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足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ú dǎo shǒu wǔ足蹈手舞 | 猶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悅到極點時的樣子。 | 唐·陸贄《圣人苑中射落飛雁賦》:“聞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駭心惕。” |
zhī zú zhī zhǐ知足知止 | 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 | 《周書·蕭大阛傳》:“況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豈如知足知止,蕭然無盡。” |
zú lǚ shí dì足履實地 | 履:踩踏。腳踏實地。比喻實事求是,平實而不虛浮。 | 《宋史·劉甲傳》:“生平常謂:吾無他長,惟足履實地。” |
yáo shǒu dùn zú搖首頓足 | 搖著頭,跺著腳。非常懊惱或惋惜的神態(tài)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搖首頓足曰:‘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必為我國之禍!” |
tóu tòng zhì tóu,zú tòng zhì zú頭痛治頭,足痛治足 | 比喻只解決具體問題,不深究產生問題的根源。同“頭痛灸頭,腳痛灸腳”。 | 明·張居正《與張心齋計不許東虜款貢》:“語曰:‘頭痛治頭,足痛治足’。今虜?shù)湻街杏谶|,遼以一鎮(zhèn)當全虜之勢,病在足之時矣。” |
zú bù chū hù足不出戶 | 戶:門。腳不跨出家門。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5卷:“卻說蘇盼奴自從趙司戶去后,足不出門,一客不見,只等襄陽來音。” |
wéi shé huà zú為蛇畫足 | 比喻做事節(jié)外生枝,不但無益,反而害事。 | 《戰(zhàn)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 |
qí zú bìng chí齊足并馳 | 馳:疾行,馳驅。并行前進,不分先后。 |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 |
xié jiān lèi zú脅肩絫足 | 同“脅肩累足”。 | |
dǐng zú ér jū鼎足而居 |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樣。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
qiāo zú ér dài蹺足而待 | 踮起腳跟等待。形容短時間內便能見到事情的結果。語出《漢書·高帝紀》:“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 語出《漢書·高帝紀》:“大臣內畔,諸將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
bēi bēi bù zú dào卑卑不足道 |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 太平天國 洪仁玕《英杰歸真》:“而世人不知。懵懵然以為崇德報功,向龜蛇而叩首,對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詭譎,妖佛妄為,卑卑不足道也。” |
chéng shì bù zú,huài shì yǒu yú成事不足,壞事有余 | 成:成就;足:足夠。指事情不但辦不好,反而把事情弄壞。用于指責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5回:“部里書辦們,成事不足,壞事有余;勝之不武,不勝為笑。” |
huà shé tiān zú畫蛇添足 | 畫蛇時添上腳。喻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
xīn mǎn yì zú心滿意足 | 稱心如意;非常滿足。 | 宋 劉克莊《答歐陽秘書書》:“精義多先儒所未講,陳言無一字之相襲,雖累數(shù)千言,而義理一脈,首尾貫屬,讀之使人心滿意足。” |
zú yīn qióng rán足音跫然 | 跫:腳步聲。原指長期住在荒涼寂寞的地方,對別人的突然來訪感到欣悅。后常比喻難得的來客。 | 《莊子·徐無鬼》:“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踉位其空,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bù zú wéi píng不足為憑 | 不足:不值得;憑:憑據(jù);根據(jù)。不能當作憑證或根據(jù)。也作“不足為據(jù)”。 | 宋 劉安世《盡言集 論蔡確作詩譏訕事第六》:“開具乃委曲茍免之詞,不足為憑。” |
qiáo zú ér dài翹足而待 | 踮起腳等待。比喻很快就能實現(xiàn)。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 |
shén qì shí zú神氣十足 | 形容擺出一副自以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樣子。 | 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農會于是神氣十足了。” |
bǎi zú bù jiāng百足不僵 |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 | 章炳麟《政聞社社員大會破壞狀》:“即觀今日緬甸,已并于英,而本邦土司,以彈丸黑子之地,猶足自保,非人自為首、百足不僵之勢耶!” |
wéi shé tiān zú為蛇添足 | 見“為蛇畫足”。 | 明·王廷相《答何柏齋<造化論>》:“此論為蛇添足,又豈自然而然之道哉?” |
niè zú qián zōng躡足潛蹤 | 指放輕腳步,隱住身體。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我躡足潛蹤,他換羽移宮。” |
bù zú wéi jù不足為據(jù) | 足:夠得上;據(jù):證據(jù)。不能作為依據(jù)。 | 魯迅《且介亭雜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
