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85 個(gè)止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yǐ xíng zhǐ xíng以刑止刑 | 猶以刑去刑。 | 《周書·武帝紀(jì)下》:“以刑止刑,世輕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
tuī bō zhù lán,zòng fēng zhǐ liáo推波助瀾,縱風(fēng)止燎 | 瀾:大波浪。比喻從旁鼓動(dòng),助長(zhǎng)事物的聲勢(shì),擴(kuò)大影響。 | 隋·王通《文中子·問易》:“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fēng)止燎爾!” |
yù yán yòu zhǐ欲言又止 | 想說又停止;不說。常形容有難言的苦衷。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語甚凄楚,驚問之,欲言而止者再。” |
xué wèn wú zhǐ jìng學(xué)問無止境 | 止境:盡頭。學(xué)問是沒有盡頭的。 | |
sǐ ér hòu zhǐ死而后止 | 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奮斗終身,貢獻(xiàn)出一切。 | 春秋·魯·左丘明《國(guó)語·晉語》:“天二子之良,將勒營(yíng)其君,復(fù)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來。” |
jǔ zhǐ yán tán舉止言談 | 行為舉動(dòng)和說話言論。指人的外在風(fēng)度。 | 唐·杜牧《罪言》:“山東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dāng)如此,沈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 |
bù sè xià liú,bù zhǐ bù xíng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 指對(duì)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學(xué)說就不能推行。現(xiàn)比喻不破除舊的、壞的東西,新的、好的東西就建立不起來。 | 唐·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shuō méi zhǐ kě說梅止渴 | 同“望梅止渴”。 | 宋·李清照《打馬賦》:“說梅止渴,稍蘇奔競(jìng)之心;畫餅充饑,少謝騰驤之志。” |
bù suí yǐ zhǐ不隨以止 | 不跟隨別人而半途停止。 | |
chōu xīn zhǐ fèi抽薪止沸 | 抽掉鍋底下正燃燒的柴火,使鍋里的水不再沸騰。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北齊 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
rú qiū ér zhǐ如丘而止 | 如:到達(dá);丘:丘陵;止:止步。指遇到困難則停下來,不求上進(jìn)。 | 《荀子·宥坐》:“如垤而進(jìn),吾與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
wéi shān zhǐ kuì為山止簣 | 比喻功敗垂成。語本《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 語出《論語·子罕》:“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
zhǐ yú zhì shàn止于至善 | 達(dá)到最完善的境界。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xué)》:“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zhī zú bù rǔ,zhī zhǐ bù dài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殆:危險(xiǎn)。知道滿足就不會(huì)遭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huì)遇到危險(xiǎn)。 |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zhǎng)久。” |
dào cǐ wéi zhǐ到此為止 | 以這里為界限。 | 陳忠實(shí)《白鹿原》第16章:“兆海痛苦地嘆口氣:‘完了。到此為止。’” |
gāo shān yǎng zhǐ,jǐng xíng xíng zh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語助詞;景行:大路,比喻行為正大光明。仰望著高山,效法著大德。比喻對(duì)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 《詩(shī)經(jīng)·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jǔ zhǐ xián yǎ舉止嫻雅 | 嫻:文雅。形容女子的姿態(tài)和風(fēng)度嫻靜文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舉止嫻雅,淺笑微顰,豐華入目;承顏順意,婉孌快心。” |
