 因魷魚一炒就卷起來,比喻卷鋪蓋。指解雇。 | 張賢亮《出賣“荒涼”》:“絕對聽從我指示,做不到這點,立即‘炒魷魚’!” |
yú sǐ wǎng pò魚死網破 | 不是魚死;就是網破。指拼個你死我活。 | 《杜鵑山》第五場:“他就是張網捕魚,我也拼他個魚死網破。” |
lín hé yù yú臨河欲魚 | 臨:面對;欲:想要。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仍不能如愿以償。 | 《文子·上德》:“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織網。” |
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què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 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同“為淵驅魚,為叢驅爵”。 | 清·新廣東武生《黃蕭養回頭》:“大小文武官員,都是助紂為虐,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甚非計也。” |
bào yú zhī sì鮑魚之肆 | 賣咸魚的店。比喻壞人成堆的地方。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
chén yú luò yàn沉魚落雁 | 沉:使下沉;落:使落下。原指女子貌美;使游魚下沉;使飛雁降落;不敢與之比美。后來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 | 先秦 莊周《莊子 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
yú yǔ xióng zhǎng魚與熊掌 | 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比喻俱為所欲,難于取舍之物。 | 語本《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jué為淵驅魚,為叢驅爵 | 比喻為政不善,人心渙散,使百姓投向敵方。爵,通“雀”。 | 語出《孟子 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晉書 段灼傳》引作“為川驅魚,為藪驅雀”。 |
hú míng yú chū狐鳴魚出 | 鳴:叫。指動員眾人起事。 | 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夜篝火,狐鳴曰:‘大楚興,陳勝王。’” |
shuǐ zhì qīng zé wú yú水至清則無魚 | 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伙伴。比喻過分計較人的小缺點,就不能團結人。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huò jìn shi yú禍近池魚 | 猶言殃及池魚。比喻無辜而受害。 | 隋·盧思道《勞生論》:“淫刑以逞,禍近池魚,耳聽惡來之讒,足踐龍逢之血。” |
rú yú dé shuǐ如魚得水 | 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適合的環境。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sān tiān dǎ yú,liǎng tiān shài wǎng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 比喻學習或做事沒有恒心;經常中斷。不能堅持。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因此也假說來上學,不過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
lóng zhàn yú hài龍戰魚駭 | 喻戰爭激烈。 | 《中國現代思想史參考資料簡編·駁革命可以生內亂說》:“以視建武元年以后,十二年以前,龍戰魚駭,蓋不侔矣。” |
hé yú fù jí河魚腹疾 | 指腹瀉。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rú rù bào yú zhī sì,jiǔ ér bù wén qí chòu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鮑魚:咸魚;肆:店鋪。如同進入咸魚店,時間一長就聞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環境對人的熏染和影響。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
yú kuì niǎo sàn魚潰鳥散 | 比喻軍隊潰敗。 | 《宋書 武帝紀中》:“番禺之功,浮級萬數,左里之捷,魚潰鳥散。” |
xìn jí tún yú信及豚魚 | 及:達到;豚:小豬。信用及于小豬和魚那樣微賤的東西。比喻信用非常好。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zuò guān chuí diào zhě,tú yǒu xiàn yú qíng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徒:空;羨:羨慕。坐著看那些釣魚的人,空自有羨慕魚兒的心情。指空想旁觀不如實干。 |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欲濟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yú lóng hùn zá魚龍混雜 | 比喻壞人和好人混雜在一起;成分復雜。 | 唐 張志和《和漁夫詞》十三:“風攪長空浪攪風,魚龍混雜一川中。” |
lǐ yú tiào lóng mén鯉魚跳龍門 |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就會變化成龍。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也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 《埤雅 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
lín hé xiàn yú臨河羨魚 | 比喻空有愿望,而無實際行動。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 |
