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正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àng liáng bù zhèng上梁不正 | 比喻上面的人行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著干壞事。 |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做的個上梁不正,只待要損人利己惹人憎。” |
xiōng zhōng zhèng,móu zǐ liǎo胸中正,眸子瞭 | 眸子:瞳仁,眼睛;瞭:明亮。心地純正,眼睛明亮。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 |
lái rì zhèng cháng來日正長 | 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呢。表示事有可為或將來還有機會。 | 巴金《雨》:“來日正長,不要貪圖現在就賣掉了未來。” |
xié bù gān zhèng邪不干正 | 邪惡的壓不倒正派剛正的事物。 | 宋 王讜《唐語林 方正》:“臣聞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
zhèng sè wēi yán正色危言 | 態度嚴肅,語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 《宋史 杜衍等傳論》:“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習,不敢窺覦。”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閑話休題,書歸正傳 | 題:通“提”,提說。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 魯迅《吶喊·阿Q正傳》:“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書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 |
shǒu zhèng bù ráo守正不橈 | 見“守正不撓”。 | 東漢·班固《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 |
méng yǐ yǎng zhèng蒙以養正 | 指從童年開始,就要施以正確的教育。 | 《易·蒙》:“蒙以養正,圣功也。” |
zhèng dà táng huáng正大堂煌 | 亦作“正大堂皇”。猶言堂堂正正。 | 太平天國·洪仁玕《英杰歸真》:“其名銜之正大堂煌,尊榮已極,何謂名銜太新,實爾等聽聞未久,覺以為新耳。” |
wēi yán zhèng sè危言正色 | 剛直的言論和嚴正的態度。 | 唐·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議直辭,趙湯矍而不回。” |
cōng míng zhèng zhí聰明正直 | 頭腦聰明,行為正直無私。形容詞人的品質優秀。 | 《左傳 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
gōng zhèng lián míng公正廉明 | 公平正直,廉潔嚴明。 | 清·許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愛才如命。” |
yì zhèng cí yán義正詞嚴 | 義:道理。詞:言辭。道理正當公允,嚴肅的措詞。亦作“義正辭嚴”、“辭嚴義正”、“辭嚴意正”、“詞嚴理正”、“正義嚴辭”。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子玄之論,義正詞嚴,圣人復起,弗能易矣。” |
kuāng luàn fǎn zhèng匡亂反正 | 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 |
xié bù fá zhèng邪不伐正 | 見“邪不犯正”。 | 漢·王符《潛夫論·巫列》:“夫妖不勝德,邪不伐正,天之經也。” |
zhèng rén jūn zǐ正人君子 | 舊時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現多用來諷刺假裝正經的人。 | 《新唐書 張宿傳》:“宿怨執政不與已,乃日肆讒甚,與皇甫镈相附離,多中傷正人君子。” |
míng zhèng diǎn xíng明正典刑 |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法律。依照法律處以極刑。舊時多用于處決犯人的公文或布告中。 | 宋 呂頤浩《辭免赴召乞納節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當明正典刑;如委實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閑退。” |
yī běn zhèng jīng一本正經 | 正經:莊重;正派。形容態度規矩而莊重。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鬧別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經地對先生說:‘我這個破題做的很恰切,沒有做錯。’” |
zhèng guàn nà lǚ正冠納履 | 端正帽子,穿好鞋子。古時講李樹下不要弄帽子,瓜田里不要弄鞋子,以避免有偷李摸瓜的嫌疑。亦作“正冠李下”。 | 晉·李闡《右光祿大夫西平靖侯顏府君碑》:“久要心許之信,夷險不爽;正冠納展之嫌,終始不蹈。” |