fāng zú yuán lú方足圓顱 | 方形腳、圓形頭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類。同“方趾圓顱”。 | 《陳書 高祖紀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圓顱,萬不遺一。” |
qǐ zú jiǎo shǒu企足矯首 | 企足:踮起腳后跟;矯:通“翹”,舉起。踮起腳跟抬起頭。比喻殷切地盼望。 |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巍然被袞,號稱天子,顧乃企足矯首待晉之予奪以為輕重,何其衰也。” |
shǒu zú pián zhī手足胼胝 | 胼、胝:手掌、足底的老繭。手掌足底生滿老繭。形容經常地辛勤勞動。 | 先秦 墨翟《墨子 備梯》:“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 |
zú shí zú bīng足食足兵 | 食:糧食;兵:武器。糧食充足,武備修整。 | 《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chuí xiōng dùn zú捶胸頓足 | 捶:敲打;頓:跺。兩拳捶打胸部;兩腳跺著地。形容焦急、痛楚、悔恨的神態(tài)。 | 明 李開先《閑居集 昆侖張詩人傳》:“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實然,捶胸頓足,若不欲生。” |
yí yǒu zú wú移有足無 | 指用多余的部分彌補不足的部分。 | 宋 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 諮目三》:“運動四國,權衡萬貨,平準其價,移有足無,然后天下之務舉矣。” |
wú zú zhòng qīng無足重輕 | 同“無足輕重”。 | 明·張居正《謝恩疏》:“則諸奴奴之口,誠無足為重輕。” |
jǔ zú qīng zhòng舉足輕重 | 一挪動腳;就會影響兩邊的分量。原指一個實力強的人處于兩方之間;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會打破均勢。比喻地位極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
jiā yīn rén zú家殷人足 | 家家富裕,人人豐足。 | 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臨菑之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
pǐn tóu tí zú品頭題足 | 亦作“品頭論足”。①指無聊的人隨意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tài)。②現(xiàn)亦比喻在小節(jié)上一味挑剔。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生]遙見有女子憩樹下,惡少年環(huán)如墻堵。眾曰:‘此必阿寶也。’趨之,果寶也。審諦之,娟麗無雙。少傾人益稠。女起遽去。眾情顛倒,品頭題足,紛紛若狂。 |
jīn wú zú chì,rén wú wán rén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 足赤:足金,純金。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錯誤。 | 宋·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愿老君家。” |
zhèn yī zhuó zú振衣濯足 | 濯足:洗腳。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洗去腳上的污垢。形容放棄世俗生活的榮華富貴,立志在山中隱居。 | 晉·左思《詠史》詩之五:“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
cí jiǎn yì zú辭簡意足 | 簡:簡要;足:充實,完備。文詞簡要而內容充實。 | 元·白珽《湛園靜語·葉水心》:“如此數(shù)卷,辭簡意足,一坐駭然。” |
zì jǐ zì zú自給自足 | 依靠自己生產;滿足自己需要。給:供給;足:滿足。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
zú yīn kōng gǔ足音空谷 | 比喻難得的人物或言論。 | 明·湯顯祖《答王相如書》:“足音空谷,乃有相如。”胡熊鍔《粲如到問偕隱內子目疾代賦以謝之》詩:“眼底浮云成變幻,足音空谷到沈幽。” |
ní zú jù rén泥足巨人 | 比喻實際非常虛弱的笨大東西。 | 郭沫若《憶秦娥·歌劇<白毛女>重上舞臺》:“多威武,泥足巨人,過街老鼠。” |
shǒu zú wú cuò手足無措 |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
jié zú xiān dēng捷足先登 | 登:方言“得來”的合音。腳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動敏捷的人優(yōu)先達到目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dǐng zú ér lì鼎足而立 |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像鼎那樣三只腳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勢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
qiāo zú kàng shǒu蹺足抗首 | 踮起腳跟,仰起頭。形容熱切期望的樣子。 | 西漢·揚雄《長楊賦》:“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綏,莫不蹺足抗首,請獻厥珍。” |
shǒu zú yì chǔ首足異處 | 頭和腳分開在不同的地方。謂受殺戮而死亡。 | 春秋·越·勾踐《屬諸大夫告》:“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 |
fǔ yīng dùn zú拊膺頓足 | 捶胸跺腳。形容哀痛之極。 | 明·沈鯨《雙珠記·母子分珠》:“嘆骨肉拊膺頓足,曷勝哀痛。” |
tóu zú yì suǒ頭足異所 | 見“頭足異處”。 | 漢·劉向《說苑·雜言》:“欲合人心,恐有頭足異所之患。” |
wèi zú wéi dào未足為道 | 足:值得。不值得一提。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長髭曠禪師法嗣》:“若與他作對,即是心境兩法能所雙行,便有種種見解,亦是狂慧,未足為道。” |
