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ǐ rú yǔ xià矢如雨下 | 矢:箭。箭像雨一樣射下。 | 漢·班固《漢書·李陵傳》:“陵在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
xīng qián yuè xià星前月下 | 指月夜良宵。亦作“月下星前”。 | 元·呂止庵《風入松》套曲:“常歡喜星前月下,休等閑間面北眉南。” |
zhé jié xià shì折節下士 | 折節: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見識有能力的人。 | 《三國志·魏志·袁紹傳》:“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 |
jì zài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頭 | 既:已經,已然;檐:屋檐。比喻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不得不向對方屈服。指依附或有求于人,只得委曲求全。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28回:“‘這是既在矮檐下,怎敢不低頭。’三藏只得雙手合著與他見個禮。” |
fù yǒu tiān xià富有天下 | 有:享有,占有;天下:指全國。充分享有全國的財富。形容帝王最為富有。 | 戰國·趙·荀況《荀子·榮辱》:“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所同欲也。” |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sǐ fū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 指用重金懸賞,就會有勇于出來干事的人。 | 《后漢書 耿純傳》:“重賞甘餌,可以聚人者也。”李賢注引《黃石公記》:“芳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死夫。” |
cuī rén lèi xià催人淚下 | 催:催促,促使。形容事跡十分感人,使人不禁流下眼淚。 | 凌力《少年天子》第八章:“實在是萬歲爺的祭文催人淚下,奴才們實在忍不住了……” |
xià lǐ bā rén下里巴人 | 下里:鄉里;巴人:巴蜀的人民。原指戰國時代楚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
dāo xià liú rén刀下留人 | 為了營救即將被斬首的人而向主持或執行斬首的人發出的留人一命的緊急呼吁。 | 元 李文蔚《燕青捕魚》:“刀下留人!哥哥息怒。” |
wù jū xià liú惡居下流 | 惡:討厭,憎恨;下流:即下游,引伸為卑下的地位。憎恨處于下游。原指君子不愿居于卑下的地位。現也指不甘居下游。 | 《論語·子張》:“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
shàng xià qí shǒu上下其手 | 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 唐 周矩《為索元禮首按制獄疏》:“微諷動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
tiān shàng dì xià,wéi wǒ dú zūn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 惟:只有;尊:地位或輩分高。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當其新識驟得,踴躍狂喜,亦有天上地下,惟我獨尊之勢,皆智之為也。” |
àn nà bù xià按捺不下 | 按捺:抑制,忍耐。無法抑制。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3卷:“舜美身心按捺不下,急忙關閉房門,徑往夜來相遇之處。” |
shàng qíng xià dá上情下達 | 下面的情況或意見能夠通達于上。 |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謂之塞。” |
tiān gāo dì xià天高地下 | ①比喻尊卑有別。②比喻各種情勢。 | 西漢·戴圣《禮記·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而禮制行矣。” |
tòng xià zhēn biān痛下針砭 | 針砭:古代以砭石為針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徹尖銳地批評錯誤,以便改正。 | 《清史稿 藝術傳 徐大椿》:“《慎疾芻言》,為溺于邪說俗見者痛下針砭。” |
mǎi mǐ xià guō買米下鍋 | 家中沒有米,要去買米才能做飯。指生活貧困。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退還給他,我不等他這二兩銀子買米下鍋。” |
shí wǔ gè diào tǒng dǎ shuǐ,qī shàng bā xià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 比喻心情不安。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那胡正卿心頭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尋思道:‘既是好意請我們吃酒,如何這般相待,不許人動身?’” |
gāo xià zài xīn高下在心 | 高下:比喻伸和屈。原意是做事要斟酌情況,采取適當辦法。后形容能胸有成竹地處理事情。 |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 |
luò jǐng xià shí落阱下石 | 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kàn rén xià cài dié ér看人下菜碟兒 | 比喻待人因人而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回:“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貴些的,你都會看人下菜碟兒。寶玉要給東西,你攔在頭里,莫不是要了你的了?拿這個哄他,你只當他不認得呢!” |
qiān niú xià jǐng牽牛下井 | 比喻事情棘手,很難辦到。 |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第15回:“至如負販經商,登山涉水,吃煙人更是牽牛下井。” |
guī lǎo lín xià歸老林下 | 指回到幽雅處所,度過晚年。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翩翩》:“大業已歸老林下,意侄已死,忽攜佳孫美婦歸,喜如獲寶。” |
ōu niǎo bù xià鷗鳥不下 | 鷗鳥不愿飛下來。比喻察覺他人將傷害自己,加倍防范。 | 戰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