zhèng běn qīng yuán正本清源 | 正本:從根本上整頓;清源:從起源上整理。指從根本上整頓清理;徹底解決問題。 | 《晉書 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樹嫡,非所先務。” |
jiǔ pǐn zhōng zhèng九品中正 | 品:等級。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實行選拔官吏的等級制度。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今天下四萬萬人之材性,長素豈嘗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檢查差第之乎?” |
zhèng dà táng huáng正大堂皇 | 見“正大堂煌”。 | 清·陳朗《雪月梅》第三十七回:“傳旨不必謄正,即命內監將草稿取上御案觀覽,但見字字龍蛇,行行珠玉,鏗鏘金石之音,正大堂皇之體。” |
máng hán sè zhèng芒寒色正 | 指星光清冷色純正。也借以稱頌人的品行高潔正直。 | 唐·劉禹錫《柳河東集序》:“粲焉如繁星麗天,而芒寒色正。”宋·張孝祥《代季父上陳樞密書》:“此數公者,聲稱德望,炳然較著,真與芒寒色正者比。” |
guān qīng fǎ zhēng官清法正 | 清·清廉;正:公正。為官清廉,執法公正。 | 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我這衙門里問事,真個官清法正,件件依條律的。”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厲聲 | 態度嚴正,言辭嚴厲。 | 明·方孝孺《王彪之》:“眾情疑懼方若鋒刃之迫膚,而能處之從容,正色厲聲決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zhōng zhèng wú sī中正無私 | 中正:正直。端莊正直,不存私心。 | 春秋·齊·管仲《管子·五輔》:“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 |
gōng zhèng lián jié公正廉潔 | 指廉潔奉公,不循私情。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金元史》:“劾其貪酷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潔、惜名器、重士節諸語。” |
xié bù fàn zhèng邪不犯正 | 亦作“邪不伐正”。謂邪妖之法不能壓倒剛正之氣。 | 唐·劉束《隋唐嘉話》中卷:“臣聞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
míng hūn zhèng qǔ明婚正娶 | 指經過正式手續的婚姻,現指符合婚姻法規定的合法婚姻。 | 元 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折:“那里是明婚正娶,公然的傷風敗俗。” |
zhèng shēn míng fǎ正身明法 | 端正自身,嚴明法紀。 | 《晉書 元帝紀》:“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正身明法,抑齊豪強,存恤孤獨,隱實戶口,勸課農桑。” |
guī zhèng shǒu qiū歸正守丘 | 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 | 《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
xīn shù bù zhèng心術不正 | 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9回:“宮曰:‘汝心術不正,我故棄汝!’” |
zhèng róng kàng sè正容亢色 | 謂神色嚴肅。 | 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五:“‘這就該說是‘上海的外國小姐’才對呀!’趙夫人正容亢色地說。” |
zhèng diǎn bèi huà正點背畫 | 元代供狀文書主管者用朱筆在書首點點,書尾畫鉤,然后讓供狀人在書背畫押。指民間訂立文書契約,有關人看過在背面簽字畫押 | 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揚州奴你近前來,這紙上你與我正點背畫個字者,揚州奴云:‘你著我正點背畫,我又無罪過。’” |
fāng fāng zhèng zhèng方方正正 | 四四方方,規規矩矩。 | 朱自清《揚州的夏日》:“這一帶的茶館布置都歷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樓可比。” |
zhèng dà gāo míng正大高明 | 形容為人正直,學識高超。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集解:“言子路之學,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實耳。” |
fāng zhèng bù ē方正不阿 | 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諛,謅媚。指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謅媚。 | 《明史·王徽傳》:“有方正不阿者,即以為不肖,而朝夕讒謗之,日加浸潤,來免改疑。” |