wèi yuān qū yú為淵驅魚 | 原比喻殘暴的統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敵方。現比喻不會團結人;把一些本來可以團結過來的人趕到敵對方面去。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cóng què yuān yú叢雀淵魚 | 比喻不行善政,等于把老百姓趕到敵人方面去。語本《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語出《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雀)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hài shǐ lǔ yú亥豕魯魚 | 把“亥”字錯成“豕”字,把“魯”字錯成“魚”字。指傳寫或刻印中的文字錯誤。 | 宋·文天祥《謝何樞密夢然啟》:“其如亥豕魯魚之謬,深有慚于負乘,敢自己于循墻。” |
yú chén yàn jìng魚沉雁靜 | 同“魚沉雁杳”。 | 明·高濂《瓦盆兒·題情》套曲:“未知道自別來他心可至誠,他應恨魚沉雁靜。” |
shǐ hài yú lǔ豕亥魚魯 | 《呂氏春秋 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洪《抱樸子 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后以“豕亥魚魯”謂書籍傳寫或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 《呂氏春秋·察傳》載有“己亥”誤作“三豕”的故事。晉葛洪《抱樸子·遐覽》:“書字人知之,猶尚寫之多誤。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此之謂也。” |
yǐ quán wéi yú以筌為魚 | 筌:捕魚的竹器。把捕魚工具看作是魚。比喻滿足對事物表面膚淺認識,不去更深入了解事物本質。 | 朱自清《經典常談》序:“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辜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
yǐ yú qū yíng以魚驅蠅 | 見“以魚驅蠅”。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以肉去蟻,蟻愈多;以魚驅蠅,蠅愈至。”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以魚驅蠅,蠅愈至。” |
lín yuān xiàn yú臨淵羨魚 | 臨:面對;淵:深水;潭;羨:希望得到。面對著深水潭;希望得到魚。比喻只有愿望和空想;而無實際行動;仍不能如愿以償。 | 東漢 班固《漢書 董仲舒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rèn píng fēng làng qǐ,wěn zuò diào yú chuán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比喻隨便遇到什么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四:“我們有在不同革命時期經過考驗的這樣一套干部,就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要有這個信心。” |
jí bīn yoǔ yú及賓有魚 | 用別人的魚請客。比喻借機培植私人勢力。 | 《周易·姤》:“包有魚,義不及賓也。”孔穎達疏:“言有他人之物,于義不可及賓也。” |
yǐ yǐn tóu yú以蚓投魚 | 用蚯蚓做魚餌釣魚。比喻用較小的代價換得較大的收獲。 | 《隋書 薛道衡傳》:“魏收曰:‘傅縡所謂以蚓投魚耳。’” |
yú lǔ dì hǔ魚魯帝虎 | 謂將魚誤寫作魯,帝誤寫作虎。泛指文字錯訛。 | 清·金桌《〈南海百詠〉跋》:“余家向有鈔本,承訛踵謬,不無魚魯帝虎之失,恨不能一一訂正之。” |
yú guàn ér rù魚貫而入 | 像游魚那樣首尾連貫地進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繼而進。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
yú guàn ér jìn魚貫而進 | 貫:連貫。像游魚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接連著走。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鄧艾傳》:“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
lǔ yú táo yīn魯魚陶陰 | “魯”和“魚”、“陶”和“陰”字形相近易混。指傳抄刊印中的文字錯誤。 | 明·焦竑《焦氏筆乘·衛包改古文》:“至今則魯魚陶陰,字既差訛,聖圣軆體,書復茍簡矣。” |
lóng yáng qì yú龍陽泣魚 | 后以之為失寵之典。 | 《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馀魚而涕下。……王曰:‘然則何為出涕?’曰:‘臣為王之所得魚也。’王曰:‘何謂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矣。……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 |
yú guàn ér qián魚貫而前 | 貫:連貫。像游魚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接連著走。 | 《宋史·折德庡傳附繼閔》:“賊緣崖腹微徑魚貫而前,城中矢石亂下。” |
yāng jí chí yú殃及池魚 | 比喻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
chí yú zhī yāng池魚之殃 | 比喻因牽連而無端遭到的禍害。 | 《剪燈新話 三山福地傳》:“汝宜擇地而居,否則恐預池魚之殃。” |
niǎo jīng yú kuì鳥驚魚潰 | 潰:潰散。象鳥驚飛,象魚潰散而逃。形容軍隊因受驚擾而亂紛紛地四下潰散。 | 《隋書 楊玄感傳論》:“民為凋盡,徭戍無期,率土之心,鳥驚魚潰。” |
yú xiàn niǎo cuàn魚縣鳥竄 | 魚被釣,鳥逃竄。比喻或受制于人,或飄泊流離,處境十分險困。縣,通“懸”。 | |
lòu wǎng zhī yú漏網之魚 | 從網眼里漏出去的魚。比喻僥幸逃脫的罪犯或敵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網漏于吞舟之魚。” |