zhǐ gē xīng rén止戈興仁 |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戰(zhàn)爭(zhēng),施行仁政。 | 《漢晉春秋》:“將欲止戈興仁,為百姓請(qǐng)命。” |
shàn huǒ zhǐ fèi扇火止沸 | 沸:沸騰,指水滾開。用扇風(fēng)助長(zhǎng)火勢(shì)的辦法來停止水沸騰。比喻采取的辦法與希望達(dá)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 《吳書》:“風(fēng)聲流聞,震蕩城邑,丘墻懼于橫暴,貞良化為群惡,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
qiǎn cháng zhé zhǐ淺嘗輒止 | 淺:初步;輒:就。略微嘗試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學(xué)習(xí)不深入鉆研。 | 清 彭養(yǎng)鷗《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嘗,茍文人墨客,淺嘗輒止,用以悅性陶情,有何不可?” |
jǔ zhǐ dà fāng舉止大方 | 舉動(dòng)不俗氣,不做作。形容人行為動(dòng)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二十一回:“若是正經(jīng)的女子,見了人一樣,不見人也是一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幺呢?” |
zhǐ kě wàng méi止渴望梅 | 見“止渴思梅”。 | 清·孫雨林《皖江血·拒敵》:“止渴望梅,究有何益,此誠(chéng)吾黨大不幸了!” |
zhǐ xún zī xù止循資序 | 止:只,僅;循:順著,引申為沿襲,依照;資序:論資排輩。指只靠資歷。 | 清·陳忱《續(xù)資治通鑒》第五卷:“若專引知識(shí),則嫌于私;若止循資序,未必皆才。” |
yī yē zhǐ cān一噎止餐 | 猶因噎廢食。語本《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 語出《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
xīn rú zhǐ shuǐ心同止水 | 形容心境平靜,毫無雜念。同“心如止水”。 | 唐 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楊十二博士》詩(shī):“身覺浮云無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瀟灑疏朝市, 不要崎嶇隱姓名。” |
bù sāi bù liú,bù zhǐ bù xíng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 塞:堵塞;止:停止。比喻只有破除舊的、錯(cuò)誤的東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確的東西。 | 唐 韓愈《原道》:“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
jǔ zhǐ bù fán舉止不凡 | 舉動(dòng)不平凡。形容人的行為動(dòng)作非同一般,與眾不同。 | 清 壯者《掃迷帚》第五回:“昨見二君舉止不凡,詢及棧主,始知兄即吳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問此位名姓?” |
wàng mén tóu zhǐ望門投止 | 投止:投宿。在窘迫中見有人家就去投宿。比喻情況急迫,來不及選擇存身的地方。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黨錮傳 張儉》:“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
zhōng dào ér zhǐ中道而止 | 走到半路就放棄了前進(jìn)。比喻事情還沒做完就停止了。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 |
xīn rú zhǐ shuǐ心如止水 | 形容心境平靜,毫無雜念。 | 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軌;齒牙相軋,波瀾四起。公獨(dú)何人,心如止水;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 |
zhī zhǐ bù rǔ知止不辱 | 知道滿足就不會(huì)受到羞辱。 | 漢·荀悅《漢紀(jì)·宣帝紀(jì)》:“太傅疏廣謂少傅受曰:‘吾聞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
jí xiáng zhǐ zhǐ吉祥止止 | 第一個(gè)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個(gè)止字是助詞。指喜慶。 | 《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
jué xīn zhǐ huǒ絕薪止火 | 絕:斷絕;薪:柴草。斷絕柴草,使火停止燃燒。比喻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 | 《呂氏春秋·盡數(shù)》:“揚(yáng)湯止沸,沸愈不止,去火則止矣。” 漢·枚乘《上書諫吳書》:“一人飲之,百人揚(yáng)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 |