zuò gǔ zhèng jīng作古正經 | 猶言一本正經。 | 艾蕪《一個女人的悲劇》五:“陳家駝背子板起面孔,作古正經地說:‘我剛才想了好一陣,一定是那會事情’” |
míng hūn zhèng pèi明婚正配 | 指經過正式手續的婚姻,現指符合婚姻法規定的合法婚姻。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你小姐元是我崔文遠明婚正配許與侄兒崔通的。” |
è zhí chǒu zhèng惡直丑正 | 嫉害正直的人。 | 漢·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遷徐州刺吏,百司震肅,饕餮風靡,惡直丑正。” |
qí zhèng xiāng shēng奇正相生 | 正面作戰與奇襲相結合。 | 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勢》:“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
fú zhèng chù xié扶正黜邪 | 扶助正道,除去邪惡。 | 漢·蔡邕《對詔問災異》:“圣意勤勤,欲清流蕩濁,扶正黜邪。” |
gé xié fǎn zhèng革邪反正 | 革除錯誤,回到正道上。 | 晉·葛洪《抱樸子·勖學》:“蕩汰積埃,革邪反正。” |
zhèng shǐ zhī yīn正始之音 | ①指魏晉玄談風氣。出現于三國魏正始年間。當時以何晏、王弼為首,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談玄析理,放達不羈;名土風流,盛于洛下,世稱“正始之音”。②指純正的樂聲。 | 《晉書·衛玠傳》:“昔王輔嗣吐金聲于中朝,此子復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 |
fèng gōng zhèng jǐ奉公正己 | 奉行公事嚴格地約束自己。 | 《魏書 高道穆傳》:“機方直之心,久而彌厲,奉公正己,為時所稱。” |
guī zhèng shǒu qiū歸正首丘 | 首:向;丘:土丘。傳說狐貍即將死在外邊,也要把頭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后歸葬于故鄉。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禮,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
zhí yán zhèng jiàn直言正諫 | 同“直言極諫”。 | 《戰國策·齊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廟,守社稷,聞先生直言正諫不諱。” |
guī zhèng shǒu qiū歸正首邱 | 見“歸正首丘”。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狀》第八五回:“我昨天說叫他回去調理的話,就是叫他早點歸正首邱了。” |
zhèng yán lì sè正言厲色 | 正:嚴正;厲:嚴厲;色:臉色。話語嚴正;態度嚴厲。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9回:“黛玉見他說的鄭重,又且正言厲色,只當是真事。” |
shǒu zhèng bù ē守正不阿 | 正:公正;阿:偏袒。處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講情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陳寵傳》:“而寵與中山相汝南張彬、東平相應順守正不阿。” |
guī zhèng qiū shǒu歸正邱首 | 見“歸正首丘”。 | 明·宋濂《故檢校孔君權厝志》:“吾出千成死至此,吾意能歸正邱首,豈知死于道路。” |
xīn zhèng bǐ zhèng心正筆正 | 書法的優劣與人品有關,心正寫的字也端正。 | 《舊唐書·柳公權傳》:“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 |
zhèng qì lǐn rán正氣凜然 | 正氣:剛正之氣。凜然:可敬畏的樣子。形容正氣威嚴不可侵犯。 |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十章:“許云峰把椅子一推,正氣凜然地站在大廳當中,昂頭命令道:‘送我回監獄!’” |
xié bù dí zhèng邪不敵正 | 猶言邪不犯正。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莊攈松》:“邪不敵正,理固然也。” |
fǎn zhèng bō luàn反正撥亂 | 治理亂世,使之恢復安定、正常。語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 語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
chéng xīn zhèng yì誠心正意 | 誠:真誠。心意真誠懇切。形容對人十分真摯誠懇。亦作“誠心誠意”。 |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一折:“皇天有意為斯文,教人從誠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齊家治國為標準。” |
jiǎo wǎng guò zhèng撟枉過正 | 指糾正偏差而超過必要的限度。 | 東漢 班固《漢書 諸侯王表序》:“而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往過其正矣。” |
