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秋后亭皋木葉稀”譯文及注釋
譯文
秋天到后水邊平地木葉稀落,關塞的大雁在霜前向南遷徙。早上云霧消散后群山清新挺拔,宿雨來時水面徒然加寬變肥。
我已經老了,很久以前就忘卻了機巧功利之心,即使與沙鷗面對面也不會驚飛它。柳溪父老想必一直在同情我多年來顛沛流離、以至很久都沒有享受到垂釣溪南的怡然自得之樂的生活。
注釋
亭皋(gāo):水邊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稀:稀疏。
關塞:邊疆防守之地。
雁:大雁,一種候鳥。
曉:天亮。
宿雨:昨夜下的雨。
機:機靈。
沙鷗:棲息于沙灘、沙洲上的鷗鳥。
“鷓鴣天·秋后亭皋木葉稀”鑒賞
賞析
詞的開頭,點出季節“秋后”,接著選寫了兩個帶有秋天特征的景象:“亭皋木葉稀”和“關塞雁南歸”。“曉云”二句,用擬人化手法,描繪曉云散盡、宿雨來時山間之朝暮變化。一“瘦”字寫出了山腰的線條,清晰又柔和;一“肥”字點出了秋雨后水面寬闊的情景。云去山瘦了,雨來水肥了,極有趣味。以上四句道出了自然界奇妙無窮的變化,用筆洗練,秤色俱佳。秋天,對于文人來說,本是一個多愁善感的季節,借秋景寫凄冷之情是詞人們的慣技,而這里則不然。詞雖寫秋風掃葉、大雁南飛,但不動聲色、不露凄寒之感,在寫法上似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詞人直接呈現秋后物態,差不多看不到詞人把景物作為自己情緒的烘托,但詞人閑適、寧靜的心情,以及他對大自然的贊美,卻可感人。其含意與王維《山居秋暝》“隨意香芳歇,王孫自可留”相近。
過片抒懷,嘆自己年邁,自愿過這種恬淡、與世無爭的生活已久。忘機,與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中“忘機”義相同。“沙鷗”一句化用了孟浩然“離家復水宿,相伴賴沙鷗”(《夜泊宣城界》)句,但形象更具體含蓄。沙鷗與人相對,本在畫中才有可能,這里沙鷗見人不驚,說明人鷗相處已久。詞人飄然一身,正像廣闊天地間一只孤獨的沙鷗。但詞并無飄泊無依的感傷,相反宕開一層,寫“柳溪父老”、“溪南舊釣磯”,轉而急止。這一筆,回應“久忘機”,又讓讀者體昧到作者人世的機巧之心確已蕩然無存,寄托的是淡泊而活遠的情懷,寫得超然。
這首詞上下片乍看好象沒有直接關系,其實是橫云斷嶺,似斷實連。上片四句秋景,已淡淡地暗示了詞人的心跡,即;春天的芳華消歇了,秋景也佳,我自可留在山中。這種恬靜執著的情懷,暗度下片,為下片定了基調,其內容也是“天梯石棧相鉤連”的。下片的中心是“久忘機”。正因為山中有無窮的景致可供欣賞,在這兒,他可以得到靈魂的休息,可以保持著一種獨立的不媚世俗的人格,所以他人雖老,仍不改初衰,喜與沙鷗為伴,與“柳溪父老”為友,自甘恬淡一生。這里正是“金針暗度”手法的妙用。
創作背景
王寂生于金,長于金。然而,金代局勢始終動蕩不安,這在每一位文人心中抹上濃重的陰影,隱逸就成了許多文人重復歌唱的主題,即使挫折較少的主寂也是如此。他晚年“自為壽”時曾云:“好賦歸歟,收拾個、經卷藥爐活計。”(《洞仙歌》)這首詞更是集中地抒寫了他歸隱山水、忘卻塵世的心愿。 ?
王寂簡介
金朝·王寂的簡介

王寂(1128~1194)金代文學家。字元老,號拙軒,薊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德三年進士,歷仕太原祁縣令、真定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馬副都總管。大定二十六年,因救災之事蒙冤,被貶蔡州防御使,后以中都路轉運使致仕。卒謚文肅。工詩文,詩境清刻镵露,古文博大疏暢,著有《拙軒集》。
...〔? 王寂的詩(3篇)〕猜你喜歡
河墅記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連亙數州,其奇偉秀麗絕特之區,皆在吾縣。縣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園林池沼之勝。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間,群山逶邐,溪水瀠洄,其中有徑焉,樵者之所往來。數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奧,巖石之間,茂樹之下,有屋數楹,是為潘氏之墅。余褰裳而入,清池洑其前,高臺峙其左,古木環其宅。于是升高而望,平疇蒼莽,遠山回合,風含松間,響起水上。噫!此羈窮之人,遁世遠舉之士,所以優游而自樂者也,而吾師木崖先生居之。
夫科目之貴久矣,天下之士莫不奔走而艷羨之,中于膏肓,入于肺腑,群然求出于是,而未必有適于天下之用。其失者,未必其皆不才;其得者,未必其皆才也。上之人患之,于是博搜遍采,以及山林布衣之士,而士又有他途,捷得者往往至大官。先生名滿天下三十年,亦嘗與諸生屢試于有司。有司者,好惡與人殊,往往幾得而復失。一旦棄去,專精覃思,盡究百家之書,為文章詩歌以傳于世,世莫不知有先生。間者求賢之令屢下,士之得者多矣,而先生猶然山澤之癯,混跡于田夫野老,方且樂而終身,此豈徒然也哉?
小子懷遁世之思久矣,方浮沉世俗之中,未克遂意,過先生之墅而有慕焉,乃為記之。
從登香爐峯詩
辭宗盛荊夢,登歌美鳧繹。
徒收杞梓饒,曾非羽人宅。
羅景藹云扃,沾光扈龍策。
御風親列涂,乘山窮禹跡。
含嘯對霧岑,延蘿倚峰壁。
青冥搖煙樹,穹跨負天石。
霜崖滅土膏,金澗測泉脈。
旋淵抱星漢,乳竇通海碧。
谷館駕鴻人,巖棲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隱仙籍。
高世伏音華,綿古遁精魄。
蕭瑟生哀聽,參差遠驚覿。
慚無獻賦才,洗污奉毫帛。
淡黃柳·空城曉角
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唯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游虞山記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云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蹬道,遂陟椒極。有土坯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而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嵌,如關斯劈,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臺;西北為拂水巖,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門,山后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云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為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