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十八·刈麥有感”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其一
八十歲的老農民,何曾見過今年這樣的麥子!不但沒有顆粒,而且連麥稈也沒有。旱災鬧了三百天,災情蔓延二千里。特別是我這臥牛城一帶,災害尤其嚴重。
其二
好不容易才開鐮刀收割,卻弄得像嘴巴著地一樣趴下了。請人幫忙不但賠了人工還賠了飯食,還這樣癡心,實在是稀罕。趕緊安排在麥地里種豆子,希望有些收成。
其三
穿和吃倒不算太愁,最愁的是遭官兒們的棒打。五月中旬就開了倉,里長哥要過堂,按照戶口冊上的花戶們,都要限期繳納錢糧。窮人們賣田地住宅,沒有人買;典去兒女,還是賠不上。
其四
往年到了收麥的時節,麥子收割完了也是沒多少收成。而今年更是沒有麥子也沒有錢,哭著向上天哀告,到哪里訴說冤屈呢?剛好碰到里長哥,叫了一萬聲可憐可憐吧。
注釋
北雙調:宮調名。北曲常用宮調之一。
胡十八:曲牌名。北曲屬雙調。
莊家:農家,農民。
幾曾:何曾,什么時候。
柴:柴草,此指麥稈。
“三百日”二句:寫旱災時間之久和地域之廣。
臥牛城:本指北宋都城汴京,此借指臨朐城。
忒(tuī)毒害:太厲害,太嚴重。忒,方言,太。
不甫能:才能夠,好容易。
陪:通“賠”。
“五月”句:剛到五月中官府就開倉征收稅糧。五月半,陰歷五月中旬,這時小麥剛成熟。
里正:即里長,相當后來的地保。
“花戶”句:戶口簿上有名的人要限期交足錢糧。花戶,登錄戶口時,戶稱花戶。每,同們。比,案驗,即查究催逼。
典:典賣,抵押。
儉:歉收。
那答兒:何處,哪里。
“胡十八·刈麥有感”鑒賞
賞析
此曲由四首小令組成,寫旱災之年,農民顆粒無收,還要遭受官府酷刑的慘狀,揭露了社會的腐敗,反映了農家的疾苦,流露出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全曲風格剛勁,語言本色,采用方言土語,雖質樸無華,卻高度凝煉,是散曲中少有的現實主義佳作。
《胡十八·刈麥有感》是由四支小令組成的重頭曲,寫出了因遭受嚴重旱災而顆粒無收,加上官府的橫征暴斂,農民“賣宅田”和“典兒女”的悲慘遭遇。
第一支小令寫旱情的嚴重和受災地區的廣闊,農民所種的麥子顆粒無收。曲中開始以一個八十歲的老農之口以質樸的語言道出:“幾曾見今年麥!又無顆粒又無柴。”大災之年,糧食柴火,一點也無,何等凄慘。接著道出“三百日旱災,二千里放開”極言旱日之長及地域之廣,最后兩句“偏俺這臥牛城,四十里忒毒害”,飽含著老農無盡的辛酸、怨懟和無奈。第二支小令寫農民勞作的辛苦。即使麥子收成不好也得收,還得請人幫忙,這樣又賠了人工和飯食。農民為了能收一些糊口的糧食,麥地里麥子收割之后趕緊又種下豆子,可以說為了活下去,已經想盡了辦法。這里深切地反映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第三支小令寫了官府不顧人民死活,催逼災民交稅,逼得農民典兒賣女的悲慘境況。寫里正之類的鄉官卻還在那里加緊催租,逼得人們賣田宅兒女。“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穿和吃”并非真的“不索愁”,這樣寫,只是為了更突出“官棒”對農民的嚴重威脅。為什么農民們“愁的是遭官棒”,原來“五月半間便開倉,里正哥過堂”,也就是說,“花戶每”要過“比糧”這一關。而“花戶每”要過“比糧”關,想免遭“官棒”的酷刑,只有“賣田宅”或“典兒女”,別的無路可走。苦只苦“花戶每”既無田宅可賣,即使忍痛典了兒女,也還是“陪不上”,最終難逃“遭官棒”的可悲命運。第四支小令寫農民的哭訴,跟往年相比,今年更慘,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意。這是一幅旱災圖,讀者能夠想象到餓得骨瘦如柴的農民站在里長前求情發愁的那種慘狀,樸素、真實表現了社會的不合理:由于官僚地主的壓迫勒索,人民已經無法生活下去。
作者站在農民的立場,揭露了明代統治者橫征暴斂的罪行,把天災和人禍都展示出來了,充分表現了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是散曲中少有的現實主義之作。
創作背景
馮惟敏于隆慶六年(1572)辭職回到故鄉臨朐以后,接觸到農村的現實,親眼看到了農民身受的痛苦,寫下了不少反映農村災難的作品。萬歷元年(1573)山東發生大旱,糧食歉收,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作者滿懷同情,在這年的夏天寫下此曲了記錄了這一凄慘的情景。
馮惟敏簡介
明代·馮惟敏的簡介

(1511—1590)明山東臨朐人,字汝行,號海浮。馮惟重弟。嘉靖十六年舉人。官保定通判。能詩文,尤工樂府。所著雜劇《梁狀元不伏老》盛行于時。有《山堂詞稿》、《擊節余音》。
...〔? 馮惟敏的詩(1篇)〕猜你喜歡
胡十八·刈麥有感
其一
八十歲老莊家,幾曾見今年麥!又無顆粒又無柴。三百日旱災,二千里放開。偏俺這臥牛城,四下里忒毒害。
其二
不甫能大開鐮,閃的個嘴著地。陪了人工陪飯食,似這般忒癡,真個是罕希。急安排種豆兒,再著本還圖利。
其三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間便開倉,里正哥過堂,花戶每比糧。賣田宅無買的,典兒女陪不上。
其四
往常時收麥年,麥罷了是一儉。今年無麥又無錢,哭哀哀告天,那答兒叫冤?但撞著里正哥,一萬聲可憐見。
雁門道中書所見
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出門覽民風,慘慘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營幕來,天明但平土。
調度急星火,逋負迫捶楚。
網羅方高懸,樂國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擇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
單衣者誰子?販糴就南府。
傾身營一飽,豈樂遠服賈?
盤盤雁門道,雪澗深以阻。
半嶺逢驅車,人牛一何苦!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