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ǎ rù róng qíng法不容情 | 在法律面前不能容許人情寬容。 | 熊召政《張居正》第四卷第十回:“金學(xué)曾實不忍傷害這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但法不容情。” |
àn bīng bù dòng按兵不動 | 按:止住。控制住軍隊;暫不行動;泛指接受任務(wù)后不肯行動。常用以表示持觀望態(tài)度而不行動。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召類》:“趙簡子將襲衛(wèi),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
yī kè bù fán liǎng jiā一客不煩兩家 | 煩:煩勞,麻煩。一個人全部承擔(dān),或由一個人始終成全其事。 | 宋·釋惟白《續(xù)傳燈錄·堂遠(yuǎn)禪師》:“一鶴不棲雙木,一客不煩兩家。” |
wén bù duì tí文不對題 | 文章的內(nèi)容跟題目對不上。亦指言談離開了主旨或答非所問。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 名人和名言》:“所以太炎先生的第三道策,其實是文不對題的。” |
rì yuè bù jū日月不居 | 形容時光流逝。 | 《北史·隋紀(jì)·煬帝》:“日月不居,倏經(jīng)三紀(jì)。” |
jiàn zhī bù qǔ,sī zhī qiān lǐ見之不取,思之千里 | 見到時不拿過來,以后再想要就更難辦了。 | 宋·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二八:“見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張協(xié)狀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買本看。” |
rǔ dú bù pà hǔ乳犢不怕虎 | 比喻年輕人沒有畏懼,敢做敢為。 | 魯迅《<集外集>序言》:“我慚愧我的少年之作,卻并不后悔,甚而至于還有些愛,這真好像是‘乳犢不怕虎’。” |
zéi bù kōng shǒu賊不空手 | 比喻一定要有所得。 | 宋·朱熹《答何叔京》:“夫孔明之出祁山,三郡響應(yīng),……拔眾而歸,蓋所以全之,非賊人諱空手謂也。” |
bù chī bù lóng,bù chéng gū gōng不癡不聾,不成姑公 | 姑公:婆婆,公公。指作為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涂 | 《南史·庾仲文傳》:“言‘仲文貴要異他尚書’,又云‘不癡不聾,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為異也。” |
cháng shēng bù lǎo長生不老 | 長生:永生。原為道教的話,后也用作對年長者的祝愿語。 | 元 鄭廷玉《忍字記》第三折:“忍之一字豈非常,一生忍過卻清涼。常將忍字思量到,忍是長生不老方。” |
bàn sǐ bù huó半死不活 | 半死:接近死亡;多指生命受到極大折磨、摧殘的狀況。沒有精神;毫無生氣;形容人精神不振或事業(yè)蕭條。 | 清 劉鶚《老殘游記》:“聽說停刑的頭一日,即是昨日,站籠上還有幾個半死不活的人,都收監(jiān)了。” |
jiān bù róng shùn間不容瞬 | 指眨眼的時間都沒有。形容時間短促。 | 《素問 寶命全形論》:“至其當(dāng)發(fā),間不容瞬。” |
mù bù wàng shì目不妄視 | 妄:胡亂。不隨便亂看。形容遵守禮制。 | 《仙傳拾遺·楊通幽》:“護(hù)氣希言,目不妄視,絕聲利,遠(yuǎn)囂塵,則可以凌三屆,登太清矣。” |
yán xíng bù fú言行不符 | 說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 《逸周書 官人》:“言行不類,始終相悖。” |
bù zhī fán jǐ不知凡幾 | 凡:總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類的事物很多。 | 清 顧炎武《錢糧論上》:“其逃亡或自盡者,又不知凡幾也。” |
dà mén bù chū,èr mén bù jìn大門不出,二門不進(jìn) | ||
dāng duàn bù duàn,fǎn shòu qí luàn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 | 當(dāng):應(yīng)當(dāng),應(yīng)該;斷:決斷。指應(yīng)該做出決斷的時候不決斷,就會產(chǎn)生禍亂。指做事應(yīng)當(dāng)機(jī)立斷,否則就會貽害無窮。 | 西漢·司馬遷《史記·齊悼惠王世家》:“道家之言‘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乃是也。” |
hàn zéi bù liǎng lì漢賊不兩立 | 比喻有我無你。 |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 |
qiāng hài bù gū戕害不辜 | 戕:害;辜:罪過。殺害或傷害無辜的人。 | 宋·蘇舜欽《上集賢文相書》:“污辱善士,戕害不辜。” |
bù kàn jīn miàn kàn fó miàn不看金面看佛面 | 不看那方面的情面,也要看這方面的情面。 | 浩然《艷陽天》第12章:“不看金面看佛面,沖著不懂事的孩子,你得救救命啦。” |
bù fēn bǐ cǐ不分彼此 | 彼:對方;此:己方。不分你我。形容關(guān)系親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我想叫他們今后不分彼此,都是一樣。” |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fú大難不死,必有后福 | 難:災(zāi)禍。遇到巨大的災(zāi)難而沒有死掉,將來必定有幸福。 | 宗璞《南渡記》第六章:“豈不聞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李姐姐身體會好起來。” |
