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寺泉眼”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太平寺靠著高高的山岡,周圍都是山林草叢。
清泉從枯柳根下涌出,已被世人汲引了很久。
巖石間的泉眼清晰可見,這云天之處竟有水府環流。
泉石的深廣雖在丈尺之間,而且寂靜安閑,但是人們怎敢對它輕慢?
池中生有青白兩條小蛇,那幽隠之姿可以時時看見。
它們時而吐出一串如絲的氣泡,令人想象一旦成龍便可興云作雨。
此山從上到下巖石遍布,鑿井實屬不易。
這眼泉水可以取供十方眾僧,水味香美超過了牛奶。
北風吹起了寒冷的波紋,纖細的水藻舒開了翠縷。
明亮的泉水倒映著游客的凈衣,細碎的漣漪搖蕩著秋林的妙影。
如何才能筑宅于其下,讓它的余澤流進我的藥圃?
三春佳季滋潤黃精生長發育,一經服食便可羽化成仙呢!
注釋
太平寺:故址在秦州(今甘肅天水)附近。寺內有泉一眼,今寺院已毀,而泉水依然。
憑:靠著。
草莽:草叢。
海眼:古人以為泉水從地下通海,故稱泉眼為海眼。
水府:傳說為海中龍王的府邸,在海的最深處。
宴息:休息。宴:通“晏”。
輕侮:輕視,怠慢。
幽姿:幽雅的姿態。
爛熳:煥發,散布。
十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
文:紋理。指水波紋。
弱藻:柔軟的水草。翠縷:縷縷青翠。
明涵:清泉中的倒影。
宅:動詞,蓋房子。下流:下游。
黃精:又名黃芝,多年生草本,根如嫩姜,入藥。道家以為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可以輕身延年。
生毛羽:道家認為成仙之后可以生羽飛升。
“太平寺泉眼”鑒賞
賞析
這首詩贊嘆太平寺泉眼的神異、泉水的明凈及環境的幽美,表示要在這里卜居,服食修煉,以成正果。全詩可分四段,起結各四句,中二段各八句,運用虛實相生的寫法突出了太平寺泉的神奇以及泉水的清與美。
此詩首二句寫太平寺的環境,地處高岡,可見不在秦州城內。次二句以根枯襯泉活,歲古顯流長。這有如八大山人作畫,能于苦澀處見生機,古簡處見筆力,細味之始覺其妙。“石間見海眼”,唐人贊山泉古井的神異多謂能通海,當然不一定真通海,這么想這么說,帶有神秘感,有助于加強藝術感染力。“天畔縈水府”,見泉眼在寺旁地勢較高處。接著寫泉眼的神異。“青白”四句寫得的確很美,這不是因為對“青白二小蛇”刻畫得如何典型,而是在詩人的想象中,這是兩條龍的化身。這想象是美的。通過這美的想象,不僅寫出了泉眼清澈、蛇游氣冒的實景,展現了“潛虬媚幽姿”(謝靈運《登池上樓》)的意境,也藉以一舒胸中抑郁之氣。“山頭”四句謂山地多石,鑿井為難,幸有此味美色清的泉水供十方僧眾飲用。“北風”二句寫實景平平,“明涵”二句寫倒影絕妙。泉水明凈,客衣可鑒;漣漪蕩影,野趣宜人。山泉既如此可羨,這就難怪詩人動卜居之念、生羽化之想了:“何當宅下流,馀潤通藥圃。三春濕黃精,一食生毛羽。”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秋冬之際在秦州所作。黃鶴注:“太平寺在秦州。詩云‘北風起寒文’,當是乾元二年秋冬之交作。”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的詩(111篇)〕猜你喜歡
滿江紅·題碧梧翠竹送李陽春
一曲清商,人別后、故園幾度。
想翠竹、碧梧風采,舊游何處。
三徑西風秋共老,滿庭疏雨春都過。
看蒼苔、白石易黃昏,愁無數。
嶧山畔,淇泉路。空回首,佳期誤。
嘆舞鸞鳴鳳,歸來遲暮。
冷淡還如西草,凄迷番作江東樹。
且留他、素管候冰絲,重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