tàn guān zhǐ yǐ探觀止矣 | 用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diǎn)。 | |
yǒng wú zhǐ jìng永無止境 | 止境:盡頭。永遠(yuǎn)沒有到頭的時(shí)候。 | 茅盾《秦嶺之夜》:“秦嶺上還有積雪,秦嶺的層嵐屏障永無止境似的。” |
zhǐ zhī qí yī,bù zhī qí èr止知其一,不知其二 | ||
jǔ zhǐ shī cuò舉止失措 | 措:安放,放置。舉動(dòng)失常,不知如何辦才好。 | 明 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第98回:“睿聞知兩處危急,舉止失措,甚是驚慌。” |
yán tán jǔ zhǐ言談舉止 | 人的言語、舉動(dòng)、行為。 | 清 黃宗羲《陳母沉孺人墓志銘》:“其言談舉止,不問可知胡先生弟子也。” |
zhǐ kě yǐn zhèn止渴飲鴆 | 鴆:毒酒。比喻只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yán)重后果。 | 清·壯者《掃迷帚》第24回:“若慮迷信一破,道德墮落,必以保存為得計(jì),此又何異欲止渴而飲鴆,欲療瘡而剜肉?” |
gāo shān yǎng zhǐ高山仰止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對(duì)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 《詩(shī)經(jīng)·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xíng zé lián yú,zhǐ zé jiē xí行則連輿,止則接席 | 行:出行;輿:車子;止:休息;席:坐席。出行時(shí)車子相連,休息時(shí)座位相接。形容兩人關(guān)系密切,形影不離。 | 三國(guó)·魏·曹丕《與吳質(zhì)書》:“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 |
zhǐ gē sàn mǎ止戈散馬 | 停用兵戈,放還戰(zhàn)馬,意謂結(jié)束戰(zhàn)爭(zhēng)。 | 《北齊書·神武帝紀(jì)下》:“止戈散馬,各事家業(yè)。” |
zhī zhǐ bù dài知止不殆 | 殆:危險(xiǎn)。知道適可而止的人就不會(huì)遇到危險(xiǎn)。舊時(shí)勸人行事不要過分。 |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zhǎng)久。” |
zhǐ kě sī méi止渴思梅 | 猶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 元·關(guān)漢卿《調(diào)風(fēng)月》第三折:“到三更四更便似止渴思梅,充饑畫餅。”元·無名氏《劉弘嫁婢》第二折:“咱正是那止渴思梅。” |
yǐ shā zhǐ shā以殺止殺 | 用嚴(yán)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 《商君書 畫策》:“故以戰(zhàn)去戰(zhàn),雖戰(zhàn)可也。以殺去殺,雖殺可也。” |
gǒu qiě xíng zhǐ茍且行止 | 茍且:不正當(dāng)?shù)摹V覆徽?dāng)?shù)男袨椤?/td> | |
zhǐ bào jǐn fēi止暴禁非 | 止、禁:罅;暴、非:指種種壞事。制止種種壞事。 | 《莊子·盜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zhǎng)劍,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
yǐ huǒ zhǐ fèi以火止沸 | 見“以湯止沸”。 | 漢·桓寬《鹽鐵論·錯(cuò)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
lìng xíng jìn zhǐ令行禁止 | 令:命令。行:執(zhí)行;施行;禁:禁令;止:停止。有令必行;命令發(fā)布就馬上行動(dòng);有禁必止;命令停止就立刻停止。形容法令通暢而嚴(yán)明。 | 《逸周書 文傳》:“令行禁止,王始也。” |
yáng tāng zhǐ fèi揚(yáng)湯止沸 | 把鍋里開著的水舀起來再倒回去,使它涼下來不沸騰。比喻辦法不徹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晉 陳壽《三國(guó)志 魏志 董卓傳》:“卓未至,進(jìn)敗”裴松之注引《典略》:“臣聞?chuàng)P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 |
kǎn zhǐ liú xíng坎止流行 | 遇坎而止,乘流則行。比喻依據(jù)環(huán)境的逆順確定進(jìn)退行止。語本《漢書·賈誼傳》:“寥廓忽荒,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得坎則止。”顏師古注:“孟康曰:‘《易》坎為險(xiǎn),遇險(xiǎn)難而止也。’張晏曰:‘謂夷易則仕,險(xiǎn)難則隱也。’” | 語出《漢書·賈誼傳》:“寥廓忽荒,與道翱翔。乘流則逝,得坎則止。”顏師古注:“孟康曰:‘《易》坎為險(xiǎn),遇險(xiǎn)難而止也。’張晏曰:‘謂夷易則仕,險(xiǎn)難則隱也。’” |
yī hé dǐ zhǐ伊何底止 | 同“伊于胡底”。 | 魯迅《〈朝花夕拾〉后記》:“起觀斯世之忍心害理,幾全如陳叔寶之無心肝。長(zhǎng)此滔滔,伊何底止?” |
