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十八·刈麥有感”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其一
八十歲的老農民,何曾見過今年這樣的麥子!不但沒有顆粒,而且連麥稈也沒有。旱災鬧了三百天,災情蔓延二千里。特別是我這臥牛城一帶,災害尤其嚴重。
其二
好不容易才開鐮刀收割,卻弄得像嘴巴著地一樣趴下了。請人幫忙不但賠了人工還賠了飯食,還這樣癡心,實在是稀罕。趕緊安排在麥地里種豆子,希望有些收成。
其三
穿和吃倒不算太愁,最愁的是遭官兒們的棒打。五月中旬就開了倉,里長哥要過堂,按照戶口冊上的花戶們,都要限期繳納錢糧。窮人們賣田地住宅,沒有人買;典去兒女,還是賠不上。
其四
往年到了收麥的時節,麥子收割完了也是沒多少收成。而今年更是沒有麥子也沒有錢,哭著向上天哀告,到哪里訴說冤屈呢?剛好碰到里長哥,叫了一萬聲可憐可憐吧。
注釋
北雙調:宮調名。北曲常用宮調之一。
胡十八:曲牌名。北曲屬雙調。
莊家:農家,農民。
幾曾:何曾,什么時候。
柴:柴草,此指麥稈。
“三百日”二句:寫旱災時間之久和地域之廣。
臥牛城:本指北宋都城汴京,此借指臨朐城。
忒(tuī)毒害:太厲害,太嚴重。忒,方言,太。
不甫能:才能夠,好容易。
陪:通“賠”。
“五月”句:剛到五月中官府就開倉征收稅糧。五月半,陰歷五月中旬,這時小麥剛成熟。
里正:即里長,相當后來的地保。
“花戶”句:戶口簿上有名的人要限期交足錢糧。花戶,登錄戶口時,戶稱花戶。每,同們。比,案驗,即查究催逼。
典:典賣,抵押。
儉:歉收。
那答兒:何處,哪里。
“胡十八·刈麥有感”鑒賞
賞析
此曲由四首小令組成,寫旱災之年,農民顆粒無收,還要遭受官府酷刑的慘狀,揭露了社會的腐敗,反映了農家的疾苦,流露出作者對農民的同情。全曲風格剛勁,語言本色,采用方言土語,雖質樸無華,卻高度凝煉,是散曲中少有的現實主義佳作。
《胡十八·刈麥有感》是由四支小令組成的重頭曲,寫出了因遭受嚴重旱災而顆粒無收,加上官府的橫征暴斂,農民“賣宅田”和“典兒女”的悲慘遭遇。
第一支小令寫旱情的嚴重和受災地區的廣闊,農民所種的麥子顆粒無收。曲中開始以一個八十歲的老農之口以質樸的語言道出:“幾曾見今年麥!又無顆粒又無柴?!贝鬄闹辏Z食柴火,一點也無,何等凄慘。接著道出“三百日旱災,二千里放開”極言旱日之長及地域之廣,最后兩句“偏俺這臥牛城,四十里忒毒害”,飽含著老農無盡的辛酸、怨懟和無奈。第二支小令寫農民勞作的辛苦。即使麥子收成不好也得收,還得請人幫忙,這樣又賠了人工和飯食。農民為了能收一些糊口的糧食,麥地里麥子收割之后趕緊又種下豆子,可以說為了活下去,已經想盡了辦法。這里深切地反映了作者對農民的同情。第三支小令寫了官府不顧人民死活,催逼災民交稅,逼得農民典兒賣女的悲慘境況。寫里正之類的鄉官卻還在那里加緊催租,逼得人們賣田宅兒女。“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薄按┖统浴辈⒎钦娴摹安凰鞒睢?,這樣寫,只是為了更突出“官棒”對農民的嚴重威脅。為什么農民們“愁的是遭官棒”,原來“五月半間便開倉,里正哥過堂”,也就是說,“花戶每”要過“比糧”這一關。而“花戶每”要過“比糧”關,想免遭“官棒”的酷刑,只有“賣田宅”或“典兒女”,別的無路可走??嘀豢唷盎☉裘俊奔葻o田宅可賣,即使忍痛典了兒女,也還是“陪不上”,最終難逃“遭官棒”的可悲命運。第四支小令寫農民的哭訴,跟往年相比,今年更慘,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意。這是一幅旱災圖,讀者能夠想象到餓得骨瘦如柴的農民站在里長前求情發愁的那種慘狀,樸素、真實表現了社會的不合理:由于官僚地主的壓迫勒索,人民已經無法生活下去。