guī xié fǎn zhèng歸邪返正 | 返:回歸。指改正錯誤,返回正確道路。 | 唐·韋表微《麟臺碑銘》:“周雖不綱,孔實嗣圣,《詩》《書》載刪,《禮》《樂》大定,懲惡勸善,歸邪返正。” |
fǎn zhèng bō luàn返正撥亂 | 返:回復;正:正常;撥:治理;亂:亂世。整頓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 | 唐·杜甫《朝享太廟賦》:“向不遇返正撥亂之主,君臣父子之別;弈葉文武之雄,注意生靈之切。” |
zhèng qí yì bù móu qí lì正其誼不謀其利 | 正:合于法則的;誼:通“義”,合宜的道德、行為;謀:圖謀。言行合乎正義,不謀個人私利。 | 《漢書·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霸,為其先詐力,而后仁義也。” |
kuāng zhèng gāng jì匡正綱紀 | 指糾正法度。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何敞傳》:“上當匡正綱紀,下當濟安元元。” |
chéng yuán zhèng běn澄源正本 | 澄:澄清。清理水的源頭,扶正樹的根。比喻從根本解決問題。 | 宋·陳亮《附朱熹<寄陳同甫書>》:“而其所以培壅本根,澄源正本,為異時發揮事業之地者,蓋光大而高明矣。” |
shǒu zhèng bù yí守正不移 | 守:保持;移:改變。堅守正道而不改變。 | 晉·常璩《華陽國志·后賢志》:“前衡陽內史楊君,忠肅貞固,守正不移。” |
bǐng zhèng wú sī秉正無私 | 主持正義,沒有私念。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二回:“聞得包公秉正無私,不畏權勢。” |
bù zhèng zhī fēng不正之風 | 不正當的社會風氣。 | 晉 葛洪《抱樸子 辯問》:“移不正之風,易流遁之俗。” |
xié bù yā zhèng邪不壓正 | 不正當的、不正派的壓不倒正當的、正派的事物。 | 曹禺《我對戲劇創作的希望》:“就是邪不壓正嘛,最后是正面人物得到了勝利!” |
zhèng jīn ān zuò正襟安坐 | 正襟:正一正衣襟。形容嚴肅或拘謹的樣子。 |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十卷:“昔貶涪州,過漢江,中流船幾覆,舉舟之人皆號泣,伊川但正襟安坐,心存誠敬,已而船及岸。” |
xié bù shèng zhèng邪不勝正 | 猶言邪不犯正。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34回:“自古道‘邪不勝正’。吾仗天威討誅反賊,有何懼哉!” |
zhèng sè lì cháo正色立朝 | 正色:態度嚴肅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諂媚阿諛和不畏強暴的人。 | 《公羊傳·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敢過而致難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
dǎng xié chǒu zhèng黨邪丑正 | 猶言黨邪陷正。 | 《明史·路振飛傳》:“崇禎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周延儒卑污奸險,黨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 |
wāi dǎ zhèng zháo歪打正著 | 比喻采取的方法本不恰當;卻僥幸得到滿意的結果。歪:不正;著:擊中。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回:“將藥煎中,打發晁大舍吃將下去,誰想歪打正著,又是楊太醫運氣好的時節,吃了藥就安穩睡了一覺。” |
zhèng zhí wú ē正直無阿 | 阿:曲從,迎合。為人處事很正直,沒有任何私心。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
fǎn xié guī zhèng返邪歸正 | 猶言改邪歸正。 | 唐·譚銖《廬州明教寺轉關經藏記》;“由此八關,返邪歸正,成佛之境矣。” |
zhèng yì lǐn rán正義凜然 | 凜然:整肅而又可敬又可怕。形容極威嚴的英雄氣概,使人敬畏。 | |
bō luàn fǎn zhèng撥亂反正 | 撥:治理;亂:指亂世;反:回復;正:正常。指整頓混亂局面;使秩序恢復正常。現在也指糾正錯誤;恢復正確的事理。 | 《公羊傳 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東漢 班固《漢書 禮樂志》:“漢興,撥亂反正,日不暇給,猶命叔孫通制禮儀,以正君臣之位。” |
zhèng shēng yǎ yīn正聲雅音 | 純正優雅的音樂。 | 唐 皮日休《通玄子棲賓亭記》:“其正聲雅音,笙師之吹竽,邠人之鼓籥,不能過也。” |
duān běn zhèng yuán端本正源 | 端:端正,清理。本:根本。源:根源。指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 | 《晉書·殷仲堪傳》:“端本正源者,雖不能無危,其危易持。” |
zhèng míng zé shí正名責實 | 正:端正。辨正名稱以符合實際。 | 宋·岳飛《乞改襄陽路仍作京西南路札子》:“庶得路分速歸舊制,以稱朝廷正名責實不忘中原之意。” |
qīng yuán zhèng běn清源正本 | 謂從根本上整頓清理,徹底解決問題。 | 《文史知識》:“對每一種文體的發生,發展和演變,都需要客觀地分析,清源正本,了解其在歷史長河中所起的作用。” |