liú yán zhǐ yú zhì zhě流言止于智者 | 沒有根據(jù)的話,傳到有頭腦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傳了。形容謠言經(jīng)不起分析。 | 《荀子 大略》:“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智者。” |
xué wú zhǐ jìng學(xué)無止境 | 指學(xué)業(yè)上是沒有盡頭的,應(yīng)奮進(jìn)不息。 | 清·劉開《問說》:“理無專在,而學(xué)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 |
tóu gāo zhǐ huǒ投膏止火 | 用油去澆滅火,火反而燒得更旺。比喻舉措失當(dāng),適得其反。 | 《新五代史·唐書·安重海》:“四方騷然,師旅并興,如投膏止火,適足速之。” |
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止謗莫若自修 | 止:停止,平息;謗:指責(zé)。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 《新唐書·魏謨傳》:“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載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
yǐn zhèn zhǐ kě飲鴆止渴 | 鴆: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錯(cuò)誤的辦法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yán)重的后果。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霍諝傳》:“譬猶療饑于附子,止渴于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 |
zhǐ tán fēng yuè止談風(fēng)月 | 止:只,僅。只談風(fēng)、月等景物。隱指莫談國(guó)事。 | 《南史·徐勉傳》:“今昔止可談風(fēng)月,不宜及公事。” |
jǔ zhǐ zì ruò舉止自若 | 自若:象原來的樣子。舉動(dòng)不失常態(tài)。形容臨事鎮(zhèn)定,舉動(dòng)不失常態(tài)。 | 《資治通鑒 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將發(fā),與諸將宴集,命取水,忽變?yōu)檠谧允⒐e止自若。” |
zhǐ fèi yì xīn止沸益薪 | 謂本欲止水沸騰,卻反而在鍋下加柴。喻所做與本來愿望相反。 | 明·李贄《為黃安二上人書》之三:“對(duì)高潔人談高潔,已為止沸益薪,況高潔十倍哉!” |
yǐ tāng zhǐ fèi以湯止沸 | 用開水去制止水的沸騰。比喻處理問題方法不對(duì),反而助長(zhǎng)其氣勢(shì)。 | 戰(zhàn)國(guó) 呂不韋《呂氏春秋 盡數(shù)》:“夫以湯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則止矣。” |
zhǐ gē zhī wǔ止戈之武 | 戈:兵器。能平息戰(zhàn)亂,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jì)》:“退功臣而進(jìn)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 |
zhǐ gē wéi wǔ止戈為武 |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兩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戰(zhàn),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對(duì)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
jiá rán ér zhǐ戛然而止 | 戛然:像聲詞。聲音突然停止。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95回:“滿場(chǎng)生旦凈末,同聲一個(gè)曲牌,也聽不來南腔北調(diào),只覺得如出一口。唱了幾套,戛然而止。” |
màn wú zhǐ jìng漫無止境 | 指永遠(yuǎn)不會(huì)停止或沒有邊際。 | |
mí suǒ dǐ zhǐ靡所底止 | 謂沒有止境。 | 《詩(shī)經(jīng)·小雅·祈父》:“胡轉(zhuǎn)予于恤,靡所底止。” |
wàng méi zhǐ kě望梅止渴 | 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無法實(shí)現(xiàn);用空想安慰自己。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liú xíng kǎn zhǐ流行坎止 | 流:水順勢(shì)流;坎:低陷不平。順流而行,遇險(xiǎn)即止。比喻順利時(shí)出仁,遇挫時(shí)退隱。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乘流則逝,得坎則止;縱軀委命,不私與已。” |
shēng gōng zhǐ guò生功止過 | 止:禁止,組織。鼓勵(lì)立功,防止過失。 | 戰(zhàn)國(guó)·韓·韓非《韓非子·說疑》:“賞有功,罰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明者也,非能生功止過者也。” |