作者站在農民的立場,揭露了明代統治者橫征暴斂的罪行,把天災和人禍都展示出來了,充分表現了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是散曲中少有的現實主義之作。
創作背景
馮惟敏于隆慶六年(1572)辭職回到故鄉臨朐以后,接觸到農村的現實,親眼看到了農民身受的痛苦,寫下了不少反映農村災難的作品。萬歷元年(1573)山東發生大旱,糧食歉收,農民掙扎在死亡線上。作者滿懷同情,在這年的夏天寫下此曲了記錄了這一凄慘的情景。
馮惟敏簡介
明代·馮惟敏的簡介

(1511—1590)明山東臨朐人,字汝行,號海浮。馮惟重弟。嘉靖十六年舉人。官保定通判。能詩文,尤工樂府。所著雜劇《梁狀元不伏老》盛行于時。有《山堂詞稿》、《擊節余音》。
...〔? 馮惟敏的詩(1篇)〕猜你喜歡
胡十八·刈麥有感
其一
八十歲老莊家,幾曾見今年麥!又無顆粒又無柴。三百日旱災,二千里放開。偏俺這臥牛城,四下里忒毒害。
其二
不甫能大開鐮,閃的個嘴著地。陪了人工陪飯食,似這般忒癡,真個是罕希。急安排種豆兒,再著本還圖利。
其三
穿和吃不索愁,愁的是遭官棒。五月半間便開倉,里正哥過堂,花戶每比糧。賣田宅無買的,典兒女陪不上。
其四
往常時收麥年,麥罷了是一儉。今年無麥又無錢,哭哀哀告天,那答兒叫冤?但撞著里正哥,一萬聲可憐見。
賀新涼·再贈柳敬亭
咄汝青衫叟。閱浮生、繁華蕭索,白衣蒼狗。六代風流歸扺掌,舌下濤飛山走。似易水、歌聲聽久。試問于今真姓字,但回頭笑指蕪城柳。休暫住,譚天口。
當年處仲東來后。斷江流、樓船鐵鎖,落星如斗。七十九年塵土夢,才向青門沽酒。更誰是、嘉榮舊友。天寶琵琶宮監在,訴江潭憔悴人知否。今昔恨,一搔首。
江夏行
憶昔嬌小姿,春心亦自持。
為言嫁夫婿,得免長相思。
誰知嫁商賈,令人卻愁苦。
自從為夫妻,何曾在鄉土。
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
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只言期一載,誰謂歷三秋。
使妾腸欲斷,恨君情悠悠。
東家西舍同時發,北去南來不逾月。
未知行李游何方,作個音書能斷絕。
適來往南浦,欲問西江船。
正見當壚女,紅妝二八年。
一種為人妻,獨自多悲凄。
對鏡便垂淚,逢人只欲啼。
不如輕薄兒,旦暮長相隨。
悔作商人婦,青春長別離。
如今正好同歡樂,君去容華誰得知。
寒地百姓吟
無火炙地眠,半夜皆立號。
冷箭何處來,棘針風騷騷。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高堂搥鐘飲,到曉聞烹炮。
寒者愿為蛾,燒死彼華膏。
華膏隔仙羅,虛繞千萬遭。
到頭落地死,踏地為游遨。
游遨者是誰?君子為郁陶!
賀新郎·贈蘇昆生
蘇,固始人,南曲為當今第一。曾與說書叟柳敬亭同客左寧南幕下,梅村先生為賦《楚兩生行》
吳苑春如繡。笑野老、花顛酒惱,百無不有。淪落半生知己少,除卻吹簫屠狗。算此外、誰歟吾友。忽聽一聲《河滿子》,也非關、淚濕青衫透。是鵑血,凝羅袖。
武昌萬疊戈船吼。記當日、征帆一片,亂遮樊口。隱隱柁樓歌吹響,月下六軍搔首。正烏鵲、南飛時候。今日華清風景換,剩凄涼、鶴發開元叟。我亦是,中年后。
詠三良
彈冠乘通津,但懼時我遺。
服勤盡歲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謬獲露,遂為君所私。
出則陪文輿,人必侍丹帷。
箴規響已從,計議初無虧。
一朝長逝后,愿言同此歸。
厚恩固難忘,君命安可違!
臨穴罔惟疑,投義志攸希。
荊棘籠高墳,黃鳥聲正悲。
良人不可贖,泫然沾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