shàng màn xià bào上嫚下暴 | 同“上慢下暴”。 | |
zhāo xián xià shì招賢下士 | 招:招收;賢:有才德的人;士:指讀書人。招收賢士,接納書生。指廣泛網羅人才。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9回:“于是宣王招賢下士,疏遠嬖佞……齊國大治。” |
pǔ tiān zhī xià,mò fēi wáng t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普:普遍,全。蒼天之下都是天子的轄地。指大一統思想。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niǎn gǔ zhī xià輦轂之下 | 輦轂:帝王的車駕。比喻帝王管轄下的京城。 | 西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仆賴先人緒業,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 |
diū xià pá er nòng sào zhǒu丟下耙兒弄掃帚 | 放下這樣,又做那樣。比喻事情總做不完。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7回:“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個媳婦,雖然幫著,也是天天‘丟下耙兒弄掃帚’。” |
hàn rú yǔ xià汗如雨下 | 汗珠象下雨似的往下掉。形容出汗很多。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四十七:“三冬汗如雨。” |
tuō rén xià shuǐ拖人下水 | 比喻勉強人一道做他不愿做的事(多指壞事)。 | 明 李素甫《元宵鬧》第25出:“這是娘子拖人下水,與我什么相干?” |
tiān xià tài píng天下太平 | 全國或世界局勢穩定。形容社會安定;秩序良好。 | 西漢 戴圣《禮記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禮也;行而樂之,樂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
jìng shàng jiē xià敬上接下 | 尊敬在己之上者,愛護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謙恭有禮。同“敬上愛下”。 | 《隸釋 漢金鄉長侯成碑》:“安貧樂道,忽于時榮。敬上接下,溫故知新。” |
shǎng gāo fá xià賞高罰下 | 見“賞功罰罪”。 | 戰國·衛·商鞅《商君書·禁使》:“夫賞高罰下,而上無必知,其道也與無道同也。” |
lín xià fēng qì林下風氣 | 林下:幽僻之境;風氣:風度。指女子態度嫻雅、舉止大方。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賢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 |
chuí ěr xià shǒu垂耳下首 | 猶俯首帖耳,形容馴服聽命。 | 宋·陳亮《酌古論·李愬》:“故雖驅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動。” |
gōng gài tiān xià功蓋天下 | 功勞天下第一。 |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李衛公靖》:“其后竟以兵權靜寇難,功蓋天下。”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二折:“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正此之謂也。” |
xié tiān zǐ yǐ lìng tiān xià挾天子以令天下 | 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同“挾天子以令諸侯”。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從。”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姚安公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謂乎?” |
bù zhī gāo xià不知高下 | 指說話做事不知輕重。 | 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先生,謝得您救俺也,只俺有句不知高下的話兒敢說幺?” |
míng xiǎn tiān xià名顯天下 | 形容名聲極大。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
zhōu shàng yì xià謅上抑下 | 諂:討好,奉承。討好上司,壓制下級。《北史·安同傳》:“[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嘗有喜怒色,忠駕愛厚,不諂上抑下。” | 《北史·安同傳》:“[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嘗有喜怒色,忠駕愛厚,不諂上抑下。” |
táo lǐ mǎn tiān xià桃李滿天下 | 比喻一個人的學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樹和李樹;比喻老師教的學生。 | 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綠野堂種花》:“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 |
chéng shàng qǐ xià承上起下 |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 | 《禮記·曲禮上》“故君子戒慎”唐孔穎達疏:“故,承上起下之辭。” |
yù xià bì shàng御下蔽上 | 御:統治。控制下屬,蒙騙上級。 | 宋·朱熹《已酉擬上封事》:“妒賢嫉能,御下蔽上,而不憂其有害于圣政也。” |
wú dí yú tiān xià無敵于天下 | 天下都沒有對手。形容力量強大無比。 | 《孟子·公孫丑上》:“無敵于天下者,天吏也。” |
chéng huān xī xià承歡膝下 | 承歡:舊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時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舊指侍奉父母。 | 《孝經·圣治》:“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曰嚴。” |
dī xīn xià yì低心下意 | 謂小心謹慎、專注不移。 | 《朱子語類》卷四四:“下學是低心下意做,到那做得超越,便是上達。” |
