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物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ié wú tā wù別無他物 | 除此之外沒有多余的東西。同“別無長物”。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七卷:“伯桃視之,止有一塌,塌上堆積書卷,別無他物。” |
chēng wù píng shī稱物平施 | 稱:通“秤”,計重;施:給予。根據物品的多寡來平均分配。 | 《周易·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
tuō wù chén yù托物陳喻 | 借事物設喻。 | 元·楊載《詩法家教·諷諫》:“古人凡欲諷諫,多借以喻彼,臣不得于君,多借妻以思其夫,或托物陳喻,以通其意。” |
wēi xíng sù wù威刑肅物 | 以嚴刑使人恭順。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桓公在荊州,全欲以德被江漢,恥以威刑肅物。” |
wù huá tiān bǎo物華天寶 | 物華:萬物的精華;天寶:天然的寶物。指各種珍美的寶物。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
yǐn wù lián lèi引物連類 | 謂引證或引喻某一事物,而連帶及于同類的其它事物。 | 唐·韓愈《送權秀才序》“權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辭引物連類,窮情盡變。”宋·蘇軾《〈居士集〉敘》:“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 |
tuō wù yù gǎn托物寓感 |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 明·王煒《慈竹堂記》:“夫奉親致養者,孝子之折分;托物寓感者,仁人之至情。” |
fēng liú rén wù風流人物 | 風流:指英俊的;杰出的。通常指對一個時代有貢獻、有影響的人物。舊指好色或輕浮放蕩的人。 | 宋 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
wù yǐ xī wéi guì物以希為貴 | 事物因稀少而覺得珍貴。同“物以稀為貴”。 | 魯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 |
qiān wù yǐn lèi牽物引類 | 謂援引同類事物作比喻。 | 晉·康法邃《<譬喻經>序》:“《譬喻經》者,皆是如來,隨時方便,四說之辭,敷演弘毅,訓誘之要,牽物引類,轉相證據。” |
yí wù chén yù讬物陳喻 | 借事物設喻。 | |
wù gè yǒu zhǔ物各有主 | 主;主人。世間萬物各有其所屬。 | 宋·蘇軾《赤壁賦》:“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 |
dǔ wù xīng qíng睹物興情 | 見到眼前景物便激起某種感情。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 |
huì shēng zhuàng wù繪聲狀物 | 繪:描摹,形容;狀:描摹。對事物的描繪。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27篇:“《三俠五義》及其續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氣。” |
chāo rán wù wài超然物外 | 超然:脫離;不介入;物:客觀世界。超脫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對現實的一切都不感興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淵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適,顧區區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hòu dé zài wù厚德載物 | 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 《周易 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ào nì wàn wù傲睨萬物 | 睨:斜視。斜著眼看一切事物。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 | 宋 黃庭堅《豫章文集 跋俞秀老清老詩頌》第26卷:“清老往與余共學于漣水,其傲睨萬物,滑稽以玩世,白首不衰。” |
yán zhī wú wù言之無物 | 言:言語;言辭;物:指內容。指寫文章或講話空洞;沒有具體充實的內容。 | 清 梁啟超《<劉蛻集>跋》:“言之無物,務尖險,晚唐之極敝也。” |
bù guǐ bù wù不軌不物 | 軌:軌道,引申為法規;物:典章文物。超出常規和不合乎法則。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五年》:“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 |
wù fù mín kāng物阜民康 | 物產豐富,人民安康。 | 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大明御極,遠紹虞唐,河清海晏,物阜民康。” |
diǎn zhāng wén wù典章文物 | 指法令、禮樂、制度以及歷代遺留下來的有價值的東西。 | 《明史·文苑傳·徐一夔》:“幸而天歷間虞集倣六典法,纂《經世大典》,一代典章文物粗備。” |
mín qíng wù lǐ民情物理 | 人情事理。 | 清·錢泳《履園叢話·廿一經》:“民情物理之隱微,無不了如指掌。” |
wù fù mín fēng物阜民豐 | 物產豐富,人民安樂。 | |
bó wù xì gù薄物細故 | 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匈奴列傳》:“薄物細故,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兄弟之歡。” |
chái tiān gǎi wù柴天改物 | 指改朝換代。改物,改變前朝的文物制度。 | 《宋書 武帝紀贊》:“至于鐘石變聲,柴天改物,民已去晉,異于延康之初,功實靜亂,又殊感熙之末。” |
dǔ wù huái rén睹物懷人 | 睹:看見;懷:想念。看見死去或離去的人留下的東西就想起了這個人。形容深切的懷念。 | 明·湯顯祖《還魂記·憶女》:“睹物懷人,人去物華銷盡,道的個仙果難成、名花易殞。” |