bù jiě zhī yuán不解之緣 | 解:解散。不可分開的緣分。比喻不能解脫的聯(lián)系或關(guān)系。 | 南朝 梁 蕭統(tǒng)《古詩十九首》:“文采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 |
ào bù kě zhǎng敖不可長 | 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長。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
zī zhū bù shuǎng錙銖不爽 | 猶言分毫不差。 | 清·周亮工《書影》卷八:“條分縷析,一一相配,而錙銖不爽也。” |
yǒng zhì bù wàng永志不忘 | 永遠(yuǎn)記住,不遺忘。 | 冰心《〈兒童文學(xué)選〉序言》:“捻軍的失敗,也引起人民無盡的悲憤,他們對起義的英雄們是永志不忘的。” |
bù guān jǐn yào不關(guān)緊要 | 緊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會影響大局。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1回:“此事也不關(guān)緊要,因而吩咐祁知府從寬辦結(jié)。” |
ér dà bù yóu niáng兒大不由娘 | 由:聽從,順從。兒女長大成人,由不得父母做主。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89回:“別說我是他妗子,我就是他娘,他‘兒大不由娘’,我也管不的他。” |
pò làn bù kān破爛不堪 | 破破爛爛的不成樣子。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十回:“一時風(fēng)氣大變,沒有一個不是穿的極破爛不堪的。” |
bù yīn rén rè不因人熱 | 因:依靠。漢時梁鴻不趁他人熱灶燒火煮飯。比喻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賴別人。 | 漢 劉珍《東觀漢記 梁鴻傳》:“(鴻)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 |
wú suǒ bù tōng無所不通 | 通:知道。沒有什么不知道的。 | 《孝經(jīng) 感應(yīng)》:“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
bù zhí yī xiào不值一笑 | 不值得一笑。比喻毫無價值。也表示對某種事物或行為的輕蔑和譏笑。同“不值一哂”。 | 魯迅《朝花夕拾 死后》:“但同時想,我生存時說的什么批評不值一笑的話,大概是違心之論罷。”又《吶喊 阿Q正傳》:“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對于兩位‘文童’也有以為不值一笑的神情。” |
zhòng guǎ bù dí眾寡不敵 | 人少敵不過人多。 | 晉 陳壽《三國志 郭淮傳》:“備欲渡漢水來攻。諸將議眾寡不敵,備便乘勝,欲依水為陳以拒之。” |
gǎn nù bù gǎn yán敢怒不敢言 | 敢:膽量大;言:說。內(nèi)心憤怒但不敢說出來。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三回:“正是啞子吃黃連,苦在自肚里,敢怒不敢言。” |
yī wén bù zhí一文不值 | 指毫無價值。 | 明 畢魏《三報恩 罵佞》:“最可悲年少科名,弄得一文不值。” |
nǐ bù rén,wǒ bù yì你不仁,我不義 | 你不講仁義道德,我也就不道義了。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回:“他無仁,我無義。公子必欲免禍,非行大事不可。” |
bēi bēi bù zú dào卑卑不足道 |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談。 | 太平天國 洪仁玕《英杰歸真》:“而世人不知。懵懵然以為崇德報功,向龜蛇而叩首,對木石而鞠躬,此多是猾聃詭譎,妖佛妄為,卑卑不足道也。” |
yán bù yóu zhōng言不由衷 | 由:從;衷:內(nèi)心。話不是從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即說的話不是出于真心實意;指心口不一。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三年》: 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楊伯峻注:“人言為信,中同衷。” |
liè nǚ bù jià èr fū烈女不嫁二夫 | 烈女:剛正有節(jié)操的女子。貞烈的婦女不嫁第二個丈夫。 | 元·關(guān)漢卿《五侯宴》楔子:“便好道一馬不背雙鞍,雙輪豈碾四轍,烈女不嫁二夫,我怎肯嫁侍于人。” |
bù yǐ cí hài yì不以詞害意 | 不因為只顧文辭而損害了對內(nèi)容的理解。指寫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辭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
bù liǎo ér liǎo不了而了 | 猶不了了之。 | 茅盾《子夜》二:“我們這次賭賽,就此不了而了。” |
zhí mí bù fǎn執(zhí)迷不返 | 亦作“執(zhí)迷不反”。猶執(zhí)迷不悟。 | 《秦并六國平話》卷上:“若負(fù)固不悛,執(zhí)迷不返,則命將遣師,剿平諸國。” |