yú bó hú shēng魚帛狐聲 | 見“魚帛狐篝”。 |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 |
yú chuán chǐ sù魚傳尺素 | 尺素:古代用絹帛書寫,通常長一尺,因此稱書信。指傳遞書信。 |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
shi yú zhī lǜ池魚之慮 | 謂擔憂無端受累遭災。 | 《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匯編·羅店鎮志》:“訛傳丁國恩率大兵會剿羅店,蓋以吾鎮賊曾踞巢穴,人人抱池魚之慮,一時驚惶無措,各扶老攜幼避匿四鄉,半皆露宿。” |
lǔ yú dì hǔ魯魚帝虎 | 指文字傳抄錯誤。 | 晉 葛洪《抱樸子》:“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
xiāo yú chuí huà宵魚垂化 | 《呂氏春秋·具備》:“宓子賤治亶父……三年,巫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觀化于亶父,見夜漁者,得則舍之。巫馬旗問焉,曰:‘漁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對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所舍者小魚也。’巫馬旗歸,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嚴刑于旁。 | 據《呂氏春秋·具備》載,春秋時孔子弟子宓子賤治亶父(今山東省單縣),體圣人之化,三年,夜間捕魚的人能將所得小魚重歸水中。 |
bái yú dēng zhōu白魚登舟 | 為殷亡周興之兆。同“白魚入舟”。 | 《漢書 終軍傳》:“蓋六鶂退飛,逆也;白魚登舟,順也。”顏師古注引臣瓚曰:“謂武王伐殷而魚入王舟,象征而必獲,故曰順也。” |
yuān yú cóng què淵魚叢雀 | 把魚趕進深潭,把雀趕到叢林。原比喻統治者施行暴政,百姓逃往別國。現也比喻把可以團結的人趕到敵方去。 | 《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為湯武驅民者,桀與紂也。” |
lòu wǎng yóu yú漏網游魚 | 比喻僥幸逃脫的罪犯或敵人。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14回:“李靖望前飛走,真似失林飛鳥,漏網游魚,莫知東南西北。” |
yú ròu xiāng lǐ魚肉鄉里 | 魚肉:比喻受宰割;鄉里:地方上的老百姓。把地方上的老百姓當作魚、肉一樣任意宰割。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仲長統傳》:“魚肉百姓,以盈其欲。” |
què mǎ yú lóng雀馬魚龍 | 泛指珍禽異獸。語本《漢書·西域傳贊》:“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 語出《漢書·西域傳贊》:“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鉅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
kū yú hé zhé枯魚涸轍 | 枯魚:干魚;涸轍:干的車轍溝。比喻陷入困境。 | 《莊子 外物》:“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 |
yuán mù qiú yú緣木求魚 | 緣:順著;木:樹。沿著樹干爬上樹去捉魚。比喻方法不對;徒勞無功。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hǎi kuò cóng yú yuè,tiān kōng rèn niǎo fēi海闊從魚躍,天空任鳥飛 | 闊:寬廣。大海遼闊隨魚跳躍,天空空曠任鳥飛翔。形容無牽無掛,自由自在。比喻可充分施展抱負 | 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引《古今詩話》:“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
yú yú yǎ yǎ魚魚雅雅 | 形容車駕前行威儀整肅的樣子。 | 唐 韓愈《元和圣德詩》:“駕龍十二,魚魚雅雅。” |
shí yú yù qīng食魚遇鯖 | 比喻調換口味,使不單調。鯖,魚肉合燒的美味。 | 唐·皮日休《<文藪>序》:“亦由食魚遇鯖,持內偶僎。” |
zàng shēn yú fù葬身魚腹 | 葬身:埋葬尸體。尸體被魚所食。指淹死水中。 | 戰國 楚 屈原《楚辭 漁父》:“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 |
yú chén yàn miǎo魚沉雁渺 | 見“魚沉雁渺”。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二回:“謖如蒿目時艱,空自拊髀,兼之寶山僻在海隅,文報不通,迢遞并云,魚沉雁渺,十分懊惱。” |
dé yú wàng quán得魚忘荃 | 比喻已達目的,即忘其憑借。“荃”亦作“筌”。 |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 |
shè yú zhǐ tiān射魚指天 | 向天射魚。喻雖勞而必無所獲。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知度》:“射魚指天,而欲發之當出。舜禹猶若困,而況俗主乎?” |
yú shuǐ hé xié魚水和諧 | 形容夫婦關系和好諧調如魚水。 | 元·王子一《誤人桃源》第四折:“今日也魚水和諧,燕鶯成對,琴瑟相調。” |
xiāng ěr zhī xià,bì yǒu sǐ yú香餌之下,必有死魚 | 餌:引魚上鉤的食物。指魚必為貪食而上鉤。 | 《三略·上略》:“香餌之下,必有死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
shuǐ dà yú duō水大魚多 | 水面寬廣,魚就很多。比喻事物環境寬松就能豐盛。 | 漢·王充《論衡·自紀篇》:“夫形大,衣不得褊。事眾文饒,水大魚多。” |
shǐ yú bǐng zhí史魚秉直 | 史魚:名鲉,字子魚,春秋衛國大夫,以直諫著名;直:正直。史魚秉性正直。形容人剛正不阿。 | 春秋·魯·孔丘《論語·衛靈公》:“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 |
hé zhé kū yú涸轍枯魚 | 見“涸轍魚”。 | 明·張景《飛丸記·憐儒脫難》:“吹噓一點靈犀熱,涸轍枯魚沐浩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