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先下手為強 | 在對手沒有準備好的時候首先動手,取得主動地位。 | 《隋書 元胄傳》:“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
bǐ xià yǒu yú比下有余 | 比:比較。對所處的中等地位感到知足。形容滿足現狀,不求進取。 | 清·沈復《浮生六記》第六卷:“古人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此最是尋樂妙法也。” |
jiè pō xià lǘ借坡下驢 | 憑借有利的地勢下驢。比喻利用有利條件行事。 | 張笑天《死島情仇》:“李英民咕嘟一聲灌了一口湯,想找個臺階借坡下驢:‘好男不跟女斗。’” |
shì xià rú shāng視下如傷 | 見“視民如傷”。 | 《北史·魏紀·孝文帝紀論》:“加以雄才大略,愛奇好士、視下如傷,役己制物,亦無得而稱之。” |
wū xià zuò wū屋下作屋 | 同“屋下架屋”。 | 宋·宋祁《宋景文公筆記·釋俗》:“古人譏屋下作屋,信然!” |
fēng qián yuè xià風前月下 | 指良辰美景。 | 唐 劉禹錫《洛中逢白監同話游梁之樂因寄宣武令孤相公》詩:“借問風前兼月下,不知何客對胡床。” |
shàng yǒu tiān táng,xià yǒu sū háng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指蘇州、杭州比天堂還要美好。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4回:“從來江山秀麗,人物奢華,所以相傳道:‘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
mǎi shàng zhǔ xià買上囑下 | 見“買上告下”。 | 《水滸傳》第一○三回:“當下龔正尋個相識,將些銀兩,替王慶到營差撥處買上囑下的使用了。” |
jiāng hé rì xià江河日下 | 日:一天天;下:低處。江河一天天流向低處;比喻事物日益衰落或局勢越來越糟。 | 清 顧炎武《答徐甥公肅書》:“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岳崩頹,江河日下,三風不儆,六逆彌臻。” |
jīng lún tiān xià經綸天下 | 經綸:整理絲縷;天下:國家。治理國家。 | 《周易·屯》:“君子以經綸。”孔穎達疏:“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綸天下。” |
qí hǔ nán xià騎虎難下 | 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比喻事情進行到中途;迫于形勢;不能停下來只好干到底;進退兩難。 |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
měng hǔ xià shān猛虎下山 | 形容勇猛而迅速 | 清·吳趼人《九命奇冤》第26回:“大有轉身作一個‘猛虎下山’之勢,劈面撲來,要想楊福一閃,他好乘勢翻個跟斗,到楊福后面去。” |
jìng xián xià shì敬賢下士 | 尊敬賢者,屈身交接士人。舊時謂封建帝王或官員重視人才。 | 東漢·班固《漢書·谷永傳》:“敬賢下士,樂善不倦。” |
qīng shēn xià qì輕身下氣 | 形容謙恭的態度。 | 宋·陳師道《<寇參軍集>序》:“傾家破產,急士之窮,輕身下氣,而交名勝。” |
zhù rén xià shí助人下石 | 幫助別人去作害人的事。 | 魯迅《三閑集·通信》:“對于他們,攻擊的人又正多,我何必再來助人下石呢。” |
bù kuì xià xué不愧下學 | 愧:慚愧。不恥下問,虛心向地位低的人學習。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四》:“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 |
shè xià quān tào設下圈套 | 引誘人受騙上當。 | 莫應豐《將軍吟》第七章:“頭頭們進行了形勢分析,估計走資派既然設下圈套,是必有陰險目的的。” |
shàng xià yī xīn上下一心 | 上上下下一條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富國》:“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與之遠舉極戰,則不可。” |
míng mǎn tiān xià名滿天下 | 天下聞名。形容名聲極大。 | 先秦 管仲《管子 白心》:“名滿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
shàng shàng xià xià上上下下 | 上面下面,往上往下,上級和下級,泛指單位的整體。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3回:“今夜又該我們兩個捕獵,和十數個鄉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窩弓藥箭等他。” |
sú xià wén zì俗下文字 | 指為應付世事而寫的平庸的應酬文章。 | 唐·韓愈《與馮宿論文書》:“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 |
fēng sī zài xià風斯在下 | 斯:語助詞。是因為大風在它下面。指大鵬鳥憑借風力而高飛。比喻超越前賢。 | 戰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 |
bǎi xià bǎi quán百下百全 | 猶言百發百中,萬無一失。 | 漢 班固《漢書 馮奉世傳》:“以將軍材質之美,奮精兵,誅不軌,百下百全之道也。” |
mán shàng qī xià瞞上欺下 | 蒙騙上級,壓迫下屬和人民。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至今還不能替老百姓想,瞞上欺下,咱簡直不是個人啦!” |
luò jǐng xià shí落井下石 | 看見別人落在井里;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云居膺禪師法嗣》:“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師曰:‘莫飄露么。’” |
yǎn lǐ róu bù xià shā zǐ眼里揉不下沙子 | 比喻對壞人壞事不能容忍。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奶奶寬洪大量,我卻眼里揉不下沙子去。” |
shèng míng zhī xià,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于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 《后漢書 黃瓊傳》:“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
yǐ rén lú xià倚人廬下 | 指依靠別人生活。 | 郭沫若《芭蕉花》:“最初流到貴州省城,其次又流到云南省城,倚人廬下,受了種種的虐待。” |
