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歡·對菊自嘆”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可悲可嘆的秋天,簾外稀稀落落的秋雨使西樓變得昏暗幽寂。重陽節后,菊花漸漸凋零,失去了當初的風流韻致。然而面對菊花,人更覺羞慚。花還是同去年的花一樣,可是人卻比菊花還要憔悴消瘦。將心事說與花聽,花默默無語,卻暗自替人惆悵。。
注釋
殿前歡:曲牌名,又名《風將雛》,元曲還名 《鳳引雛》、《燕引雛》、《小婦孩兒》。雙調,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韻、通葉一仄韻,后片兩平韻、通葉兩仄韻。
黃花:菊花。
減盡風流:減去美好的風光。
人比黃花瘦:移用李清照《醉花陰》詞句。
問花不語:仿用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淚眼問花花不語”句意,合下句意思是說: 將自己的心事問花,花不回答,暗自替人惆悵。
“殿前歡·對菊自嘆”鑒賞
賞析
此曲所要描寫的不是菊的高潔,而是作者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喟嘆。重陽過后,菊花零落,作者面對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擬我,而且自覺比菊還要羞愧三分。此曲贊揚了菊花不畏風霜的堅強品格。此曲詞明白如話,表現曲的“貴淺顯”的特色。它宛轉相生,一波三折,一層深入一層,“問花不語,花替人愁。
“可憐秋,一簾疏雨暗西樓,黃花零落重陽后,減盡風流。”是說西風碎減葉飄零,作者推開了窗子,映入眼目的不是一簾幽夢,而是凄風疏雨,從樓瓦淌下,化作雨簾。重陽節后,菊花凋零,曾經鮮艷奪目的花朵已落去大半。
“對黃花人自羞,花依舊,人比黃花瘦。”是說花雖敗落,但那些依然在枝頭盛放的秋菊仍保有風采,張養浩再看看自己,卻已瘦得不成人形。最后兩句“問花不語,花替人愁。”他忍不住問花,自己該如何是好,花雖不語,想必它也在為自已感到憂愁。該曲以通感的手法來結束,一句“花替人愁”,頓使曲子中的愁情變得更加濃郁。張養浩的自憐自惜赫然在目,令人也想化作秋菊,成為傾聽他的對象。
在《殿前歡》的曲子中,他本認為猬零的花應比他更自憐,但實際上菊花耐秋風的能力遠超乎他的想象,于是張養浩才想,也許菊花是在替他悲苦,是以紛紛凋謝。
此曲在藝術上有較高的成就,“人比黃花瘦”是引自李清照詞《醉花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問花不語”則是引自歐陽修詞《蝶戀花》 “淚眼問花花不語”。全句的引用,以舊詞生新意,用法新穎。
張養浩之所以寫“對菊自嘆”,其實還有另一層深意。菊花是陶淵明的最愛,陶淵明經常對菊詠嘆,表明心跡。張養浩選用菊花,自然是說自己也想如陶淵明一樣,成為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居者。往日的宦海風波已成過去,鳥兒返林、魚兒縱淵,那時的陶公何等愜意,張養浩也想成為另一個陶公,過著池魚在故淵的生活。
《對菊自嘆》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懷的曲子。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黃花零落,減盡風流。自己也精神頹唐,瘦過黃花。憐花正是自憐,作者借菊自嘆,乃是對自己政治上失節的悔恨。
創作背景
張養浩在官場中生活了三十多年,為百姓做好事,但是長時間的仕途令他厭倦,于是剛逾中年,他便辭官歸隱,放下了朝政的擔子。此曲是張養浩久歷官場之后所做。
張養浩簡介
元代·張養浩的簡介

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云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代表作有《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 張養浩的詩(14篇)〕猜你喜歡
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賦
小娉婷,清鉛素靨,蜂黃暗偷暈。翠翹欹鬢。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認。睡濃更苦凄風緊。驚回心未穩。送曉色、一壺蔥茜,才知花夢準。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遺恨。臨砌影,寒香亂、凍梅藏韻。熏爐畔、旋移傍枕,還又見、玉人垂紺鬢。料喚賞、清華池館,臺杯須滿引。
昭君辭
朝發披香殿,夕濟汾陰河。
于茲懷九逝,自此斂雙蛾。
沾妝如湛露,繞臆狀流波。
日見奔沙起,稍覺轉蓬多。
朔風犯肌骨,非直傷綺羅。
銜涕試南望,關山郁嵯峨。
始作陽春曲,終成苦寒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暫經過。
悲從弟仲德
銜哀過舊宅,悲淚應心零。
借問為誰悲?懷人在九冥。
禮服名群從,恩愛若同生。
門前執手時,何意爾先傾!
在數竟不免,為山不及成。
慈母沈哀疚,二胤才數齡。
雙位委空館,朝夕無哭聲。
流塵集虛坐,宿草旅前庭。
階除曠游跡,園林獨馀情。
翳然乘化去,終天不復形。
遲遲將回步,惻惻悲襟盈。
怨郎詩
一朝別后,二地相懸。
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
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桿。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紅似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