zhī zú zhī zhǐ知足知止 | 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 | 《周書·蕭大阛傳》:“況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豈如知足知止,蕭然無盡。” |
shān zhǐ chuān xíng山止川行 | 喻堅(jiān)不可摧,行不可阻。 | 清·唐甄《潛書·兩權(quán)》:“誠(chéng)能自固如是,是山止川行之勢(shì)也;以戰(zhàn)必勝,以攻必取者也。” |
guān zhǐ shén xíng官止神行 | 指對(duì)某一事物有透徹的了解。 | 《莊子·養(yǎng)生主》:“方今之時(shí),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
zhǐ zú zhī jiè止足之戒 | 止:懂得適可而止;足:知道滿足;戒:戒心。指要以知止和知足為戒,不要不知滿足。 | 南朝·梁·任葷《王文憲集·序》:“安以歲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 |
guī xíng jǔ zhǐ規(guī)行矩止 | 規(guī)、矩:圓規(guī)和角尺,引伸為準(zhǔn)則。指嚴(yán)格按照規(guī)矩辦事,毫不茍且。也指辦事死板,不靈活。 | 晉 潘尼《釋奠頌》:“二學(xué)儒官,縉紳先生之徒,垂纓佩玉,規(guī)行矩步者,皆端委而陪于堂下,以待執(zhí)事之命。” |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 | 樹要靜止,風(fēng)卻不停地刮著。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和發(fā)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 西漢 韓嬰《韓詩(shī)外傳》第九卷:“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也。” |
tàn guān zhǐ yǐ嘆觀止矣 | 用來贊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diǎn)。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國(guó)的季札在魯國(guó)看各種樂舞,看到舜時(shí)的樂舞,十分贊美,說:“觀止矣。” |
zhǐ bàng mò rú zì xiū止謗莫如自修 | 止:停止,平息;謗:指責(zé)。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 晉·陳壽《三國(guó)志·魏志·王昶傳》:“諺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
tàn wéi guān zhǐ嘆為觀止 | 看到這里就夠了;不必再看別的。指贊美所見的事物好到極點(diǎn)。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qǐng)已。” |
jìn bào zhǐ luàn禁暴止亂 | 禁:制止;暴:強(qiáng)暴;止:制止,平息;亂:混亂。抑制強(qiáng)暴勢(shì)力,治理混亂局面。 | 東漢·班固《漢書·嚴(yán)助傳》:“然自五帝三王禁暴止亂,非兵,未之聞也。” |
mín yì láo zhǐ,qì yú xiǎo kāng民亦勞止,汔于小康 | 民亦勞止與汔可小康都是互文同義。意思是說老百姓太勞苦,也該稍稍得到安樂了。表達(dá)了奴隸制時(shí)代先民們的一種理想。 | 《詩(shī)經(jīng)》中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guó),以綏四方。 |
jìn zhǐ lìng xíng禁止令行 | 指施禁則止,出令則行。同“令行禁止”。 | 清魏源《<圣武記>敘》:“五官?gòu)?qiáng),五兵昌,禁止令行,四夷來王,是之謂戰(zhàn)勝于廟堂。” |
zòng fēng zhǐ liáo縱風(fēng)止燎 | 用鼓風(fēng)的方法滅火。比喻本欲消弭其事,卻反而助長(zhǎng)其聲勢(shì)。 | 隋 王通《中說 問易》:“真君、建德之事,適足推波助瀾,縱風(fēng)止燎爾。” |
shì kě ér zhǐ適可而止 | 做到適當(dāng)?shù)某潭染屯V埂1扔髯鍪虑〉胶锰帯?/td> | 先秦 孔子《論語 鄉(xiāng)黨》:“不多食”宋 朱熹集注:“適可而止,無貪心也。” |
shè xiàng zhǐ tí射像止啼 | 喻威名遠(yuǎn)震,使人畏服。《漢書 酷吏傳 郅都》:“匈奴至為偶人象都(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其見憚如此。此為射像事。”《新唐書 郝玼傳》:“虜大畏,道其名,以怖啼。”此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為典實(shí)。 | 《漢書·酷吏傳·郅都》:“匈奴至為偶人象都(郅都),令騎馳射,莫能中,其見憚如此。此為射像事。”《新唐書·郝玼傳》:“虜大畏,道其名,以怖啼。”此為止啼事。后遂合用以為典實(shí)。 |
yǐ jiān zhǐ fán以煎止燔 | 用加熱來制止燃燒。比喻處理方法不對(duì),反而助長(zhǎng)已成之勢(shì)。 | 漢·桓寬《鹽鐵論·錯(cuò)幣》:“漢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變幣,欲以反本,是猶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