bù jiàn yú xīn不見輿薪 | 看不見一車柴禾。比喻不下功夫去做。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
yī qù bù fù huán一去不復(fù)還 | 復(fù):再;還:回來。一去就不再回來了。比喻事情已成為過去,再不能重現(xiàn)。 | 《史記·刺客列傳》:“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
huà yī bù èr劃一不二 | 指按照定價賣出,不打折扣。形容做事刻板。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九回:“新嫂嫂連忙改口道:‘魏老格人倒是劃一不二格。’” |
bīng tàn bù tóu冰炭不投 | 投:投合。比喻彼此合不來。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15回:“今日見面,原想得一知己,豈知談了半天,竟有些冰炭不投。” |
bù zhì bù qiú不忮不求 | 忮:嫉妒;求:貪求。指不妒忌,不貪得無厭。 | 《詩經(jīng) 邶風(fēng) 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鄭玄箋:“我君子之行,不疾害,不求備于一人,其行何用為不善。” |
zhí mí bù fǎn執(zhí)迷不反 | 見“執(zhí)迷不返”。 | 唐·姚思廉《梁書·元帝紀(jì)》:“若執(zhí)迷不反,拒逆王師,大軍一臨,刑茲罔赦。” |
yī sī bù wěn一絲不紊 | 一點兒也不亂。形容極有條理。 | 老舍《神拳》第二幕:“我服了,萬沒想到你會這么細(xì)心,井井有條,一絲不紊。” |
yì yì bù lè悒悒不樂 | 悒悒:憂愁不安的樣子。心里郁悶,感到不快。 | 漢 班固《漢武帝內(nèi)傳》:“庸主對坐,悒悒不樂。” |
tíng zhì bù qián停滯不前 | 停留下來不繼續(xù)前進(jìn)。滯:滯留;停留不動;停滯:因為受到阻礙而不能順利地前進(jìn)或發(fā)展。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馬克思主義一定要向前發(fā)展,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能停滯不前。” |
zhōng chéng bù yú忠誠不渝 | 忠:忠誠;渝:改變。忠誠堅定,永不改變。 | 《第二次握手》:“她是你的同事,你的同志,你在今后革命征途上和科學(xué)事業(yè)上忠誠不渝的伴侶和戰(zhàn)友!” |
fǎn shuǐ bù shōu反水不收 | 水已潑出去,不能再收回。比喻不可挽回。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光武帝紀(jì)上》:“雖仲尼為相,孫子為將,猶恐無能為益。反水不收,后悔無及。” |
bù zhì shēng chǎn不治生產(chǎn) | 治:管理。指不注意或無暇料理自己的生計。 | 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jì)》:“高祖為人,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 |
bù dá dà tǐ不達(dá)大體 | 大體:大局,整體利益。不懂得從大局考慮。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袁紹傳》:“袁紹不達(dá)大體。” |
bù yi shàn fū不亦善夫 | 不也很好嗎! | 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問者嘻曰:‘不亦善夫!吾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shù)。’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
tán bù róng kǒu談不容口 | 猶言贊不絕口。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五卷:“有弘農(nóng)楊蘧者,曾到嶺外,見陽朔、荔浦山水,談不容口。” |
bù kě kuí duó不可揆度 | 揆:音‘葵’度:音‘奪’揆度:估量,揣測。指無法推測。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xùn)》:“能治五官之事者,不可揆度者也。” |
qìng diào bù xíng慶吊不行 | 慶:賀喜;吊:吊唁。不予賀喜、吊唁。原指不與人來往。后形容關(guān)系疏遠(yuǎn)。 | 《后漢書·荀爽傳》:“爽遂耽思經(jīng)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yīng)。” |
cháng bèi bù xiè常備不懈 | 常:時常;備:防備;準(zhǔn)備;懈:懈怠;放松。時常準(zhǔn)備著;從不松懈。形容警惕性高。 | |
bù ān běn fèn不安本分 | 本分:本身應(yīng)盡守的職責(zé)和規(guī)矩。形容不務(wù)正業(yè),不守規(guī)矩。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不安本分之人,竟一味的隨心所欲。” |
yán bù jí sī言不及私 | 言談之中不涉及個人私事。比喻為官忠心,一心為國。 | 唐·房玄齡《晉書·王湛傳》:“臨終,與謝安、桓沖書,言不及私,惟憂國家之事,朝野甚痛惜之。” |
qiū háo bù fàn秋毫不犯 | 秋毫:鳥獸秋天新?lián)Q的絨毛,比喻極細(xì)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jì)嚴(yán)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 《史記 項羽本紀(jì)》:“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后漢書 岑彭傳》:“持軍整齊,秋毫無犯。” |
