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兒落帶得勝令·退隱”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白云飄來,山上的景致更佳。白云飄去,山上的景致依然美如畫。山因為云的來去時暗時明,云隨著山勢高低忽上忽下。
我倚著手杖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頭就看見山的那邊:野鹿睡在草叢里,山猿在玩弄著野花。因這變幻迷人的云霞,我愛上了這山峰,它的美無價。我走走看看,那云霧繚繞的山峰,其實也是愛我的呀。
注釋
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的宮調之一。
雁兒落帶得勝令:雙調帶過曲,由《雁兒落》和《得勝令》兩個小令曲牌組成。
晦明:時暗時明。晦,昏暗不明。
倚仗:即倚杖。
云沙:猶言云海。這里指蒼茫空曠、云沙相接之處。
山家:山那邊。家,同“價”。
行踏:來來往往、邊走邊看的樣子。
“雁兒落帶得勝令·退隱”鑒賞
賞析
此曲描繪了一幅云山縹緲的優美圖畫,生動地表現了自然賦予的奇特景觀,流露出作者對云山圖景的依戀和喜愛之情。《雁兒落》純然描摹自然景物,寫出了云山景致的變化之勢;《得勝令》則寫作者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完成了一幅絕妙的山中行樂圖。全曲極盡云山變幻之妙,極顯物我交融之境,語言明麗,風格清新。
前段《雁兒落》從云山的映襯關系上,寫出了云山景致的變化之勢。首二句,寫高山之上,云霧繚繞。云隔斷了山,山襯出了云的飄逸和輕盈;因為云而山勢更巍峨險峻,因為山而云行更裊娜多姿。作者采用中國畫中的橫云斷山,意到筆不到的畫法,以文字作畫,氣象萬千,美不勝收。
三四句,更進一步從顯隱、高低的角度來表現云山相依賴而逞其美的妙境。山色因云彩的飄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隱忽現,云彩則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錯落分布,呈現出變幻之美。這四句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因為在組合、安排上有變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 兩字的反復出現,使語言的表現力得到了加強。短短四句,極顯變幻之致。云霧山中,碧空響晴,神奇詭異,未可控揣。此是“無我之境”。
后段《得勝令》是“有我之境”。“倚仗”二句,寫人的瞻顧不已。“立”字寫盡了作者對云山景色的無限眷戀,注目而觀,生怕放過了這變幻莫測的奇妙景致。作者站在云海之中,縱目遠望,大有飄然欲仙之態。“回首”二字,寫作者的四顧不暇。作者已登至半山腰,回首看山中景致,景色一片恬靜、平和,山上鹿眠猿戲,分明是人跡不到的世外桃源。
“云霞”二句,寫作者對山中景色的眷眷深情。在作者看來,山中的云霞開合,晦明變化,以及麋鹿山猿,茅草野花,都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令人愛憐。如此超然物外的心情是過去所不曾有的,可見作者一時間似乎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憂愁,完全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了。
結尾寫作者邊走邊看,細味山色景觀,漸漸地感到物我交融,人山之間似乎產生了濃厚的感情,從而造成了物我渾然一體的交融境界,完成了這幅絕妙的山中行樂圖。這是作者理想的退隱生活,事實上有著濃重的主觀色彩。
創作背景
這首曲子從曲詞的內容來看,當是作者隱居歷城時的作品。張養浩隱居歷城是在公元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時五十二歲。
張養浩簡介
元代·張養浩的簡介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 張養浩的詩(14篇)〕猜你喜歡
晚游六橋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