chì shéng xì zú赤繩系足 | 赤繩:紅繩;系:結、扣。舊指男女雙方經由媒人介紹而成親。 | 唐 李復言《續(xù)玄怪錄》:“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xiāng),此繩一系,終不可逭。’” |
hóng shéng jì zú紅繩系足 | 舊指男女雙方經由媒人介紹而成親。 | 唐·李復言《續(xù)玄怪錄》:“固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xiāng),此繩一系,終不可綰。’” |
rén zú jiā gěi人足家給 | 同“人給家足”。 | 宋·曽鞏《監(jiān)司制》:“人足家給,富饒洽于公私。” |
kē tóu xiǎn zú科頭跣足 | 光著頭赤著腳。 | 宋 田晝《筑長堤》:“科頭跣足不得稽,要與官長修長堤。” |
bù zú jiè yì不足介意 | 不值得放在心上。 | 明 陶宗儀《輟耕錄 落水蘭亭》:“大風覆舟,行李皆淹溺無余,彝齋立淺水中,手持此帖,示人曰:‘《蘭亭》在此,馀不足介吾意也。” |
qīn rú shǒu zú親如手足 | 手足:指兄弟。像兄弟一樣的親密。 | 元 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想兄弟情親如手足,怎下的生心將兄命虧?” |
yī kuí yǐ zú一夔已足 | 夔:古賢臣名,為舜時的典樂官。夔一人已足制樂。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呂氏春秋·察傳》:“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jié)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
zú bù kuī hù足不窺戶 | 同“足不出戶”。 | 茅盾《子夜》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cuō shǒu dùn zú搓手頓足 | 形容焦急不安的樣子。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你要把老爺?shù)拇笫抡`了那可怎么好!’說著急得搓手頓足。” |
liè cháng guǒ zú裂裳裹足 | 裂:破裂;裹:包裹。指奔走急切。 | 南朝 梁 劉孝標《廣絕交論》:“是以耿介之士,疾其若斯,裂裳裹足,棄之長騖。” |
xuē zú shì lǚ削足適履 | 因為鞋小腳大;就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遷就湊合或不顧具體條件;生搬硬套。適:適應;履:鞋。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林訓》:“骨肉相愛,讒賊間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養(yǎng)而害所養(yǎng),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
dùn zú cuō shǒu頓足搓手 | 著急惋惜的樣子。 | 梁啟超《變法通義·論科舉》:“不懷顧犬補牢之義,徒效淵魚叢爵之愚,猶復頓足搓手。” |
xié jiān lěi zú脅肩累足 | 脅肩:聳起肩膀;累足:并著雙腳。縮著肩膀,重迭著腳(不敢正立)。形容恐懼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吳王濞傳》:“嘗患見疑,無以自白,脅肩累足,猶懼不見釋。” |
chā zú zì xǐ差足自喜 | 差:略;足:可。指自己覺得尚可自慰。 | 魯迅《書信集·致蔣抑卮》:“即歸寓大嚙,健飯如恒,差足自喜。” |
měi zhōng bù zú美中不足 | 美:好;不足:不夠;缺欠。總的方面雖然很好;但局部不夠完善、理想的地方。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破鏡重圓,離而復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報仇雪恨,尚為美中不足。” |
dùn zú shī sè頓足失色 | 頓足:跺腳。失色:因驚恐而變以臉色。形容十分驚慌。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促織》:“成倉猝莫如所救,頓足失色。” |
qī zú bā shǒu七足八手 | 見“七腳八手”。 | 沙汀《替身》:“這時候,那個可憐的鹽客,已經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
dǐng zú ér sān鼎足而三 |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 崔秀才》:“內則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
xiōng dì shǒu zú兄弟手足 | 手足:比喻親密。親如兄弟,情同手足。形容彼此間關系親密無間。 | 宋·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 |
qiáo zú qǐ shǒu翹足企首 | 翹足:抬起腳。抬起腳仰著頭。形容殷切盼望。 | 清·汪琬《送王進士之任揚州序》:“吾見憾者方在燕市,而慶者已翹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間矣。” |
bù zú qīng zhòng不足輕重 | 猶言無關緊要。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五:“筆帖式為滿洲進身之一途,今各衙門皆有,額設候補者又盈千累萬,視為不足輕重矣。” |
āi jiān bìng zú挨肩并足 | 形容人群擁擠。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那山中遠近人家,都曉得高家新女婿才貌雙全,競來觀看,挨肩并足,如看神會故事的一般熱鬧。” |
gāo cái jí zú高材疾足 | 高材:才能高;疾足:邁步快。形容人才能出眾,行事敏捷。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gāo cái jí zú高才疾足 | 同“高才捷足”。 | 宋·陳杰《金石客》詩:“高才疾足長嘆息,御卿無權挽無力。” |
dǐng zú zhī shì鼎足之勢 |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 晉 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以與泰山共相始終。” |
tóu zú dào zhì頭足倒置 | 比喻顛倒事物的主次關系。 | |