hè yī bù wán褐衣不完 | 褐:粗布衣服。連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謂急矣。而君之后宮以百數(shù),婢妾被綺穀,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厭。” |
mù bù jiāo jié目不交睫 | 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閉眼。沒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間不睡覺或睡不著。 | 漢 荀悅《漢紀(jì) 文帝紀(jì)上》:“陛下在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目不交睫,睡不解衣冠。” |
shù hè bù wán裋褐不完 | 裋褐:古代仆役所穿的短衣。粗布短衣還破舊不完整。形容生活貧苦。 | 東漢·班固《漢書·貢禹傳》:“妻子糠豆不贍,裋褐不完。” |
shú shì bù dǔ熟視不睹 | 熟視:細(xì)看;睹:看見。看慣了就像沒看見一樣。也指看到某種現(xiàn)象,但不關(guān)心,只當(dāng)沒有看見 | 晉·劉伶《酒德頌》:“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 |
chéng shì bù zú,huài shì yǒu yú成事不足,壞事有余 | 成:成就;足:足夠。指事情不但辦不好,反而把事情弄壞。用于指責(zé)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5回:“部里書辦們,成事不足,壞事有余;勝之不武,不勝為笑。” |
yī kè bù fàn èr zhǔ一客不犯二主 | 一個人全部承擔(dān),或由一個人始終成全其事。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沒有,我也定不出此門。’” |
bù shí zhōu sù不食周粟 | 粟:小米,泛指糧食。原指伯夷、叔齊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節(ji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
mín bù wèi sǐ民不畏死 | 畏:懼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氣慨。 |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
bù sù zhī kè不速之客 | 速:邀請。沒有邀請而自己來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 《周易 需》:“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孔穎達(dá)疏:“速,召也。不須召喚之客有三人自來。” |
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bù zhèng guān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 《藝文類聚》卷四一引三國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
bù zhī diān dǎo不知顛倒 | 猶言不明事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九回:不想這些帶來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顛倒。天色又看看晚了。” |
shén lóng jiàn shǒu bù jiàn wěi神龍見首不見尾 | 原是談詩的神韻,后比喻人的行蹤詭秘,剛一露面又不見了。也比喻言辭閃爍,使人捉摸不透。 | 清 趙執(zhí)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 |
fèn bù gù mìng奮不顧命 | 猶奮不顧身。 | 南朝·梁·任昉《奏彈曹景宗》:“故司州刺史蔡道恭率勵義勇,奮不顧命。” |
yè bù bì hù夜不閉戶 | 夜里睡覺不用關(guān)門。形容社會秩序、風(fēng)氣很好。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shí jīn bù mèi拾金不昧 | 昧:隱瞞;金:原指金錢;現(xiàn)泛指錢物;拾到東西不藏起來據(jù)為己有。 | 清 李綠園《歧路燈》:“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
qióng bù yǔ fù dòu,fù bù yǔ guān dòu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 | 窮:窮人;富:富人;斗:爭奪,斗爭;官:官吏。窮人斗爭不過富人,富人斗不過官府。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五回:“自古道:‘窮不與富斗,富不與官斗。’況在途路之中,眾人只得隱忍,自行收拾。” |
xiān háo bù shuǎng纖毫不爽 | 纖毫:非常細(xì)微;爽:差。一點兒也不差。形容非常精確。 | 南朝·梁·沈約《宋書·律歷志》:“凡此四蝕,皆與臣法符同,纖毫不爽。” |
liù ěr bù tóng móu六耳不同謀 | 原意是三個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輕信傳聞的話沒有益處。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六耳不同謀。且去,來日來。” |