jú xià shàn shàng居下訕上 | 指屬員背地里譏笑上級。 | 語出《論語 陽貨》:“子曰:‘有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 |
shí nián chuāng xià十年窗下 | 科舉時代,讀書人要取得功名,終年埋頭在書本里。形容十年時間閉門苦讀。 | 元·劉祁《歸潛志》第七卷:“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
wò tà zhī xià,qǐ róng tā rén hān shuì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 | 自己的床鋪邊,怎么能讓別人呼呼睡大覺?比喻自己的勢力范圍,不容許別人插手。 | 鄭振鐸《漩渦》:“‘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希哲低聲背誦著成語。” |
líng shàng nüè xià凌上虐下 | 凌:欺負。欺侮在上的人,虐待在下的人。 | 《三國志·魏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昔項籍總一強眾,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于東城,為笑千載,皆不以義,凌上虐下故也。” |
fàng xià tú dāo放下屠刀 | 放:安放,擱置;屠刀:宰殺牲畜的刀。佛教語,勸人改惡從善。比喻作惡的人決心改過。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30卷:“只不遷不貳,是甚力量,便見工夫,佛家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xià bǐ qiān yán下筆千言 | 千言:長篇大論。一動筆就寫成上千言的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寫作迅速。 | 宋 曾鞏《送豐稷》:“讀書一見若經誦,下筆千言能立成。” |
píng zhì tiān xià平治天下 |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國。治理國家,使天下太平。 | 《孟子·公孫丑下》:“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
tiān xià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沒有什么辦不到的事情。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49回:“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shēng lèi jù xià聲淚俱下 | 俱:都。一邊訴說;一邊哭泣。形容極其悲痛、哀傷的樣子。 | 《晉書 王彬傳》:“音辭慷慨,聲淚俱下。” |
míng yáng tiān xià名揚天下 | 形容名聲極大。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8回:“瓶兒罐兒也有兩個耳朵,你須曾聞我等十節度使累建大功,名揚天下,大將王文德么?” |
pín jiàn zhī jiāo bù kě wàng,zāo kāng zhī qī bù xià táng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貧賤之交:貧困時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麩。富貴時不要忘記貧賤時的朋友,不要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 《南齊書·劉悛傳》:“后悛從駕登蔣山,上數嘆曰:‘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顧謂悛曰:‘此況卿也。’” |
yǐ rén lú xià倚人盧下 | 謂依靠別人生活。 | |
wàng xià cí huáng妄下雌黃 | 胡亂涂改文字。雌黃:古人抄書校書時涂改文字用的顏料。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校定書籍,亦何容易?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
táo lǐ wú yán,xià zì chéng xī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 宋 辛棄疾《一剪梅 獨立蒼茫醉不歸》詞:“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xià bǎn zǒu wán下坂走丸 | 在山坡上往下滾彈丸。比喻順勢無阻,敏捷而無停滯。 | 漢 荀悅《漢紀 高祖紀一》:“則邊城皆喜,相率而降,此由以下阪而走丸也。” |
lín xià fēng yùn林下風韻 | 同“林下風氣”。 | 明·徐渭《跋書卷尾一》:“謝道韞,雖是夫人,卻有林下風韻,是謂秀中現雅。” |
jiǔ yuán zhī xià九原之下 | 九原:山名,春秋時晉國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死后埋葬尸體的地方,即在陰間。 | 蘇雪林《玉溪詩謎·引論》:“我們既不能起義山于九原之下而問之,只好付之缺疑了。” |
gè bù xiāng xià各不相下 | 各:各自;下:位置低。雙方相比分不出高下。指雙方對峙分不出勝負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5回:“與申大善士一幫旗鼓相當,彼此各不相下。” |
yǒu lǐ zǒu biàn tiān xià有理走遍天下 | 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 歐陽山《苦斗》:“他慣用的口頭禪是:‘有理走遍天下!’” |
jiǔ quán zhī xià九泉之下 | 九泉:地下最深的地方。人死后埋葬尸體的地方。 | 《魏書 舊平王傳》:“若為死鬼,永曠天顏,九洋之下,實深重恨。” |
tiān xià wéi lóng天下為籠 | 籠:牢籠。舊時比喻為世事所束縛。 | 《莊子·庚桑楚》:“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是故湯以胞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
chuáng xià ān chuáng床下安床 | 比喻無謂之重復。同“床上施床”。 | 宋 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十九:“[邵雍]平生不為訓解之學,嘗曰:‘經意自明,苦人不知耳。屋下蓋屋,床下安床,滋惑矣。’” |
xià lín wú dì下臨無地 | 臨:居高處朝向低處。從高往下看,望不見底。形容地勢極其陡峭。 | 唐·王勃《滕王閣序》:“飛閣流丹,下臨無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