yào lóng zhōng wù藥籠中物 | 藥籠中備用的藥材。比喻備用的人才。 | 《新唐書 儒學傳下 元行沖》:“君正吾藥籠中物,不可一日無也。” |
jià lián wù měi價廉物美 | 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 《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一部書。久仰貴局的價廉物美,所以特來求教。” |
mín ān wù fù民安物阜 | 阜:多。社會安定,物資豐富。形容太平盛世的景象。 | 明 朱有燉《靈芝慶壽》第一折:“皆因中國雨順風調,民安物阜。” |
dì dà wù bó地大物博 | 地域遼闊;物產豐富。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別省可比。” |
chāo sú jué wù逴俗絕物 | 猶言超世絕俗。 | 清·周亮工《書影》第五卷:“吾無務為逴俗絕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趨向。” |
děng xián rén wù等閑人物 | 等閑:尋常,一般。無足輕重的尋常人。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1回:“操還營自思:‘孫權非等閑人物……’于是有退兵之意。” |
bǐ wù cǐ zhì比物此志 | 比物:比類,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為來寄托、表達自己的心意。 | 東漢 賈誼《新書 階級》:“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王先謙補注:“物,類也。志,意也。言臣如效死取義,則為國家不拔之基,圣人有‘金城’之語,正比類此意也。” |
chéng jǐ chéng wù成己成物 |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
wù jìn qí yòng物盡其用 | 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 馬烽《典型事例》:“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 |
fēng pài rén wù風派人物 | 指善于迅速改變自己立場或觀點的人。 | 張潔《沉重的翅膀》:“他們又知不知道他是個見風使舵的風派人物?” |
jià lián wù měi物美價廉 | 廉:便宜。東西價錢便宜,質量又好。 | 清 吳趼人《近十年之怪現狀》第十回:“蘇州有個朋友寫信來,要印一部書。久仰貴局的價廉物美,所以特來求教。” |
wù yì fèi téng物議沸騰 | 議論紛紛。指輿論強烈。 | 宋 蘇舜欽《詣匭疏 景佑五年》:“降麻之后,物論沸騰,故疾纏其身,災仍于國。” |
ào shì qīng wù傲世輕物 | 傲世:傲視當世;輕:輕視;物:他人或環境。鄙棄世俗,看不起別人。指孤高自傲,處世不與一般流俗茍同。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齊俗訓》:“傲世輕物,不污于俗。” |
yí wù wàng xíng遺物忘形 | 泯滅物我界限,謂舍棄外在形式,精神進入忘我境界。 | 宋·秦觀《心說》:“目無外視,耳無外聽,遺物忘形,在我而已。” |
wù zhì zé fǎn物至則反 | 同“物極則反”。 | 西漢·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 |
dài rén jiē wù待人接物 | 物:人物;人們。接待交往各種人物。指平時與人相處。 | 宋 俞文豹《吹劍四錄》:“內而存心養性、立身行己無所歉,外而待人接物、處事應世無所戾。” |
jì rén lì wù濟人利物 | 謂救助別人,對世事有益。 | 宋·朱熹《記外大父祝公遺事》:“公每清旦輒攜粥藥造之,遍飲食之而后返,日以為常,其他濟人利物之事不勝記,雖傾資竭力無吝色。” |
tù sǐ hú bēi,wù shāng qí lèi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 兔子死了,狐貍感到悲傷。比喻因同類的失敗或死亡而感到悲傷。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9回:“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
wán wù sàng zhì玩物喪志 | 指迷戀于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志氣。 | 《尚書 旅獒》:“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
shí tán wù yì時談物議 | 時談:時人的談論;物議:眾人的非議。指眾人的議論。 | 唐·劉子玄《論史上帝至忠書》:“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而時談物議焉得笑仆編次無聞者哉?” |
yǔ wù wú wǔ與物無忤 | 謂處世態度隨和,與人無所抵觸。 | 《周書·蘇亮傳》:“寶夤作亂,以亮為黃門侍郎。亮善處人間,與物無忤。及寶夤敗,從之者遇禍,唯亮獲全。” |
fù cái ào wù負才傲物 | 謂依恃才學,驕傲而看不起旁人。 | 清·許洽《眉叟年譜·康熙五十八年》:“王鳳池彥章殂于龍游官署,貌癯猥瑣;陳思洛殂于湖廣學院署;張自服于徽州館,皆負才傲物者也。” |
wù jí bì fǎn物極必反 | 極:盡頭;反:轉向反面。指事物發展到極端;必定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 宋 朱熹《近思錄》引宋 程頤曰:“如《復卦》言七日來復,其間無不斷續,陽已復生,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 |
shēn wài zhī wù身外之物 | 個人身體以外的東西;指名譽、地位、權力、金錢等。 | 唐 吳兢《貞觀政要》:“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彈雀,何況性命之重,乃以博財物耶?” |
mín bāo wù yǔ民胞物與 | 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愛人和一切物類。 | 宋 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bǐ wù jiǎ shì比物假事 | 假借相類的事物,相進行比較歸納。 | 清 龔自珍《古史鉤沉論二》:“一呼一吸,因事納諫,比物假事,不辭矯誣之刑。” |
