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洽聞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廣知事物,學識豐富。
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遷傳贊》:“烏呼!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
例子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文士》:“周吉甫暉,博物洽聞,恢奇奧雅,詩句之美,冠絕當時。”
基礎信息
拼音bó wù qià wén
注音ㄅㄛˊ ㄨˋ ㄑ一ㄚˋ ㄨㄣˊ
繁體博物洽聞
感情博物洽聞是中性詞。
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用于稱頌人。
英語knowledgeable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博物洽聞的意思解釋、博物洽聞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暴殄天物 | 暴:殘害;殄:滅絕;天物:大自然界生存的萬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
聞風而動 | 一聽到消息就立即行動起來。風:消息。 |
默默無聞 | 默默:沒有聲息;聞:出名。無聲無息;不為人知。 |
博通經籍 | 博:廣博:籍:書籍。廣博而又精通經典文獻。形容人學識淵博。 |
引物連類 | 謂引證或引喻某一事物,而連帶及于同類的其它事物。 |
博學多聞 | 博學:廣博。學識廣博,見聞豐富。 |
逴俗絕物 | 猶言超世絕俗。 |
風流人物 | 風流:指英俊的;杰出的。通常指對一個時代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舊指好色或輕浮放蕩的人。 |
聞聲相思 | 聲:名聲。指思慕、欽仰有聲望的人。 |
物美價廉 | 廉:便宜。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
物阜民安 | 阜:豐富。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
物盡其用 | 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
物腐蟲生 | 東西腐爛了才會生蟲。比喻禍患的發生,總有內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點,別人才能乘機打擊。 |
頭面人物 | 指在社會上有較大名聲或勢力的人(多含貶義)。 |
旁征博引 | 旁:廣泛;征:征求;博:廣博;引:引證。廣泛地引用材料作為依據、例證。 |
唯物主義 | 認為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
款學寡聞 | 形容學問淺、見識少。 |
地大物博 | 地域遼闊;物產豐富。 |
超然物外 | 超然:脫離;不介入;物:客觀世界。超脫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對現實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充耳不聞 | 充:塞住;聞:聽。塞住耳朵不聽。形容不聽別人的意見或勸告。 |
致知格物 | 致知: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理。獲得知識,推究事物的原理。 |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鮑魚:咸魚;肆:店鋪。如同進入咸魚店,時間一長就聞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環境對人的熏染和影響。 |
成己成物 |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
聞所不聞 | 聽到從未聽到過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
博采眾長 | 博:廣泛;采:采納;長:長處;優勢。廣泛地吸取各家或各方面的優點、長處。 |
前所未聞 | 從來沒有聽說過。 |
直諒多聞 | 直:正直;諒:信實;多聞:學識淵博。為人正直信實,學識廣博。 |
物換星移 | 物換:景物改變;星移:星晨的位置移動。景物改變;星辰位置移動;指時序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