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含垢的成語故事
拼音rěn rǔ hán gòu
基本解釋忍、含:忍受。忍受恥辱。
出處漢 班昭《女誡》:“謙讓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暫未找到成語忍辱含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忍辱含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含辛茹苦 | 宋 蘇軾《中和勝相院記》:“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后成。” |
慘不忍睹 | 清 黃小配《洪秀全演義》:“尸首堆積,慘不忍睹。” |
不辱使命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壽昌大笑起來,掉頭對著立群說:‘不辱使命!’”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記》:“真為目不忍見。” |
囚首垢面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上》:“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 |
穢德垢行 | 宋 葉適《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中材解體,銷聲滅影,穢德垢行,以避此名。” |
敗德辱行 | |
蓬頭垢面 | 《魏書 封軌傳》:“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視,何必蓬頭垢面,然后為賢?” |
亂首垢面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世文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
降志辱身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 |
藏垢納污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耳不忍聞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9卷:“卻都是上路逃難來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聞。” |
蓬首垢面 | 《北齊書 任城王湝傳》:“妃盧氏賜斛斯徵,蓬首垢面,長齋不言笑。” |
忍俊不禁 | 唐 崔致遠《答徐州時溥書》:“足下去年,忍俊不禁,求榮頗切。” |
榮辱與共 | 余秋雨《霜冷長河·關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還稱得上是生死莫逆、榮辱與共的朋友。”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
寵辱不驚 | 《新唐書 盧承慶傳》:“承慶嘉之曰:‘寵辱不驚,考中上。’其能著人善類此。” |
士可殺不可辱 | 語出《禮記 儒行》:“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 |
含沙射影 | 晉 干寶《搜神記》第12卷:“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 |
辱國喪師 | 《明史 彭澤傳》:“瓊遂劾澤妄增金幣,遺書議和,失信啟釁,辱國喪師。” |
城下之辱 | 梁啟超《知恥學會敘》:“越惟無恥,故安于城下之辱。” |
忍氣吞聲 | 元 關漢卿《魯齋郎》:“你不如休和他爭,忍氣吞聲罷!” |
風木含悲 | 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
鼓腹含和 | 嚴復《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忍無可忍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孫禮傳》:“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 |
可殺不可辱 | 《孔子家語·儒行解》:“儒有可親而不可卻,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