wù jí jiāng fǎn物極將返 | 見“物極則反”。 | 清·龔自珍《乙丙之際箸議第一》:“子亦知物極將返乎?天生物,命官理之,有所潰,有所郁。” |
wù guī yuán zhǔ物歸原主 | 把東西歸還原來的主人。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五:“他不生兒女,就過繼著你家兒子,承領了這家私,物歸舊主,豈非天意。” |
wéi wù zhǔ yì唯物主義 | 認為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沒有同這些反面的東西作過斗爭,你那個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不鞏固的。” |
dǔ wù sī rén睹物思人 | 睹:看見。看到離去的人或死者留下的東西;就聯想或懷念起這個人。常用于對死者的追思。 | 唐 斐铏《傳奇 顏濬》:“貴妃贈避塵犀簪一枚,曰:‘異日睹物思人。’” |
yī wú cháng wù一無長物 | 一無:全無;長物:多余的東西。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余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樸。現形容貧窮。 | 《晉書·王恭傳》:“吾平生無長物。” |
huā biān rén wù花邊人物 | 指八面玲瓏、快嘴利舌、幽默機智、活動于有新聞價值場合的人。 | |
yī wù kè yī wù一物克一物 | 指有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制服它。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然而趙守翁竟無奈她何,此謂人生萬物,一物克一物。” |
yī biǎo rén wù一表人物 | 形容容貌英俊。表,儀表。 |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折:“(梅香云)姐姐,那王秀才生的一表人物,聰明浪子,論姐姐這個模樣,正和王秀才是一對兒。”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 |
bù shī jiù wù不失舊物 | 舊物:舊的典章制度或原有的東西。指恢復原有的事業或山河。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元年》:“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
wù fù mín xī物阜民熙 | 阜:豐富;熙:吉祥。物產豐富,人民幸福。 | 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二折:“我則待罷刀兵,安社稷,則要的物阜民熙,則俺這為臣子要當竭力。” |
náng zhōng qǔ wù囊中取物 | 囊:口袋。從口袋中取東西。比喻辦事毫不費力就可以辦到。 | 《三國志通俗演義·諸葛亮二擒孟獲》:“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
wù lì wéi jiān物力維艱 | 物:物資;力:財力;維:是;艱:困難。指財物來之不易。 | 清·朱柏廬《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
fēng chén biǎo wù風塵表物 | 風塵:指污濁、紛擾的世俗生活。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 | 《晉書·王戎傳》:“王衍神恣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表物。” |
jí wù qióng lǐ即物窮理 | 程朱理學的主要范疇之一。謂“理”在物先,事事物物皆是“理”的表現,要依據具體事物窮究其“理”。 | |
rén fēi wù shì人非物是 | 謂人事變遷,景物依舊。 | 清·洪昇《長生殿·寄情》:“蓬萊院月悴花憔,昭陽殿人非物是。” |
wù huàn xīng yí物換星移 | 物換:景物改變;星移:星晨的位置移動。景物改變;星辰位置移動;指時序變遷。 | 唐 王勃《滕王閣》詩:“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
wù shèng zé shuāi物盛則衰 | 事物繁盛到極點就會衰敗。 | 西漢·司馬遷《史記·田叔列傳》:“夫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 |
bié wú cháng wù別無長物 | 長物:多余的東西。再也沒有別的多余的東西。形容因貧困而空無所有或因節儉而東西極少。也作“身無長物”、“一無長物”。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
tuō wù yǐn lèi托物引類 | 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 宋 蘇軾《答黃魯直書》:“《古風》二首,托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而軾非其人也。” |
wù jí zé shuāi物極則衰 | 極:盡頭。事物發展到極點就會衰敗。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
yī qiē wàn wù一切萬物 | 宇宙間所有的事物。 | 《無量壽經》卷上:“設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 |
bǐ wù lián lèi比物連類 | 比物:比喻;連:連綴;類:相同的事物。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排比歸納。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魯仲連鄒陽列傳》:“然其連類比物,有足悲者,亦可謂抗直不撓。” |
tǐ wù yuán qíng體物緣情 | 謂詩賦的狀物與抒情。語本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 語出晉·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
jiù wù qīng zhān舊物青氈 | 青氈子是家傳的故物。比喻珍貴之物。 | 《晉書·王獻之傳》:“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 |
