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宋于庭翔鳳”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游歷名山大川時,你愿意做東道主。你又擁有許多書籍,等于是南面稱孤的侯王。
在成千上萬的人群中,幸運地與你握了一下手,使我的衣袖直到三年后還留有香氣。
注釋
宋于庭翔鳳:宋翔鳳(1776—1860),字虞廷,一字于庭,江蘇長洲(今蘇州)人。嘉慶五年庚申(1800)舉人。曾官湖南新寧、耒陽等地知縣。訓詁學家、經學家,又能詩、詞、駢文,著述甚豐。
五岳: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東道主:原指東路上的主人,后泛指主人。語出《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擁書”句:語出《北史·李謐傳》:“丈夫擁萬卷書,何假南面百城?”南面王,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稱王者都面南而坐。此句意思說宋翔鳳藏書很多,學問很高,勝似統治百城的王者。
衣袖三年香:化用李商隱《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謝郎衣袖初翻雪,荀令熏爐更換香。”又《韓翃舍人即事》:“橋南荀令過,十里送衣香。”據《太平御覽》卷七百零三引習鑿齒《襄陽記》,漢末曾官尚書令的荀彧,每“至人家,坐處三日香”。這兩句是稱贊宋翔鳳的人品高潔,學問深厚。
“投宋于庭翔鳳”鑒賞
賞析
這首詩是贈翔鳳詩中寫得較好的一篇,不僅突出了翔鳳的好客與學識,而且還寫出了翔鳳的風采及兩人一見如故的深厚友誼。
“游山”二句寫翔鳳為人。“五岳”在這里泛指名山大川。龔自珍曾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游太湖洞庭二山,翔鳳家鄉在太湖邊,成為作者的“東道主”。他熱情地接待了龔自珍,談學論道、陪同游覽。翔鳳長龔自珍十六歲,其折節下交給龔自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晚年,龔自珍還寫道“長州重到忽思君”。“擁書百城”言宋氏學問之富。《北史·李謐傳》有云:“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言擁書萬冊而學,勝于做百城之諸侯。作者變換李謐字句,言翔鳳擁書眾多,而且能夠統領眾書,仿佛學界之“南面王”,而非“書奴”匍匐在書前。宋氏待人熱情,是理想的東道主。他坐擁書城,又能驅使書籍,是個會讀書的學者,這些有目共睹,龔自珍用精練的詩句把它表現了出來。
“萬人叢中一握手”寫龔、宋二人初相識的情景。古人描寫邂逅相遇,即成知音,曾用“傾蓋如舊”來形容。而龔自珍是寫兩人相知已久,只是茫茫人海,無由相見,因此他們的情感交誼往往存在于思念之中。龔自珍特別愛回憶兩人初相識的情景,那是在紅塵擾攘的京師,彼此都聞名已久,待親見其面,自然就有相見恨晚之意。“一握手”含意豐富,有握手即別之意,也有握手談心之意,給人留下寬闊的想象余地。最末一句寫翔鳳之風采,《襄陽記》曾云漢末荀彧“至人家,坐處三日香”。后多用以形容高人雅士之風采。詩中變“三日香”為“三年香”,一方面是極言其馨香流芳之久;另一方面從龔、宋相識到寫詩之時恰恰三年,意為握手之后衣袖之香至今不滅。可見翔鳳的人格力量給詩人感染之深。此句為點睛之筆,不僅突出了翔鳳的精神風貌,也表達出詩人對他人格的崇仰。龔詩含蓄精致,包含了豐富的情意。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是詩人寫給友人宋翔鳳的。清初至清中葉,統治者提倡的程朱理學和古文經學都是沒有思想性、只是教人做奴隸的學問。西學東漸,促成了知識分子的覺醒,公羊學派逐漸興起。常州經學大家莊述祖曾說:“吾諸甥中,劉申受可以為師,宋于庭可以為友。”可見宋翔鳳少時學即有成,受到舅氏的器重。龔自珍曾師事劉逢祿學習公羊學,因此宋翔鳳也算是龔自珍的師輩,加之其曾出入于龔自珍外祖父段玉裁之門,二人又多了一層親密關系。自嘉慶二十四年(1819)相識之后,龔、宋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龔自珍寫了多首贈翔鳳詩,該詩是其中之一。
龔自珍簡介
清代·龔自珍的簡介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 龔自珍的詩(19篇)〕猜你喜歡
醉留東野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原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為龍。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和劉柴桑
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躇?
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懷,挈杖還西廬。
荒涂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茅茨己就治,新疇復應畬。
谷風轉凄薄,春醪解饑劬。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
棲棲世中事,歲月共相疏。
耕織稱其用,過此奚所須。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
云開衡岳積陰止,天馬鳳凰春樹里。
年少崢嶸屈賈才,山川奇氣曾鐘此。
君行吾為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
洞庭湘水漲連天,艟艨巨艦直東指。
無端散出一天愁,幸被東風吹萬里。
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秭米。
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何足理。
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誼多,崇明對馬衣帶水。
東瀛濯劍有書還,我返自崖君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