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村落荒涼又貧窮,年年遭受旱災和蝗蟲。
老人給人當傭工賺取錢財來繳納債金,賣掉幼兒繳納租稅。
四壁殘破屋里到處都刮著風,房塌屋露,月影(從敗壞的屋梁間)照射到床上來。
哪知名為父母官,不肯如實上報災情。
注釋
旱蝗:旱災、蝗災。指天旱蝗蟲成災。
老翁:指對年長者尊稱,即老漢。翁,男性老人。
傭納債(yóng):以給人雇傭之所得來繳納債金。傭,受人雇傭。
稚(zhì)子:幼兒。
輸糧:向公家繳納的糧食。輸,本意送達,引申為繳納。
風生屋:屋里到處都刮著風。生,產生,刮著。
梁頹(tuí):屋梁衰敗,敗壞。
月墮床:月影(從敗壞的屋梁間)照射到床上來。墮(duò),落下。
牧民者:古代統治階級蔑視勞動人民,把官吏統治勞動人民比做牧人牧養牲畜。牧民,治民。
“荒村”鑒賞
賞析
這首描繪了遭受蝗災之年的農民生活,揭露了政治的黑暗,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生活的關懷和同情。詩的語言明白如話,不用典故,不事雕琢,選擇了富有典型事例來描繪而獲得很好的效果。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開頭兩句總寫荒村,點明原因。農村倍受旱災和蝗災之苦,年復一年,沒有收成,因而農民破產,農村凋敝,村落十分荒涼冷落。一個“甚”字,寫出了荒涼的程度。這是明代廣大農村的縮影。
頷聯詳寫一家農戶。這家農戶的生活,老翁為了還債,年紀老了,還得去做雇工。傭工所得,只夠還欠債的,可是官府還要催繳賦稅。老翁只好忍痛將自己的幼子賣掉,用賣兒賣女所得的錢去繳納官府的賦稅。從此老翁一家骨肉分離。可以預見老翁的境況將會更加惡劣。
頸聯繼續寫老翁貧困的生活。墻壁坍壞,風如同從屋里出來一樣,屋梁倒塌,月光直照床上。這兩句寫得很形象。這里雖然寫的是一個農戶,但他是千百個農戶的代表。這兩聯對“甚荒涼',“苦旱蝗”作了具體形象的描繪。
尾聯把“村落甚荒涼”的社會原因揭示出來了。地方官吏為了升官發財,不肯如實上報災情,以減免一些租稅。所以說“荒村”的直接造成者是地方官吏。
在詩人的筆下,人民的生活極其困苦,由于年年蝗災,已經窮到無錢、無糧、無完屋的地步,荒涼由此可以想見,但地方官卻因為擔心影響了“政績”,“不肯報災荒”,直指官員的冷漠與自私。本詩揭露了官場上的黑暗與冷漠,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生活深切的關懷和同情。全詩語言精練、結構謹嚴、形象鮮明,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人民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色彩。
創作背景
詩人作巡撫十八年之久。上任頭幾年(宣德五年至十年,即1430—1435年),適逢河南、山西旱災蝗災接連不斷,他奉命視察災情。據《明史》本傳載:“謙至官,輕騎遍歷所部,延訪父老,察時事所宜興革,即具疏言之。一歲凡數上,小有水旱,輒上聞。”從此詩內容看,重在寫災年里農村的破產,大概作于宣德九年(1434)前后。
于謙簡介
明代·于謙的簡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后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師,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謚曰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 于謙的詩(11篇)〕猜你喜歡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雁門道中書所見
金城留旬浹,兀兀醉歌舞。
出門覽民風,慘慘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營幕來,天明但平土。
調度急星火,逋負迫捶楚。
網羅方高懸,樂國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擇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
單衣者誰子?販糴就南府。
傾身營一飽,豈樂遠服賈?
盤盤雁門道,雪澗深以阻。
半嶺逢驅車,人牛一何苦!
水龍吟·題文姬圖
須知名士傾城,一般易到傷心處。柯亭響絕,四弦才斷,惡風吹去。萬里他鄉,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對黃沙白草,嗚嗚卷葉,平生恨、從頭譜。
應是瑤臺伴侶,只多了、氈裘夫婦。嚴寒觱篥,幾行鄉淚,應聲如雨。尺幅重披,玉顏千載,依然無主。怪人間厚福,天公盡付,癡兒騃女。
賀新涼·再贈柳敬亭
咄汝青衫叟。閱浮生、繁華蕭索,白衣蒼狗。六代風流歸扺掌,舌下濤飛山走。似易水、歌聲聽久。試問于今真姓字,但回頭笑指蕪城柳。休暫住,譚天口。
當年處仲東來后。斷江流、樓船鐵鎖,落星如斗。七十九年塵土夢,才向青門沽酒。更誰是、嘉榮舊友。天寶琵琶宮監在,訴江潭憔悴人知否。今昔恨,一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