yǐ yán xùn wù以言徇物 | 用違心的話語附和別人。 | |
tiān zāi wù guài天災物怪 | 災:災禍。天地間所發生的災害和變異 | 《明史·王家屏傳》:“天災物怪,罔徹宸聰,國計民生,莫關圣慮。” |
cán mín hài wù殘民害物 | 殘:傷害。摧殘百姓,損害財物。 | 宋 辛棄疾《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州以趣辦財賦為急,縣有殘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問。” |
wù shāng qí lèi物傷其類 | 傷:悲傷;同情;類:同類。指見到同類死亡;聯想到自己將來的下場而感到悲傷。比喻見到情況與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感傷。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獲曰:‘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吾與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無冤,何故害我?” |
yǔ wù wú jìng與物無競 | 謂與世人無所爭競。 | 《北史·薛辯傳》:“湖少有節操,篤志于學,專精講習,不干時務,與物無競,好以德義服人。” |
kǒng zāo wù yì恐遭物議 | 物:這里指人;議:議論。擔心遭到眾人的非議。 | 《梁書·謝幾卿傳》:“時左丞庚仲容亦免歸,二人意志相得,并肆誕縱,或乘露車歷游郊野,既醉則執鐸挽歌,不屑物議。” |
yìng tiān cóng wù應天從物 | 應:接受。適應天命,順從人心。 | 《周書·武帝紀》:“朕應天從物,伐罪吊民,一鼓而蕩平陽,再舉而摧勁敵。” |
lěng xuè dòng wù冷血動物 | 體溫隨環境溫度的改變而變化的動物。比喻缺乏感情、對人對事冷漠的人。 | 錢鐘書《圍城》:“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給顧先生當眾恭維得春氣入身,蠕蠕欲活。” |
jiǔ liú rén wù九流人物 | 指社會上的各種人物。 | 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鎮》詩:“莫遣洪爐曠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
bó wù qià wén博物洽聞 | 廣知事物,學識豐富。 | 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遷傳贊》:“烏呼!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 |
biàn wù jū fāng辨物居方 | 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辨別眾物的性質、條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 《周易 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
wù jí zé fǎn物極則反 | 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 | 《鹖冠子·環流》:“美惡相飾,命曰復周;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
yán zhī yǒu wù言之有物 | 物:指內容。說話或寫文章內容具體。 | 《周易 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
lì shí jí wù利時及物 | 救世濟物。 | 明·方孝孺《與盧編修希魯書》:“幸以古人自勉,以利時及物為己任,俾孤陋者所企效而取法焉。” |
shēn wú cháng wù身無長物 | 除自身外;再沒什么別的東西。形容人東西極少。生活簡樸或家境貧寒。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對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
tiān dī wú chǔ,yǎn kōng wú wù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 吳楚:泛指長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遠越覺得天下垂,除見蒼天之外,空無所有。現也比喻一無所見。 | 元·薩都刺《念奴嬌·登石頭城》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
zhì zhōu wàn wù智周萬物 | 天下萬物無所不知。形容知識淵博。 | 《周易 系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 |
yī wù xiáng yī wù一物降一物 | 指有一種事物,就會有另一種事物來制服它。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違了旨意?” |
yī wù yī zhǔ一物一主 | 一件物品有一個主人。指物品有歸宿。 | 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一折:“這披掛一物一主,看有什么人來。” |
wù yǐ xī wéi guì物以稀為貴 | 事物因稀少而覺得珍貴。 | 唐 白居易《小歲日喜談氏外孫女孩滿月》詩:“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 |
yī wù bù zhī一物不知 | 對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識尚有欠缺。 | 漢·揚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 |
wén fáng sì wù文房四物 | 見“文房四寶”。 | 宋·陳師道《〈寇參軍集〉序》:“張、李氏之墨,吳、唐、蜀、閩、兩越之紙,端溪、歙穴之硯,鼠須栗尾貍毫兔穎之筆,所謂文房四物,山藏海蓄,極天下之選。” |
tuī chéng dài wù推誠待物 | 誠:真心;物:他人。以誠心對人。 | 《明史·鄒智傳》:“陛下豈不欲推誠待物哉?由其進身之初,多出私門,先有以致陛下之厭薄。” |
wù xī wéi guì物稀為貴 | 見“物以稀為貴”。 | 清·袁枚《隨園詩話補遺》第一卷:“蓋物稀為貴,理應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