zuì rén bù nú罪人不孥 | 孥:妻與子女的統(tǒng)稱。謂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孟子 梁惠王》:“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
bǎi zhé bù huí百折不回 | 折:挫折。比喻意志堅強(qiáng),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 | 《明史 何騰蛟瞿式耜傳論》:“夫節(jié)義必窮而后見,如二人之竭力致死,靡有二心,所謂百折不回者矣。” |
qián bù zhāo cūn,hòu bù zhāo diàn前不著村,后不著店 | 指走遠(yuǎn)道處在無處落腳的境地。比喻處境尷尬或生活無依靠。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6回:“弄得我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有上梢沒下梢。” |
jiǒng bù yóu rén迥不猶人 | 指卓然超絕,不同于人。 | 清 梁章鋸《浪跡叢談 二十四橋》:“玉生曾受業(yè)于方茶山先生,故其詩筆迥不猶人。” |
tiān bù pà,dì bù pà天不怕,地不怕 | 形容無所畏懼,什么都敢干。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四十五回:“老爺小時何曾像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 |
hóng chǐ bù jīng閎侈不經(jīng) | 見“閎大不經(jīng)”。 | 章炳麟《訄書·平等難》:“揉曲木者,不得不過其直,恣言至其極,則以為鷇卵毛鱗,皆有佛性,其冥極亦與人等。此特其左證之義,覬以齊一四類,而閎侈不經(jīng),以至于濫,有牛鼎之意焉。” |
tiān dì bù róng天地不容 | 天地:天地之間,人世間。容:寬容。天地所不能容納。指大逆不道、罪孽深重的人與事。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若有茍且,天地不容。” |
jiān chí bù yú堅持不渝 | 渝:改變。堅持到底;決不改變。 | |
zhù bù shèng zǔ祝不勝詛 | 謂祝而得益不能勝過詛而受損。 | 宋·洪邁《容齋四筆》:“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 |
jīng jiǔ bù shuāi經(jīng)久不衰 | 精神飽滿的狀態(tài),身體健壯的外表。 | 孫犁《談作家素質(zhì)》:“而且有了特定的扮演者,遂使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經(jīng)久不衰,成為最大眾化的形象。” |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不識廬山真面目 | 廬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認(rèn)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質(zhì)。 | 宋 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sǔn rén bù lì jǐ損人不利己 | 損害別人對自己也沒有好處。 | 魯迅《書信 致曹聚仁》:“只有損人而不利己的事,我是反對的。” |
yì bù fǎn gù義不反顧 | 反顧:回頭看。①義:通“議”,考慮,打主意,選擇。決策時連回頭看的功夫都沒有。形容毫不猶豫,極為迅速地作出某項決定。亦作“計不反顧”。②為了正義只能奮勇向前,不猶豫回顧。亦作“義無反顧”。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
jí bù jí dài急不及待 | 見“急不可待”。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44回:“但他頑心太重,同時就急不及待把那盒子開了開來。” |
ōu niǎo bù xià鷗鳥不下 | 鷗鳥不愿飛下來。比喻察覺他人將傷害自己,加倍防范。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海上之人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 |
dōng fāng bù liàng xī fāng liàng東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這里行不通,別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 |
bù lín bù zī不磷不緇 | 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zhì),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改變。 | 語出《論語 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污。” |
wèi suō bù qián畏縮不前 | 畏懼退縮,不敢前進(jìn)。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唐子方始彈張堯佐,與諫官皆上疏。及彈文公,,則吳奎畏縮不前,當(dāng)時謂拽動陣腳。” |
yī bù zuò,èr bù xiū一不作,二不休 | 要么不做,做了就索興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興做到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六回:“索性讓我一不作,二不休,見一個殺一個,見兩個殺一雙,殺個爽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