zhèng jīng bā běn正經八本 | 見“正經八百”。 | 郭澄清《大刀記》第十八章:“可是,我們干革命,只要正經八本地干,哪有不忙的時候兒?” |
zhèng míng dìng fēn正名定分 | 辨正名分。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于是有些人又記起了翻譯,試來譯幾篇。但這就又是‘批評家’的材料了,其實,正名定分,他是應該叫作‘嘮叨家’的。” |
jìn bào zhèng luàn禁暴正亂 | 禁:制止。正:糾正。抑制強暴勢力,治理混亂局面;或禁除暴行,根治叛亂。亦作“禁暴止亂”、“禁暴誅亂”、“禁亂除暴”、“救亂除暴”、“撥亂誅暴”、“止暴禁非”、“禁暴靜亂”。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 |
qīng zhèng lián jié清正廉潔 | 品行端正,為人正直廉潔 | 陸文夫《上山的和下山的》:“因為有很多人開始時都是想當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天長日久之后就忘記了初衷。” |
ān zhái zhèng lù安宅正路 | 比喻仁義。謂以仁居心,以義行事。 | 《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míng táng zhèng dào明堂正道 | 猶明公正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溫柔安靜,差不多的主子姑娘還跟不上他,才擺酒請客的費事,明堂正道的給他做了屋里人。” |
zhèng zhòng xià huái正中下懷 | 正好對上自己的心意(中:投合;符合;下:在下;自己)。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3回:“蔡福聽了,心中暗喜:‘如此發放,正中下懷。’” |
míng méi zhèng qǔ明媒正娶 | 明、正:形容正大光明。舊指正式婚姻。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搶親》:“我當初嫁你,也是明媒正娶。” |
yàn míng zhèng shēn驗明正身 | 驗清楚確是其本人,而非冒名頂替者。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只要‘驗明正身’,不是冒充,他們陳家族長來不來,倒也不生關系。” |
yì zhèng cí yán義正辭嚴 | 義:道理;辭:言辭。理由正當充足;言辭嚴正有力。 | 宋 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
zhèng ér bā jīng正兒巴經 | 亦作“正兒八經”。亦作“正二八擺”。①正經的;嚴肅認真的。②真正的;確實的。 | |
qiáng cí duó zhèng強詞奪正 | 同“強詞奪理”。 | 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三折:“但酒醒,硬打掙,強詞奪正,則除是醉時節酒淘真性。”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閑話休提,書歸正傳 | 提:提說。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 王朝聞《論鳳姐》第16章:“閑話休提,書歸正傳;看來襲人自己,日子也并不太好過。” |
chún zhèng wú xié純正無邪 | 邪:不正當。純潔真摯,沒有一點邪念。 | |
zhèng jīn wēi zuò正襟危坐 | 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著。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著。 | 《史記 日者列傳》:“宋忠、賈誼瞿然而悟,獵纓正襟危坐。” |
zhèng zhèng jīng jīng正正經經 | ①嚴肅而認真。②猶言堂堂正正。 | 清·李漁《憐香伴·狂喜》:“哄我正正經經聽了半日,只說當真,原來又是說笑。” |
gāng zhèng bù ē剛正不阿 | 剛:剛直;直:正直;不阿:不逢迎。剛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一員官》:“濟南同知吳公,剛正不阿。” |
shàng liáng bù zhèng xià liáng wāi上梁不正下梁歪 | 上梁:指上級或長輩。比喻在上的人行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著做壞事。 | 晉 楊泉《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 |
jiǎo wǎng guò zhèng矯枉過正 | 矯:糾正;枉:彎曲;過正:超過了限度。彎向另一方。把彎曲的東西扭直;超過了限度而彎向另一方。比喻糾正謬誤超過了應有的限度。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矯枉過正之檢。” |
zhèng yán zhí jiàn正言直諫 | 以正義之語,規勸皇帝、上級、長輩或朋友。 | 三國 魏 桓范《諫爭》:“今正言直諫,則近死辱而遠榮寵,人情何好焉,此乃欲忠于主耳!” |
zhèng běn chéng yuán正本澄源 | 猶正本清源。 | 《舊唐書·高祖紀》:“欲使玉石區分,薰蕕有辨,長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