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已經多次經過揚子江的渡口了,江上的風波依舊,作為客人的我卻又添了新愁。
僅僅只有西馳的太陽比我忙碌,向南移去的青山冷冷地譏笑我這個失意的人。
孤枕獨眠,難以忍受鄉思的煎熬,破舊的衣服上還沾有京師的塵土。
朋友都像星星一樣零星地散落在各地,只能黯然神傷獨對江上沙鷗吟詩。
注釋
揚子江:即長江。揚子,本是揚子古津渡附近一座橋名。因這古津渡是時還無名,人們就用“揚子”來稱此津渡。隋末,朝廷又在此設揚子鎮,又用“揚子”來名鎮。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廢揚子鎮,置揚子縣。后又因揚子津、揚子縣而將令儀征、揚州一帶的長江,稱為揚子江。近代,人們又將長江統稱為揚子江。
幾問津:幾次求渡。津,渡口。問津,詢問渡口。
風波:比喻糾紛或患難。
西飛白日:指夕陽。
南去青山:因為渡江北上,故云。
不勝:猶言不堪,難忍。
敝裘:破舊的皮衣。
帝京:既指天帝住的地方。也指皇帝住的地方。
交游:結交朋友,也指朋友。
落落:稀疏貌。
愴(chuàng):傷悲;凄愴。
吟對沙鷗:古之高人逸士常以沙鷗為友,叫做“鷗社”“鷗盟”。詩人自覺交游零落,只好把新作對沙鷗來吟子。沙鷗:一種水鳥。愴神:黯然神傷。
“渡江”鑒賞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鎮江金山的題作。詩以清新的語言,深沉的感情,將羈旅的愁苦,客子的孤獨,鄉夢的頻繁,征衣的塵垢,藝術地表現了出來,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在抒情手法上,既有直接表達,也有景物襯托。。
“楊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一出,“客愁”兩字已赫然在目。揚子江渡頭,幾回回經由,江上風波依舊,而旅入已添了新愁。
“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鋪衍旅人奔波愁勞之狀。太陽天天東升,天天西落,自是無止無息,且不知起訖,然作者竟有“忙于我”之想,顯是極無理之語,不過,由此無理語,其感嘆自己天涯奔走、東西飄泊的情致,由淺轉深。與此出句相對應,對句言向南蜿蜒伸展的青山顯得格外清冷,不近人情,一點也不理解旅人客愁之深,反而像在冷冷地嘲笑人,實借青山的整暇和凝重,來反襯人因有所求而離鄉背井、拋妻別離是多么的無謂。
想到這一層,作者不免有一種悵然和失落無所依的感覺,由此雖然剛從京師來,衣衫上還沾染著那里的灰塵,但故國之恩已頻頻入夢,攪得人無法安睡了。這里,“敝裘猶帶帝京塵”一句,是用晉詩人陸機《為顧彥先贈婦》“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典,讀者想及陸詩,當會對作者在京師的那番勞苦,有更深入的了解的。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背写艘?,由已及人,作者想到自己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也正和自己一樣,天涯作客,四方糊口,山長水闊,欲再攜手歡會、談古論今而不可得,不由得神情悄愴,黯然至于悲懷難抑?!耙鲗ι锄t”可能是實景實寫,即作者午夜夢回,輾轉床鋪,再難入睡,所以披農出戶,江頭散步,見鷗鳥而起意;也可能是虛景虛寫,作者既不得安睡,于是重捻燈火,調弄筆墨,賦詩寄慨,也許他想到了杜甫“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吟唱,借來入詩。人生本是塵世寄跡,居無定所也屬當然,正像這高翔天地間的沙鷗,東止西櫥,所以,“沙鷗”在此成了一科孤單飄泊、無所著落的象征。一經吟出,全詩的愁情愁緒,得以上升到一個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境界,讀者的思緒,也由此脫開去,浮想聯翩,去體會詩人的孤苦,尋覓自己的感懷。
反映羈旅行役之愁,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常見主題,自《詩經》開始,不絕于史籍。旅途的勞頓,寄居他鄉的陌生感,以及無所歸依的空寂無聊,很容易被詩人捕捉,并且,他們常將這種羈旅之孤單,上開為對整個人生孤獨感的體驗,由此,詩的內涵得到充實,詩的境界也變得闊大。作者的這首《渡江》,用素樸清老的語言,表達的正是這樣一種體驗。而對仗之工穩,措詞之精警,更使此詩獲得普遍的好評。
張弼簡介
明代·張弼的簡介

(1425—1487)明松江府華亭人,字汝弼,號東海。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為南安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少善草書,工詩文,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有《鶴城稿》、《東海稿》等。
...〔? 張弼的詩(2篇)〕猜你喜歡
三絕句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
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