qí zú bìng qū齊足并驅 | 謂齊頭并進,不分高下。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彭羕傳》:“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并驅。” |
bīng jīng liáng zú兵精糧足 | 兵:兵士。指兵士精銳,糧草充足。形容軍隊十分強盛。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 |
yù guó zú mín裕國足民 | 裕:富饒。使人民富裕,國家豐足。 | 明·張居正《答應天巡撫論大政大典》:“且此項錢糧,貯積甚多,將來裕國足民,更不外索。” |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āo rán hòu zhī kùn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學習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教學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kè zú shì jù刻足適屨 | 屨:麻制的單底鞋。按照鞋的大小來削自己的腳。比喻主次顛倒。 | 宋·陸游《讀何斯舉黃州秋居雜詠次其韻》:“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適屨。” |
chì shéng wǎn zú赤繩綰足 | 赤繩:紅繩;綰:系。指男女結成婚姻。 | 明·張景《飛丸記·盟尋泉石》:“想赤繩綰足再難逃,只愿得同諧到老,歷天長地久,永把琴瑟調。” |
tuō zú wú mén托足無門 | 托足:立足。指沒有落腳安身之處。 | 明·袁宏道《徐文長傳》:“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 |
sān zú dǐng lì三足鼎立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圓形;三足;兩耳。像三條腿的鼎那樣立著。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
pǐn tóu lùn zú品頭論足 | 見“品頭題足”。 |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
hé zú wéi qí何足為奇 | 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表示不值得奇怪。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孫先生,恰才你擺的陣勢,都是可破的,何足為奇。” |
tān xīn bù zú貪心不足 | 貪得無厭,永不滿足。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汝貪心不足!既得吳郡,而又強并吾界!” |
bù zú wéi yì不足為意 | 足:值得。不值得介意。 | 明 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
jì huò shì zú計獲事足 | 猶言如愿以償。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應劭傳》:“茍欲中國珍貨,計獲事足,旋踵為害,非為畏威懷德。” |
dǐng fēn sān zú鼎分三足 | 見“鼎足三分”。 | 《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
shuāng zú chóng jiǎn雙足重繭 | 形容奔走勞苦。 | 《淮南子 修務訓》:“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 |
chuí xiōng diē zú捶胸跌足 | 表示極為悲傷或悲憤。 |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老翁捶胸跌足道:‘眼面前錯過了仙緣,悔之何及!’” |
mǎ zú chē chén馬足車塵 | 喻四處奔波,生活動蕩不定。 | 秋瑾《申江題壁》:“馬足車塵知己少,繁弦急管正聲稀。” |
zhòng zú yī jì重足一跡 | 見“重足一跡”。 | 《漢書·佞幸傳·石顯》:“自是公聊以下畏顯,重足一跡。”顏師古注:“言極恐懼,不敢自寬縱。” |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 《詩經 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shǒu wǔ zú dǎo手舞足蹈 | 蹈:跳動。兩手舞動;兩只腳也跳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mǎ zú lóng shā馬足龍沙 | 指馳騁邊疆,揚威域外。龍沙,塞北沙漠地方。 | 曼殊室主人《班定遠平西域》第一幕:“虎頭燕頷,人言萬里之侯;馬足龍沙,胸有千秋之業(yè)。” |
zhòng zú píng qì重足屏氣 | 謂畏懼之甚。 | 《宋書·柳元景傳》:“師祖嚴暴無常,元景雖荷寵遇,恒慮及禍。太宰江夏王義恭及諸大臣,莫不重足屏氣,未嘗敢私往來。” |
qiāo zú kàng shǒu蹺足抗手 | 手舞足蹈貌。 | 明·張居正《門生為師相中玄高公六十壽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與成王賢,其委任公不在周公下,薄海內外皆蹺足抗手,歌頌盛德。” |
shǒu zú shī cuò手足失措 |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極其驚慌。 | 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心神靡寧,顧已慚觍,手足失措。” |
rén jǐ jiā zú人給家足 | 給:富裕,充足。家家戶戶豐衣足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準書》:“漢興七十余年,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 |
hé zú dào zāi何足道哉 | 足:值得。哪里值得談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
zú shí fēng yī足食豐衣 | 豐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 清·嬴宗季女《六月霜·恤緯》:“勸夫人省可閑愁緒,足食豐衣無所慮,何況俺爺貴胄都時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